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高原产业新图景

2025-09-12      

  • p28-29.png

    拉萨市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人工种植牧草迎丰收。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WechatIMG18.png

    那曲市班戈县保吉乡加日村,海拔4780米的高原牧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VCG111511915852.png

    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白那村,50兆瓦保障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35764407.png

    游客在羊卓雍措露营等待乃钦康桑雪山日照金山风光。 视觉中国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50827121124_88_199.png

    2024年8月,西藏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出口货物查验场正式封关启用。这一现代化设施集报关、查验、转运、装卸、存储、集拼等功能于一体,单日可保障300辆出口货物车辆的查验业务,成为西藏对接海外市场的关键枢纽。 摄影 李鑫/新华社

< >

  在青藏高原腹地的措美县哲古草原,25台白色风机屹立于海拔5000米的山巅。这里是中国首个实现全容量并网的超高海拔风电项目—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截至2024年底,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累计上网电量超过4.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5.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2万吨,有效缓解山南市用电紧张、优化当地能源结构。

  这只是西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现代服务、高原特色农牧、藏医药、高新数字、边贸物流、通用航空—西藏锚定九大产业,切实推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达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长12.9%。

  

土地里长出的“金钥匙”

  雪域高原,一片曾经被自然环境制约的土地,如今迎来了农牧业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2024年,西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61.9亿元,同比增长11.5%。粮食生产于2015年突破百万吨大关,2024年更是达到112.9万吨的历史新高。其中,青稞作为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2024年产量达到88.8万吨,增长5.2%。蔬菜产量96.5万吨,增长9.2%。猪牛羊肉产量32.71万吨,增长5.6%。

  2024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从青稞增产到牦牛产业升级,从农牧民合作社蓬勃发展到产品加工体系初步形成,西藏农牧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雪山下的“绿电引擎”

  高原的阳光与疾风,正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澎湃动能。

  2024年西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99%以上,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

  近年来,西藏深入推动低碳发展,依托世界级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西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人均碳排放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

  2024年,西藏全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404个,绿色有机成为“藏字号”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绿色工业加速转型,2021至2024年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高原特色产业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神山圣湖的“流量密码”
  第三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重构着高原经济版图。
  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景独一无二、人文资源丰富多彩,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4年,文化产业产值达111亿余元,同比增长23.8%;接待游客6389万余人次,旅游总花费达745亿余元,同比分别增长15.8%、14.5%,西藏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18.48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实现旅游总收入315.52亿元。
  西藏现代服务业正展现出活力与韧性。2025年上半年,西藏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82.2亿元,同比增长6.9%,与第二产业共同构成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科技赋能和政策支持下,其发展步伐稳健,结构不断优化,不仅更好地服务了本地民众,也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持续动力。
边疆的“创新突围”
  得益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西藏不断将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动能呈现良好势头。数字技术已经加速嵌入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环节,正在改变高原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西藏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通过新技术新科技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上一页

下一页

高原产业新图景

2025-09-12      

  在青藏高原腹地的措美县哲古草原,25台白色风机屹立于海拔5000米的山巅。这里是中国首个实现全容量并网的超高海拔风电项目—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截至2024年底,三峡措美哲古风电场累计上网电量超过4.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5.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2万吨,有效缓解山南市用电紧张、优化当地能源结构。

  这只是西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工业、现代服务、高原特色农牧、藏医药、高新数字、边贸物流、通用航空—西藏锚定九大产业,切实推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达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长12.9%。

  

土地里长出的“金钥匙”

  雪域高原,一片曾经被自然环境制约的土地,如今迎来了农牧业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2024年,西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61.9亿元,同比增长11.5%。粮食生产于2015年突破百万吨大关,2024年更是达到112.9万吨的历史新高。其中,青稞作为西藏的主要粮食作物,2024年产量达到88.8万吨,增长5.2%。蔬菜产量96.5万吨,增长9.2%。猪牛羊肉产量32.71万吨,增长5.6%。

  2024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从青稞增产到牦牛产业升级,从农牧民合作社蓬勃发展到产品加工体系初步形成,西藏农牧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雪山下的“绿电引擎”

  高原的阳光与疾风,正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澎湃动能。

  2024年西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99%以上,基本实现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

  近年来,西藏深入推动低碳发展,依托世界级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西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人均碳排放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

  2024年,西藏全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404个,绿色有机成为“藏字号”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绿色工业加速转型,2021至2024年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高原特色产业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神山圣湖的“流量密码”
  第三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重构着高原经济版图。
  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景独一无二、人文资源丰富多彩,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24年,文化产业产值达111亿余元,同比增长23.8%;接待游客6389万余人次,旅游总花费达745亿余元,同比分别增长15.8%、14.5%,西藏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今年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18.48万人次、同比增长11.7%,实现旅游总收入315.52亿元。
  西藏现代服务业正展现出活力与韧性。2025年上半年,西藏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82.2亿元,同比增长6.9%,与第二产业共同构成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科技赋能和政策支持下,其发展步伐稳健,结构不断优化,不仅更好地服务了本地民众,也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持续动力。
边疆的“创新突围”
  得益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西藏不断将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动能呈现良好势头。数字技术已经加速嵌入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环节,正在改变高原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西藏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通过新技术新科技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 p28-29.png

    拉萨市林周县强嘎乡曲嘎强村,人工种植牧草迎丰收。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WechatIMG18.png

    那曲市班戈县保吉乡加日村,海拔4780米的高原牧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VCG111511915852.png

    山南市琼结县拉玉乡白那村,50兆瓦保障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35764407.png

    游客在羊卓雍措露营等待乃钦康桑雪山日照金山风光。 视觉中国 供图

  • 微信图片_20250827121124_88_199.png

    2024年8月,西藏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出口货物查验场正式封关启用。这一现代化设施集报关、查验、转运、装卸、存储、集拼等功能于一体,单日可保障300辆出口货物车辆的查验业务,成为西藏对接海外市场的关键枢纽。 摄影 李鑫/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