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2025-08-20      撰文 本刊记者 高雪华

  • d03249ef-abb7-4474-9aab-f3590a834b49.png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盐湖景区,巍峨的雪山、清澈见底的湖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来。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432843849.png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派出所民警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宣讲,以普法进校园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71633153.png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三溪镇路西村,云雾掩映下的生态茶园。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当地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走出一条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茶产业发展路子。 视觉中国 供图

  • 百鸟谷草果庄园直播间,身着傈僳族服饰的主播正在解说百华谷冬蜂蜜。-摄影-徐讯人民画报.png

    云南百鸟谷草果庄园直播间,身着傈僳族服饰的主播正在解说百华谷冬蜂蜜。近年来,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云南立足资源与区位优势,拓展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云端带货”的直播形式助推当地的特色农产业发展,助力当地打开特色农产品销路。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DSC_9553.png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经营的咖啡店内,员工在制作咖啡。近年来,地处全球咖啡黄金种植带的云南把咖啡产业列为重点打造的高原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咖啡产业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摄影 杨海冬

  • xx2307040553.png

    武夷山国家公园,一名武夷山团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正在制茶。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传承发展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2111081510_1636355457739_p(1).png

    2021年,野生亚洲象进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境内,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使用北移亚洲象搜寻检测指挥平台对象群进行监测。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202111081511_1636355484235_p(1).png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用无人机追踪象群动态。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供图

  • 202409193637280a.png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渔民在光伏板下管理鱼塘。近年来,江陵县三湖管理区依托湖区面积广的优势,因地制宜推行渔光互补项目,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摄影 周国强

< >

  清晨,在江西省南昌市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一片片光伏板静静地铺展在茵茵草地上,蜻蜓掠过时,翅尖折射出粼粼金光。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填埋了南昌市生活垃圾多达24年的“渣山”。昔日的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敞开式填埋作业,垃圾裸露、蚊蝇滋生、臭气逸散。为破解“固废”难题,2021年,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终期封场。当地对垃圾堆体全面覆土覆膜,投资打造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曾让居民烦心的垃圾“渣山”,如今正源源不断地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全民在行动。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像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这样的亮丽变身在中国数不胜数。曾经刺鼻的排污源被取缔,一条条臭水沟变成碧水河,一片片荒芜之地变得郁郁葱葱……我们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

  这背后,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是不断完善的机制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体系。

  编制法治保障网

  政策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十余年来,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入立法力度最大、监管执法尺度最严、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

  2023年,山东省公布的一起环境损害案件引发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经过排查,发现有33家企业排放的废水严重超标,成为南水北调沿线地区水质安全的重大隐患,可量化的损害金额高达9.2亿元。案件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经过评估和实地调查,最终做出停产整改和罚款的处罚。截至2023年11月,涉案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并缴纳到位赔偿金3485.78万元。

  这是中国大力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缩影,也是中国完善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的真实写照。截至2025年5月,中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该制度以“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为原则,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仅要接受行政处罚和刑事惩戒,同时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当下,生态保护补偿进入法治化新阶段,作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发挥出巨大成效。据生态环境部2025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全国累计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127.66万份,罚没款数额总计870.55亿元。其中,查处涉及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案18676起,向公安机关移送4937起;查处涉及自动监控环境违法案6734起,向公安机关移送1473起。

  积极发挥市场的促进作用

  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要积极发挥市场的促进作用。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保障。

  绿色金融创新是用市场机制推动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多地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南京市高淳区主导编制全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领域的首个地方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使绿色融资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扬州市江都区发放全省首笔“GEP生态价值贷”“水权贷”,编制出台《关于推进生态产品“GEP贷”“水权贷”等绿色金融服务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水权贷”经验;宿迁市沭阳县成功发放全国首笔“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花木生态价值贷”,提升了生态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盐城市大丰区发放全省首笔湿地修复碳汇贷款和首笔“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有效畅通了生态产品价值的金融变现……这些绿色金融创新有效破解了生态价值融资产品落地的难题,使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元,以金融“含绿量”助力提升美丽江苏的“含金量”。

  如果说金融是生态经济的“血液”,那么产业则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产品增值溢价”。其中,“生态文化+”产业,就是以优质生态资源为基础,并充分融入生态文化元素的精品旅游、养老康养以及其他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等新型产业业态。

  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近年来,火爆的生态游成为全国生态环保产品最直接的价值转化形式。2022年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开展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把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振兴、绿色共富有机融合。曾经的矿山变身旅游露营地,撂荒的耕地变身七彩田园旅游目的地,水泥厂厂房变身零碳图书馆……

  当下,安吉县的故事还在全国不断上演。在云南红河看哈尼梯田诗意画卷,在重庆巫山观一江碧水映青山,在海南五指山享受天然氧吧……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富裕路”,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处处曾经贫穷而闭塞的小山村,已蜕变成一个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壮美生态景观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种种实践表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俯瞰位于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闽宁镇,整洁的民居被酿酒葡萄基地环绕,屋顶的蓝色光伏板与光伏产业园区遥相呼应。得益于当地绿色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幅生态与能源共生的绿色画卷呈现于人们眼前。

  闽宁镇具有日照时间长、风能充足等特点,适合发展光伏和风能产业。但由于光伏和风能本身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等特点,制约了新能源在当地的推广和利用。基于此,当地统筹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创新推广农光互补、草光互补等模式,沙戈荒光伏大基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高到25%、局部超过40%。

  2024年,随着储能电站、协同控制系统等重点工程按期完工,闽宁镇具备了24小时纯绿电供应能力,成了名副其实的“绿电小镇”。如今,小镇通过转化来自周边的光伏、风能等新能源绿电,满足了闽宁镇6万多人生产生活用电,年消纳绿电6.47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03万吨。

  当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代表的许多地区,以创新为美丽中国蓄势赋能,并已经取得许多突破。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采用“光伏玻璃+百叶+电动窗通风”的光伏幕墙,全年可减少大堂空调用电量20%左右;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的九江港赤湖作业区公用码头全封闭智慧“胶囊”仓库,体型巨大、蔚为壮观。与传统的露天作业码头相比,“胶囊”仓库实现全密封仓储、装卸,有效控制和降低扬尘,作业更加环保,助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在浙江,每天清晨的千岛湖湖面上空,都能看到两套无人机设备从机库缓缓升起。无人机水域智能巡检系统通过北斗时空智能+视觉AI算法,对千岛湖复杂多样的线索进行自动分类,高效派发给相应部门的治理人员进行及时处理……越来越多的科技利器出现并应用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当中,给美丽中国建设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智慧成色。实践表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并成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变量。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出的重大部署。当下,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全力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四套拳”,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驾护航。

上一页

下一页

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

2025-08-20      撰文 本刊记者 高雪华

  清晨,在江西省南昌市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一片片光伏板静静地铺展在茵茵草地上,蜻蜓掠过时,翅尖折射出粼粼金光。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填埋了南昌市生活垃圾多达24年的“渣山”。昔日的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敞开式填埋作业,垃圾裸露、蚊蝇滋生、臭气逸散。为破解“固废”难题,2021年,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终期封场。当地对垃圾堆体全面覆土覆膜,投资打造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曾让居民烦心的垃圾“渣山”,如今正源源不断地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全民在行动。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像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这样的亮丽变身在中国数不胜数。曾经刺鼻的排污源被取缔,一条条臭水沟变成碧水河,一片片荒芜之地变得郁郁葱葱……我们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

  这背后,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是不断完善的机制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体系。

  编制法治保障网

  政策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十余年来,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进入立法力度最大、监管执法尺度最严、法律制度实施效果最为显著的时期。

  2023年,山东省公布的一起环境损害案件引发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经过排查,发现有33家企业排放的废水严重超标,成为南水北调沿线地区水质安全的重大隐患,可量化的损害金额高达9.2亿元。案件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经过评估和实地调查,最终做出停产整改和罚款的处罚。截至2023年11月,涉案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并缴纳到位赔偿金3485.78万元。

  这是中国大力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缩影,也是中国完善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的真实写照。截至2025年5月,中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该制度以“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为原则,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仅要接受行政处罚和刑事惩戒,同时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当下,生态保护补偿进入法治化新阶段,作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发挥出巨大成效。据生态环境部2025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全国累计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书127.66万份,罚没款数额总计870.55亿元。其中,查处涉及危险废物环境违法案18676起,向公安机关移送4937起;查处涉及自动监控环境违法案6734起,向公安机关移送1473起。

  积极发挥市场的促进作用

  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要积极发挥市场的促进作用。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保障。

  绿色金融创新是用市场机制推动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江苏省多地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南京市高淳区主导编制全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领域的首个地方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使绿色融资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扬州市江都区发放全省首笔“GEP生态价值贷”“水权贷”,编制出台《关于推进生态产品“GEP贷”“水权贷”等绿色金融服务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水权贷”经验;宿迁市沭阳县成功发放全国首笔“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花木生态价值贷”,提升了生态环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盐城市大丰区发放全省首笔湿地修复碳汇贷款和首笔“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有效畅通了生态产品价值的金融变现……这些绿色金融创新有效破解了生态价值融资产品落地的难题,使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元,以金融“含绿量”助力提升美丽江苏的“含金量”。

  如果说金融是生态经济的“血液”,那么产业则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产品增值溢价”。其中,“生态文化+”产业,就是以优质生态资源为基础,并充分融入生态文化元素的精品旅游、养老康养以及其他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等新型产业业态。

  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近年来,火爆的生态游成为全国生态环保产品最直接的价值转化形式。2022年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开展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把生态保护修复与乡村振兴、绿色共富有机融合。曾经的矿山变身旅游露营地,撂荒的耕地变身七彩田园旅游目的地,水泥厂厂房变身零碳图书馆……

  当下,安吉县的故事还在全国不断上演。在云南红河看哈尼梯田诗意画卷,在重庆巫山观一江碧水映青山,在海南五指山享受天然氧吧……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富裕路”,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处处曾经贫穷而闭塞的小山村,已蜕变成一个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壮美生态景观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种种实践表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俯瞰位于贺兰山东麓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闽宁镇,整洁的民居被酿酒葡萄基地环绕,屋顶的蓝色光伏板与光伏产业园区遥相呼应。得益于当地绿色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幅生态与能源共生的绿色画卷呈现于人们眼前。

  闽宁镇具有日照时间长、风能充足等特点,适合发展光伏和风能产业。但由于光伏和风能本身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等特点,制约了新能源在当地的推广和利用。基于此,当地统筹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创新推广农光互补、草光互补等模式,沙戈荒光伏大基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高到25%、局部超过40%。

  2024年,随着储能电站、协同控制系统等重点工程按期完工,闽宁镇具备了24小时纯绿电供应能力,成了名副其实的“绿电小镇”。如今,小镇通过转化来自周边的光伏、风能等新能源绿电,满足了闽宁镇6万多人生产生活用电,年消纳绿电6.47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03万吨。

  当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代表的许多地区,以创新为美丽中国蓄势赋能,并已经取得许多突破。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大酒店采用“光伏玻璃+百叶+电动窗通风”的光伏幕墙,全年可减少大堂空调用电量20%左右;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的九江港赤湖作业区公用码头全封闭智慧“胶囊”仓库,体型巨大、蔚为壮观。与传统的露天作业码头相比,“胶囊”仓库实现全密封仓储、装卸,有效控制和降低扬尘,作业更加环保,助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在浙江,每天清晨的千岛湖湖面上空,都能看到两套无人机设备从机库缓缓升起。无人机水域智能巡检系统通过北斗时空智能+视觉AI算法,对千岛湖复杂多样的线索进行自动分类,高效派发给相应部门的治理人员进行及时处理……越来越多的科技利器出现并应用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当中,给美丽中国建设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智慧成色。实践表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并成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关键变量。

  “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出的重大部署。当下,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全力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四套拳”,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驾护航。

  • d03249ef-abb7-4474-9aab-f3590a834b49.png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盐湖景区,巍峨的雪山、清澈见底的湖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来。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432843849.png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派出所民警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的宣讲,以普法进校园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71633153.png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三溪镇路西村,云雾掩映下的生态茶园。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当地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径,走出一条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茶产业发展路子。 视觉中国 供图

  • 百鸟谷草果庄园直播间,身着傈僳族服饰的主播正在解说百华谷冬蜂蜜。-摄影-徐讯人民画报.png

    云南百鸟谷草果庄园直播间,身着傈僳族服饰的主播正在解说百华谷冬蜂蜜。近年来,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云南立足资源与区位优势,拓展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云端带货”的直播形式助推当地的特色农产业发展,助力当地打开特色农产品销路。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DSC_9553.png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经营的咖啡店内,员工在制作咖啡。近年来,地处全球咖啡黄金种植带的云南把咖啡产业列为重点打造的高原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咖啡产业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摄影 杨海冬

  • xx2307040553.png

    武夷山国家公园,一名武夷山团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正在制茶。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传承发展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2111081510_1636355457739_p(1).png

    2021年,野生亚洲象进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境内,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使用北移亚洲象搜寻检测指挥平台对象群进行监测。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202111081511_1636355484235_p(1).png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用无人机追踪象群动态。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 供图

  • 202409193637280a.png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渔民在光伏板下管理鱼塘。近年来,江陵县三湖管理区依托湖区面积广的优势,因地制宜推行渔光互补项目,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摄影 周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