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守护万物生长 共享美丽家园

2025-08-20      本刊综合报道

  • 5cb24047-8ab6-4fc4-911b-bbee8aed162d.png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碧波荡漾,如同一颗蓝宝石,镶嵌在高原之上。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5A级景区,因其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备受游客青睐。 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供图

  • 371515249921879694.png

    游客从塞罕坝展览馆中,能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摄影 房硕

  • 11477d49-2a67-4a80-8364-1296d3ce734f.png

    近年来,上海社区生境花园声名鹊起,已成为展现社区共治成效的亮丽名片。长宁区虹旭生境花园是上海市最早的生境花园,占地从400平方米扩展至2500平方米,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社区共治。 摄影 王慧琳

  • 生境山房——拍摄者-潘彦芹.png

    上海市长宁区绿园八村居民区的乐颐生境花园“蝶恋花溪”生境点,曾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生境花园是城市与自然和解的创新尝试,正日益成为世界级可持续城市的标准配置。 摄影 潘彦琴

  • VCG111443486980.png

    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的鹰泰生态安全缓冲区内,湿地植被郁郁葱葱浮水而栖,栈道桥蜿蜒分布,景美如画。 视觉中国 供图

  • f3f033b8f05ba0f26b30e9261ae62103_origin(1).png

    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境内的长江岸线,树木葱茏的防护林与蜿蜒长江、跨江大桥、江滩湿地相映成景,在夏日云卷云舒的天空下呈现出一幅壮美的长江生态画卷。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05867505.png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视觉中国 供图

  • p45大图.png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鸟岛。 摄影 彭建生

  • WechatIMG47.png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被称作“高原蓝宝石”。4650.08平方公里的湖面在光照的影响下或呈现蓝色,或呈现碧绿色。一望无际的蓝色下有青海湖裸鲤在欢腾,水面上棕头鸥、渔鸥等水鸟在尽情翱翔,湖岸边栖息有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保护下,逐渐形成了“水—鸟—鱼—草—兽”共生生态系统。 摄影 许发成

  • VCG111577148158.png

    2025年6月30日,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石炭井,曾经因过度开采而满目疮痍的矿山正在逐步恢复绿色“容颜”。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418619771.png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马莲口管理站辖区,马鹿在山下结队奔跑。 视觉中国 供图

  • a625c962-b439-4d53-8aea-f326112f60ad.png

    盛夏的塞罕坝,绿意正浓。连绵起伏的松林织就无垠的绿毯,山风过处,林涛阵阵,诉说着生命的蓬勃。 摄影 孙阁

< >

  7月的青海湖畔,高原的风掠过澄澈的碧波。在一处半掩在草甸中的观测点内,一名生态监测员正伏案记录。他的笔记本上,清晰地标注着观测点编号、日期、天气、风速、温度、湿度以及湖岸线水鸟种类数量—这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推行的“四固定、三统一”生物多样性监测机制的一个日常片段。多年守望中,这片土地上,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从濒危低谷稳步回升,青海湖鸟类记录则从189种悄然增长至如今的282种。这正是中国探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与持续性的生动缩影。从北国林海到江南湿地,从高原湖泊到城市绿心,一场场生态修复与保护的“二次创业”正在重塑山河面貌。
  
塞罕坝:绿色长城锁风沙
  一场夏雨过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境内的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被重新调色的生态画布。湛蓝天空下,低垂的云朵与苍翠林海相映成趣,深浅绿浪在阳光下鲜亮夺目,绘就一幅壮阔的生态画卷。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所辖林地中的天然植被集中分布区。1962年国家林业部组建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历经60余年,将数万亩荒原变为人工林海,筑起京津生态屏障,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典范。
  林业资源在产品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空气净化、气候调节、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塞罕坝的绿色蜕变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智慧。如今,塞罕坝林木采伐量仅为生长量的20%,实现了越采越多、越采越好,带动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苗木培育和绿化工程等绿色产业。林场每年经济收入由建场之初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1.6亿元,带动周边4万多名百姓受益,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为当地4000余名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从单一林业产业到多业并举,当资源优势被转化为经济优势,塞罕坝擘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效益蓝图。
  
长宁:打造城市“生境花园”
  “看!蟾蜍,一只蟾蜍。”
  “看到了不?泽陆蛙吧?—跑走了跑走了!”
  “瞧这么多小螺蛳!—哦,一只龙虾!”
  夏日夜晚,上海长宁外环绿道里的“水杉镜林”中,自然爱好者们打着手电,正在进行一场深夜的寻蛙之旅。这里不是人迹罕至的郊外,也不是野生动物园,这片湿地,就在长宁区的外环生态绿道里。北起苏州河,南至沪青平西侧机场苗圃,6.25公里的林带林木茂密、水脉交织。隐匿在密林里的这片湿地,孕育出嵌入城市中别样的自然生境。城市向天际生长,但仍为自然生命让出了栖息之地。这条生态绿道,连接临空音乐公园、虹桥体育公园等绿地,将生态触角延伸至居民区,而每晚6点闭园后,又给动物们留出自在空间。
  上海市长宁区是典型的钢筋水泥森林代表,同时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底。为打造承载生态过程的连续空间,长宁区较早地开展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复育的探索,以“生境+”为抓手,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积极推动构建“生境+”复合生境系统,截至2025年4月,已建成生境花园27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在于万物同兴。无论是嵌入社区的小微生境花园,还是外环绿道里的湿地秘境,附近居民出门不远即可探访,既是市民美好生活的普惠福利,也是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都市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和谐共处的重要窗口。
  
南通: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
  江苏省南通市,长江奔流入海前的最后一站。曾经因过度开发而岸线破碎、湿地萎缩的长江口,如今正在铺展一幅“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生态画卷。南通市实施长江岸线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退渔还湿、建设人工鱼巢、恢复潮间带湿地。仅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就释放出超过7公里滨江生态岸线。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核心在于恢复河口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和自然节律,让长江口的生命网络重新焕发活力。”如今,长江南通段水质稳定提升,消失多年的江豚种群重新洄游,长江刀鱼等珍稀鱼类也重现踪迹。
  
海珠湿地:从果园废墟到城央翡翠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湿地核心保育区内,一条小河的水面上,两只斑嘴鸭悠闲地游过,岸边种满了荔枝树、龙眼树、黄皮树等果树。仔细看,岸上倾斜的土坡上布满小孔,这是可爱的生态“工程师”—相手蟹们挖的洞,这些孔洞让土壤更加疏松,还能帮助植物根系通气。
  这个生机勃勃的河岸,就是生态修复后湿地的一角。
  曾经,这里是一片万亩果园。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州城市化的发展,果园遭到严重破坏,河道堵塞、垃圾堆积、臭水横流。如何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
  “海珠湿地拥有过去几百年形成的果林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微改造的方式进行修复,重现山水林田湖草新景观。”广州市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说。
  本着“原生态、少干预”的原则,一项项工程微改造让曾经的果园变成生机勃勃的“鱼鸟天堂”—
  地形微改造,在原本平坦的地形上营造不同高地和凹地,种植各类树木;河涌水网微改造,拓宽水面,营造浅滩,吸引水鸟和鱼类;河岸微改造,营造浅坡,疏通排灌体系,提升水质……
  近年来,海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截至目前,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202种,维管束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昆虫种类从42种增加到903种。
  俯瞰海珠湿地,生命图景镌刻在繁华都市间,百花争艳,千鸟归巢,万众共享。这不仅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也为都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海珠经验。
  
青海湖:高原明珠的生命密码
  远山近水、鱼鸟共生、游人沉醉……盛夏时节,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景区,引得游人流连其间。一群群棕头鸥舒展着洁白的羽翼,在蓝天与碧水间自由地滑翔、盘旋,它们时而轻盈地掠过水面,时而在浅滩休憩,时而与青海湖裸鲤追逐嬉戏,成为青海湖生态之美最鲜活的注脚。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水体。如今,青海湖水体面积已持续扩大至4650.08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得到持续保护,独特的高原“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高天厚土之下徐徐展开。
  
贺兰山:筑牢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盛夏时节的贺兰山,群山绿染,壮美如画。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登高远眺,巍峨起伏的青山如黛,层林叠翠,松涛阵阵,恰似一幅多彩的水墨画卷,横亘于天地之间。穿行在植被茂密的山林间,蜿蜒溪流潺潺,空气清新怡人,鸟鸣声不绝于耳,一派盎然生机。
  贺兰山是阿拉善的“母亲山”。该保护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01.6万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天然次生林58.2万亩,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黄河、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为了保护好贺兰山,多年来,阿拉善盟通过对贺兰山实施全面禁牧禁伐政策、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强化科研监测监管、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保护建设措施,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沙海荒漠“绿岛”的独特景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增强。森林面积由保护区成立前的36.8万亩增至58.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林草植被覆盖度达80%;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长,马鹿由2001年的2000余头增至7000余头,岩羊由1.6万只增至5万余只。如今的贺兰山保护区,青山、碧水、净土和日益壮大的动植物种群、风景秀丽的景区景点共同织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新画卷。

  从塞罕坝林海的松涛到青海湖的鸟鸣,从长江口的江豚到卡拉麦里的野马群,大江南北处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随着中国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森林成为又一个塞罕坝,越来越多的江河岸线秀美、水清岸绿,越来越多的城市守护生物“朋友圈”……与青山作伴,以绿水为邻,美丽中国万物同兴、生生不息。

上一页

下一页

守护万物生长 共享美丽家园

2025-08-20      本刊综合报道


  7月的青海湖畔,高原的风掠过澄澈的碧波。在一处半掩在草甸中的观测点内,一名生态监测员正伏案记录。他的笔记本上,清晰地标注着观测点编号、日期、天气、风速、温度、湿度以及湖岸线水鸟种类数量—这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推行的“四固定、三统一”生物多样性监测机制的一个日常片段。多年守望中,这片土地上,普氏原羚种群数量从濒危低谷稳步回升,青海湖鸟类记录则从189种悄然增长至如今的282种。这正是中国探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与持续性的生动缩影。从北国林海到江南湿地,从高原湖泊到城市绿心,一场场生态修复与保护的“二次创业”正在重塑山河面貌。
  
塞罕坝:绿色长城锁风沙
  一场夏雨过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境内的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被重新调色的生态画布。湛蓝天空下,低垂的云朵与苍翠林海相映成趣,深浅绿浪在阳光下鲜亮夺目,绘就一幅壮阔的生态画卷。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所辖林地中的天然植被集中分布区。1962年国家林业部组建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历经60余年,将数万亩荒原变为人工林海,筑起京津生态屏障,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典范。
  林业资源在产品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空气净化、气候调节、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塞罕坝的绿色蜕变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智慧。如今,塞罕坝林木采伐量仅为生长量的20%,实现了越采越多、越采越好,带动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苗木培育和绿化工程等绿色产业。林场每年经济收入由建场之初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1.6亿元,带动周边4万多名百姓受益,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为当地4000余名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从单一林业产业到多业并举,当资源优势被转化为经济优势,塞罕坝擘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效益蓝图。
  
长宁:打造城市“生境花园”
  “看!蟾蜍,一只蟾蜍。”
  “看到了不?泽陆蛙吧?—跑走了跑走了!”
  “瞧这么多小螺蛳!—哦,一只龙虾!”
  夏日夜晚,上海长宁外环绿道里的“水杉镜林”中,自然爱好者们打着手电,正在进行一场深夜的寻蛙之旅。这里不是人迹罕至的郊外,也不是野生动物园,这片湿地,就在长宁区的外环生态绿道里。北起苏州河,南至沪青平西侧机场苗圃,6.25公里的林带林木茂密、水脉交织。隐匿在密林里的这片湿地,孕育出嵌入城市中别样的自然生境。城市向天际生长,但仍为自然生命让出了栖息之地。这条生态绿道,连接临空音乐公园、虹桥体育公园等绿地,将生态触角延伸至居民区,而每晚6点闭园后,又给动物们留出自在空间。
  上海市长宁区是典型的钢筋水泥森林代表,同时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底。为打造承载生态过程的连续空间,长宁区较早地开展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复育的探索,以“生境+”为抓手,制订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积极推动构建“生境+”复合生境系统,截至2025年4月,已建成生境花园27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在于万物同兴。无论是嵌入社区的小微生境花园,还是外环绿道里的湿地秘境,附近居民出门不远即可探访,既是市民美好生活的普惠福利,也是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都市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和谐共处的重要窗口。
  
南通: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
  江苏省南通市,长江奔流入海前的最后一站。曾经因过度开发而岸线破碎、湿地萎缩的长江口,如今正在铺展一幅“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生态画卷。南通市实施长江岸线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退渔还湿、建设人工鱼巢、恢复潮间带湿地。仅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就释放出超过7公里滨江生态岸线。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核心在于恢复河口生态系统的完整结构和自然节律,让长江口的生命网络重新焕发活力。”如今,长江南通段水质稳定提升,消失多年的江豚种群重新洄游,长江刀鱼等珍稀鱼类也重现踪迹。
  
海珠湿地:从果园废墟到城央翡翠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湿地核心保育区内,一条小河的水面上,两只斑嘴鸭悠闲地游过,岸边种满了荔枝树、龙眼树、黄皮树等果树。仔细看,岸上倾斜的土坡上布满小孔,这是可爱的生态“工程师”—相手蟹们挖的洞,这些孔洞让土壤更加疏松,还能帮助植物根系通气。
  这个生机勃勃的河岸,就是生态修复后湿地的一角。
  曾经,这里是一片万亩果园。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州城市化的发展,果园遭到严重破坏,河道堵塞、垃圾堆积、臭水横流。如何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
  “海珠湿地拥有过去几百年形成的果林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微改造的方式进行修复,重现山水林田湖草新景观。”广州市海珠区林业和湿地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说。
  本着“原生态、少干预”的原则,一项项工程微改造让曾经的果园变成生机勃勃的“鱼鸟天堂”—
  地形微改造,在原本平坦的地形上营造不同高地和凹地,种植各类树木;河涌水网微改造,拓宽水面,营造浅滩,吸引水鸟和鱼类;河岸微改造,营造浅坡,疏通排灌体系,提升水质……
  近年来,海珠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截至目前,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202种,维管束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昆虫种类从42种增加到903种。
  俯瞰海珠湿地,生命图景镌刻在繁华都市间,百花争艳,千鸟归巢,万众共享。这不仅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也为都市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海珠经验。
  
青海湖:高原明珠的生命密码
  远山近水、鱼鸟共生、游人沉醉……盛夏时节,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景区,引得游人流连其间。一群群棕头鸥舒展着洁白的羽翼,在蓝天与碧水间自由地滑翔、盘旋,它们时而轻盈地掠过水面,时而在浅滩休憩,时而与青海湖裸鲤追逐嬉戏,成为青海湖生态之美最鲜活的注脚。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水体。如今,青海湖水体面积已持续扩大至4650.08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得到持续保护,独特的高原“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高天厚土之下徐徐展开。
  
贺兰山:筑牢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盛夏时节的贺兰山,群山绿染,壮美如画。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登高远眺,巍峨起伏的青山如黛,层林叠翠,松涛阵阵,恰似一幅多彩的水墨画卷,横亘于天地之间。穿行在植被茂密的山林间,蜿蜒溪流潺潺,空气清新怡人,鸟鸣声不绝于耳,一派盎然生机。
  贺兰山是阿拉善的“母亲山”。该保护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01.6万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天然次生林58.2万亩,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黄河、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为了保护好贺兰山,多年来,阿拉善盟通过对贺兰山实施全面禁牧禁伐政策、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强化科研监测监管、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保护建设措施,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沙海荒漠“绿岛”的独特景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增强。森林面积由保护区成立前的36.8万亩增至58.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林草植被覆盖度达80%;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长,马鹿由2001年的2000余头增至7000余头,岩羊由1.6万只增至5万余只。如今的贺兰山保护区,青山、碧水、净土和日益壮大的动植物种群、风景秀丽的景区景点共同织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新画卷。

  从塞罕坝林海的松涛到青海湖的鸟鸣,从长江口的江豚到卡拉麦里的野马群,大江南北处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随着中国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森林成为又一个塞罕坝,越来越多的江河岸线秀美、水清岸绿,越来越多的城市守护生物“朋友圈”……与青山作伴,以绿水为邻,美丽中国万物同兴、生生不息。
  • 5cb24047-8ab6-4fc4-911b-bbee8aed162d.png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碧波荡漾,如同一颗蓝宝石,镶嵌在高原之上。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5A级景区,因其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备受游客青睐。 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 供图

  • 371515249921879694.png

    游客从塞罕坝展览馆中,能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摄影 房硕

  • 11477d49-2a67-4a80-8364-1296d3ce734f.png

    近年来,上海社区生境花园声名鹊起,已成为展现社区共治成效的亮丽名片。长宁区虹旭生境花园是上海市最早的生境花园,占地从400平方米扩展至2500平方米,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社区共治。 摄影 王慧琳

  • 生境山房——拍摄者-潘彦芹.png

    上海市长宁区绿园八村居民区的乐颐生境花园“蝶恋花溪”生境点,曾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生境花园是城市与自然和解的创新尝试,正日益成为世界级可持续城市的标准配置。 摄影 潘彦琴

  • VCG111443486980.png

    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的鹰泰生态安全缓冲区内,湿地植被郁郁葱葱浮水而栖,栈道桥蜿蜒分布,景美如画。 视觉中国 供图

  • f3f033b8f05ba0f26b30e9261ae62103_origin(1).png

    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境内的长江岸线,树木葱茏的防护林与蜿蜒长江、跨江大桥、江滩湿地相映成景,在夏日云卷云舒的天空下呈现出一幅壮美的长江生态画卷。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05867505.png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视觉中国 供图

  • p45大图.png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鸟岛。 摄影 彭建生

  • WechatIMG47.png

    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被称作“高原蓝宝石”。4650.08平方公里的湖面在光照的影响下或呈现蓝色,或呈现碧绿色。一望无际的蓝色下有青海湖裸鲤在欢腾,水面上棕头鸥、渔鸥等水鸟在尽情翱翔,湖岸边栖息有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保护下,逐渐形成了“水—鸟—鱼—草—兽”共生生态系统。 摄影 许发成

  • VCG111577148158.png

    2025年6月30日,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石炭井,曾经因过度开采而满目疮痍的矿山正在逐步恢复绿色“容颜”。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418619771.png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山马莲口管理站辖区,马鹿在山下结队奔跑。 视觉中国 供图

  • a625c962-b439-4d53-8aea-f326112f60ad.png

    盛夏的塞罕坝,绿意正浓。连绵起伏的松林织就无垠的绿毯,山风过处,林涛阵阵,诉说着生命的蓬勃。 摄影 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