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本刊综合报道
盛夏的余村,绿意正浓,游人不断。2005年8月15日,在这个浙北小山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科学论断。自2005年正式提出以来,“两山”理念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20年来,绿色发展的春风,从东方腾起,吹向更广阔的世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创造了不负青山不负人的绿色发展奇迹,并以丰富的生态实践增益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里程碑
远山如黛、白云缭绕,竹林摇曳、溪水叮咚……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绿水青山环绕,智能设施遍布乡村,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美丽画卷在眼前铺展。
20多年前,因石灰石资源丰富而盲目开山毁林、开矿办厂的余村,山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痛定思痛,村民们决定换种活法,摸索如何不破坏环境也能过上好日子。
余村发展之路怎么走?就在余村人陷入迷茫时,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得知当地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后,评价这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余村之行9天后,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发表题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进一步阐释道:“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这是“两山”理念的缘起。在这一前瞻性的思想引领下,余村人努力修复生态,恢复了绿水青山。靠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余村的农家乐生意红火,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竹林碳汇让村里实现了“靠着空气能卖钱”。余村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6年,习近平在实践中又进一步深化“两山论”,深刻阐述了“两山”之间内在关系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20年过去,余村已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从那个浙北小山村走向了全国各地。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彰显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的发展观、历史方位的价值取向。“两山”理念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在实践中日臻丰富完善,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具体来看,第一,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断加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城市环境治理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绿色空间布局逐渐优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化解“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产能取得积极成效,绿色环保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数字直观反映了绿色转型的成效:2024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新能源汽车产量超1300万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3%。数字变化的背后,彰显出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力度,也蕴藏着“点绿成金”的新机遇。
第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如今,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中国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相较2023年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87.2%,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0.4%;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土壤环境质量发生基础性变化。
同时,农村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近年来,随着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加快推进,一个个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村民身边的“清水绿岸”。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第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截至2024年3月底,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在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显著提升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保护了重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从前难得一见的“微笑天使”江豚,成群结队地跃出水面、嬉戏追逐,人们可以在长江边与它们“偶遇”。《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95,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这表明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
第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经过4年多的努力,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双碳”工作基础更加坚实。这不仅让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居民生活,也使得经济发展“含绿量”明显提升。各类企业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63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零碳联盟”,54家供应商完成低碳转型,实现年度减碳3.28万吨;中兴通讯从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循环三大方面,致力于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广低碳运输方式、优化物流路径,其2024年范围1&2&3碳排放同比降低1431.7万吨;兴业银行上线自主研发了“双碳”管理平台,并发布基于企业碳账户的碳金融服务专案……一系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减碳,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第五,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建章立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规章制度,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
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到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制定修订多部法律法规;从高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到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生态环保法律制度越织越密,生态安全有了坚实保障。
此外,各地不断提升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的应用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理论基础。在云南普洱,当地以司法协作为突破口,建立一体化流域司法协作机制,推动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在陕西秦岭,“秦岭生态小卫士”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举行,让小朋友们在活动中领略“秦岭四宝”的珍奇魅力,在活动中树立绿色环保观念;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以体制机制优化和数字赋能为引领,全面构建基于生态信息感知系统的监测网络,加油站油气在线监控系统的安装率达98.9%,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全覆盖……各地多措并举,让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美丽中国离百姓越来越近。
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共同命运,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正在推进的这场深层次、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变革,不仅改变着中国,也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在哈萨克斯坦北部的阿克莫拉州,草原与戈壁交织,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在这里畅行无阻,带来丰沛的风能资源。春寒料峭中,工程师哈萨拜·金洛桑每天都要巡查和维护40多台风电机组。这些机组是中哈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新成果,每年可输送超过8亿度清洁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万吨。
2013年,正是在哈萨克斯坦,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并首次在国际场合向世界阐释“两山”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哈萨克斯坦知名经济学家阿尔马斯·丘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有感触。他说,中国已成为光伏和风能发电等领域的引领者,以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挑战。“看着一座座风机出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大地上,我相信未来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人类会居住在一个更加清洁的地球。”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习近平主席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正转化为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同行、提升生态治理水平的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中国持续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开展减缓和适应项目、举办能力建设交流研讨班等方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截至2024年11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4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举办300多期能力建设研讨班,为120余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次培训名额。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与超过40个国家的17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中国践行的生态文明理念,展现出一种积极的、立志于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诸多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
从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的图景里,世界看到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8-20 本刊综合报道
盛夏的余村,绿意正浓,游人不断。2005年8月15日,在这个浙北小山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科学论断。自2005年正式提出以来,“两山”理念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20年来,绿色发展的春风,从东方腾起,吹向更广阔的世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创造了不负青山不负人的绿色发展奇迹,并以丰富的生态实践增益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里程碑
远山如黛、白云缭绕,竹林摇曳、溪水叮咚……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绿水青山环绕,智能设施遍布乡村,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美丽画卷在眼前铺展。
20多年前,因石灰石资源丰富而盲目开山毁林、开矿办厂的余村,山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痛定思痛,村民们决定换种活法,摸索如何不破坏环境也能过上好日子。
余村发展之路怎么走?就在余村人陷入迷茫时,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得知当地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后,评价这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余村之行9天后,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发表题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进一步阐释道:“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这是“两山”理念的缘起。在这一前瞻性的思想引领下,余村人努力修复生态,恢复了绿水青山。靠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余村的农家乐生意红火,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竹林碳汇让村里实现了“靠着空气能卖钱”。余村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6年,习近平在实践中又进一步深化“两山论”,深刻阐述了“两山”之间内在关系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20年过去,余村已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从那个浙北小山村走向了全国各地。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彰显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的发展观、历史方位的价值取向。“两山”理念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在实践中日臻丰富完善,一套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具体来看,第一,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断加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城市环境治理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绿色空间布局逐渐优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化解“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产能取得积极成效,绿色环保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数字直观反映了绿色转型的成效:2024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新能源汽车产量超1300万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3%。数字变化的背后,彰显出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力度,也蕴藏着“点绿成金”的新机遇。
第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如今,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中国空气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相较2023年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87.2%,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0.4%;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土壤环境质量发生基础性变化。
同时,农村环境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近年来,随着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加快推进,一个个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村民身边的“清水绿岸”。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3400余个,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80%以上;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农村污水横流状况大幅减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第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截至2024年3月底,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
在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显著提升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保护了重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从前难得一见的“微笑天使”江豚,成群结队地跃出水面、嬉戏追逐,人们可以在长江边与它们“偶遇”。《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95,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这表明中国生物多样性较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
第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经过4年多的努力,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双碳”工作基础更加坚实。这不仅让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居民生活,也使得经济发展“含绿量”明显提升。各类企业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63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零碳联盟”,54家供应商完成低碳转型,实现年度减碳3.28万吨;中兴通讯从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循环三大方面,致力于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广低碳运输方式、优化物流路径,其2024年范围1&2&3碳排放同比降低1431.7万吨;兴业银行上线自主研发了“双碳”管理平台,并发布基于企业碳账户的碳金融服务专案……一系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减碳,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第五,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和建章立制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规章制度,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
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到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制定修订多部法律法规;从高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到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生态环保法律制度越织越密,生态安全有了坚实保障。
此外,各地不断提升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的应用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理论基础。在云南普洱,当地以司法协作为突破口,建立一体化流域司法协作机制,推动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在陕西秦岭,“秦岭生态小卫士”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的举行,让小朋友们在活动中领略“秦岭四宝”的珍奇魅力,在活动中树立绿色环保观念;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当地以体制机制优化和数字赋能为引领,全面构建基于生态信息感知系统的监测网络,加油站油气在线监控系统的安装率达98.9%,基本实现城市建成区全覆盖……各地多措并举,让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美丽中国离百姓越来越近。
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共同命运,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正在推进的这场深层次、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变革,不仅改变着中国,也为携手创造世界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在哈萨克斯坦北部的阿克莫拉州,草原与戈壁交织,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在这里畅行无阻,带来丰沛的风能资源。春寒料峭中,工程师哈萨拜·金洛桑每天都要巡查和维护40多台风电机组。这些机组是中哈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新成果,每年可输送超过8亿度清洁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5万吨。
2013年,正是在哈萨克斯坦,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并首次在国际场合向世界阐释“两山”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哈萨克斯坦知名经济学家阿尔马斯·丘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有感触。他说,中国已成为光伏和风能发电等领域的引领者,以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挑战。“看着一座座风机出现在哈萨克斯坦的大地上,我相信未来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人类会居住在一个更加清洁的地球。”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习近平主席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正转化为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同行、提升生态治理水平的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中国持续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开展减缓和适应项目、举办能力建设交流研讨班等方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截至2024年11月,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4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举办300多期能力建设研讨班,为120余个发展中国家提供1万余次培训名额。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与超过40个国家的17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中国践行的生态文明理念,展现出一种积极的、立志于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诸多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
从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的图景里,世界看到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