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撰文 白吉 摄影 本刊记者 徐讯
25岁的扎西都吉说话时温言细语,甚至带着些许腼腆。然而,当面对相机镜头,他的姿态却从容自若,康巴汉子棱角分明的五官在光影中格外醒目。
扎西都吉称自己为“新拉萨人”,因为他来到拉萨不过7个月。今年6月,机缘巧合之下,他登上了《时尚芭莎》杂志封面。“生活似乎变了,又似乎没变,”扎西都吉坦言,“有经纪人联系过我,但我没有签约。我对眼下的生活很知足。”
扎西都吉口中的“眼下生活”,是在拉萨松赞林卡酒店担任管家。与这份工作的缘分,始于一位姐姐帮他报名了松赞度假酒店集团(以下简称“松赞酒店”)的招聘。“我那时候不知道松赞是什么,也不知道是去哪个酒店、做什么工作。”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留在昆明,也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找一份坐在办公室的工作,而是回到当地,先是做工程,随后,凭借旅游管理专业背景,他正式加入了松赞酒店。
回溯2000年,当创始人白玛多吉在香格里拉松赞林寺脚下将自家老宅改造成第一座松赞精品酒店时,或许未曾预见,这座藏式院落将成为撬动藏地文旅变化的支点。在松赞酒店,文化传承绝非橱窗里的静态展品。建筑设计师团队深入藏族村落,寻访濒临失传的木构技艺,收集承载时光的藏式老家具、铜器与唐卡;管家团队中60%成员来自本地牧民,他们白天为客人调制醇香的酥油茶,夜晚则带领客人在星空下共舞欢快的锅庄。正如白玛多吉所言:“我不是在做酒店,我是给客人做家。”正是这种“活态传承”的理念,让扎西都吉这样的年轻人寻得了价值归属。
扎西都吉在松赞酒店的工作并非始于管家。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餐厅做帮厨,但厨房并非他的向往之地。作为一名在马背上长大的康巴汉子,扎西都吉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天地。他主动寻求转变,并在参与松赞百巴帐篷营地的“开荒”中找到了用武之地。从礼宾司到营地建设者,他亲手搬运物资、铺设石板,参与了营地从零到一的全过程。艰苦的岁月却凝聚了最真挚的团队情谊:收工后,大家围着篝火,仅凭一个小音响就能尽情跳起锅庄。这份经历让他顿悟:真正的快乐,源于创造的成就感、自然的馈赠和纯粹的人心。这段“开荒”岁月,不仅建起了一个营地,更让他找到了内心的“香巴拉”。
从松赞百巴帐篷营地转岗到松赞拉萨林卡,也是今年的事情。拉萨松赞林卡,是他服务的第二家松赞酒店。在这里,他负责客人的行前沟通、接送安排、行程协调等细致工作。“比如我们有50间客房,5位管家各负责10间。客人的每一项活动,我们都会提前联络、预约、落实,确保他们次日启程时一切妥帖。”这份工作让他领悟到服务的真谛:“服务标准就是没有标准,怎么对家人就怎么对客人。”
每当客人抵达酒店,扎西都吉便会献上洁白的哈达,并以藏族最隆重的“切玛”仪式相迎—手捧盛满青稞等五谷的切玛盒,将谷物撒向天空,敬献天地神灵。在松赞酒店,扎西都吉深感自己不仅是一位管家,更是一位藏文化的传递者。他会为客人安排丰富的藏地体验:亲手制作蕴含藏药的金刚锤、前往寺庙祈福、拍摄传统藏装写真……“香巴拉,是我们藏族人心驰神往的秘境,象征着自在与安宁。我们酒店竭力营造的,正是这样一处让客人身心安顿、感受自在的场域。”
对于客人,扎西都吉有自己的交流方式—讲故事。他不搬弄深奥的术语,也不试图说服,只是谦逊地分享那些自幼耳濡目染的传说,如同将一把通往藏地神秘宇宙的钥匙交到客人手中。他会从“大昭寺旧址曾是一片湖”这样的故事说起,语气平和,仿佛在邀请你一同遥想一个不同于日常的世界。他深知传说多有分支,常谦和地补充:“我知道的也只是其中一个版本,还得继续学习。”如今,他正从基础藏文字母学起,刻苦练习读写,并广泛阅读佛法、历史等书籍,力求更精准地传递文化。他感到松赞酒店的环境在持续吸引他深入探索,就像读懂一幅画背后的故事一样,这种渴望驱动他不断成为更好的文化“播种人”。
扎西都吉深爱着拉萨的生活。与林芝相比,他觉得拉萨的生活更缓慢、更日常,也正是在这里,他学会了“不过于执着”,开始认真融入这里的节奏。“拉萨人真的很会享受,”他说话时嘴角带笑,“早上喝甜茶,午饭后去咖啡厅,下午晒太阳,晚上又喝点酒。”他的日常也越来越有城市气息:清晨喝一碗热腾腾的甜茶,坐在八廓街边“烤太阳”,偶尔来一杯最爱的冰美式;他也会去体育馆游泳;夜晚要么去清吧小坐—只聊天不饮酒,要么再去游一次泳。
对扎西都吉而言,大昭寺外的转经路是他放松身心的地方。步入那永不停息的人流,在诵经声与脚步声的交织中,个人的焦虑被广阔的信仰所包容和化解,心绪重归宁静与平和。这不仅是他的个人体验,更是拉萨这座城市独有的生命韵律。
他所佩戴的金刚结和天珠,远不止是饰物,更是他人生地理与精神的坐标。它们共同标记着松赞酒店走过的旅程:从梅里雪山的明永村,到香格里拉的马场,再到林芝的森林、波密的山谷、拉萨的冲赛康市场……这些地标的印记与他个人的护身符融为一体,象征着他与这片土地无法割舍的联系。
松赞酒店的故事,始于2000年白玛多吉将家乡宅院改造为酒店的初心。二十余年来,它已从香格里拉蔓延至拉萨,塑造了一种深度沉浸的文化旅行品牌。其核心吸引力,在于它为新一代藏族青年提供了一个锚点—让他们无需远离故乡,就能实现价值,并成为藏族文化最前沿的“翻译官”和“创造者”。他们不再是文化的被动继承者,而是积极的传承者。松赞酒店因此成为一个活态的博物馆,一个持续进行的文化项目,而他们,正是这个项目中最鲜活的主角。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9-12 撰文 白吉 摄影 本刊记者 徐讯
25岁的扎西都吉说话时温言细语,甚至带着些许腼腆。然而,当面对相机镜头,他的姿态却从容自若,康巴汉子棱角分明的五官在光影中格外醒目。
扎西都吉称自己为“新拉萨人”,因为他来到拉萨不过7个月。今年6月,机缘巧合之下,他登上了《时尚芭莎》杂志封面。“生活似乎变了,又似乎没变,”扎西都吉坦言,“有经纪人联系过我,但我没有签约。我对眼下的生活很知足。”
扎西都吉口中的“眼下生活”,是在拉萨松赞林卡酒店担任管家。与这份工作的缘分,始于一位姐姐帮他报名了松赞度假酒店集团(以下简称“松赞酒店”)的招聘。“我那时候不知道松赞是什么,也不知道是去哪个酒店、做什么工作。”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留在昆明,也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找一份坐在办公室的工作,而是回到当地,先是做工程,随后,凭借旅游管理专业背景,他正式加入了松赞酒店。
回溯2000年,当创始人白玛多吉在香格里拉松赞林寺脚下将自家老宅改造成第一座松赞精品酒店时,或许未曾预见,这座藏式院落将成为撬动藏地文旅变化的支点。在松赞酒店,文化传承绝非橱窗里的静态展品。建筑设计师团队深入藏族村落,寻访濒临失传的木构技艺,收集承载时光的藏式老家具、铜器与唐卡;管家团队中60%成员来自本地牧民,他们白天为客人调制醇香的酥油茶,夜晚则带领客人在星空下共舞欢快的锅庄。正如白玛多吉所言:“我不是在做酒店,我是给客人做家。”正是这种“活态传承”的理念,让扎西都吉这样的年轻人寻得了价值归属。
扎西都吉在松赞酒店的工作并非始于管家。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餐厅做帮厨,但厨房并非他的向往之地。作为一名在马背上长大的康巴汉子,扎西都吉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天地。他主动寻求转变,并在参与松赞百巴帐篷营地的“开荒”中找到了用武之地。从礼宾司到营地建设者,他亲手搬运物资、铺设石板,参与了营地从零到一的全过程。艰苦的岁月却凝聚了最真挚的团队情谊:收工后,大家围着篝火,仅凭一个小音响就能尽情跳起锅庄。这份经历让他顿悟:真正的快乐,源于创造的成就感、自然的馈赠和纯粹的人心。这段“开荒”岁月,不仅建起了一个营地,更让他找到了内心的“香巴拉”。
从松赞百巴帐篷营地转岗到松赞拉萨林卡,也是今年的事情。拉萨松赞林卡,是他服务的第二家松赞酒店。在这里,他负责客人的行前沟通、接送安排、行程协调等细致工作。“比如我们有50间客房,5位管家各负责10间。客人的每一项活动,我们都会提前联络、预约、落实,确保他们次日启程时一切妥帖。”这份工作让他领悟到服务的真谛:“服务标准就是没有标准,怎么对家人就怎么对客人。”
每当客人抵达酒店,扎西都吉便会献上洁白的哈达,并以藏族最隆重的“切玛”仪式相迎—手捧盛满青稞等五谷的切玛盒,将谷物撒向天空,敬献天地神灵。在松赞酒店,扎西都吉深感自己不仅是一位管家,更是一位藏文化的传递者。他会为客人安排丰富的藏地体验:亲手制作蕴含藏药的金刚锤、前往寺庙祈福、拍摄传统藏装写真……“香巴拉,是我们藏族人心驰神往的秘境,象征着自在与安宁。我们酒店竭力营造的,正是这样一处让客人身心安顿、感受自在的场域。”
对于客人,扎西都吉有自己的交流方式—讲故事。他不搬弄深奥的术语,也不试图说服,只是谦逊地分享那些自幼耳濡目染的传说,如同将一把通往藏地神秘宇宙的钥匙交到客人手中。他会从“大昭寺旧址曾是一片湖”这样的故事说起,语气平和,仿佛在邀请你一同遥想一个不同于日常的世界。他深知传说多有分支,常谦和地补充:“我知道的也只是其中一个版本,还得继续学习。”如今,他正从基础藏文字母学起,刻苦练习读写,并广泛阅读佛法、历史等书籍,力求更精准地传递文化。他感到松赞酒店的环境在持续吸引他深入探索,就像读懂一幅画背后的故事一样,这种渴望驱动他不断成为更好的文化“播种人”。
扎西都吉深爱着拉萨的生活。与林芝相比,他觉得拉萨的生活更缓慢、更日常,也正是在这里,他学会了“不过于执着”,开始认真融入这里的节奏。“拉萨人真的很会享受,”他说话时嘴角带笑,“早上喝甜茶,午饭后去咖啡厅,下午晒太阳,晚上又喝点酒。”他的日常也越来越有城市气息:清晨喝一碗热腾腾的甜茶,坐在八廓街边“烤太阳”,偶尔来一杯最爱的冰美式;他也会去体育馆游泳;夜晚要么去清吧小坐—只聊天不饮酒,要么再去游一次泳。
对扎西都吉而言,大昭寺外的转经路是他放松身心的地方。步入那永不停息的人流,在诵经声与脚步声的交织中,个人的焦虑被广阔的信仰所包容和化解,心绪重归宁静与平和。这不仅是他的个人体验,更是拉萨这座城市独有的生命韵律。
他所佩戴的金刚结和天珠,远不止是饰物,更是他人生地理与精神的坐标。它们共同标记着松赞酒店走过的旅程:从梅里雪山的明永村,到香格里拉的马场,再到林芝的森林、波密的山谷、拉萨的冲赛康市场……这些地标的印记与他个人的护身符融为一体,象征着他与这片土地无法割舍的联系。
松赞酒店的故事,始于2000年白玛多吉将家乡宅院改造为酒店的初心。二十余年来,它已从香格里拉蔓延至拉萨,塑造了一种深度沉浸的文化旅行品牌。其核心吸引力,在于它为新一代藏族青年提供了一个锚点—让他们无需远离故乡,就能实现价值,并成为藏族文化最前沿的“翻译官”和“创造者”。他们不再是文化的被动继承者,而是积极的传承者。松赞酒店因此成为一个活态的博物馆,一个持续进行的文化项目,而他们,正是这个项目中最鲜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