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本刊综合报道
盛夏时节,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舒展绿意盎然的画卷。这片曾因人为干预而衰落的湿地,用20年时光探索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城市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西溪模式”。西溪且留下,留下的不仅是潋滟水光中的诗意栖居,更是中国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的缩影。
将城市轻轻放进大自然
开窗看绿、出门见景,低碳生活、安居乐业,这是时代考题,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08年9月28日,位于蓟运河畔、渤海之滨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启动建设。这是中国、新加坡两国在生态城市建设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原始地貌中1/3为盐碱荒滩、1/3为废弃盐田、1/3为污染水面。10多年来,生态城从盐碱滩起步,实施生态修复、水体景观再造、盐碱地绿化工程,从建筑、交通、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为居民的绿色低碳生活提供保障。
每到节假日和周末,象征中新两国友谊的中新友好花园内游人如织。人们在滨水步道漫步,在阳光草坪放松,在空中廊道远眺,尽情享受城市之美。距离中新友好花园不远处,是被评为天津市“最美河湖”的静湖—这里昔日是一处占地2.56平方公里、积存40年的污水库,历经三年治理,曾经的污水库变身为碧波荡漾的景观湖,环湖景观带全长达7.6公里,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17万平方米,成为居民观景、亲水的好去处。
春季锦带花明艳美丽,夏日鼠尾草充满朝气,秋季碱蓬草热烈而张扬,冬季金银忍冬生动低调……一直以来,生态城通过维护自然湿地环境、打造特色人工湿地、构建特色植物群落、开发多功能亲海生态廊道等措施,不断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近年调查显示,生态城内共有动物332种,植物137种;区域内观察并记录在册的鸟类共179种,其中涉禽和游禽种类最为丰富,共87种,占总数的58.6%,并吸引了以遗鸥为代表的珍稀和重点保护鸟类在这里过境、繁衍、生息。
为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生态城在建设之初就出台了世界上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系列低碳建设发展指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2024年,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与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正式达成购电合作,以绿电“团购价”购得绿色电力并取得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加上自建光伏自发自用的绿电,工厂年绿电使用量预计将达1亿度,达成100%绿电目标,成为天津市首个“降本减碳”100%全绿电整车厂。通过优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布局、降低产业耗值等举措,生态城全面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在低碳建筑方面,严格落实绿色建筑100%标准,建成全国首座实用型零能耗智慧建筑,发布国内首套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与清华大学共建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搭建高端光电子实验平台;在文化产业方面,形成影视动漫、图书发行、广告传媒、游戏制作、网红电竞、在线文学等产业集群;在大健康产业方面,聚集形成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制造等特色产业子链。
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海洋博物馆坐落于此,方特欢乐世界通过高科技为游客带来科幻体验。此外,生态城还拥有以“鸟中大熊猫”遗鸥为主题的遗鸥湿地公园,有水域面积超过280公顷的南湾公园,有距离北京最近的36公里亲海岸线,成为京津冀最美亲海“后花园”。
幸福是对一个城市最高的褒奖。在生态城,因绿色而幸福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从盐碱荒滩到绿意盎然,如今,生态城绿化面积超11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0%,生态城将城市“轻轻放进了大自然”。
传统工业向绿而行
生态城一百多公里之外,“钢铁重镇”河北唐山则演绎着“工业摇篮、碧海蓝天”的新乐章。
伴随阵阵鸣笛声和宜人的晨风,装载着铁矿石的列车从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出发,沿着唐曹铁路,一路向北。这样的场景,如今每天都在唐山市上演。而短短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模样:重型卡车众多、超限超载、道路拥堵、扬尘飘洒、尾气排放……大地时常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之下。
唐山市“因煤而建、因钢而兴”,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钢铁、煤炭、矿石为基础,且偏重、偏煤的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在中国运输结构中,公路运输长期占大头,唐山港数以亿吨的疏港铁矿石曾经基本依赖公路重型卡车运输,重型卡车尾气排放问题成为改善唐山市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不利因素,也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2018年以来,唐山市将“公转铁”作为治理污染、优化环境的基础性工程,统筹调整钢铁企业向铁路沿线和沿海布局,构建以铁路为主的大宗物料集疏运体系,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如唐山港全面停止煤炭汽运集疏港,建立了“公转铁+散改集”绿色运输模式,钢铁大宗原料、钢材成品由公路运输为主改为铁路、港口联运为主,实现了大宗货物的快速、绿色、高效运输。2024年,铁路装车疏运唐山港铁矿石量是2017年的5倍,彻底改变了公路运输量过大的被动局面。“公转铁”不仅带动了交通、产业、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同时推动实现了潜能释放、产业聚集、港产联动、污染防治的多赢。2024年,唐山市二氧化氮和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较2017年分别下降50%和42.2%,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新台阶,“钢铁重镇”正在加速绿色转型。
在内蒙古霍林郭勒市,这座昔日的“褐煤之城”也发生了一场美丽蝶变。这座因煤而兴的“北疆明珠”,曾因粗放开采导致草原千疮百孔,在依托资源禀赋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留下了生态治理的“欠账”。矿区开采一度给当地带来民生之痛。“不能开窗,外面全是煤灰,洗衣服也没法晾晒,出去转一圈脸上又是灰,又是煤。”有居民这样回忆道。
转变的契机出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之后,从煤炭的采、储、运各环节的污染治理,到高寒地区露天煤矿的生态修复,经过一场矿山修复的“绿色革命”,这里的草原魅力值直线上升。如今的霍林河煤矿,天空一碧如洗、矿山翠色欲流,长势喜人的沙棘、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等植被遍布;须山鹑、松雀鹰、狐狸等野生动物纷纷在排土场安家落户,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矿区一片生机盎然,刷新了公众对露天煤矿的认知,人们直观地感受到矿山复绿的奇迹,曾经蒙尘的“北疆明珠”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乡村既有“绿色颜值”又有“金色价值”
从福建厦门市区出发,转过200多个弯,登高900多米,便可以来到厦门“最接近天空的村庄”之一—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每逢节假日,一辆辆旅游大巴络绎不绝,成群结队的游客走进这个厦门海拔最高、最偏僻的山村。在这里,群山青翠、碧水微澜,茶园层层叠叠,农居依山而建,宽阔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口,沿途摊位摆满了土特产,正等着游客选购。
而30多年前,军营村还是个穷苦山村。由于资源匮乏,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400多亩茶园,人均年收入仅280元左右。1986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嘱托村里要想办法增加农业收入,多种茶种果,改善村民生活,强调“既要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
30多年来,军营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坚持绿化荒山和发展茶业两手抓,实施生态环境修复,综合治理九龙溪,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发挥高山党校引领作用,生态化改造旧茶园,深入挖掘碳汇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如今军营村管好了茶,管好了水,种好了茶叶,山下生态化改造6500余亩茶园,全村的公益林面积达4100余亩,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主、生态民宿为基、农产销售为辅”的村庄发展路线。
环境美了,人气来了,产业更活了。“这里连星空都能卖钱。”近年来,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军营村,民宿、农家乐、土特产等产业风生水起。2024年,军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87万元。昔日远近皆知的“老少边穷”山区村变成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农村。
绿色转型的深层突破,更在于为生态价值找到市场化的“金钥匙”。湖南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首倡之地,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山泉水厂、苗绣、劳务经济等当家产业,在绿水青山间实现乡村蝶变;江西靖安县将全县作为“大公园”整体打造,发展全域生态康养旅游,“有一种生活叫靖安”的品牌吸引都市人群前来栖居,生态溢价带动了高端民宿、有机农业的蓬勃发展;在鄱阳湖畔的江西省永修县,候鸟不再是单纯的保护对象,更成为致富资源,当地通过科学划定观鸟点、发展生态研学、打造“白鹤小镇”,让村民成为生态导赏员或民宿主人;山东蒙阴县则探索出系统性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绿色账户”,将森林覆盖率、水质改善等指标量化,对生态保护贡献大的村镇给予资金奖励,并优先发展生态产业,形成了“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的良性循环。
中国的绿色转型覆盖城市、工业、乡村等所有场域,也基于科技赋能与机制突破,最终都指向民生福祉。当盐碱滩涂崛起生态新城,当矿区伤疤重披绿装,当偏远山村因生态而富庶,我们看到绿色不是增长的代价,而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生态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8-20 本刊综合报道
盛夏时节,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舒展绿意盎然的画卷。这片曾因人为干预而衰落的湿地,用20年时光探索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城市湿地保护和利用的“西溪模式”。西溪且留下,留下的不仅是潋滟水光中的诗意栖居,更是中国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的缩影。
将城市轻轻放进大自然
开窗看绿、出门见景,低碳生活、安居乐业,这是时代考题,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08年9月28日,位于蓟运河畔、渤海之滨的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启动建设。这是中国、新加坡两国在生态城市建设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原始地貌中1/3为盐碱荒滩、1/3为废弃盐田、1/3为污染水面。10多年来,生态城从盐碱滩起步,实施生态修复、水体景观再造、盐碱地绿化工程,从建筑、交通、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为居民的绿色低碳生活提供保障。
每到节假日和周末,象征中新两国友谊的中新友好花园内游人如织。人们在滨水步道漫步,在阳光草坪放松,在空中廊道远眺,尽情享受城市之美。距离中新友好花园不远处,是被评为天津市“最美河湖”的静湖—这里昔日是一处占地2.56平方公里、积存40年的污水库,历经三年治理,曾经的污水库变身为碧波荡漾的景观湖,环湖景观带全长达7.6公里,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17万平方米,成为居民观景、亲水的好去处。
春季锦带花明艳美丽,夏日鼠尾草充满朝气,秋季碱蓬草热烈而张扬,冬季金银忍冬生动低调……一直以来,生态城通过维护自然湿地环境、打造特色人工湿地、构建特色植物群落、开发多功能亲海生态廊道等措施,不断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近年调查显示,生态城内共有动物332种,植物137种;区域内观察并记录在册的鸟类共179种,其中涉禽和游禽种类最为丰富,共87种,占总数的58.6%,并吸引了以遗鸥为代表的珍稀和重点保护鸟类在这里过境、繁衍、生息。
为探索低碳发展模式,生态城在建设之初就出台了世界上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系列低碳建设发展指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2024年,一汽丰田新能源工厂与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正式达成购电合作,以绿电“团购价”购得绿色电力并取得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加上自建光伏自发自用的绿电,工厂年绿电使用量预计将达1亿度,达成100%绿电目标,成为天津市首个“降本减碳”100%全绿电整车厂。通过优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布局、降低产业耗值等举措,生态城全面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在低碳建筑方面,严格落实绿色建筑100%标准,建成全国首座实用型零能耗智慧建筑,发布国内首套零碳示范单元标准体系;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与清华大学共建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搭建高端光电子实验平台;在文化产业方面,形成影视动漫、图书发行、广告传媒、游戏制作、网红电竞、在线文学等产业集群;在大健康产业方面,聚集形成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制造等特色产业子链。
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海洋博物馆坐落于此,方特欢乐世界通过高科技为游客带来科幻体验。此外,生态城还拥有以“鸟中大熊猫”遗鸥为主题的遗鸥湿地公园,有水域面积超过280公顷的南湾公园,有距离北京最近的36公里亲海岸线,成为京津冀最美亲海“后花园”。
幸福是对一个城市最高的褒奖。在生态城,因绿色而幸福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从盐碱荒滩到绿意盎然,如今,生态城绿化面积超11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0%,生态城将城市“轻轻放进了大自然”。
传统工业向绿而行
生态城一百多公里之外,“钢铁重镇”河北唐山则演绎着“工业摇篮、碧海蓝天”的新乐章。
伴随阵阵鸣笛声和宜人的晨风,装载着铁矿石的列车从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矿石码头出发,沿着唐曹铁路,一路向北。这样的场景,如今每天都在唐山市上演。而短短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模样:重型卡车众多、超限超载、道路拥堵、扬尘飘洒、尾气排放……大地时常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天空之下。
唐山市“因煤而建、因钢而兴”,长期以来形成了以钢铁、煤炭、矿石为基础,且偏重、偏煤的产业体系和能源结构。在中国运输结构中,公路运输长期占大头,唐山港数以亿吨的疏港铁矿石曾经基本依赖公路重型卡车运输,重型卡车尾气排放问题成为改善唐山市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不利因素,也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2018年以来,唐山市将“公转铁”作为治理污染、优化环境的基础性工程,统筹调整钢铁企业向铁路沿线和沿海布局,构建以铁路为主的大宗物料集疏运体系,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园区、进厂区。如唐山港全面停止煤炭汽运集疏港,建立了“公转铁+散改集”绿色运输模式,钢铁大宗原料、钢材成品由公路运输为主改为铁路、港口联运为主,实现了大宗货物的快速、绿色、高效运输。2024年,铁路装车疏运唐山港铁矿石量是2017年的5倍,彻底改变了公路运输量过大的被动局面。“公转铁”不仅带动了交通、产业、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同时推动实现了潜能释放、产业聚集、港产联动、污染防治的多赢。2024年,唐山市二氧化氮和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较2017年分别下降50%和42.2%,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新台阶,“钢铁重镇”正在加速绿色转型。
在内蒙古霍林郭勒市,这座昔日的“褐煤之城”也发生了一场美丽蝶变。这座因煤而兴的“北疆明珠”,曾因粗放开采导致草原千疮百孔,在依托资源禀赋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留下了生态治理的“欠账”。矿区开采一度给当地带来民生之痛。“不能开窗,外面全是煤灰,洗衣服也没法晾晒,出去转一圈脸上又是灰,又是煤。”有居民这样回忆道。
转变的契机出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之后,从煤炭的采、储、运各环节的污染治理,到高寒地区露天煤矿的生态修复,经过一场矿山修复的“绿色革命”,这里的草原魅力值直线上升。如今的霍林河煤矿,天空一碧如洗、矿山翠色欲流,长势喜人的沙棘、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等植被遍布;须山鹑、松雀鹰、狐狸等野生动物纷纷在排土场安家落户,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矿区一片生机盎然,刷新了公众对露天煤矿的认知,人们直观地感受到矿山复绿的奇迹,曾经蒙尘的“北疆明珠”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乡村既有“绿色颜值”又有“金色价值”
从福建厦门市区出发,转过200多个弯,登高900多米,便可以来到厦门“最接近天空的村庄”之一—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每逢节假日,一辆辆旅游大巴络绎不绝,成群结队的游客走进这个厦门海拔最高、最偏僻的山村。在这里,群山青翠、碧水微澜,茶园层层叠叠,农居依山而建,宽阔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口,沿途摊位摆满了土特产,正等着游客选购。
而30多年前,军营村还是个穷苦山村。由于资源匮乏,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400多亩茶园,人均年收入仅280元左右。1986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嘱托村里要想办法增加农业收入,多种茶种果,改善村民生活,强调“既要种茶种果,也别忘了森林绿化,要做到山上戴帽,山下开发”。
30多年来,军营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坚持绿化荒山和发展茶业两手抓,实施生态环境修复,综合治理九龙溪,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发挥高山党校引领作用,生态化改造旧茶园,深入挖掘碳汇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如今军营村管好了茶,管好了水,种好了茶叶,山下生态化改造6500余亩茶园,全村的公益林面积达4100余亩,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主、生态民宿为基、农产销售为辅”的村庄发展路线。
环境美了,人气来了,产业更活了。“这里连星空都能卖钱。”近年来,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军营村,民宿、农家乐、土特产等产业风生水起。2024年,军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87万元。昔日远近皆知的“老少边穷”山区村变成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农村。
绿色转型的深层突破,更在于为生态价值找到市场化的“金钥匙”。湖南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的首倡之地,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山泉水厂、苗绣、劳务经济等当家产业,在绿水青山间实现乡村蝶变;江西靖安县将全县作为“大公园”整体打造,发展全域生态康养旅游,“有一种生活叫靖安”的品牌吸引都市人群前来栖居,生态溢价带动了高端民宿、有机农业的蓬勃发展;在鄱阳湖畔的江西省永修县,候鸟不再是单纯的保护对象,更成为致富资源,当地通过科学划定观鸟点、发展生态研学、打造“白鹤小镇”,让村民成为生态导赏员或民宿主人;山东蒙阴县则探索出系统性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绿色账户”,将森林覆盖率、水质改善等指标量化,对生态保护贡献大的村镇给予资金奖励,并优先发展生态产业,形成了“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的良性循环。
中国的绿色转型覆盖城市、工业、乡村等所有场域,也基于科技赋能与机制突破,最终都指向民生福祉。当盐碱滩涂崛起生态新城,当矿区伤疤重披绿装,当偏远山村因生态而富庶,我们看到绿色不是增长的代价,而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生态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