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本刊综合报道
头顶骄阳,脚踩热沙,在撒哈拉沙漠南缘、毛里塔尼亚西部特拉扎区比尔·巴尔卡村沙地上,一排排滴灌管线沿着整齐的垄沟延伸,嫩绿的果蔬苗从黄色沙土中破土而出。一旁的太阳能板正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力,驱动水泵将地下水送至田间。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分区布设、绿意渐起。
这里是“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毛里塔尼亚示范项目现场。这一由中国与毛里塔尼亚共同推动的项目,正在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在平沙万里间绘就生态画卷,是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以“赋能型大国”的担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坚持开放合作
“过去这片地几乎是废沙,种什么都活不了。”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毛里塔尼亚示范项目毛方协调员图拉德·迈杜说。迈杜曾在中国湖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回国后进入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工作,参与了一系列与中国合作的生态项目。如今,他正带领本地团队,协助中方运用科研试验与社区参与的办法,探索适用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到草原地区过渡地带的生态修复方案。
在中国专家团队的协助下,借助智能灌溉、尼龙网方格固沙、光伏扬水、沙土种植、土壤改良等整套中国治沙“硬科技”,毛里塔尼亚的黄沙正一寸寸被绿意覆盖。当迈杜走进试验田,45摄氏度的气温下,他汗如雨下,但一看到脚边成熟的累累蔬果或青翠欲滴、生机盎然的蔬果苗,他心里便充满了自豪。
自毛方与中国科学院签署首份合作协议以来,“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已在毛里塔尼亚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100公顷沙地被成功固定,其中4公顷沙地经中国固沙技术治理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绿洲;45名当地技术人员完成了绿化技术培训;项目还为当地社区直接创造了120个就业岗位。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是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的重要示范工程。为抵御撒哈拉沙漠南侵威胁,包括毛里塔尼亚在内的11个撒哈拉以南国家制定了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建设一条宽15公里、长度超过7000公里的森林防护带。作为这项跨国生态工程的组成部分,中非绿色技术公园的建设技术和经验都来自中国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近年来,中国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国际沙漠论坛、成立跨国防沙治沙中心等措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除了同各国分享治沙技术和经验外,中国用成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数据显示,中国向全球市场提供了约60%的风电设备和70%的光伏组件设备;仅在2023年,中国风电和光伏产品就帮助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纽约时报》网站刊文指出,中国“各类绿色能源技术正在沿着一条惊人的指数曲线上升”,“改写了全球绿色转型的故事”。
共走绿色发展之路
从阿联酋迪拜市区出发向南约65公里,在一望无垠的沙漠腹地,高达262米的集热塔巍然耸立,高塔下约7万面定日镜组成的镜场呈辐射状环绕延伸,从四面八方将阳光汇聚到位于塔顶的集热器上,形成一道道耀眼光束。
这是中国和阿联酋共建绿色丝绸之路重点合作项目—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光热光伏综合发电项目。项目占地面积44平方公里,相当于6000余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2018年11月,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方式承建该项目。项目执行总监奥马尔·哈桑说,该项目可为32万户当地居民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电能,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60万吨。
阿联酋是全球化石能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石油和天然气一直是该国主要电力来源。然而,长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不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使得当地居民生活易受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影响。同时,阿联酋境内有大片沙漠地带,终年光照充足,因此,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使光伏发电成为阿联酋理想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阿联酋清洁能源领域建设,中国技术与设备为阿联酋能源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阿布扎比沙漠深处,由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是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领域重要项目。这一项目占地约21平方公里,发电量可以满足阿联酋约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超240万吨碳排放,为当地提供约5000个就业机会,还能够使清洁能源在阿联酋总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不论是光伏组件、跟踪式支架,还是清扫机器人、无人值守开关站,基本上全部采用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这个项目对阿联酋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非常重要,有助于推动当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阿布扎比分公司总经理王进伟说。
放眼全球,中国助力全球绿色发展的项目已惠及多个地区。
在太平洋岛国,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培训项目帮助许多当地民众摆脱贫困,追求更好的生活;在非洲,中国科研人员推广“清灌育草、封育轮牧、牧养结合”的生态修复与发展模式,中国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不仅有效减少塑料污染,也让竹子成为当地民众眼中的“绿色金子”;在中亚,中国的棉花种植和节水灌溉技术在改善棉农生计同时,助力解决咸海生态危机……
截至2025年6月初,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提供超1770亿元资金支持,有力帮助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中国多次在国际场合倡导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快速生效作出历史性贡献;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并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与超过40个国家的17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泰国攀牙湾国家公园,成片的红树林守护着海岸线。谁能想到,由于海平面上升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泰国近60%的红树林已遭到破坏。去年11月,中泰红树林共同保护示范区揭牌,两国海洋部门将在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方面深化交流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实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泰国海洋与海岸带资源局红树林第三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奥妮察表示,中国在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彰显大国担当。
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畔,中国和非洲的科研人员结束了最新一轮湖泊生态联合考察。当地渔民卡托·姆萨家里几代人都以捕鱼为生,几十年前因水质恶化、过度捕捞等问题,捕鱼越来越难。2013年起,中国科研机构与当地渔业研究所开展合作,提供水质监测设备,逐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还教会了渔民科学捕鱼、制作鱼粉,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姆萨说,如今湖里鱼多了,渔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蒙古国“国宝”级动物戈壁熊是濒危物种,中国技术正助力蒙古国摸清戈壁熊种群数量。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负责人巴亚尔巴特说,这对保护蒙古国“国熊”以及大戈壁保护区十多种濒危哺乳动物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的全球首个葱属专类园—中-乌全球葱园,已收集200余种葱属植物,并致力于最终收集、保育和展示全球80%以上的葱属植物,已成为全球葱属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中国与俄罗斯加强跨境保护合作,联合开展东北虎豹监测与巡护,共同开展生态廊道建设,让东北虎豹在中俄边界实现自由迁徙;在印度尼西亚,中方助力红树林保护工程,推进当地红树林的补植修复工作,以发挥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把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纳入全球发展倡议重点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双多边国际合作,与印度、巴西、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节能环保、应对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等合作……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人类命运与地球上广泛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向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进发。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8-20 本刊综合报道
头顶骄阳,脚踩热沙,在撒哈拉沙漠南缘、毛里塔尼亚西部特拉扎区比尔·巴尔卡村沙地上,一排排滴灌管线沿着整齐的垄沟延伸,嫩绿的果蔬苗从黄色沙土中破土而出。一旁的太阳能板正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力,驱动水泵将地下水送至田间。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如今分区布设、绿意渐起。
这里是“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毛里塔尼亚示范项目现场。这一由中国与毛里塔尼亚共同推动的项目,正在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在平沙万里间绘就生态画卷,是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以“赋能型大国”的担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以实际行动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坚持开放合作
“过去这片地几乎是废沙,种什么都活不了。”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毛里塔尼亚示范项目毛方协调员图拉德·迈杜说。迈杜曾在中国湖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回国后进入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工作,参与了一系列与中国合作的生态项目。如今,他正带领本地团队,协助中方运用科研试验与社区参与的办法,探索适用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到草原地区过渡地带的生态修复方案。
在中国专家团队的协助下,借助智能灌溉、尼龙网方格固沙、光伏扬水、沙土种植、土壤改良等整套中国治沙“硬科技”,毛里塔尼亚的黄沙正一寸寸被绿意覆盖。当迈杜走进试验田,45摄氏度的气温下,他汗如雨下,但一看到脚边成熟的累累蔬果或青翠欲滴、生机盎然的蔬果苗,他心里便充满了自豪。
自毛方与中国科学院签署首份合作协议以来,“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已在毛里塔尼亚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100公顷沙地被成功固定,其中4公顷沙地经中国固沙技术治理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绿洲;45名当地技术人员完成了绿化技术培训;项目还为当地社区直接创造了120个就业岗位。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是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的重要示范工程。为抵御撒哈拉沙漠南侵威胁,包括毛里塔尼亚在内的11个撒哈拉以南国家制定了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建设一条宽15公里、长度超过7000公里的森林防护带。作为这项跨国生态工程的组成部分,中非绿色技术公园的建设技术和经验都来自中国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近年来,中国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国际沙漠论坛、成立跨国防沙治沙中心等措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除了同各国分享治沙技术和经验外,中国用成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数据显示,中国向全球市场提供了约60%的风电设备和70%的光伏组件设备;仅在2023年,中国风电和光伏产品就帮助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纽约时报》网站刊文指出,中国“各类绿色能源技术正在沿着一条惊人的指数曲线上升”,“改写了全球绿色转型的故事”。
共走绿色发展之路
从阿联酋迪拜市区出发向南约65公里,在一望无垠的沙漠腹地,高达262米的集热塔巍然耸立,高塔下约7万面定日镜组成的镜场呈辐射状环绕延伸,从四面八方将阳光汇聚到位于塔顶的集热器上,形成一道道耀眼光束。
这是中国和阿联酋共建绿色丝绸之路重点合作项目—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四期光热光伏综合发电项目。项目占地面积44平方公里,相当于6000余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2018年11月,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方式承建该项目。项目执行总监奥马尔·哈桑说,该项目可为32万户当地居民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电能,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60万吨。
阿联酋是全球化石能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石油和天然气一直是该国主要电力来源。然而,长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不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使得当地居民生活易受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影响。同时,阿联酋境内有大片沙漠地带,终年光照充足,因此,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使光伏发电成为阿联酋理想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阿联酋清洁能源领域建设,中国技术与设备为阿联酋能源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阿布扎比沙漠深处,由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是共建“一带一路”绿色能源领域重要项目。这一项目占地约21平方公里,发电量可以满足阿联酋约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超240万吨碳排放,为当地提供约5000个就业机会,还能够使清洁能源在阿联酋总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不论是光伏组件、跟踪式支架,还是清扫机器人、无人值守开关站,基本上全部采用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这个项目对阿联酋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非常重要,有助于推动当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阿布扎比分公司总经理王进伟说。
放眼全球,中国助力全球绿色发展的项目已惠及多个地区。
在太平洋岛国,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培训项目帮助许多当地民众摆脱贫困,追求更好的生活;在非洲,中国科研人员推广“清灌育草、封育轮牧、牧养结合”的生态修复与发展模式,中国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不仅有效减少塑料污染,也让竹子成为当地民众眼中的“绿色金子”;在中亚,中国的棉花种植和节水灌溉技术在改善棉农生计同时,助力解决咸海生态危机……
截至2025年6月初,中国已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累计提供超1770亿元资金支持,有力帮助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中国多次在国际场合倡导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快速生效作出历史性贡献;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并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与超过40个国家的17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泰国攀牙湾国家公园,成片的红树林守护着海岸线。谁能想到,由于海平面上升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泰国近60%的红树林已遭到破坏。去年11月,中泰红树林共同保护示范区揭牌,两国海洋部门将在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方面深化交流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实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泰国海洋与海岸带资源局红树林第三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奥妮察表示,中国在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技术方面的丰富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彰显大国担当。
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畔,中国和非洲的科研人员结束了最新一轮湖泊生态联合考察。当地渔民卡托·姆萨家里几代人都以捕鱼为生,几十年前因水质恶化、过度捕捞等问题,捕鱼越来越难。2013年起,中国科研机构与当地渔业研究所开展合作,提供水质监测设备,逐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还教会了渔民科学捕鱼、制作鱼粉,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姆萨说,如今湖里鱼多了,渔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蒙古国“国宝”级动物戈壁熊是濒危物种,中国技术正助力蒙古国摸清戈壁熊种群数量。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负责人巴亚尔巴特说,这对保护蒙古国“国熊”以及大戈壁保护区十多种濒危哺乳动物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的全球首个葱属专类园—中-乌全球葱园,已收集200余种葱属植物,并致力于最终收集、保育和展示全球80%以上的葱属植物,已成为全球葱属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中国与俄罗斯加强跨境保护合作,联合开展东北虎豹监测与巡护,共同开展生态廊道建设,让东北虎豹在中俄边界实现自由迁徙;在印度尼西亚,中方助力红树林保护工程,推进当地红树林的补植修复工作,以发挥红树林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把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纳入全球发展倡议重点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双多边国际合作,与印度、巴西、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节能环保、应对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等合作……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人类命运与地球上广泛的生命联系在一起,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向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