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撰文 若水 摄影 本刊记者 徐讯
 
 
                                                 
 
                                                 
 
                                                仁增和罗布顿珠师徒的故事,要从“雪堆白”说起。
“雪堆白”来源于藏语的音译,“雪”指布达拉宫脚下的地区,“堆白”指那里的工匠能够造出人们所能想象出的任何东西。“雪堆白”,是自明代起便代表着西藏手工艺最高水平的官办机构。
仁增虽已于去年去世,但他曾是“雪堆白”的一个匠人。他的徒弟罗布顿珠,今年38岁,是一名“雪堆白”匠人,也是西藏雪堆白技工学校的一名老师。
仁增生前曾回忆,他在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堆白”做工时,同期有108位匠人。他们的选拔制度森严,每个工匠的技艺高超。他们打造的器物仅供给寺庙或者上层的喇嘛和贵族。尽管手艺超群,但当时手工匠人的地位却很卑微。罗布顿珠说:“虽然大家会去寺院虔诚地朝拜佛像,但却瞧不起给寺院铸造佛像、穿着破烂、满身污迹的‘拿着锤子的人’。在旧西藏,工匠手艺人地位低下。”
罗布顿珠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匠人,而且都是当时的能工巧匠。在家人的影响下,罗布顿珠自然地传承了他们的事业。“我13岁就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铸铜技艺,爷爷是一位全能的民间手艺人,除了铸铜佛造像,他还懂藏医学和建筑学。”罗布顿珠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还有两位重要的老师—铸铜大师尼珠和铜皮雕刻大师嘠亚。除了技术,我还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热爱的力量,我也希望可以像他们一样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因此,2010年,雪堆白技工学校成立时,罗布顿珠选择成为一位铸铜老师,一边收徒教学,一边进行铸铜佛造像的创作。
也是在这里,罗布顿珠与仁增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彼时,仁增已被认定为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自2014年起在雪堆白技工学校任教。偶尔旁听课程的罗布顿珠被仁增老师高超的技艺所吸引,尤其是雪堆白传统花纹及设计,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罗布顿珠决定拜仁增为师,但仁增以年事已高为由婉拒,担心无法尽心指导。罗布顿珠没有放弃,经常找机会向仁增老师请教。终于,在2016年,仁增被罗布顿珠的好学和真诚所打动,认为他不仅基础扎实,还具备很强的传承潜力,便决定收他为“关门弟子”,系统传授金工理论知识和雪堆白传统花纹设计。“遇见仁增师父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罗布顿珠说,除了技艺上的精进,他从仁增那里学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念与精神。
如今,手工艺人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罗布顿珠也已被认定为西藏自治区藏族金属锻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但他仍认为技艺传承任重而道远。
“现在很多铜制佛像已经实现了量产。相比之下,手工铜制佛像费时费力,成本很高,一般的家庭倾向于选择更便宜的工厂生产的产品,所以市场对我们传统匠人的需求很有限。”罗布顿珠坦言,金工的学习漫长而枯燥,五六年的基础学习结束以后,才可以出师接收铸铜订单。但即便是出师之后,也依旧要不停地拜师学习,精进技艺,永无止境。“现在的年轻人一方面很难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选择也越来越多,这都让这份传承充满挑战。但无论多难,我都会坚持下去,这手艺总不能断了。”
为了更好地传承藏民族传统手工艺,扩大藏文化影响力,雪堆白技工学校还推出了“雪堆白”工艺品品牌,以及非遗体验活动。在这里,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一盒藏香,也可以静下心来画一幅精美的唐卡,还能近距离观摩经版雕刻、金属佛像锻造技艺……
一门技艺,两代匠心;雪堆白不同,传承不变。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9-12 撰文 若水 摄影 本刊记者 徐讯
仁增和罗布顿珠师徒的故事,要从“雪堆白”说起。
“雪堆白”来源于藏语的音译,“雪”指布达拉宫脚下的地区,“堆白”指那里的工匠能够造出人们所能想象出的任何东西。“雪堆白”,是自明代起便代表着西藏手工艺最高水平的官办机构。
仁增虽已于去年去世,但他曾是“雪堆白”的一个匠人。他的徒弟罗布顿珠,今年38岁,是一名“雪堆白”匠人,也是西藏雪堆白技工学校的一名老师。
仁增生前曾回忆,他在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堆白”做工时,同期有108位匠人。他们的选拔制度森严,每个工匠的技艺高超。他们打造的器物仅供给寺庙或者上层的喇嘛和贵族。尽管手艺超群,但当时手工匠人的地位却很卑微。罗布顿珠说:“虽然大家会去寺院虔诚地朝拜佛像,但却瞧不起给寺院铸造佛像、穿着破烂、满身污迹的‘拿着锤子的人’。在旧西藏,工匠手艺人地位低下。”
罗布顿珠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匠人,而且都是当时的能工巧匠。在家人的影响下,罗布顿珠自然地传承了他们的事业。“我13岁就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铸铜技艺,爷爷是一位全能的民间手艺人,除了铸铜佛造像,他还懂藏医学和建筑学。”罗布顿珠说,“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还有两位重要的老师—铸铜大师尼珠和铜皮雕刻大师嘠亚。除了技术,我还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热爱的力量,我也希望可以像他们一样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因此,2010年,雪堆白技工学校成立时,罗布顿珠选择成为一位铸铜老师,一边收徒教学,一边进行铸铜佛造像的创作。
也是在这里,罗布顿珠与仁增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彼时,仁增已被认定为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自2014年起在雪堆白技工学校任教。偶尔旁听课程的罗布顿珠被仁增老师高超的技艺所吸引,尤其是雪堆白传统花纹及设计,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罗布顿珠决定拜仁增为师,但仁增以年事已高为由婉拒,担心无法尽心指导。罗布顿珠没有放弃,经常找机会向仁增老师请教。终于,在2016年,仁增被罗布顿珠的好学和真诚所打动,认为他不仅基础扎实,还具备很强的传承潜力,便决定收他为“关门弟子”,系统传授金工理论知识和雪堆白传统花纹设计。“遇见仁增师父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罗布顿珠说,除了技艺上的精进,他从仁增那里学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念与精神。
如今,手工艺人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罗布顿珠也已被认定为西藏自治区藏族金属锻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但他仍认为技艺传承任重而道远。
“现在很多铜制佛像已经实现了量产。相比之下,手工铜制佛像费时费力,成本很高,一般的家庭倾向于选择更便宜的工厂生产的产品,所以市场对我们传统匠人的需求很有限。”罗布顿珠坦言,金工的学习漫长而枯燥,五六年的基础学习结束以后,才可以出师接收铸铜订单。但即便是出师之后,也依旧要不停地拜师学习,精进技艺,永无止境。“现在的年轻人一方面很难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面选择也越来越多,这都让这份传承充满挑战。但无论多难,我都会坚持下去,这手艺总不能断了。”
为了更好地传承藏民族传统手工艺,扩大藏文化影响力,雪堆白技工学校还推出了“雪堆白”工艺品品牌,以及非遗体验活动。在这里,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一盒藏香,也可以静下心来画一幅精美的唐卡,还能近距离观摩经版雕刻、金属佛像锻造技艺……
一门技艺,两代匠心;雪堆白不同,传承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