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奋楫扬帆向未来”连载之六】 湖北 奋力撑起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2024-12-26      本刊综合报道

  • 2351733473219_.pic_hd.png

    2024年8月1日,湖北武汉。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为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视觉中国 供图

  • 3eed45e9-683e-49ce-a40e-52ba0ddf0996.png

    2024年4月14日,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质子医学中心,技术人员正在质子治疗舱和回旋加速器室内安装调试设备。质子治疗系统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放射疗法,它被通俗地称为“质子刀”。 摄影 朱熙勇/湖北日报 赵国琴

  • 59205fe7b82a5095ce28ca1f5e13be6e_origin(1).png

    2024年11月15日,湖北武汉,研发人员在光庭信息展厅测试智能驾驶仿真平台。近年来,光谷汽车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光庭信息、极目智能、集度汽车等企业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代表。 摄影 魏铼/湖北日报

  • 鄂州花湖机场2.png

    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截至2024年12月8日,花湖国际机场已开通货运航线81条,通达46个国内城市、34个国际城市,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逾110万吨。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供图

  • 一架通达的桥(从高空俯瞰长江武汉段,水清岸美,6座跨江大桥尽收眼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摄).png

    长江武汉段,6座跨江大桥尽收眼底。 摄影 柯皓/湖北日报

  • 9-三峡-通航--郑家裕.png

    船舶有序通过三峡五级船闸。 摄影 郑家裕

  • 洪湖湿地风光.png

    洪湖湿地风光。洪湖是湖北第一大淡水湖泊,是江汉平原重要的调蓄湖泊和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供图

  • 江豚.png

    长江江豚。长江江豚是长江旗舰物种,也是长江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物种。长江湖北段已成为长江江豚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供图

  • 8efe9acdd212d9edddc336eb6425ce7b_origin.png

    2024年11月6日,湖北襄阳,南漳县李庙镇刘坪村顺天寨山脚下,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热议古山寨的保护和乡村未来发展。 摄影 田悦/湖北日报 刘俊 陈月林

< >

  湖北,荆楚大地,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之“腰”,承东启西、联南通北,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2024年以来,湖北省经济增速在经济总量前十的大省和中部省份均处于领先地位,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7%,领先全国的幅度从上半年的0.8个百分点扩大至0.9个百分点。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着眼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明确要求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五次到湖北考察调研,勉励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当下,这片沃土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奋勇前进。

  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创造了60多项“中国第一”的企业,它的激光装备已经渗透到了100多个工业门类,从纳米级的半导体晶圆切割,到十几万吨的游轮建造,从硬核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焊接,到纤薄的手机柔性屏加工,一个个“卡脖子”技术得到破解;有目前业界集成度最高、处理容量最大的全国首款1.6T光传输芯片,每秒钟可下载60多部最高画质的电影,大规模的云计算、物联网、5G等业务,都可以通过这枚小小芯片实现;还有打造出全国领先的化合物半导体中试平台的九峰山实验室,短短两年已有10多项研发成果解决了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问题……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誉为“中国光谷”。这里曾是中国光纤产业的摇篮,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和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如今它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是代表中国在光电子领域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主力军。

  “中国光谷”是湖北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近年来,湖北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发力,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优势产业今年有望突破万亿级规模,18个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4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6个,均居全国前列。

  湖北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建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高水平科技力量矩阵,构筑了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以1家国家实验室、35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已建在建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有效集聚了技术、人才、资本和产业需求,成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着力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重大产品上取得突破,形成了电磁能、类脑科学、卫星导航定位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产出了全球首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全球存储密度领先的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 PET-CT等一批高端产品;率先在全国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的转化体系,每年新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20家以上,促成5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

  重塑枢纽优势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已是凌晨,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内,来自全球各地的货机有序降落、停靠、卸货。自2022年7月投运至2024年12月8日,花湖国际机场已开通货运航线81条,通达46个国内城市、34个国际城市,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逾110万吨。以花湖机场为中心,1.5小时左右的飞行圈可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城市群。

  近年来,湖北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

  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北把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作为抓手,持续织密覆盖全省、通达全国、辐射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超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黄金水道通江达海,万吨巨轮可通过长江直达武汉;中欧班列(武汉)贯通陆上丝绸之路,日韩货物经江海直达武汉阳逻港后换乘中欧班列直通欧洲;“空中丝路”畅达全球,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花湖国际机场至今年底累计货运量预计突破120万吨。

  构建现代供应链物流体系,加速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湖北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等重点领域搭建7个供应链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海内外一体发展。完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2023年湖北铁水联运量占长江干线的1/3。搭建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服务企业抱团出海,2023年全省“新三样”出口增长91%,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湖北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标准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开展“先出区、后报关”等改革,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激发着经济新活力;建强中德、中法、中日等国际产业园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深夜,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上游的秭归港茅坪游轮码头宁静祥和。虽然闻不到刺鼻的柴油味、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声,但停靠在这里的“长江三峡10”号游轮上却灯火通明。

  宜昌是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所在地,2015年起,当地开始探索岸电建设。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工作人员李兴衡介绍,截至今年4月宜昌沿江70个码头锚地建成171台套岸电桩,2023年累计为15799艘次客货船舶提供岸电1216万千瓦时,相当于替代燃油2858吨,减少各类气体排放9001吨。

  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水资源丰富。湖北在以“绿色”为主线、健全规划体系的同时,综合施治、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一企一策”“关改搬转”467家沿江化工企业,完成国家级工业园区和经省级认定化工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验收;建成磷石膏无害化处理装置生产线27条,年处理能力达到1730万吨;今年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184公里,积极探索“特许经营+使用者付费+按效付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船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含油污水转运处置率达到99%;取缔小散乱码头1860座,“一口一策”完成1209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

  截至今年5月初,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0%以上,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曾一度濒临灭绝的“微笑天使”江豚已达1249头,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5%。

  与此同时,湖北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十大绿色转型工程,打造城市矿产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含金量”的同步提升;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着眼重塑战略资源结构,下大力气发展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65%;加快构建绿色制度体系,锚定“双碳”目标,建好用好中碳登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健全完善生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以制度创新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用心用情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在乡村,修路、改厕、养老、托幼等大小事,屋场会敞亮议,乡亲们说了算、定了干;在城市,小区从没人管到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物业有了、电梯装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武汉市武昌区,5.1万名党员干部到居住地社区认岗认责,群众共商共议、认捐认管,解决了噪声扰民等1800余个身边的问题,党群关系更融洽。

  这是湖北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也是开展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湖北用心用情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交出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90万人、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超过40万人,居民收入近3年年均增长6.8%。公共服务不断优化,66%的中小学纳入教联体,72%的县有了三级医院,城市12分钟急救圈、农村15分钟医疗圈基本形成,湖北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湖北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大城市推进城市更新,在县城推进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湖北以危旧房改造为重点,探索建立城市更新体制机制。武汉市在青山区21街坊试点危旧房改造新模式,街道、合作社组织摸清居民需求,以需定供、供需匹配、原拆原建。资金有缺口,居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预计2025年底,居民将从“老破小”搬入新居。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湖北推动寄递物流行政村全覆盖,群众收寄快递不出村,打通了消费品下乡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今年1至7月,全省农村快递业务量、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4.1%、15.5%。全省7000多个行政村配建公共充电设施,今年累计新增充电桩10.6万个。

  同时,纵深推进省市两级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应用体系标准化建设。大冶市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成后,100%的病理标本在本地检测,80%的患者留在乡镇就诊,帮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24年上半年,县域内就诊率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发展新的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供需高效对接。“柑橘大县”秭归对柑橘种植地块编码,通过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综合分析地形、地貌、土壤、小气候、品种以及产品价格等数据后,及时优化调整早熟、中熟、晚熟柑橘的种植面积,让柑橘错峰上市卖出好价。

  今年以来,湖北各地还奉上一台台“热辣滚烫”的文旅盛宴,荆楚大地游人如织:各大博物馆纷纷“上新”,打造沉浸式“穿越”之旅;荆风楚韵绿意盎然,武汉樱花领跑春日“颜值”……作为文化大省,荆风楚韵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一个个文旅融合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精彩上演。

上一页

下一页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奋楫扬帆向未来”连载之六】 湖北 奋力撑起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2024-12-26      本刊综合报道

  湖北,荆楚大地,地处华中腹地、长江之“腰”,承东启西、联南通北,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2024年以来,湖北省经济增速在经济总量前十的大省和中部省份均处于领先地位,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7%,领先全国的幅度从上半年的0.8个百分点扩大至0.9个百分点。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着眼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明确要求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五次到湖北考察调研,勉励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当下,这片沃土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奋勇前进。

  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有创造了60多项“中国第一”的企业,它的激光装备已经渗透到了100多个工业门类,从纳米级的半导体晶圆切割,到十几万吨的游轮建造,从硬核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焊接,到纤薄的手机柔性屏加工,一个个“卡脖子”技术得到破解;有目前业界集成度最高、处理容量最大的全国首款1.6T光传输芯片,每秒钟可下载60多部最高画质的电影,大规模的云计算、物联网、5G等业务,都可以通过这枚小小芯片实现;还有打造出全国领先的化合物半导体中试平台的九峰山实验室,短短两年已有10多项研发成果解决了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问题……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誉为“中国光谷”。这里曾是中国光纤产业的摇篮,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和第一个光电传输系统。如今它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是代表中国在光电子领域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主力军。

  “中国光谷”是湖北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近年来,湖北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发力,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优势产业今年有望突破万亿级规模,18个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4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16个,均居全国前列。

  湖北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建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高水平科技力量矩阵,构筑了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以1家国家实验室、35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已建在建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有效集聚了技术、人才、资本和产业需求,成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着力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重大产品上取得突破,形成了电磁能、类脑科学、卫星导航定位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产出了全球首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全球存储密度领先的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 PET-CT等一批高端产品;率先在全国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的转化体系,每年新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20家以上,促成5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

  重塑枢纽优势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已是凌晨,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内,来自全球各地的货机有序降落、停靠、卸货。自2022年7月投运至2024年12月8日,花湖国际机场已开通货运航线81条,通达46个国内城市、34个国际城市,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逾110万吨。以花湖机场为中心,1.5小时左右的飞行圈可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城市群。

  近年来,湖北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

  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北把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作为抓手,持续织密覆盖全省、通达全国、辐射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超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黄金水道通江达海,万吨巨轮可通过长江直达武汉;中欧班列(武汉)贯通陆上丝绸之路,日韩货物经江海直达武汉阳逻港后换乘中欧班列直通欧洲;“空中丝路”畅达全球,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花湖国际机场至今年底累计货运量预计突破120万吨。

  构建现代供应链物流体系,加速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湖北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等重点领域搭建7个供应链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海内外一体发展。完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2023年湖北铁水联运量占长江干线的1/3。搭建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服务企业抱团出海,2023年全省“新三样”出口增长91%,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同时,湖北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标准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开展“先出区、后报关”等改革,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激发着经济新活力;建强中德、中法、中日等国际产业园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深夜,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上游的秭归港茅坪游轮码头宁静祥和。虽然闻不到刺鼻的柴油味、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声,但停靠在这里的“长江三峡10”号游轮上却灯火通明。

  宜昌是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所在地,2015年起,当地开始探索岸电建设。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工作人员李兴衡介绍,截至今年4月宜昌沿江70个码头锚地建成171台套岸电桩,2023年累计为15799艘次客货船舶提供岸电1216万千瓦时,相当于替代燃油2858吨,减少各类气体排放9001吨。

  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水资源丰富。湖北在以“绿色”为主线、健全规划体系的同时,综合施治、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一企一策”“关改搬转”467家沿江化工企业,完成国家级工业园区和经省级认定化工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验收;建成磷石膏无害化处理装置生产线27条,年处理能力达到1730万吨;今年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184公里,积极探索“特许经营+使用者付费+按效付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船舶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含油污水转运处置率达到99%;取缔小散乱码头1860座,“一口一策”完成1209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

  截至今年5月初,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0%以上,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曾一度濒临灭绝的“微笑天使”江豚已达1249头,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5%。

  与此同时,湖北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等十大绿色转型工程,打造城市矿产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发展“含绿量”“含金量”的同步提升;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着眼重塑战略资源结构,下大力气发展清洁能源,电力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65%;加快构建绿色制度体系,锚定“双碳”目标,建好用好中碳登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健全完善生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以制度创新引领绿色低碳转型。

  用心用情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在乡村,修路、改厕、养老、托幼等大小事,屋场会敞亮议,乡亲们说了算、定了干;在城市,小区从没人管到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物业有了、电梯装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武汉市武昌区,5.1万名党员干部到居住地社区认岗认责,群众共商共议、认捐认管,解决了噪声扰民等1800余个身边的问题,党群关系更融洽。

  这是湖北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也是开展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湖北用心用情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交出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90万人、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超过40万人,居民收入近3年年均增长6.8%。公共服务不断优化,66%的中小学纳入教联体,72%的县有了三级医院,城市12分钟急救圈、农村15分钟医疗圈基本形成,湖北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湖北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大城市推进城市更新,在县城推进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湖北以危旧房改造为重点,探索建立城市更新体制机制。武汉市在青山区21街坊试点危旧房改造新模式,街道、合作社组织摸清居民需求,以需定供、供需匹配、原拆原建。资金有缺口,居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预计2025年底,居民将从“老破小”搬入新居。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湖北推动寄递物流行政村全覆盖,群众收寄快递不出村,打通了消费品下乡进村“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今年1至7月,全省农村快递业务量、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4.1%、15.5%。全省7000多个行政村配建公共充电设施,今年累计新增充电桩10.6万个。

  同时,纵深推进省市两级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持续开展应用体系标准化建设。大冶市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成后,100%的病理标本在本地检测,80%的患者留在乡镇就诊,帮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24年上半年,县域内就诊率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发展新的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供需高效对接。“柑橘大县”秭归对柑橘种植地块编码,通过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综合分析地形、地貌、土壤、小气候、品种以及产品价格等数据后,及时优化调整早熟、中熟、晚熟柑橘的种植面积,让柑橘错峰上市卖出好价。

  今年以来,湖北各地还奉上一台台“热辣滚烫”的文旅盛宴,荆楚大地游人如织:各大博物馆纷纷“上新”,打造沉浸式“穿越”之旅;荆风楚韵绿意盎然,武汉樱花领跑春日“颜值”……作为文化大省,荆风楚韵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一个个文旅融合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精彩上演。

  • 2351733473219_.pic_hd.png

    2024年8月1日,湖北武汉。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为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视觉中国 供图

  • 3eed45e9-683e-49ce-a40e-52ba0ddf0996.png

    2024年4月14日,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质子医学中心,技术人员正在质子治疗舱和回旋加速器室内安装调试设备。质子治疗系统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放射疗法,它被通俗地称为“质子刀”。 摄影 朱熙勇/湖北日报 赵国琴

  • 59205fe7b82a5095ce28ca1f5e13be6e_origin(1).png

    2024年11月15日,湖北武汉,研发人员在光庭信息展厅测试智能驾驶仿真平台。近年来,光谷汽车软件产业蓬勃发展,光庭信息、极目智能、集度汽车等企业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代表。 摄影 魏铼/湖北日报

  • 鄂州花湖机场2.png

    湖北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截至2024年12月8日,花湖国际机场已开通货运航线81条,通达46个国内城市、34个国际城市,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逾110万吨。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供图

  • 一架通达的桥(从高空俯瞰长江武汉段,水清岸美,6座跨江大桥尽收眼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皓-摄).png

    长江武汉段,6座跨江大桥尽收眼底。 摄影 柯皓/湖北日报

  • 9-三峡-通航--郑家裕.png

    船舶有序通过三峡五级船闸。 摄影 郑家裕

  • 洪湖湿地风光.png

    洪湖湿地风光。洪湖是湖北第一大淡水湖泊,是江汉平原重要的调蓄湖泊和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供图

  • 江豚.png

    长江江豚。长江江豚是长江旗舰物种,也是长江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物种。长江湖北段已成为长江江豚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供图

  • 8efe9acdd212d9edddc336eb6425ce7b_origin.png

    2024年11月6日,湖北襄阳,南漳县李庙镇刘坪村顺天寨山脚下,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热议古山寨的保护和乡村未来发展。 摄影 田悦/湖北日报 刘俊 陈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