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极目楚天 英杰辈出

2024-12-24      本刊综合报道

  • 00CJ0664.png

    湖北省博物馆北馆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_HDT9216.png

    “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序厅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_HDT9039.png

    汉墓出土的青铜器

  • _HDT9021.png

    汉代玉璧

  • _HDT9001.png

    《贯经堂米帖》

  • _HDT9349.png

    太平天国潮阳门门石

  • _HDT9403.png

    武昌首义雕塑

  • 2a4e7987eae46e330ccd46cab9d6971.png

    郧县人II号头骨化石

  • 图11-1郧县人Ⅰ号头骨化石.png

    郧县人I号头骨化石

  • “太阳人”石刻.png

    太阳人石刻,新石器时代,1998年秭归东门头出土,长11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城背溪文化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的代表,遗址中发现的太阳人石刻图案刻在一块长方形石条上,石质坚硬,两面平整,正面打磨光滑,线条刻画流畅。先人用写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躯修长、两手下垂、双足分立的人,头顶上刻着有23条光芒的太阳,腰部两侧的圆点似行星在宇宙中运行。这幅图案是中国南方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以太阳崇拜为题材的石刻造像。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P44玉人头像2.png

    石家河玉人像,新石器时代,1956年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高2.85厘米,宽2.2厘米,厚0.5厘米,距今4200年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这件玉人像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艺,是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e9b75a43186ef6aaab3d8bf03852ce8.png

    天门肖家屋脊彩陶杯,新石器时代,1988年天门肖家屋脊出土,口径9.6厘米、底径4.8厘米、高6.4厘米,斜腹近直,底较大。细泥质,色上红下灰。凹底。器表内外饰黑彩,口沿外饰宽带纹一周,口沿内饰窄带纹二周,下饰三组“心”形与弧形窄带纹。 肖家屋脊(后石家河)文化距今4200~4000年,这一时期已进入夏纪年。文化面貌延续了一部分早期的文化因素,却也融入了大量非当地文化传统的新文化因素,包括来自中原煤山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和文化转型。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大玉戈1.png

    盘龙城大玉戈,商代,1974年湖北武汉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3号墓出土,通长94厘米、援宽13.5厘米,长援短内,援作宽长条形,中脊起棱,两边刃,直内,前段有一圆圈,作按柲系缚之用。前锋薄而利,呈三角尖刀形,玉色为黄褐夹灰斑,通体琢磨精细,薄而扁,光润晶莹,制作十分精致,是中国目前所见商早期最大的玉戈,应是表示墓主人生前的权力与财富之物。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商4.png

    崇阳铜鼓,商晚期 ,1977年崇阳县出土,通高75.5厘米、鼓面径39.5厘米,由鼓身、鼓座和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8.png

    睡虎地秦墓黑夫“家信”木牍,秦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4号墓出土,长22厘米、宽4厘米,木牍共计527字,内容为黑夫、惊两人的家信,叙述了他们从军到淮阳一带的情况。此秦代家书为首次发现,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家信实物。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4.png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秦,1975年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长约27.5厘米,由51支竹简组成,发现于墓主腹部处,因开篇有“为吏之道”四字而得名。简文内容主要叙述的是秦代为官从政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涉及的范围包括良吏、恶吏、政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仓储、宫殿、郡邑、交通、刑法、军事、舆服、宗教等许多方面。全篇文字虽杂,但仍看得出是以吏学知识为主,这与当时秦国的吏学制度有关。《为吏之道》应是秦国提供给学习做吏的人所使用的识字课本,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识字课本。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WechatIMG214.png

    “喜”的复原头像。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00CJ9007(1).png

    宋拓《麓山寺碑》,1册,95页,纵23.2厘米、横13厘米,经折装,木板封面,“搜”字挖,“闱”字挖,“才”字加了一横,南宋拓本,一级品。《麓山寺碑》为唐李邕撰文并书,行书。江夏黄仙鹤勒石。原刻在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书院。此册为著名金石藏家李宗瀚旧藏,有王福庵、黄侃题跋。册内有陈豫钟、李宗瀚、吴树声、丁辅之等鉴藏印。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B_10250_prv(1).png

    宋拓《麓山寺碑》,1册,95页,纵23.2厘米、横13厘米,经折装,木板封面,“搜”字挖,“闱”字挖,“才”字加了一横,南宋拓本,一级品。《麓山寺碑》为唐李邕撰文并书,行书。江夏黄仙鹤勒石。原刻在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书院。此册为著名金石藏家李宗瀚旧藏,有王福庵、黄侃题跋。册内有陈豫钟、李宗瀚、吴树声、丁辅之等鉴藏印。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张大千东坡游赤壁图.png

    张大千《东坡游赤壁图》,纵99厘米、横37厘米,题识:丙子(1936)春日,吴门网师园写,蜀人张爰。钤“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DSC_6480.png

    针灸铜人立像,明,通高86.5厘米、身高76厘米,传世文物。铜人为青铜铸造。形象为裸体童子,无发,两眼平视。右手下垂,掌心向外。左手上举,手掌中指、小指竖起,拇指、食指、无名指弯曲。左膝跪于铁柱上,右脚踏在可绕铁柱旋转的转盘上,以便观察其身体前后的穴位。全身铸有15条经络和354个穴位名称,胸膜腔有脏器,中空。针灸铜人像既是针灸教学的道具,又是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00CJ0608.png

    刘静庵画像,纵120厘米、横58厘米,刘静庵(1875—1911),中国早期民主革命先驱,湖北潜江人。此画像由著名画家张善子及画家王霞宙于1938年共同创作。画中,刘静庵身着白布长衫,脚蹬方口布鞋,免冠端坐于一磐石之上。右手执羽扇于胸前,左手持白巾搁于左腿之上,双目正视前方。画像四围有于右任、孙科、居正、邹鲁、张难先等28位辛亥革命人士在1938年至1948年间分别为画像题写像赞1531字。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33.png

    李作栋勋位章、证,李作栋(1888—1958),字春萱,湖北沔阳新堤镇(今属洪湖)人。早年赴武昌考入西路小学堂,升入两湖优级师范理化专修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习。见清廷腐败,丧权辱国,慨然投身革命。1910年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前夕,李作栋参与促成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并在汉口宝善里机关为新币钤印。1911年10月11日,武昌首义第二天,湖北军政府成立,23岁的李作栋担任理财部长。革命志士们在武昌首义发动的辛亥革命,不仅敲响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覆灭的丧钟,而且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70.png

    李作栋勋位章、证,李作栋(1888—1958),字春萱,湖北沔阳新堤镇(今属洪湖)人。早年赴武昌考入西路小学堂,升入两湖优级师范理化专修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习。见清廷腐败,丧权辱国,慨然投身革命。1910年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前夕,李作栋参与促成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并在汉口宝善里机关为新币钤印。1911年10月11日,武昌首义第二天,湖北军政府成立,23岁的李作栋担任理财部长。革命志士们在武昌首义发动的辛亥革命,不仅敲响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覆灭的丧钟,而且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68.png

    董必武蓝衫改制的婴儿服,董必武(1886—1975),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03年,17岁的董必武考上秀才,他的母亲为他缝制了一件蓝布长衫。青年时代的董必武穿着这件长衫,为挽救风雨飘摇的中国振臂疾呼,辗转颠沛于艰难的革命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已身居高位的董必武,仍保留着这一袭长衫。眼见衣服褪色残旧,实在不能再穿,1972年,已经“七十高龄”的蓝布长衫,经历了最后一次缝改,成为两件婴儿服,分别穿在董必武的双胞胎孙子身上。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58(1).png

    董必武蓝衫改制的婴儿服,董必武(1886—1975),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03年,17岁的董必武考上秀才,他的母亲为他缝制了一件蓝布长衫。青年时代的董必武穿着这件长衫,为挽救风雨飘摇的中国振臂疾呼,辗转颠沛于艰难的革命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已身居高位的董必武,仍保留着这一袭长衫。眼见衣服褪色残旧,实在不能再穿,1972年,已经“七十高龄”的蓝布长衫,经历了最后一次缝改,成为两件婴儿服,分别穿在董必武的双胞胎孙子身上。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25(1).png

    李先念使用的怀表,李先念(1909—1992)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抗日战争中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李先念长期战斗在中原,主持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中原军区工作。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李先念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全师共1.5万余人。新四军第五师的建立,标志着鄂豫边区的抗战和主力部队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五师成为鄂豫边区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的人民武装力量。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50.png

    陈潭秋家书,陈潭秋(1896—1943),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33年初,党中央决定让陈潭秋及其妻子徐全直到中央苏区工作。此时徐全直正处于临产期。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陈潭秋夫妇决定把孩子们托付给家人照料。临行前,陈潭秋提笔写下了这封家书。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P220图138元青花四爱梅瓶.png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钟祥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梅瓶造型为小口圆唇,束颈广肩,器上腹圆鼓,下腹稍内收。白胎,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色彩清脆艳丽。梅瓶肩部的花纹为凤穿牡丹,腹部有4个海棠形开窗,4个开窗内分别绘有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四幅人物故事的情景画,故名四爱图梅瓶。在4个海棠形开窗之间点缀有三角形的祥云纹。梅瓶下腹至足部饰覆莲纹,莲瓣中有垂叶状的祥云纹。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粉彩牡丹花吸杯1.png

    粉彩荷花吸杯,清光绪,高6.4厘米、口长15.1厘米、口宽13.1厘米,此杯也称“秋操杯”,是光绪年间为纪念清军秋季操练而特制的纪念杯,为中国官窑史上十分少见的带有纪念性质的官窑作品。光绪朝自光绪三十一年始,共成功举行过三次秋季大型军事演习,即“河间秋操”“彰德秋操”“太湖秋操”,是我国近代政治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太湖秋操”举行于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底,同年十月光绪皇帝驾崩。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

  历史的纵深,造就了时代的气韵。走进“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展览,标题“极目楚天”四字定格了灿烂辉煌的荆楚文化印象;展标中密集的线条让人联想到长江对湖北古代文明的滋养;弧形展线不仅实现了展陈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也营造了在时间的长河中流转的观展体验。

  “湖北省博物馆是地志类博物馆,有责任、有义务全面反映湖北的历史文化。”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说。提档升级的湖北省博物馆北馆的通史展恰恰体现了这种勾勒湖北璀璨历程的雄心。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湖北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策展团队将湖北通史展分为三部分:“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极目楚天—湖北近代风云”“极目楚天—湖北现当代英杰”,立足于馆藏文物,以不同的设计风格、叙事语言和逻辑全面展现湖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和重要作用。

  郧县人化石,实证了东方人类故乡历史的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盘龙城古邑,见证了商代时期中华文明内部的碰撞与相互交融;勃发兴盛的楚文化,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精神物质成果;三国时期的动荡分合,上演了一出出流传千古的英雄传奇……在“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展览中,史前到明清的珍贵文物,不仅展现了湖北地区古人的生活日常,也体现了湖北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湖北激流勇进。晚清汉口开埠,水陆航线联通世界,缔造了“楚中第一繁盛处”的传奇;武昌城头一声枪响,展现出敢为天下先的铁血英雄气;血脉觉醒,救亡图存,湖北步履不停,走上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极目楚天—湖北近代风云”展览通过丰富的手稿、字画、物品等,还原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展现了湖北人民在近代历史中的英勇斗争和不懈探索。

  湖北自古以来人才荟萃,享有“惟楚有才”的美誉。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荆山楚水更是英杰辈出。从国家领导人到革命先烈,从军旅名将到科技精英、学术大师、艺术泰斗,“极目楚天—湖北现当代英杰”展览结合艺术化场景设计、英杰文物展示等多种表现形式,向观众呈现了他们为理想与信仰播撒的热血与青春。

  “通史展涵盖的范围广阔,不能只讲考古。而博物馆首先是一个文物收藏单位,展品是展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元素。”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坦言,通史展的策划给湖北省博物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进行完整的通史叙事时,一些历史事件、重要的文化现象缺少文物与之对应是策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例如,古代的政治原因导致湖北地区缺少商晚期的文物;三国时期是湖北历史的亮点,但三国共历时60年,留下文物较少;宋代湖北地区的文化很重要,苏东坡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写下《赤壁赋》,但手稿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曾攀提到。

  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为串联起荆楚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策展团队突破局限因素,充分利用图文板、多媒体、场景等展示手段,使其与展品共同构建起和城市、观众的持久关联。

  为了再现观众们印象里的三国,策展团队设计沉浸式场景,将隆中对、赤壁之战这两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融于场景之中,用影片勾勒出三国历史的轮廓,观众登上战船,以战士的视角参与赤壁之战;湖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唐宋时期攀上新的高峰,展览中,则以瓷器陈列贯穿始终,不拘泥于文物与版面的对应,利用中国艺术诗画一体的特点,让展墙变身山水画卷,将诗歌名篇、黄鹤楼影像等融于其中,让观众看到陆游入蜀途中的湖北,弥补文物不足的遗憾;元明清时期的湖北,市镇体系兴起,展览中通过实证与情景交融、展示与互动结合的手法,沉浸式地展示了湖北城市、码头繁荣的面貌。

  极目楚天舒,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以其特有的风貌,泽被后世;一馆通古今,古人神思巧技制造出来的种种物品,在时间的堆叠下长成智慧的符号。博物馆是历史的圣殿,遵循“彰显荆楚文化魅力、展示湖北文明发展历程、突出馆藏文物特点、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理念,2024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北馆重新开放,为观众提供了全面理解湖北的绝佳场所。走近这座历史的殿堂,走近“极目楚天”,立于历史的沃土上,寻根中华文明,也远眺美好未来。

上一页

下一页

极目楚天 英杰辈出

2024-12-24      本刊综合报道

  历史的纵深,造就了时代的气韵。走进“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展览,标题“极目楚天”四字定格了灿烂辉煌的荆楚文化印象;展标中密集的线条让人联想到长江对湖北古代文明的滋养;弧形展线不仅实现了展陈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也营造了在时间的长河中流转的观展体验。

  “湖北省博物馆是地志类博物馆,有责任、有义务全面反映湖北的历史文化。”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说。提档升级的湖北省博物馆北馆的通史展恰恰体现了这种勾勒湖北璀璨历程的雄心。为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湖北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策展团队将湖北通史展分为三部分:“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极目楚天—湖北近代风云”“极目楚天—湖北现当代英杰”,立足于馆藏文物,以不同的设计风格、叙事语言和逻辑全面展现湖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和重要作用。

  郧县人化石,实证了东方人类故乡历史的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盘龙城古邑,见证了商代时期中华文明内部的碰撞与相互交融;勃发兴盛的楚文化,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精神物质成果;三国时期的动荡分合,上演了一出出流传千古的英雄传奇……在“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展览中,史前到明清的珍贵文物,不仅展现了湖北地区古人的生活日常,也体现了湖北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湖北激流勇进。晚清汉口开埠,水陆航线联通世界,缔造了“楚中第一繁盛处”的传奇;武昌城头一声枪响,展现出敢为天下先的铁血英雄气;血脉觉醒,救亡图存,湖北步履不停,走上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极目楚天—湖北近代风云”展览通过丰富的手稿、字画、物品等,还原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展现了湖北人民在近代历史中的英勇斗争和不懈探索。

  湖北自古以来人才荟萃,享有“惟楚有才”的美誉。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荆山楚水更是英杰辈出。从国家领导人到革命先烈,从军旅名将到科技精英、学术大师、艺术泰斗,“极目楚天—湖北现当代英杰”展览结合艺术化场景设计、英杰文物展示等多种表现形式,向观众呈现了他们为理想与信仰播撒的热血与青春。

  “通史展涵盖的范围广阔,不能只讲考古。而博物馆首先是一个文物收藏单位,展品是展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元素。”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坦言,通史展的策划给湖北省博物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进行完整的通史叙事时,一些历史事件、重要的文化现象缺少文物与之对应是策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例如,古代的政治原因导致湖北地区缺少商晚期的文物;三国时期是湖北历史的亮点,但三国共历时60年,留下文物较少;宋代湖北地区的文化很重要,苏东坡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写下《赤壁赋》,但手稿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曾攀提到。

  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为串联起荆楚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策展团队突破局限因素,充分利用图文板、多媒体、场景等展示手段,使其与展品共同构建起和城市、观众的持久关联。

  为了再现观众们印象里的三国,策展团队设计沉浸式场景,将隆中对、赤壁之战这两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融于场景之中,用影片勾勒出三国历史的轮廓,观众登上战船,以战士的视角参与赤壁之战;湖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唐宋时期攀上新的高峰,展览中,则以瓷器陈列贯穿始终,不拘泥于文物与版面的对应,利用中国艺术诗画一体的特点,让展墙变身山水画卷,将诗歌名篇、黄鹤楼影像等融于其中,让观众看到陆游入蜀途中的湖北,弥补文物不足的遗憾;元明清时期的湖北,市镇体系兴起,展览中通过实证与情景交融、展示与互动结合的手法,沉浸式地展示了湖北城市、码头繁荣的面貌。

  极目楚天舒,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以其特有的风貌,泽被后世;一馆通古今,古人神思巧技制造出来的种种物品,在时间的堆叠下长成智慧的符号。博物馆是历史的圣殿,遵循“彰显荆楚文化魅力、展示湖北文明发展历程、突出馆藏文物特点、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理念,2024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北馆重新开放,为观众提供了全面理解湖北的绝佳场所。走近这座历史的殿堂,走近“极目楚天”,立于历史的沃土上,寻根中华文明,也远眺美好未来。

  • 00CJ0664.png

    湖北省博物馆北馆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_HDT9216.png

    “极目楚天—湖北古代文明”序厅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_HDT9039.png

    汉墓出土的青铜器

  • _HDT9021.png

    汉代玉璧

  • _HDT9001.png

    《贯经堂米帖》

  • _HDT9349.png

    太平天国潮阳门门石

  • _HDT9403.png

    武昌首义雕塑

  • 2a4e7987eae46e330ccd46cab9d6971.png

    郧县人II号头骨化石

  • 图11-1郧县人Ⅰ号头骨化石.png

    郧县人I号头骨化石

  • “太阳人”石刻.png

    太阳人石刻,新石器时代,1998年秭归东门头出土,长11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城背溪文化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区域文化的代表,遗址中发现的太阳人石刻图案刻在一块长方形石条上,石质坚硬,两面平整,正面打磨光滑,线条刻画流畅。先人用写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躯修长、两手下垂、双足分立的人,头顶上刻着有23条光芒的太阳,腰部两侧的圆点似行星在宇宙中运行。这幅图案是中国南方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以太阳崇拜为题材的石刻造像。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P44玉人头像2.png

    石家河玉人像,新石器时代,1956年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高2.85厘米,宽2.2厘米,厚0.5厘米,距今4200年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这件玉人像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艺,是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e9b75a43186ef6aaab3d8bf03852ce8.png

    天门肖家屋脊彩陶杯,新石器时代,1988年天门肖家屋脊出土,口径9.6厘米、底径4.8厘米、高6.4厘米,斜腹近直,底较大。细泥质,色上红下灰。凹底。器表内外饰黑彩,口沿外饰宽带纹一周,口沿内饰窄带纹二周,下饰三组“心”形与弧形窄带纹。 肖家屋脊(后石家河)文化距今4200~4000年,这一时期已进入夏纪年。文化面貌延续了一部分早期的文化因素,却也融入了大量非当地文化传统的新文化因素,包括来自中原煤山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和文化转型。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大玉戈1.png

    盘龙城大玉戈,商代,1974年湖北武汉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3号墓出土,通长94厘米、援宽13.5厘米,长援短内,援作宽长条形,中脊起棱,两边刃,直内,前段有一圆圈,作按柲系缚之用。前锋薄而利,呈三角尖刀形,玉色为黄褐夹灰斑,通体琢磨精细,薄而扁,光润晶莹,制作十分精致,是中国目前所见商早期最大的玉戈,应是表示墓主人生前的权力与财富之物。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商4.png

    崇阳铜鼓,商晚期 ,1977年崇阳县出土,通高75.5厘米、鼓面径39.5厘米,由鼓身、鼓座和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8.png

    睡虎地秦墓黑夫“家信”木牍,秦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4号墓出土,长22厘米、宽4厘米,木牍共计527字,内容为黑夫、惊两人的家信,叙述了他们从军到淮阳一带的情况。此秦代家书为首次发现,是我国年代最早的家信实物。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4.png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秦,1975年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长约27.5厘米,由51支竹简组成,发现于墓主腹部处,因开篇有“为吏之道”四字而得名。简文内容主要叙述的是秦代为官从政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涉及的范围包括良吏、恶吏、政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仓储、宫殿、郡邑、交通、刑法、军事、舆服、宗教等许多方面。全篇文字虽杂,但仍看得出是以吏学知识为主,这与当时秦国的吏学制度有关。《为吏之道》应是秦国提供给学习做吏的人所使用的识字课本,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识字课本。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WechatIMG214.png

    “喜”的复原头像。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00CJ9007(1).png

    宋拓《麓山寺碑》,1册,95页,纵23.2厘米、横13厘米,经折装,木板封面,“搜”字挖,“闱”字挖,“才”字加了一横,南宋拓本,一级品。《麓山寺碑》为唐李邕撰文并书,行书。江夏黄仙鹤勒石。原刻在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书院。此册为著名金石藏家李宗瀚旧藏,有王福庵、黄侃题跋。册内有陈豫钟、李宗瀚、吴树声、丁辅之等鉴藏印。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B_10250_prv(1).png

    宋拓《麓山寺碑》,1册,95页,纵23.2厘米、横13厘米,经折装,木板封面,“搜”字挖,“闱”字挖,“才”字加了一横,南宋拓本,一级品。《麓山寺碑》为唐李邕撰文并书,行书。江夏黄仙鹤勒石。原刻在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书院。此册为著名金石藏家李宗瀚旧藏,有王福庵、黄侃题跋。册内有陈豫钟、李宗瀚、吴树声、丁辅之等鉴藏印。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张大千东坡游赤壁图.png

    张大千《东坡游赤壁图》,纵99厘米、横37厘米,题识:丙子(1936)春日,吴门网师园写,蜀人张爰。钤“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DSC_6480.png

    针灸铜人立像,明,通高86.5厘米、身高76厘米,传世文物。铜人为青铜铸造。形象为裸体童子,无发,两眼平视。右手下垂,掌心向外。左手上举,手掌中指、小指竖起,拇指、食指、无名指弯曲。左膝跪于铁柱上,右脚踏在可绕铁柱旋转的转盘上,以便观察其身体前后的穴位。全身铸有15条经络和354个穴位名称,胸膜腔有脏器,中空。针灸铜人像既是针灸教学的道具,又是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00CJ0608.png

    刘静庵画像,纵120厘米、横58厘米,刘静庵(1875—1911),中国早期民主革命先驱,湖北潜江人。此画像由著名画家张善子及画家王霞宙于1938年共同创作。画中,刘静庵身着白布长衫,脚蹬方口布鞋,免冠端坐于一磐石之上。右手执羽扇于胸前,左手持白巾搁于左腿之上,双目正视前方。画像四围有于右任、孙科、居正、邹鲁、张难先等28位辛亥革命人士在1938年至1948年间分别为画像题写像赞1531字。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33.png

    李作栋勋位章、证,李作栋(1888—1958),字春萱,湖北沔阳新堤镇(今属洪湖)人。早年赴武昌考入西路小学堂,升入两湖优级师范理化专修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习。见清廷腐败,丧权辱国,慨然投身革命。1910年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前夕,李作栋参与促成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并在汉口宝善里机关为新币钤印。1911年10月11日,武昌首义第二天,湖北军政府成立,23岁的李作栋担任理财部长。革命志士们在武昌首义发动的辛亥革命,不仅敲响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覆灭的丧钟,而且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70.png

    李作栋勋位章、证,李作栋(1888—1958),字春萱,湖北沔阳新堤镇(今属洪湖)人。早年赴武昌考入西路小学堂,升入两湖优级师范理化专修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习。见清廷腐败,丧权辱国,慨然投身革命。1910年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前夕,李作栋参与促成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并在汉口宝善里机关为新币钤印。1911年10月11日,武昌首义第二天,湖北军政府成立,23岁的李作栋担任理财部长。革命志士们在武昌首义发动的辛亥革命,不仅敲响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覆灭的丧钟,而且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68.png

    董必武蓝衫改制的婴儿服,董必武(1886—1975),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03年,17岁的董必武考上秀才,他的母亲为他缝制了一件蓝布长衫。青年时代的董必武穿着这件长衫,为挽救风雨飘摇的中国振臂疾呼,辗转颠沛于艰难的革命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已身居高位的董必武,仍保留着这一袭长衫。眼见衣服褪色残旧,实在不能再穿,1972年,已经“七十高龄”的蓝布长衫,经历了最后一次缝改,成为两件婴儿服,分别穿在董必武的双胞胎孙子身上。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58(1).png

    董必武蓝衫改制的婴儿服,董必武(1886—1975),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03年,17岁的董必武考上秀才,他的母亲为他缝制了一件蓝布长衫。青年时代的董必武穿着这件长衫,为挽救风雨飘摇的中国振臂疾呼,辗转颠沛于艰难的革命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已身居高位的董必武,仍保留着这一袭长衫。眼见衣服褪色残旧,实在不能再穿,1972年,已经“七十高龄”的蓝布长衫,经历了最后一次缝改,成为两件婴儿服,分别穿在董必武的双胞胎孙子身上。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25(1).png

    李先念使用的怀表,李先念(1909—1992)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抗日战争中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李先念长期战斗在中原,主持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中原军区工作。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李先念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全师共1.5万余人。新四军第五师的建立,标志着鄂豫边区的抗战和主力部队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五师成为鄂豫边区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的人民武装力量。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00CJ0550.png

    陈潭秋家书,陈潭秋(1896—1943),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33年初,党中央决定让陈潭秋及其妻子徐全直到中央苏区工作。此时徐全直正处于临产期。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陈潭秋夫妇决定把孩子们托付给家人照料。临行前,陈潭秋提笔写下了这封家书。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P220图138元青花四爱梅瓶.png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钟祥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梅瓶造型为小口圆唇,束颈广肩,器上腹圆鼓,下腹稍内收。白胎,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色彩清脆艳丽。梅瓶肩部的花纹为凤穿牡丹,腹部有4个海棠形开窗,4个开窗内分别绘有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四幅人物故事的情景画,故名四爱图梅瓶。在4个海棠形开窗之间点缀有三角形的祥云纹。梅瓶下腹至足部饰覆莲纹,莲瓣中有垂叶状的祥云纹。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

  • 粉彩牡丹花吸杯1.png

    粉彩荷花吸杯,清光绪,高6.4厘米、口长15.1厘米、口宽13.1厘米,此杯也称“秋操杯”,是光绪年间为纪念清军秋季操练而特制的纪念杯,为中国官窑史上十分少见的带有纪念性质的官窑作品。光绪朝自光绪三十一年始,共成功举行过三次秋季大型军事演习,即“河间秋操”“彰德秋操”“太湖秋操”,是我国近代政治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太湖秋操”举行于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底,同年十月光绪皇帝驾崩。 湖北省博物馆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