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雪域脉动

2025-09-12      本刊综合报道

  • p18-19.png

    林芝市墨脱县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曾被称为“高原孤岛”。2013年10月31日,西藏墨脱公路正式通车,这标志着我国结束了还有县级城市不通公路的历史,实现“县县通公路”的目标。 摄影 江飞波/中新社

  • xx2308080786.png

    西藏昌都,318国道怒江72拐。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普布扎西微信图片_20210823161244.png

    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的藏木特大桥。 摄影 普布扎西

  • xx21072005740.png

    阿里昆莎机场。2010年7月1日,阿里昆莎机场正式通航,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条件,也促进了阿里经济的快速发展。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2007310517.png

    航拍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20072500945.png

    昌都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51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学校,是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2007250449.png

    昌都市人民医院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在西藏建立的第一所西医医院。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图为阿里地区噶尔县老人集中供养中心农村特困老人在服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健身康复运动。本报记着-格桑吉美摄.png

    2015年12月,国家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阿里地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不仅配套了按摩理疗室、食堂、洗衣房以及生态休闲区等多种设施,还安排专人提供服务。同时,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和藏医院在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开设诊室,全天候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摄影 格桑吉美

  • xx20072601477.png

    昌都市卡若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于2018年4月开办,开设超过20种专业,对周边农牧民、大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

  喜马拉雅山脉的褶皱深处,墨脱—这座曾因重重大山隔绝被称为“高原孤岛”的边城,于2013年10月31日迎来历史性时刻: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建成通车,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跨越千年隔绝,全国1.2万多人告别行路难的历史。

  而它的故事,正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以基础设施破解发展困局的缩影。

  孤岛突围的生死较量

  墨脱公路的修建,是人类与自然极限的漫长对话。与中国其他任何一条公路不同,这里断裂带交织,水毁、雪崩、塌方、泥石流等灾害轮番上演。

  据记载,早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批勘测队员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那时的墨脱,还陷在大山与深谷构筑的屏障里。1965年,墨脱公路修筑指挥部在拉萨成立,700多名工人带着简易工具扎进雪山,他们在塌方频发的崖壁上凿石开路,因泥石流频发,仅修出4公里路段便难以为继,终因自然条件被迫停工。

  此后数十年,工程在一次次自然灾害中屡建屡挫:1973年,交通部批准西藏交通局上报的墨脱公路设计任务书,选定以扎木(今波密县扎木镇)为起点、翻越海拔4352米的嘎隆拉山垭口的线路;1975年7月,正式开工;1980年5月修通至106K(公里)处,因突发大规模泥石流,工程再度搁浅……2005年墨脱公路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3310米长的嘎隆拉隧道蓝图渐成。2009年盾构机轰鸣启动。得益于国家层面的强力支持、技术难题的突破以及前期充分的科学勘察和准备。在克服325次塌方、84次泥石流等灾害后,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墨脱“高原孤岛”的历史。

  如今,从林芝到墨脱,开车时间比以前缩短了90%以上。穿越嘎隆拉隧道,景色瞬间切换—海拔骤降到2000米以下,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扑面而来,芭蕉树、柠檬树郁郁葱葱,瀑布飞泻,原始密林遮天蔽日。

  当然,筑路的故事并未就此停止。墨脱气候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2013年墨脱公路建成时,通车时间只有8到9个月。2017年到2020年,国家投资近12亿元,对国道559线波密至墨脱公路进行整治改建,全线硬化并增设交通安全设施,全年通车时间延长至11个月。2022年10月,林芝市区至墨脱县的派墨公路主体完工,墨脱人有了自己的第二条公路。到了2023年,墨脱所有乡镇、行政村均有公路通车,墨脱县迎来首批巡游出租车。

  路网密织:天堑变通途

  西藏的交通蜕变,是一部从“孤岛突围”到“立体联通”的壮阔史诗。

  从1954年,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结束西藏无现代公路历史,到1965年当雄机场通航,再到2006年青藏铁路贯通雪域天堑,西藏的“破壁之路”从未停歇。

  2014年8月,拉日铁路建成通车,一改西藏西南部单纯依靠公路运输的局面,拉萨与日喀则从此开启“同城模式”。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公里的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首次驶上世界屋脊,历史性地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西藏和高原铁路建设发展翻开了新篇章。从青藏铁路格拉段建成运营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里,西藏铁路运营里程从零到突破1300公里。如今,青藏、拉日、拉林铁路“牵手”,在西藏共同构成一张“Y”字形铁路网。截至今年7月底,由拉萨站开出的直达列车覆盖14个省会城市,通达率为45.16%;通过青藏铁路格拉段进出藏的旅客达4689.5万人次,货物运输量达10087.8万吨。

  空中走廊同样实现历史性跨越。1965年当雄机场通航时,西藏仅有1条跑道、1座航站楼;60年后,机场增至8个、跑道达10条;执飞航空公司由1家发展到12家,航线由1条增加到193条。如今,西藏已经形成了“1干7支”的机场布局,航线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以及尼泊尔、新加坡等国家。2024年,西藏民航旅客吞吐量达7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万吨。

  毛细血管正向最后1公里延伸。阿里地区已建成“三横三纵”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全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2万公里,县、乡、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5%、94%;昌都市公路通车里程2.02万公里,县(区)、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到100%、100%、86.2%……截至2024年底,西藏公路总里程从1965年自治区成立之初的1.47万公里跃升至12.49万公里,增长近8.5倍,并建成高等级公路1196公里,实现100%乡镇通硬化路及94%建制村通畅。

上一页

下一页

雪域脉动

2025-09-12      本刊综合报道

  喜马拉雅山脉的褶皱深处,墨脱—这座曾因重重大山隔绝被称为“高原孤岛”的边城,于2013年10月31日迎来历史性时刻: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建成通车,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城跨越千年隔绝,全国1.2万多人告别行路难的历史。

  而它的故事,正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以基础设施破解发展困局的缩影。

  孤岛突围的生死较量

  墨脱公路的修建,是人类与自然极限的漫长对话。与中国其他任何一条公路不同,这里断裂带交织,水毁、雪崩、塌方、泥石流等灾害轮番上演。

  据记载,早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批勘测队员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那时的墨脱,还陷在大山与深谷构筑的屏障里。1965年,墨脱公路修筑指挥部在拉萨成立,700多名工人带着简易工具扎进雪山,他们在塌方频发的崖壁上凿石开路,因泥石流频发,仅修出4公里路段便难以为继,终因自然条件被迫停工。

  此后数十年,工程在一次次自然灾害中屡建屡挫:1973年,交通部批准西藏交通局上报的墨脱公路设计任务书,选定以扎木(今波密县扎木镇)为起点、翻越海拔4352米的嘎隆拉山垭口的线路;1975年7月,正式开工;1980年5月修通至106K(公里)处,因突发大规模泥石流,工程再度搁浅……2005年墨脱公路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3310米长的嘎隆拉隧道蓝图渐成。2009年盾构机轰鸣启动。得益于国家层面的强力支持、技术难题的突破以及前期充分的科学勘察和准备。在克服325次塌方、84次泥石流等灾害后,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全线贯通,结束了墨脱“高原孤岛”的历史。

  如今,从林芝到墨脱,开车时间比以前缩短了90%以上。穿越嘎隆拉隧道,景色瞬间切换—海拔骤降到2000米以下,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扑面而来,芭蕉树、柠檬树郁郁葱葱,瀑布飞泻,原始密林遮天蔽日。

  当然,筑路的故事并未就此停止。墨脱气候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2013年墨脱公路建成时,通车时间只有8到9个月。2017年到2020年,国家投资近12亿元,对国道559线波密至墨脱公路进行整治改建,全线硬化并增设交通安全设施,全年通车时间延长至11个月。2022年10月,林芝市区至墨脱县的派墨公路主体完工,墨脱人有了自己的第二条公路。到了2023年,墨脱所有乡镇、行政村均有公路通车,墨脱县迎来首批巡游出租车。

  路网密织:天堑变通途

  西藏的交通蜕变,是一部从“孤岛突围”到“立体联通”的壮阔史诗。

  从1954年,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结束西藏无现代公路历史,到1965年当雄机场通航,再到2006年青藏铁路贯通雪域天堑,西藏的“破壁之路”从未停歇。

  2014年8月,拉日铁路建成通车,一改西藏西南部单纯依靠公路运输的局面,拉萨与日喀则从此开启“同城模式”。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公里的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首次驶上世界屋脊,历史性地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西藏和高原铁路建设发展翻开了新篇章。从青藏铁路格拉段建成运营至今,不到20年的时间里,西藏铁路运营里程从零到突破1300公里。如今,青藏、拉日、拉林铁路“牵手”,在西藏共同构成一张“Y”字形铁路网。截至今年7月底,由拉萨站开出的直达列车覆盖14个省会城市,通达率为45.16%;通过青藏铁路格拉段进出藏的旅客达4689.5万人次,货物运输量达10087.8万吨。

  空中走廊同样实现历史性跨越。1965年当雄机场通航时,西藏仅有1条跑道、1座航站楼;60年后,机场增至8个、跑道达10条;执飞航空公司由1家发展到12家,航线由1条增加到193条。如今,西藏已经形成了“1干7支”的机场布局,航线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以及尼泊尔、新加坡等国家。2024年,西藏民航旅客吞吐量达7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2万吨。

  毛细血管正向最后1公里延伸。阿里地区已建成“三横三纵”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全地区公路通车总里程2.2万公里,县、乡、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5%、94%;昌都市公路通车里程2.02万公里,县(区)、乡(镇)、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到100%、100%、86.2%……截至2024年底,西藏公路总里程从1965年自治区成立之初的1.47万公里跃升至12.49万公里,增长近8.5倍,并建成高等级公路1196公里,实现100%乡镇通硬化路及94%建制村通畅。

  • p18-19.png

    林芝市墨脱县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曾被称为“高原孤岛”。2013年10月31日,西藏墨脱公路正式通车,这标志着我国结束了还有县级城市不通公路的历史,实现“县县通公路”的目标。 摄影 江飞波/中新社

  • xx2308080786.png

    西藏昌都,318国道怒江72拐。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普布扎西微信图片_20210823161244.png

    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的藏木特大桥。 摄影 普布扎西

  • xx21072005740.png

    阿里昆莎机场。2010年7月1日,阿里昆莎机场正式通航,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条件,也促进了阿里经济的快速发展。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2007310517.png

    航拍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20072500945.png

    昌都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51年,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学校,是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2007250449.png

    昌都市人民医院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在西藏建立的第一所西医医院。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图为阿里地区噶尔县老人集中供养中心农村特困老人在服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健身康复运动。本报记着-格桑吉美摄.png

    2015年12月,国家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阿里地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不仅配套了按摩理疗室、食堂、洗衣房以及生态休闲区等多种设施,还安排专人提供服务。同时,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和藏医院在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开设诊室,全天候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摄影 格桑吉美

  • xx20072601477.png

    昌都市卡若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于2018年4月开办,开设超过20种专业,对周边农牧民、大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