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扎西次仁:喜马拉雅之子

2025-09-12      撰文 本刊记者 郑美辰

  • mmexport1600498170547.png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后,在峰顶开展测量工作。 摄影 扎西次仁

  • DSC01471.png

    勇攀珠峰 摄影 扎西次仁

  • _DSC3354.png

    登山队员行进在风雪中。 摄影 扎西次仁

< >

  2025年5月24日凌晨两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气温低至零下四十摄氏度,滴水成冰。扎西次仁全副武装、再次检查相机后,带领队伍踏上登顶之路—这是他的第19次珠穆朗玛峰征途。迄今为止,他是中国登顶珠穆朗玛峰次数最多的登山者。

  扎西次仁,1982年出生于西藏日喀则江孜县。少时,他怀揣着“看看外面世界”的梦想,于1999年考入西藏登山学校,从登山学员做起,逐渐成长为中国最优秀的珠穆朗玛峰向导之一。“2003年5月30日11点10分,那是我第一次站在世界之巅。”提起初登珠穆朗玛峰,扎西次仁历历在目。那一次,他本是国际登山队的高山协作,因队友突发严重高原反应无法继续攀登,他临危受命,接替队友最终保障队伍成功登顶。命运将这位生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藏族青年,推上了世界屋脊。

  在2008年携带北京奥运圣火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历史性时刻,他用手机第一时间拍下火种点燃的画面传回地面。这张在海拔8000多米拍摄的照片,成为奥运史上最接近天空的影像,也开启了他作为“高山摄影师”的人生第二幕。此后十余年,他跟随测绘队、生态科考队、商业登山队等穿行在珠穆朗玛峰,相机始终是他不离身的伙伴。

  “1960年,中国人首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但因极端天气和设备限制,未能留下影像资料。”这让扎西次仁领悟到高山摄影的意义远超记录本身,更是历史的见证。“照片能让这一刻不只是存在过。”他决定要用镜头为攀登者留念,将那些挑战极限的坚持与稍纵即逝的突破,定格为永恒。

  从手机、单反到如今的无反相机,设备不断更新,挑战却始终严峻。海拔8000米以上,高寒低氧环境下,电池极易失效。相机必须深藏于羽绒服内保温,每拍三四张,就需重新放入怀中捂热数分钟才能继续工作。“高山摄影师与平地摄影师不同,不仅需要过硬体能,更要时刻守护设备,耐心等待。”扎西次仁说,“不是每次都能按下快门,但每次等待都值得。”

  他的镜头,记录了从5200米大本营到8848米峰顶的风雪日常。每一次快门的轻响,都是对生命极限的咏叹。他的作品屡屡被中国各大媒体刊用,多次在“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赛事中获奖,并举办个人影展。2020年国家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任务中,他拍下了新一代国产测绘仪器在峰顶作业的珍贵画面—其中一张测绘人员坚守觇标旁的照片,被他视为珍宝。“除了服务登顶,我也要为历史存证。”

  长年累月行走高原,扎西次仁敏锐察觉着冰川变化的警讯。曾经晶莹剔透的冰塔林,正因全球变暖而消融退缩。他设立固定拍摄点,年复一年记录冰川的变迁轨迹,“这种变化或许是缓慢的,但十年、二十年后再看,差异定会令人警醒。”他说。

  对珠穆朗玛峰的深情,最终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我生在山的脚下,长在山的怀抱,爱在山的巅峰。我的一切都是山给予的,所以我爱山、敬山、护山。”扎西次仁如是说。2017年,他出版摄影集《喜马拉雅之子》,承诺每售出一本捐出50元用于珠穆朗玛峰环保。3000册画册售罄后,他用筹得的资金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首创“垃圾银行”,鼓励登山者将高山垃圾带回兑换,每公斤15美元。如今,这一机制已升级为“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境保护基金会”,回收价提升至每公斤20美元。垃圾被分类处理,可回收物运至拉萨或登山博物馆再利用,其余则集中进行专业无害化处置。

  当被问及想对向往珠穆朗玛峰的人们说些什么,扎西次仁说道:“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是实现梦想的前提。”

上一页

下一页

扎西次仁:喜马拉雅之子

2025-09-12      撰文 本刊记者 郑美辰

  2025年5月24日凌晨两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气温低至零下四十摄氏度,滴水成冰。扎西次仁全副武装、再次检查相机后,带领队伍踏上登顶之路—这是他的第19次珠穆朗玛峰征途。迄今为止,他是中国登顶珠穆朗玛峰次数最多的登山者。

  扎西次仁,1982年出生于西藏日喀则江孜县。少时,他怀揣着“看看外面世界”的梦想,于1999年考入西藏登山学校,从登山学员做起,逐渐成长为中国最优秀的珠穆朗玛峰向导之一。“2003年5月30日11点10分,那是我第一次站在世界之巅。”提起初登珠穆朗玛峰,扎西次仁历历在目。那一次,他本是国际登山队的高山协作,因队友突发严重高原反应无法继续攀登,他临危受命,接替队友最终保障队伍成功登顶。命运将这位生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藏族青年,推上了世界屋脊。

  在2008年携带北京奥运圣火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历史性时刻,他用手机第一时间拍下火种点燃的画面传回地面。这张在海拔8000多米拍摄的照片,成为奥运史上最接近天空的影像,也开启了他作为“高山摄影师”的人生第二幕。此后十余年,他跟随测绘队、生态科考队、商业登山队等穿行在珠穆朗玛峰,相机始终是他不离身的伙伴。

  “1960年,中国人首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但因极端天气和设备限制,未能留下影像资料。”这让扎西次仁领悟到高山摄影的意义远超记录本身,更是历史的见证。“照片能让这一刻不只是存在过。”他决定要用镜头为攀登者留念,将那些挑战极限的坚持与稍纵即逝的突破,定格为永恒。

  从手机、单反到如今的无反相机,设备不断更新,挑战却始终严峻。海拔8000米以上,高寒低氧环境下,电池极易失效。相机必须深藏于羽绒服内保温,每拍三四张,就需重新放入怀中捂热数分钟才能继续工作。“高山摄影师与平地摄影师不同,不仅需要过硬体能,更要时刻守护设备,耐心等待。”扎西次仁说,“不是每次都能按下快门,但每次等待都值得。”

  他的镜头,记录了从5200米大本营到8848米峰顶的风雪日常。每一次快门的轻响,都是对生命极限的咏叹。他的作品屡屡被中国各大媒体刊用,多次在“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赛事中获奖,并举办个人影展。2020年国家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任务中,他拍下了新一代国产测绘仪器在峰顶作业的珍贵画面—其中一张测绘人员坚守觇标旁的照片,被他视为珍宝。“除了服务登顶,我也要为历史存证。”

  长年累月行走高原,扎西次仁敏锐察觉着冰川变化的警讯。曾经晶莹剔透的冰塔林,正因全球变暖而消融退缩。他设立固定拍摄点,年复一年记录冰川的变迁轨迹,“这种变化或许是缓慢的,但十年、二十年后再看,差异定会令人警醒。”他说。

  对珠穆朗玛峰的深情,最终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我生在山的脚下,长在山的怀抱,爱在山的巅峰。我的一切都是山给予的,所以我爱山、敬山、护山。”扎西次仁如是说。2017年,他出版摄影集《喜马拉雅之子》,承诺每售出一本捐出50元用于珠穆朗玛峰环保。3000册画册售罄后,他用筹得的资金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首创“垃圾银行”,鼓励登山者将高山垃圾带回兑换,每公斤15美元。如今,这一机制已升级为“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境保护基金会”,回收价提升至每公斤20美元。垃圾被分类处理,可回收物运至拉萨或登山博物馆再利用,其余则集中进行专业无害化处置。

  当被问及想对向往珠穆朗玛峰的人们说些什么,扎西次仁说道:“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是实现梦想的前提。”

  • mmexport1600498170547.png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后,在峰顶开展测量工作。 摄影 扎西次仁

  • DSC01471.png

    勇攀珠峰 摄影 扎西次仁

  • _DSC3354.png

    登山队员行进在风雪中。 摄影 扎西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