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撰文 本刊记者 郑煦
7月的山西太原,汾河景区两岸万木葱茏,游人如织,水面波光粼粼,白鹭掠过河面,古亭倒映碧波,绘就了一幅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幸福图景。从过去的“有河无水,有水皆污”,到今天的“一泓清水入黄河”,时间见证着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变。
汾河的蜕变,正是中国以系统治污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国各地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不断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同时,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正有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在产业焕新与生态改善的协同推进中得到了有力印证。
江河清韵 赋能发展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然而,长期以来,工业排污、地下水超采、煤炭大规模开发等问题让汾河不堪重负,陷入“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窘境。
2017年起,山西省全面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用水需求,实施“六水济汾”工程,向汾河调引水16.02亿立方米,为汾河流域提供了有力的水量保障,使这里再现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景象。
2023年,山西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计划3年内投资近千亿元实施285个生态保护工程项目。截至2025年7月5日,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近七成。2024年,山西全省地表水环境优良水体比例达到 94.7%,超过国家下达目标23.4个百分点,汾河入黄河口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Ⅲ类优良标准。
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的落地见效,一处处黑臭水体华丽变身,一家家污水处理厂流出汩汩清流,一个个人工湿地飞鸟翩跹,汾河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山西的重要经济带,汾河流域分布着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如今,沿岸各市因地制宜发展起绿色、低碳产业。临汾市推动焦化产业开展“退城入园、退川入谷”“上大关小、产能整合”等工作,2024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7%;吕梁市将焦化副产品转化为高纯氢,使废弃焦化厂变身沉浸式氢能科技馆;晋中市则深耕甲醇经济,打造千亿级甲醇经济高能级产业版图……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汾河两岸成长壮大,一幅现代化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汾河流域一路向南行进,在贵州贵阳,南明河的治理成效也成为检验减污降碳成果的“碧水”样本。2012年,贵阳市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创新理念,在南明河流域展开了一场系统性、前瞻性的综合治理,还贵阳市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污水厂被拆分为地下处理层、操作层与地面景观层,彻底解决臭气、噪声等邻避问题,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沿南明河流域新建及改扩建下沉式再生水厂24座,总处理规模达百万吨级,直接回补河道生态基流,年补水量超4.5亿立方米。
南明河治理过程中,还率先将污泥资源化纳入生态治理的系统中,通过生物干化、稳定化技术将污泥转化为绿化用土或建材原料,实现无害化与资源化双赢,破解了“最后一公里”污染难题。
得益于此,南明河治理成效逐步显现: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2023年,南明河被评为“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
汾河流域与南明河的生态保护工程和治理是中国江河污染治理的缩影,实践表明,通过实施污染治理,流域周边生态系统的完善将推进当地高质量发展,为更多民众带来更大利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蓝天常驻 空气焕新
让水更清,也要让天更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2013年,“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持续攻坚,2024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22个,同比增加19个城市。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作为东北重要老工业基地的代表,“百年煤城”黑龙江省鹤岗市因煤而兴,也为煤所困,煤炭产业曾让这座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鹤岗的麻雀都是黑的”“不能穿白衬衫出门”“家里几天就落上一层厚厚的煤灰”是人们对这座城市最深刻的印象。而如今,夏日里的鹤岗空气清新、天空湛蓝,与往日煤尘飞扬、烟霾笼罩的情形对比鲜明。
鹤岗市空气质量改善得益于当地近年提出的“鹤岗蓝”行动计划。这项计划采取重点污染源治理、棚户区拆迁改造、拆除散烧燃煤锅炉、治理秸秆焚烧等综合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为了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鹤岗在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石墨、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非煤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2024年,中国五矿集团(黑龙江)石墨产业有限公司的连续式高温纯化装置在鹤岗启动,这是国内首台套连续式高温纯化装置,可将石墨纯度提升到99.99%以上。据五矿石墨提纯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一装置具有工艺简单、节能环保、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对于将石墨“蝶变”成“金”至关重要。经过多年耕耘,石墨产业已成为当地仅次于涉煤产业的第二大产业,2023年产值突破53亿元。
为净化空气、美化城市,鹤岗提出生态立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多措并举进行城区绿化。截至2024年底,全市林地面积已达1090万亩,森林覆盖率突破47%,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超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5平方米。“鹤岗水变清了,山更绿了,空气更好了”“鹤岗很干净,满眼都是绿色”“公园很多,老百姓休闲生活丰富多样”正成为人们对鹤岗崭新风貌的评价。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正释放出煤城绿色转型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包括鹤岗在内,中国多地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其中成效尤为突出的是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在如今的北京,人们发现随手一拍就能得到“美颜蓝”“漫画云”。而彼时,一到秋冬季的北京,每周总有几天是灰蒙蒙的。
人民群众对蓝天的期待,转化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蓝天保卫战”。近年来,北京市重点聚焦能源、产业、交通等领域,着力推动减污降碳一体谋划、协同治理。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深入发展,北京建成了1000余个高密度监测站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支撑整个监测网络的日常运维、质保质控和数据分析。2024年,北京还在全国率先打造了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大模型—“三监”大模型。它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经过智能算法分析,可对各类污染源全方位、全时段监控。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治污”,“三监”大模型正以数字时代的“生态之眼”与“治污之脑”,让每一片蓝天白云皆有数可依、有源可溯,重新定义城市大气治理的精度与效率。
沃土生金 释放潜能
对于昔日的工业重镇,历史遗留土壤污染问题的治理修复和新生也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
在安徽省合肥市南淝河北岸的瑶海区,耸立着各种各样的高炉、水塔和厂房,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沧桑。瑶海区曾是安徽重要的传统工业城区,区域内合肥钢铁厂、合肥化工厂等众多企业在长年工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当地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的污染。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这片凋敝的传统工业区逐渐成为环境污染、产业衰落的“工业锈带”。
作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首批试点,2017年,瑶海区启动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工作,统筹区域整体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修复。当时摆在瑶海区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工业用地的土壤污染治理。
然而,如此大面积地块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没有先例可循。为了攻克难关,合肥建立“规划—调查—评估—修复—监测—利用”全流程工作方法,将主要污染地块分为16个项目,进行分类、分区、分阶段治理。
为了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合肥以环境咨询单位牵头,科学制订生态治理工作计划,以第三方单位托底,全方位把控生态治理项目实施。此外,合肥东部新中心还借力“产学研”平台,以科学理论指导修复实践,再从实践中提炼成果,推动现有修复工艺、修复设备、施工工法创新……截至2024年底,合肥东部新中心已对4000余亩污染地块进行土壤修复,顺利完成超3000亩的修复工作,修复污染土壤超180万立方米、地下水达38万立方米。
在修复好的地块上,合肥东部新中心快速向“绿”“新”“智”转型。路网铺开,采石路、郎溪路、广德路等城市快速路建成通车;地铁贯穿,4号线建成通车,6号线即将投入运营,9号线、10号线也列入建设计划;公园环绕,4.2公里长的滨河公园宛若一条翡翠丝带缠绕在南淝河之畔,364公顷的青年创意田园犹如一只彩蝶飞舞在田野之中……在合肥东部新中心,曾经的“工业锈带”已经蝶变为“生活秀带”。
当下,不仅是安徽合肥,在全国多地,中国土壤污染防治能力不断提升,土地健康保障更加有力,也为更多领域带来了发展潜力。广东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净土开发”模式,即以污染地块“先出让再修复,达标后建设”取代“先修复再出让”;海南三亚率先将生物炭应用于水库周边芒果园、南繁基地、山水田湖草生态修复,经过连续3年探索试验,农业面污染难题得以破解……
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这份持续向好的生态答卷,不仅锚定具体的统计指标,更体现在绿色产业加速勃发、污染风险有效管控的深层转变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正为高质量发展夯实绿色根基、筑牢安全屏障。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8-20 撰文 本刊记者 郑煦
7月的山西太原,汾河景区两岸万木葱茏,游人如织,水面波光粼粼,白鹭掠过河面,古亭倒映碧波,绘就了一幅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幸福图景。从过去的“有河无水,有水皆污”,到今天的“一泓清水入黄河”,时间见证着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变。
汾河的蜕变,正是中国以系统治污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国各地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不断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同时,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正有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在产业焕新与生态改善的协同推进中得到了有力印证。
江河清韵 赋能发展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然而,长期以来,工业排污、地下水超采、煤炭大规模开发等问题让汾河不堪重负,陷入“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窘境。
2017年起,山西省全面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用水需求,实施“六水济汾”工程,向汾河调引水16.02亿立方米,为汾河流域提供了有力的水量保障,使这里再现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景象。
2023年,山西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计划3年内投资近千亿元实施285个生态保护工程项目。截至2025年7月5日,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近七成。2024年,山西全省地表水环境优良水体比例达到 94.7%,超过国家下达目标23.4个百分点,汾河入黄河口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Ⅲ类优良标准。
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的落地见效,一处处黑臭水体华丽变身,一家家污水处理厂流出汩汩清流,一个个人工湿地飞鸟翩跹,汾河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为山西的重要经济带,汾河流域分布着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如今,沿岸各市因地制宜发展起绿色、低碳产业。临汾市推动焦化产业开展“退城入园、退川入谷”“上大关小、产能整合”等工作,2024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7%;吕梁市将焦化副产品转化为高纯氢,使废弃焦化厂变身沉浸式氢能科技馆;晋中市则深耕甲醇经济,打造千亿级甲醇经济高能级产业版图……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汾河两岸成长壮大,一幅现代化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汾河流域一路向南行进,在贵州贵阳,南明河的治理成效也成为检验减污降碳成果的“碧水”样本。2012年,贵阳市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创新理念,在南明河流域展开了一场系统性、前瞻性的综合治理,还贵阳市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污水厂被拆分为地下处理层、操作层与地面景观层,彻底解决臭气、噪声等邻避问题,并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沿南明河流域新建及改扩建下沉式再生水厂24座,总处理规模达百万吨级,直接回补河道生态基流,年补水量超4.5亿立方米。
南明河治理过程中,还率先将污泥资源化纳入生态治理的系统中,通过生物干化、稳定化技术将污泥转化为绿化用土或建材原料,实现无害化与资源化双赢,破解了“最后一公里”污染难题。
得益于此,南明河治理成效逐步显现: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2023年,南明河被评为“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
汾河流域与南明河的生态保护工程和治理是中国江河污染治理的缩影,实践表明,通过实施污染治理,流域周边生态系统的完善将推进当地高质量发展,为更多民众带来更大利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蓝天常驻 空气焕新
让水更清,也要让天更蓝。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2013年,“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持续攻坚,2024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22个,同比增加19个城市。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作为东北重要老工业基地的代表,“百年煤城”黑龙江省鹤岗市因煤而兴,也为煤所困,煤炭产业曾让这座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鹤岗的麻雀都是黑的”“不能穿白衬衫出门”“家里几天就落上一层厚厚的煤灰”是人们对这座城市最深刻的印象。而如今,夏日里的鹤岗空气清新、天空湛蓝,与往日煤尘飞扬、烟霾笼罩的情形对比鲜明。
鹤岗市空气质量改善得益于当地近年提出的“鹤岗蓝”行动计划。这项计划采取重点污染源治理、棚户区拆迁改造、拆除散烧燃煤锅炉、治理秸秆焚烧等综合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为了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鹤岗在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石墨、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非煤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2024年,中国五矿集团(黑龙江)石墨产业有限公司的连续式高温纯化装置在鹤岗启动,这是国内首台套连续式高温纯化装置,可将石墨纯度提升到99.99%以上。据五矿石墨提纯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一装置具有工艺简单、节能环保、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对于将石墨“蝶变”成“金”至关重要。经过多年耕耘,石墨产业已成为当地仅次于涉煤产业的第二大产业,2023年产值突破53亿元。
为净化空气、美化城市,鹤岗提出生态立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多措并举进行城区绿化。截至2024年底,全市林地面积已达1090万亩,森林覆盖率突破47%,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超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5平方米。“鹤岗水变清了,山更绿了,空气更好了”“鹤岗很干净,满眼都是绿色”“公园很多,老百姓休闲生活丰富多样”正成为人们对鹤岗崭新风貌的评价。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正释放出煤城绿色转型发展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包括鹤岗在内,中国多地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其中成效尤为突出的是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在如今的北京,人们发现随手一拍就能得到“美颜蓝”“漫画云”。而彼时,一到秋冬季的北京,每周总有几天是灰蒙蒙的。
人民群众对蓝天的期待,转化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蓝天保卫战”。近年来,北京市重点聚焦能源、产业、交通等领域,着力推动减污降碳一体谋划、协同治理。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深入发展,北京建成了1000余个高密度监测站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支撑整个监测网络的日常运维、质保质控和数据分析。2024年,北京还在全国率先打造了首个大气环境监测大模型—“三监”大模型。它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经过智能算法分析,可对各类污染源全方位、全时段监控。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治污”,“三监”大模型正以数字时代的“生态之眼”与“治污之脑”,让每一片蓝天白云皆有数可依、有源可溯,重新定义城市大气治理的精度与效率。
沃土生金 释放潜能
对于昔日的工业重镇,历史遗留土壤污染问题的治理修复和新生也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
在安徽省合肥市南淝河北岸的瑶海区,耸立着各种各样的高炉、水塔和厂房,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沧桑。瑶海区曾是安徽重要的传统工业城区,区域内合肥钢铁厂、合肥化工厂等众多企业在长年工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当地土壤和地下水生态环境的污染。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这片凋敝的传统工业区逐渐成为环境污染、产业衰落的“工业锈带”。
作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首批试点,2017年,瑶海区启动合肥东部新中心建设工作,统筹区域整体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修复。当时摆在瑶海区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工业用地的土壤污染治理。
然而,如此大面积地块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没有先例可循。为了攻克难关,合肥建立“规划—调查—评估—修复—监测—利用”全流程工作方法,将主要污染地块分为16个项目,进行分类、分区、分阶段治理。
为了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合肥以环境咨询单位牵头,科学制订生态治理工作计划,以第三方单位托底,全方位把控生态治理项目实施。此外,合肥东部新中心还借力“产学研”平台,以科学理论指导修复实践,再从实践中提炼成果,推动现有修复工艺、修复设备、施工工法创新……截至2024年底,合肥东部新中心已对4000余亩污染地块进行土壤修复,顺利完成超3000亩的修复工作,修复污染土壤超180万立方米、地下水达38万立方米。
在修复好的地块上,合肥东部新中心快速向“绿”“新”“智”转型。路网铺开,采石路、郎溪路、广德路等城市快速路建成通车;地铁贯穿,4号线建成通车,6号线即将投入运营,9号线、10号线也列入建设计划;公园环绕,4.2公里长的滨河公园宛若一条翡翠丝带缠绕在南淝河之畔,364公顷的青年创意田园犹如一只彩蝶飞舞在田野之中……在合肥东部新中心,曾经的“工业锈带”已经蝶变为“生活秀带”。
当下,不仅是安徽合肥,在全国多地,中国土壤污染防治能力不断提升,土地健康保障更加有力,也为更多领域带来了发展潜力。广东广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净土开发”模式,即以污染地块“先出让再修复,达标后建设”取代“先修复再出让”;海南三亚率先将生物炭应用于水库周边芒果园、南繁基地、山水田湖草生态修复,经过连续3年探索试验,农业面污染难题得以破解……
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这份持续向好的生态答卷,不仅锚定具体的统计指标,更体现在绿色产业加速勃发、污染风险有效管控的深层转变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正为高质量发展夯实绿色根基、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