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千年一脉 大地辉煌”连载之十】苏州 风雅姑苏 诗意江南

2024-10-22      撰文 本刊记者 王伊奕

  • IMG_20230922_151800.png

    位于苏州古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名身着旗袍的姑娘展开手中的画卷。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全长1606米,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姑苏繁华图(局部).png

    《姑苏繁华图》(局部)。《姑苏繁华图》是由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展现了十八世纪苏州的繁华盛景。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 江苏苏州,人们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游览观光。-视觉中国-供图.png

    夜幕降临,人们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游览观光。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486358214.png

    春日,苏州网师园二乔玉兰盛开。 视觉中国 供图

  • IMG_20230919_172122.png

    夏日,苏州拙政园林木苍翠。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常熟虞山公园.png

    秋日,苏州常熟虞山公园变幻出缤纷绚丽的色彩。 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 供图

  • 张帆摄.png

    冬日,苏州拙政园银装素裹。 摄影 张帆

  • 吴江区震泽镇供稿.png

    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的震泽古镇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人们在此栽桑、缫丝、织绸,孕育出独具魅力的蚕桑文化。

  • 23-IMG_20230922_183707.png

    评弹演员在苏州市姑苏区一处苏帮菜馆进行评弹表演。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发源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一带,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160910102949292fa.png

    江苏苏州,吴江盛泽宋锦文化园内,织锦艺人制作宋锦。 摄影 泱波/中新社

  •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苏绣展示。-视觉中国-供图.png

    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苏绣展示。苏绣起源于苏州,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视觉中国 供图

  • 网师园宣传照片.png

    江苏苏州,演员在苏州网师园内表演昆曲。昆曲发端于苏州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曲调悠扬婉转,唱词诗意典雅,被誉为“百戏之祖”。

  • 20230728113358ta.png

    江苏苏州,古城与现代化新城区相映生辉。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城内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周边环境呈现出和谐典雅的美感。 摄影 泱波/中新社

  • XxjpsgC007509_20230706_PEPFN0A001.png

    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人在亨通集团绿色光纤预制棒智能制造生产车间忙碌。 新华社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40913111646(1).png

    评弹表演亮相在美国纽约举办的苏州主题日活动。来自苏州的评弹表演艺术家带来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向世界展现“江南文化”之美。摄影 蒋世颖

  • 微信图片_20240913111708(1).png

    七夕之夜,在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老街举办的一场民俗市集活动将这条古朴宁静的老街装点璀璨。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 供图

< >

  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两大中华文化标识在一处宝地交汇。这里,就是江苏。千年岁月,大运河南来北往,川流不息,见证了一座座运河城市因河而生、因绿而美、因文而盛、因水而兴。

  浩荡而来的大运河与苏州城市水系相融,运河畔连绵不绝的遗存遗址,见证了人与水和谐共生的姑苏历史,成为丰润吴地的一道文化密码,在苏州不断焕发新的风采与活力。

  君道苏州最江南

  北起望亭五七桥,南至吴江油车墩,一段长96公里的运河在苏州府城蜿蜒而过,沟通黄金水道长江,串联太湖、阳澄湖等众多湖泊,连接起了2500年的历史与繁华,也成为了苏州永远的文化符号。

  苏州是一座建在运河上的城市,绕城一周的护城河是这座城市的城防设施,也是大运河的航道。城内以“三横四直”(贯穿苏州城的干流为主的河道分布体系—三条横河与四条直河)为代表的骨干水系是大运河通向千家万户的水上通道,与这些水道并行的是陆上道路系统,形成“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

  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隋代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道,至唐朝中叶基本定型,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唐以后,苏州段运河历经修筑、疏浚,但保持了大运河的基本走向,至今仍在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人与自然协作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工程,是古代运河开凿与应用技术的突出范例。

  大运河的往昔流传于文字间,也定格在画作之中。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长期贯通,衍生出一系列绘画。画家或在手卷中铺叙悠悠长河,凝聚城乡风物;或以册页呈现临水小景,汇集地标与名胜。《姑苏繁华图》描摹的苏式生活,至今仍拥有跨时空的魅力。

  千百年来,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口、物资、信息等流通,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递、交流与融合。流淌了千年的大运河,既是一条水路,也是一条汇集了多种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互动的文化之路。

  江南水乡 诗意生活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一首《送人游吴》,道尽姑苏生活的惬意与诗意。

  早晨7点多,平江路刚刚苏醒。淅淅沥沥的小雨悠扬洒落,让平江路江南水乡的韵味更加浓厚。在苏州段的运河遗产中,位于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享有独特的地位。依托纵横交错的河道,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江南重要的粮食仓储中心、漕运集散地和起运地,是展示苏州古城传统民居、历史环境、生活方式最完整和真实的核心区,也是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今天的平江路,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文化的最佳缩影。千年古道傍河而走,桥下是静静流淌着的古运河水,河道中时不时有船娘撑着摇橹船驶过。在纵横交错的幽深街巷中,在鳞次栉比的传统建筑间,河道、小桥、民居、寺观共同描绘出苏州城市的风貌,彰显出独属江南的温润气质。

  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相似,有着千年历史的枫桥不仅与大运河相伴相随,更传递着璀璨动人的文化记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与寒山寺的钟声相伴,形成了如今的枫桥风景名胜区。

  步入景区内,根据历史遗存恢复重建的听钟桥、渔隐桥、吴门古韵戏台、静怡小筑,集中展现了吴地建筑的丰富特色;漕运展示馆生动地再现了运河漕运历史文化;一枝园作为清代经学家段玉裁的书院,曾是名人名居的集中地;红枫等百余种花卉树木营造出了富有诗意的绿地景观。

  千年以前,诗人张继的小船经大运河停泊枫桥下夜宿,诞生了一首千古绝唱,不仅成就了枫桥与寒山寺,更是成为与园林并驾齐驱的苏州文化符号。如今,流淌不息的运河水自北向南穿越枫桥而过,依旧拍打着两岸,不远处寒山寺的钟声悠远绵长,仿佛讲述着那段动人的故事。

  姑苏的文化符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水乡密如蛛网的河道水系,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别样活力。

  从苏州古城最高点北寺塔环视,河街相邻、小桥流水,这里保留了中国城市最完整的脉络肌理,沉淀出的昆曲、园林、苏绣,早已成为世界辨识中国的鲜明符号。

  漫步古城苏州,常会在阡陌小巷中与一曲婉转不期而遇。驻足聆听,吴侬软语,唱词翩跹,如小桥流水般百转千回,令人沉醉。这便是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的苏州评弹。200多年来,苏州评弹文化绵延不息,宛如一位静静守护着江南文脉的灵魂歌者。低吟浅唱中,既有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也有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家长里短的民间故事。

  顺着纵横交错的运河,昆曲被“带”到北方,来到北京。到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戏曲。江南地区发达的水运催生了商业文明的萌芽与发展,漕运的兴盛又催生和滋养了码头、集市、会馆、寺庙、商业和娱乐街区等功能众多、形态各异的文化空间,推动了市井文化的发展,为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宗教和民俗活动等提供了载体和容器。

  坐落于平江历史保护街区的苏州全晋会馆崇脊筒瓦,飞金涌碧,同时具备山西建筑特色和苏州园林庭院的韵味。全晋会馆是苏州现存最古老、最完整、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会馆建筑群,更是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入夜时分,游人们踏着青砖石板,清丽婉约的歌声自河上飘来……沧浪亭里演出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袂,令人入迷。

  苏州自古手工业发达,融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于一体,造就震烁中外的苏工苏作。苏州是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共有730项各级各类非遗,其中的一张靓丽名片,就是丝绸。宋锦、缂丝、彰缎、苏绣等,都是苏州丝绸的代表。苏州丝绸质地轻柔,图案精美,色彩绚丽,展现出极致的优雅。运河为桑蚕业染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同时促进了手工艺的发展,使得丝绸织造业在苏州长盛不衰。明清时期,苏州不仅为皇家生产丝绸织品,民间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风尚。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自清初顺治、康熙时起,妇女妆饰就以苏州为最时尚,“犹欧洲各国之巴黎也”。其盛况在《姑苏繁盛图》中可见一斑,画中有多家染坊,所绘的苏州服饰色彩丰富、非常时髦。

  有形的丝穿越了无形的时空,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将承载美好的绣品运往远方,船只如梭,织就了这座锦绣城池。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走进古镇盛泽,运河水如金线,串起枕河民居、繁忙集市、古老拱桥,连成一条流动的江南风情画廊。2024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华服宋锦惊艳亮相,曾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誉满于世的盛泽,依旧走在时尚前沿。水乡古镇,是江南的视觉符号;锦绣丝绸,是江南的切肤触感。

  此心安处是吾乡

  春天有三虾面,夏天有枫镇大肉面,秋天有秃黄油拌面,冬天有冻鸡面……烟火氤氲中的一碗头汤面,藏着苏州人对朝夕光阴的珍视。

  流连于亭台轩榭间,触摸着花墙上斑驳的树影,夏日的姑苏城内,几大商区格外热闹。望亭、平江路、盘门……时常可见身着罗裙的少女结伴同游,一派明媚俏丽。沿街商铺热闹喧哗,消夏人潮络绎不绝。夜晚,华灯初上,拙政问雅、夜游虎丘开场,园林深处光影渐起;山塘街、十全街上的网红店铺人流涌动;文艺青年们躲进“江南小剧场”,看一场话剧、听一段昆曲……

  把寻常过出诗意,是苏州;用奋斗成就不凡,也是苏州。

  古城苏州,因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时至今日,苏州大批的货运量依然靠水路来承担。大运河苏州城区段日均通过船舶1000艘次以上,2023年货物通过量超1.9亿吨。

  2023年7月考察苏州时,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他的苏州印象:“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苏州,既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是经济重镇、产业高地。2023年,苏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5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全市域、全领域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累计交易金额超3万亿元,交易总量在全国各试点地区排名第一;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7家,年末共有55家,居全国第三。2024年上半年,苏州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最强地级市”强势归来。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个梦想在这里生根、开花。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相继启动建设和苏州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挂牌成立,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与这座千年古城共同演绎相互成就、双向奔赴的佳话。

  亭台楼阁,烟雨杏花;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画舫轻移,水映轻纱……一个个逐梦、筑梦、圆梦的拼图相连,就是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图景。

上一页

下一页

【“千年一脉 大地辉煌”连载之十】苏州 风雅姑苏 诗意江南

2024-10-22      撰文 本刊记者 王伊奕

  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两大中华文化标识在一处宝地交汇。这里,就是江苏。千年岁月,大运河南来北往,川流不息,见证了一座座运河城市因河而生、因绿而美、因文而盛、因水而兴。

  浩荡而来的大运河与苏州城市水系相融,运河畔连绵不绝的遗存遗址,见证了人与水和谐共生的姑苏历史,成为丰润吴地的一道文化密码,在苏州不断焕发新的风采与活力。

  君道苏州最江南

  北起望亭五七桥,南至吴江油车墩,一段长96公里的运河在苏州府城蜿蜒而过,沟通黄金水道长江,串联太湖、阳澄湖等众多湖泊,连接起了2500年的历史与繁华,也成为了苏州永远的文化符号。

  苏州是一座建在运河上的城市,绕城一周的护城河是这座城市的城防设施,也是大运河的航道。城内以“三横四直”(贯穿苏州城的干流为主的河道分布体系—三条横河与四条直河)为代表的骨干水系是大运河通向千家万户的水上通道,与这些水道并行的是陆上道路系统,形成“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

  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隋代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道,至唐朝中叶基本定型,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唐以后,苏州段运河历经修筑、疏浚,但保持了大运河的基本走向,至今仍在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人与自然协作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工程,是古代运河开凿与应用技术的突出范例。

  大运河的往昔流传于文字间,也定格在画作之中。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长期贯通,衍生出一系列绘画。画家或在手卷中铺叙悠悠长河,凝聚城乡风物;或以册页呈现临水小景,汇集地标与名胜。《姑苏繁华图》描摹的苏式生活,至今仍拥有跨时空的魅力。

  千百年来,运河的开通和漕运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口、物资、信息等流通,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递、交流与融合。流淌了千年的大运河,既是一条水路,也是一条汇集了多种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互动的文化之路。

  江南水乡 诗意生活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一首《送人游吴》,道尽姑苏生活的惬意与诗意。

  早晨7点多,平江路刚刚苏醒。淅淅沥沥的小雨悠扬洒落,让平江路江南水乡的韵味更加浓厚。在苏州段的运河遗产中,位于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享有独特的地位。依托纵横交错的河道,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江南重要的粮食仓储中心、漕运集散地和起运地,是展示苏州古城传统民居、历史环境、生活方式最完整和真实的核心区,也是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今天的平江路,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文化的最佳缩影。千年古道傍河而走,桥下是静静流淌着的古运河水,河道中时不时有船娘撑着摇橹船驶过。在纵横交错的幽深街巷中,在鳞次栉比的传统建筑间,河道、小桥、民居、寺观共同描绘出苏州城市的风貌,彰显出独属江南的温润气质。

  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相似,有着千年历史的枫桥不仅与大运河相伴相随,更传递着璀璨动人的文化记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与寒山寺的钟声相伴,形成了如今的枫桥风景名胜区。

  步入景区内,根据历史遗存恢复重建的听钟桥、渔隐桥、吴门古韵戏台、静怡小筑,集中展现了吴地建筑的丰富特色;漕运展示馆生动地再现了运河漕运历史文化;一枝园作为清代经学家段玉裁的书院,曾是名人名居的集中地;红枫等百余种花卉树木营造出了富有诗意的绿地景观。

  千年以前,诗人张继的小船经大运河停泊枫桥下夜宿,诞生了一首千古绝唱,不仅成就了枫桥与寒山寺,更是成为与园林并驾齐驱的苏州文化符号。如今,流淌不息的运河水自北向南穿越枫桥而过,依旧拍打着两岸,不远处寒山寺的钟声悠远绵长,仿佛讲述着那段动人的故事。

  姑苏的文化符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水乡密如蛛网的河道水系,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别样活力。

  从苏州古城最高点北寺塔环视,河街相邻、小桥流水,这里保留了中国城市最完整的脉络肌理,沉淀出的昆曲、园林、苏绣,早已成为世界辨识中国的鲜明符号。

  漫步古城苏州,常会在阡陌小巷中与一曲婉转不期而遇。驻足聆听,吴侬软语,唱词翩跹,如小桥流水般百转千回,令人沉醉。这便是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的苏州评弹。200多年来,苏州评弹文化绵延不息,宛如一位静静守护着江南文脉的灵魂歌者。低吟浅唱中,既有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也有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家长里短的民间故事。

  顺着纵横交错的运河,昆曲被“带”到北方,来到北京。到明代万历年间,昆曲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戏曲。江南地区发达的水运催生了商业文明的萌芽与发展,漕运的兴盛又催生和滋养了码头、集市、会馆、寺庙、商业和娱乐街区等功能众多、形态各异的文化空间,推动了市井文化的发展,为表演艺术、手工技艺、宗教和民俗活动等提供了载体和容器。

  坐落于平江历史保护街区的苏州全晋会馆崇脊筒瓦,飞金涌碧,同时具备山西建筑特色和苏州园林庭院的韵味。全晋会馆是苏州现存最古老、最完整、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会馆建筑群,更是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入夜时分,游人们踏着青砖石板,清丽婉约的歌声自河上飘来……沧浪亭里演出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袂,令人入迷。

  苏州自古手工业发达,融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于一体,造就震烁中外的苏工苏作。苏州是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共有730项各级各类非遗,其中的一张靓丽名片,就是丝绸。宋锦、缂丝、彰缎、苏绣等,都是苏州丝绸的代表。苏州丝绸质地轻柔,图案精美,色彩绚丽,展现出极致的优雅。运河为桑蚕业染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同时促进了手工艺的发展,使得丝绸织造业在苏州长盛不衰。明清时期,苏州不仅为皇家生产丝绸织品,民间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风尚。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自清初顺治、康熙时起,妇女妆饰就以苏州为最时尚,“犹欧洲各国之巴黎也”。其盛况在《姑苏繁盛图》中可见一斑,画中有多家染坊,所绘的苏州服饰色彩丰富、非常时髦。

  有形的丝穿越了无形的时空,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将承载美好的绣品运往远方,船只如梭,织就了这座锦绣城池。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走进古镇盛泽,运河水如金线,串起枕河民居、繁忙集市、古老拱桥,连成一条流动的江南风情画廊。2024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华服宋锦惊艳亮相,曾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誉满于世的盛泽,依旧走在时尚前沿。水乡古镇,是江南的视觉符号;锦绣丝绸,是江南的切肤触感。

  此心安处是吾乡

  春天有三虾面,夏天有枫镇大肉面,秋天有秃黄油拌面,冬天有冻鸡面……烟火氤氲中的一碗头汤面,藏着苏州人对朝夕光阴的珍视。

  流连于亭台轩榭间,触摸着花墙上斑驳的树影,夏日的姑苏城内,几大商区格外热闹。望亭、平江路、盘门……时常可见身着罗裙的少女结伴同游,一派明媚俏丽。沿街商铺热闹喧哗,消夏人潮络绎不绝。夜晚,华灯初上,拙政问雅、夜游虎丘开场,园林深处光影渐起;山塘街、十全街上的网红店铺人流涌动;文艺青年们躲进“江南小剧场”,看一场话剧、听一段昆曲……

  把寻常过出诗意,是苏州;用奋斗成就不凡,也是苏州。

  古城苏州,因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时至今日,苏州大批的货运量依然靠水路来承担。大运河苏州城区段日均通过船舶1000艘次以上,2023年货物通过量超1.9亿吨。

  2023年7月考察苏州时,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他的苏州印象:“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苏州,既有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也是经济重镇、产业高地。2023年,苏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5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全市域、全领域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累计交易金额超3万亿元,交易总量在全国各试点地区排名第一;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7家,年末共有55家,居全国第三。2024年上半年,苏州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最强地级市”强势归来。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个梦想在这里生根、开花。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相继启动建设和苏州实验室(国家实验室)挂牌成立,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与这座千年古城共同演绎相互成就、双向奔赴的佳话。

  亭台楼阁,烟雨杏花;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画舫轻移,水映轻纱……一个个逐梦、筑梦、圆梦的拼图相连,就是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图景。

  • IMG_20230922_151800.png

    位于苏州古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一名身着旗袍的姑娘展开手中的画卷。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全长1606米,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姑苏繁华图(局部).png

    《姑苏繁华图》(局部)。《姑苏繁华图》是由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展现了十八世纪苏州的繁华盛景。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 江苏苏州,人们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游览观光。-视觉中国-供图.png

    夜幕降临,人们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游览观光。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486358214.png

    春日,苏州网师园二乔玉兰盛开。 视觉中国 供图

  • IMG_20230919_172122.png

    夏日,苏州拙政园林木苍翠。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常熟虞山公园.png

    秋日,苏州常熟虞山公园变幻出缤纷绚丽的色彩。 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 供图

  • 张帆摄.png

    冬日,苏州拙政园银装素裹。 摄影 张帆

  • 吴江区震泽镇供稿.png

    位于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的震泽古镇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人们在此栽桑、缫丝、织绸,孕育出独具魅力的蚕桑文化。

  • 23-IMG_20230922_183707.png

    评弹演员在苏州市姑苏区一处苏帮菜馆进行评弹表演。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发源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一带,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被誉为“江南曲艺之花”。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160910102949292fa.png

    江苏苏州,吴江盛泽宋锦文化园内,织锦艺人制作宋锦。 摄影 泱波/中新社

  •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苏绣展示。-视觉中国-供图.png

    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苏绣展示。苏绣起源于苏州,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视觉中国 供图

  • 网师园宣传照片.png

    江苏苏州,演员在苏州网师园内表演昆曲。昆曲发端于苏州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曲调悠扬婉转,唱词诗意典雅,被誉为“百戏之祖”。

  • 20230728113358ta.png

    江苏苏州,古城与现代化新城区相映生辉。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城内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周边环境呈现出和谐典雅的美感。 摄影 泱波/中新社

  • XxjpsgC007509_20230706_PEPFN0A001.png

    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人在亨通集团绿色光纤预制棒智能制造生产车间忙碌。 新华社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40913111646(1).png

    评弹表演亮相在美国纽约举办的苏州主题日活动。来自苏州的评弹表演艺术家带来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向世界展现“江南文化”之美。摄影 蒋世颖

  • 微信图片_20240913111708(1).png

    七夕之夜,在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老街举办的一场民俗市集活动将这条古朴宁静的老街装点璀璨。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