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文化有传承 雪域高原的灿烂底色

2025-09-12      

  • xx2007260197.png

    西藏昌都,坐落在昂曲和扎曲两水交汇处的强巴林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10825134900.png

    西藏阿里,札达县境内的古格王国都城遗址。遗址依山而建,包括房屋、洞窟、佛塔等建筑,为研究西藏历史和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摄影 贡觉群培

  • _MG_4651-2.png

    西藏那曲《格萨尔王传》传承人。2009年,格萨(斯)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摄影 秦斌

  • _MG_4660-2.png

    西藏那曲《格萨尔王传》传承人。2009年,格萨(斯)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摄影 秦斌

  • _MG_4689-2.png

    西藏那曲《格萨尔王传》传承人。2009年,格萨(斯)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摄影 秦斌

  • VCG111491969353.png

    西藏拉萨,“协荣仲孜”表演。“协荣仲孜”是藏语的译音,“协荣”是西藏拉萨曲水县的一个村落名,“仲”即野牦牛,“孜”是舞或玩耍的意思。“协荣仲孜”即协荣村的野牛舞。它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视觉中国 供图

  • 藏毯-GSS_7549.png

    西藏日喀则,江孜县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两位纺织员编织新毯。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藏毯(藏族称为“卡垫”)之乡,制毯历史悠久,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江孜藏毯和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藏香-GSS_8378.png

    西藏日喀则,谢通门县仁钦则村藏香厂。藏香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VCG111548783835.png

    西藏拉萨,手工艺人制作酥油花。酥油花是一种以酥油(黄油)为材料的特殊技艺,制作时在洁白细腻的酥油中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然后进行各种造型,组合成充满吉祥喜庆的主题艺术。酥油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视觉中国 供图

  • xx2107251843.png

    西藏阿里,科迦村的藏族民众身着普兰传统服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科迦妇女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藏族服饰的一种,精美而独特,外形设计如同孔雀开屏,被誉为“孔雀”服饰,一套重达20多公斤,装饰有黄金、白银、蜜蜡、珊瑚、绿松石等。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70829001652.png

    西藏拉萨,雪顿节上,僧人将强巴佛唐卡缓缓展开。雪顿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拉萨的传统民俗文化盛事,是仅次于藏历新年的藏族盛大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因此又叫“酸奶节”。后来雪顿节逐渐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又被称为“展佛节”和“藏戏节”。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b260638d2k2f699a6284b15d24881c9f.png

    西藏拉萨,骑手们在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开幕式上做马术表演。当吉仁赛马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藏,赛马作为一项民俗体育娱乐活动,在高原上随处可见,马和牦牛、羊一样,早已融入了高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de9ba33fe68bd6351fed94af49006190_origin(1).png

    西藏日喀则,白朗县者下斗牛节“果孜”仪式中的数羊环节。者下斗牛节,不仅是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展示西藏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摄影 旦增嘎瓦/西藏日报

  • VCG111404913869.png

    西藏拉萨,德庆村的农民牵着牦牛参加春耕仪式,按照传统方式由牦牛开第一犁。根据西藏传统天文历算推算,2025年3月16日西藏各地农区举行春耕大典。按照传承千年的春耕民俗,农民身着节日盛装,在田间地头忙碌,播撒希望的种子。 视觉中国 供图

  • p54.png

    西藏拉萨,当雄县举行竞争激烈的民间传统拔河比赛。在海拔4300米的赛马场上,来自当雄县各乡镇的牧民妇女盛装参加拔河比赛,场面喜庆而热闹。 摄影 李鑫/ 新华社

  • b115bb69023046fed9af3164c35ceff.png

    西藏林芝,游客在波密县易贡乡与桃花合影。多年来,林芝市以花为纽带,已成功举办二十二届桃花旅游文化节,这一节日不仅成为林芝市“两节一季”活动中的重头戏,更是西藏年度旅游的隆重开篇。 摄影 扎西洛布

  • VCG111479089764.png

    西藏拉萨,藏历新年前,人们在采买年货。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从备年货到拜年,每个环节都充满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 视觉中国 供图

  • p56-57.png

    西藏昌都,孜珠寺。它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著名的寺庙之一。 视觉中国 供图

  • p58.png

    西藏拉萨,工作人员正在粉刷布达拉宫外墙。 视觉中国 供图

  • 43f7054d-16c8-4b59-a743-75573d5dc4c3.png

    布达拉宫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旦增旺堆巡查布达拉宫地垄传感器设备。 摄影 晋美多吉/新华社

  • ca149c7a-cc15-4e88-93c7-27134a4482a3.png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员次仁央宗(左)与同事对古籍进行除霉。2018年底,西藏启动了为期10年、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根据西藏自治区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布达拉宫保护利用工作整体方案》,2025年到2028年,西藏将完成465函贝叶经和39752函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 摄影 旦增尼玛曲珠/新华社

  • 967b19a2-7a1f-4317-ad4c-e18b011b8a79.png

    布达拉宫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查看无人机拍摄的图像。 摄影 晋美多吉/新华社

  • VCG111298445125.png

    西藏山南,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史书记载,雍布拉康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1962年被确定为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73814525.png

  • 7584904a-12ba-45a4-af63-d99dc6cfa97c.png

    2025中国西藏第六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拉萨段。本次极限赛是赛事升级为国际自盟男子精英2.1级职业系列赛后的首次举办,吸引了来自中国、西班牙等不同国家的17支自行车队共100余人参赛。 摄影 洛桑平措/西藏日报

< >

  在西藏,雪山长河孕育宽阔胸襟,历史人文涵养家国情怀,文化交融展现开放姿态。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创新性发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文化瑰宝展露在大众面前。

  从西藏的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唐卡与漆画技艺跨界融合、汉藏设计师合作推广民族工艺品、社区中各族居民共跳锅庄舞;从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推进……雪域高原上,文明与文化之花竞相盛放,高原瑰宝正焕发新的活力。

  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6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西藏现有各级各类代表性项目2760项,代表性传承人1668名,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了西藏各民族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各族群众在保持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方式和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现代文化习俗。藏历新年、拉萨雪顿节、那曲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继承和创新。近年来,增设“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及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山南雅砻文化节、林芝桃花节等各种文化旅游节,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展示了新时代西藏人民的精神风貌。

  截至2024年12月,西藏调查登记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3个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2016年至2024年,累计投入资金28.42亿元,实施377个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实施考古发掘项目102项。2018年底,西藏启动了周期10年、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截至2025年3月底,已完成一期二期项目的验收。

  创新古籍文献保护手段,截至2024年12月,在全球“云共享”平台上传珍贵古籍达6.7万余叶,完成1180家收藏单位18000余函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305函古籍成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修复近13990叶破损古籍文献。

  新时代以来,布达拉宫的守护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重要指示精神,把“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到日常工作,坚持守正创新,让古老的宫殿熠熠生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2012年以来,国家累计投资48.9亿元用于西藏公共文化建设,基本形成了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西藏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万余场次,受益群众近1500万人次。

上一页

下一页

文化有传承 雪域高原的灿烂底色

2025-09-12      

  在西藏,雪山长河孕育宽阔胸襟,历史人文涵养家国情怀,文化交融展现开放姿态。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创新性发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文化瑰宝展露在大众面前。

  从西藏的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唐卡与漆画技艺跨界融合、汉藏设计师合作推广民族工艺品、社区中各族居民共跳锅庄舞;从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推进……雪域高原上,文明与文化之花竞相盛放,高原瑰宝正焕发新的活力。

  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6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西藏现有各级各类代表性项目2760项,代表性传承人1668名,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了西藏各民族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各族群众在保持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方式和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现代文化习俗。藏历新年、拉萨雪顿节、那曲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继承和创新。近年来,增设“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及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山南雅砻文化节、林芝桃花节等各种文化旅游节,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展示了新时代西藏人民的精神风貌。

  截至2024年12月,西藏调查登记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3个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2016年至2024年,累计投入资金28.42亿元,实施377个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实施考古发掘项目102项。2018年底,西藏启动了周期10年、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截至2025年3月底,已完成一期二期项目的验收。

  创新古籍文献保护手段,截至2024年12月,在全球“云共享”平台上传珍贵古籍达6.7万余叶,完成1180家收藏单位18000余函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305函古籍成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修复近13990叶破损古籍文献。

  新时代以来,布达拉宫的守护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重要指示精神,把“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到日常工作,坚持守正创新,让古老的宫殿熠熠生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2012年以来,国家累计投资48.9亿元用于西藏公共文化建设,基本形成了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西藏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万余场次,受益群众近1500万人次。

  • xx2007260197.png

    西藏昌都,坐落在昂曲和扎曲两水交汇处的强巴林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10825134900.png

    西藏阿里,札达县境内的古格王国都城遗址。遗址依山而建,包括房屋、洞窟、佛塔等建筑,为研究西藏历史和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摄影 贡觉群培

  • _MG_4651-2.png

    西藏那曲《格萨尔王传》传承人。2009年,格萨(斯)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摄影 秦斌

  • _MG_4660-2.png

    西藏那曲《格萨尔王传》传承人。2009年,格萨(斯)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摄影 秦斌

  • _MG_4689-2.png

    西藏那曲《格萨尔王传》传承人。2009年,格萨(斯)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摄影 秦斌

  • VCG111491969353.png

    西藏拉萨,“协荣仲孜”表演。“协荣仲孜”是藏语的译音,“协荣”是西藏拉萨曲水县的一个村落名,“仲”即野牦牛,“孜”是舞或玩耍的意思。“协荣仲孜”即协荣村的野牛舞。它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视觉中国 供图

  • 藏毯-GSS_7549.png

    西藏日喀则,江孜县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两位纺织员编织新毯。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藏毯(藏族称为“卡垫”)之乡,制毯历史悠久,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江孜藏毯和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藏香-GSS_8378.png

    西藏日喀则,谢通门县仁钦则村藏香厂。藏香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VCG111548783835.png

    西藏拉萨,手工艺人制作酥油花。酥油花是一种以酥油(黄油)为材料的特殊技艺,制作时在洁白细腻的酥油中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然后进行各种造型,组合成充满吉祥喜庆的主题艺术。酥油花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视觉中国 供图

  • xx2107251843.png

    西藏阿里,科迦村的藏族民众身着普兰传统服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科迦妇女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藏族服饰的一种,精美而独特,外形设计如同孔雀开屏,被誉为“孔雀”服饰,一套重达20多公斤,装饰有黄金、白银、蜜蜡、珊瑚、绿松石等。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170829001652.png

    西藏拉萨,雪顿节上,僧人将强巴佛唐卡缓缓展开。雪顿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拉萨的传统民俗文化盛事,是仅次于藏历新年的藏族盛大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因此又叫“酸奶节”。后来雪顿节逐渐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又被称为“展佛节”和“藏戏节”。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b260638d2k2f699a6284b15d24881c9f.png

    西藏拉萨,骑手们在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开幕式上做马术表演。当吉仁赛马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藏,赛马作为一项民俗体育娱乐活动,在高原上随处可见,马和牦牛、羊一样,早已融入了高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de9ba33fe68bd6351fed94af49006190_origin(1).png

    西藏日喀则,白朗县者下斗牛节“果孜”仪式中的数羊环节。者下斗牛节,不仅是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展示西藏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摄影 旦增嘎瓦/西藏日报

  • VCG111404913869.png

    西藏拉萨,德庆村的农民牵着牦牛参加春耕仪式,按照传统方式由牦牛开第一犁。根据西藏传统天文历算推算,2025年3月16日西藏各地农区举行春耕大典。按照传承千年的春耕民俗,农民身着节日盛装,在田间地头忙碌,播撒希望的种子。 视觉中国 供图

  • p54.png

    西藏拉萨,当雄县举行竞争激烈的民间传统拔河比赛。在海拔4300米的赛马场上,来自当雄县各乡镇的牧民妇女盛装参加拔河比赛,场面喜庆而热闹。 摄影 李鑫/ 新华社

  • b115bb69023046fed9af3164c35ceff.png

    西藏林芝,游客在波密县易贡乡与桃花合影。多年来,林芝市以花为纽带,已成功举办二十二届桃花旅游文化节,这一节日不仅成为林芝市“两节一季”活动中的重头戏,更是西藏年度旅游的隆重开篇。 摄影 扎西洛布

  • VCG111479089764.png

    西藏拉萨,藏历新年前,人们在采买年货。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从备年货到拜年,每个环节都充满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 视觉中国 供图

  • p56-57.png

    西藏昌都,孜珠寺。它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著名的寺庙之一。 视觉中国 供图

  • p58.png

    西藏拉萨,工作人员正在粉刷布达拉宫外墙。 视觉中国 供图

  • 43f7054d-16c8-4b59-a743-75573d5dc4c3.png

    布达拉宫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旦增旺堆巡查布达拉宫地垄传感器设备。 摄影 晋美多吉/新华社

  • ca149c7a-cc15-4e88-93c7-27134a4482a3.png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员次仁央宗(左)与同事对古籍进行除霉。2018年底,西藏启动了为期10年、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根据西藏自治区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布达拉宫保护利用工作整体方案》,2025年到2028年,西藏将完成465函贝叶经和39752函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 摄影 旦增尼玛曲珠/新华社

  • 967b19a2-7a1f-4317-ad4c-e18b011b8a79.png

    布达拉宫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查看无人机拍摄的图像。 摄影 晋美多吉/新华社

  • VCG111298445125.png

    西藏山南,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史书记载,雍布拉康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1962年被确定为西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视觉中国 供图

  • VCG111573814525.png

  • 7584904a-12ba-45a4-af63-d99dc6cfa97c.png

    2025中国西藏第六届跨喜马拉雅国际公路自行车极限赛拉萨段。本次极限赛是赛事升级为国际自盟男子精英2.1级职业系列赛后的首次举办,吸引了来自中国、西班牙等不同国家的17支自行车队共100余人参赛。 摄影 洛桑平措/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