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在西藏,雪山长河孕育宽阔胸襟,历史人文涵养家国情怀,文化交融展现开放姿态。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创新性发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文化瑰宝展露在大众面前。
从西藏的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唐卡与漆画技艺跨界融合、汉藏设计师合作推广民族工艺品、社区中各族居民共跳锅庄舞;从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推进……雪域高原上,文明与文化之花竞相盛放,高原瑰宝正焕发新的活力。
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6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西藏现有各级各类代表性项目2760项,代表性传承人1668名,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了西藏各民族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各族群众在保持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方式和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现代文化习俗。藏历新年、拉萨雪顿节、那曲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继承和创新。近年来,增设“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及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山南雅砻文化节、林芝桃花节等各种文化旅游节,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展示了新时代西藏人民的精神风貌。
截至2024年12月,西藏调查登记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3个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2016年至2024年,累计投入资金28.42亿元,实施377个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实施考古发掘项目102项。2018年底,西藏启动了周期10年、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截至2025年3月底,已完成一期二期项目的验收。
创新古籍文献保护手段,截至2024年12月,在全球“云共享”平台上传珍贵古籍达6.7万余叶,完成1180家收藏单位18000余函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305函古籍成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修复近13990叶破损古籍文献。
新时代以来,布达拉宫的守护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重要指示精神,把“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到日常工作,坚持守正创新,让古老的宫殿熠熠生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2012年以来,国家累计投资48.9亿元用于西藏公共文化建设,基本形成了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西藏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万余场次,受益群众近1500万人次。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9-12
在西藏,雪山长河孕育宽阔胸襟,历史人文涵养家国情怀,文化交融展现开放姿态。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创新性发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文化瑰宝展露在大众面前。
从西藏的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到唐卡与漆画技艺跨界融合、汉藏设计师合作推广民族工艺品、社区中各族居民共跳锅庄舞;从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推进……雪域高原上,文明与文化之花竞相盛放,高原瑰宝正焕发新的活力。
西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6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西藏现有各级各类代表性项目2760项,代表性传承人1668名,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了西藏各民族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各族群众在保持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方式和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现代文化习俗。藏历新年、拉萨雪顿节、那曲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继承和创新。近年来,增设“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及日喀则珠峰文化旅游节、山南雅砻文化节、林芝桃花节等各种文化旅游节,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展示了新时代西藏人民的精神风貌。
截至2024年12月,西藏调查登记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3个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2016年至2024年,累计投入资金28.42亿元,实施377个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实施考古发掘项目102项。2018年底,西藏启动了周期10年、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布达拉宫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截至2025年3月底,已完成一期二期项目的验收。
创新古籍文献保护手段,截至2024年12月,在全球“云共享”平台上传珍贵古籍达6.7万余叶,完成1180家收藏单位18000余函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305函古籍成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修复近13990叶破损古籍文献。
新时代以来,布达拉宫的守护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守护好中华文脉”重要指示精神,把“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到日常工作,坚持守正创新,让古老的宫殿熠熠生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2012年以来,国家累计投资48.9亿元用于西藏公共文化建设,基本形成了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西藏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万余场次,受益群众近15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