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介观:创造联结

2025-09-12      撰文 本刊记者 殷星 摄影 本刊记者 徐讯

  • xx2507076309-已增强-降噪.png

    徐应龙,介观艺术中心即西藏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 xx2507076138.png

    介观艺术中心一楼的标志性作品,是一个巨大的佛像剪影。

  • xx2507076185.png

    介观艺术中心内景

  • xx2507076279.png

    介观艺术中心展出的艺术品

< >

  蓝天白云衬着寺庙的白墙金顶,煨桑烟袅袅。配着一杯甜茶,在僧侣的诵经声中,剪毯子、磨矿石,打发一天的时光—这是儿时经常翘课的徐应龙关于童年的记忆,他自己也没想到,未来这些都成为了他生命的底色。

  “介观”,意指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作为介观艺术中心即西藏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徐应龙提及最多的词便是“联结”。“我们希望打造一座不偏不倚的文化沟通桥梁,创造联结。”他说。

  与城市联结

  徐应龙是西藏著名艺术家韩书力的关门弟子。“总听老师感叹,拉萨缺一个当代美术馆,我想实现老师的愿望,也想为这个城市做些什么。”介观艺术中心由此诞生。

  介观艺术中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想设计一个与拉萨这个城市有联结的建筑。开始请了几个专业团队来设计,但他们没有久居过拉萨,有点‘水土不服’,所以我决定亲自操刀。”

  艺术中心选址于拉萨河畔的一个小区。原本是一组东西向排列的双拼别墅,经过改造,地下层贯通为一个整体,原有别墅间的空间则被打造为一个大挑空的日光中庭,成为整个艺术中心最具仪式感的场域。“拉萨被称为日光之城,太阳早晨七八点升起,晚上八九点才落,所以我很在意建筑与光的互动。”徐应龙说,“我们在完成主体建筑之后,在墙体上开了77个窗子,这样一天中的每个时段就表达为空间中不同的光色和光影。光是一切空间氛围感的源头,我试图用光在建筑的轮廓间勾勒出微妙而有张力的艺术感。”

  介观艺术中心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可持续性:所使用的物料均就地取材,并且充分利用太阳能。同时,艺术中心外墙的颜色也与布达拉宫一致。它致力于提供一个有效的公共空间,将艺术带到大众的生活里去,令公众于其间体会艺术与自身、与社会的联结。2020年,介观艺术中心荣获意大利A’ 设计大奖(A’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这是很多专业人士都梦寐以求的奖项。作为业余设计师的徐应龙将此归功于西藏这片土地所赋予的灵感与文化包容。

  “艺术馆建成之后,有一次我去色拉寺,惊讶地发现那里的门、窗、格局与艺术中心的感觉不谋而合。我才明白西藏的美学、色彩和空间感已经在我内心生长,变成了一种本能。”徐应龙说道。

  与艺术家联结

  自2019年始,介观艺术中心启动艺术家驻地计划,邀请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到拉萨进行驻地创作与公共艺术项目的合作。徐应龙表示:“我们想为艺术家搭建一个了解藏地文化的平台,也借此推动西藏当代艺术的发展。”

  介观艺术中心一楼的标志性作品,是一个巨大的佛像剪影。每位离开的驻地艺术家都要为其制作一件“佛衣”—设计好图案,通过DV投影到佛像身上。徐应龙解释说:“每年冬至,我们都会将108件‘佛衣’投影到佛像身上,象征佛教中对108种烦恼的净化,每件的投影时间为5秒,每次投射都凝结了内心的流变。”

  迄今为止,介观艺术中心已接待过近百位艺术家。作为介观艺术中心第一期驻地艺术家,当代艺术家张起风表示介观是他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存在。藏族艺术家次仁朗杰和朗顿德珍夫妇也曾是介观艺术中心的驻地艺术家,他们与韩书力共同绘制的《丹青西藏》,运用了创新的布面重彩技法,已成为介观的重要展品之一。

  徐应龙表示:“介观试图为艺术家提供新的艺术灵感,但同时艺术家们也在反哺介观。我与驻地艺术家们的关系亦师亦友,即使在离开之后,我们之间的创作交流仍在继续。”

  与世界联结

  “西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衍生出的当代艺术,值得被世界看到。”徐应龙表示,“当代艺术可以和这个世界有更深的联结,这也是介观要聚焦当代艺术的原因。”

  2025年6月28日,首届西藏冈仁波齐国际艺术展在介观艺术中心开幕。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和耆那教的“神山”。展览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代际的诸多艺术家,围绕着“冈仁波齐”这座“神山”,在拉萨介观艺术中心这一场域,艺术化呈现了包括影像、装置、绘画、行为、声音等多种媒介在内的50多件作品。展览旨在创造一个充满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感官张力的现场,邀请观众开启一场跨越边界、连接多元维度的对话。

  参展的日本艺术家斋藤研佑,是一位跨绘画、影像与视觉叙事的多元艺术家。2019年,斋藤前往中国西藏生活与旅行,这里辽阔而神秘的自然环境深深打动了他。他开始在创作中大规模使用色彩,加入传统唐卡所用的矿物颜料,形成了一种既带有宗教精神又富有当代表现力的绘画风格。

  “还有一些国外艺术家虽然没有来过西藏,甚至未造访过中国,却凭借作品传达出相似的精神维度。”比如出生于印度、旅居法国的Akshay Raj Singh Rathore,一位集农民、厨师、平面设计师、电影制作人和作家于一身的跨界艺术家。“Rathore的创作既关注全球议题,也能深入个体精神层面。他的创作理念,与此次展览的意图高度契合。”徐应龙说。

  “这次国际展,我们为中外当代艺术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徐应龙说,“我们也希望以此为契机,让更多中国尤其是西藏的当代艺术,走向世界。”

上一页

下一页

介观:创造联结

2025-09-12      撰文 本刊记者 殷星 摄影 本刊记者 徐讯

  蓝天白云衬着寺庙的白墙金顶,煨桑烟袅袅。配着一杯甜茶,在僧侣的诵经声中,剪毯子、磨矿石,打发一天的时光—这是儿时经常翘课的徐应龙关于童年的记忆,他自己也没想到,未来这些都成为了他生命的底色。

  “介观”,意指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作为介观艺术中心即西藏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徐应龙提及最多的词便是“联结”。“我们希望打造一座不偏不倚的文化沟通桥梁,创造联结。”他说。

  与城市联结

  徐应龙是西藏著名艺术家韩书力的关门弟子。“总听老师感叹,拉萨缺一个当代美术馆,我想实现老师的愿望,也想为这个城市做些什么。”介观艺术中心由此诞生。

  介观艺术中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想设计一个与拉萨这个城市有联结的建筑。开始请了几个专业团队来设计,但他们没有久居过拉萨,有点‘水土不服’,所以我决定亲自操刀。”

  艺术中心选址于拉萨河畔的一个小区。原本是一组东西向排列的双拼别墅,经过改造,地下层贯通为一个整体,原有别墅间的空间则被打造为一个大挑空的日光中庭,成为整个艺术中心最具仪式感的场域。“拉萨被称为日光之城,太阳早晨七八点升起,晚上八九点才落,所以我很在意建筑与光的互动。”徐应龙说,“我们在完成主体建筑之后,在墙体上开了77个窗子,这样一天中的每个时段就表达为空间中不同的光色和光影。光是一切空间氛围感的源头,我试图用光在建筑的轮廓间勾勒出微妙而有张力的艺术感。”

  介观艺术中心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可持续性:所使用的物料均就地取材,并且充分利用太阳能。同时,艺术中心外墙的颜色也与布达拉宫一致。它致力于提供一个有效的公共空间,将艺术带到大众的生活里去,令公众于其间体会艺术与自身、与社会的联结。2020年,介观艺术中心荣获意大利A’ 设计大奖(A’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这是很多专业人士都梦寐以求的奖项。作为业余设计师的徐应龙将此归功于西藏这片土地所赋予的灵感与文化包容。

  “艺术馆建成之后,有一次我去色拉寺,惊讶地发现那里的门、窗、格局与艺术中心的感觉不谋而合。我才明白西藏的美学、色彩和空间感已经在我内心生长,变成了一种本能。”徐应龙说道。

  与艺术家联结

  自2019年始,介观艺术中心启动艺术家驻地计划,邀请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到拉萨进行驻地创作与公共艺术项目的合作。徐应龙表示:“我们想为艺术家搭建一个了解藏地文化的平台,也借此推动西藏当代艺术的发展。”

  介观艺术中心一楼的标志性作品,是一个巨大的佛像剪影。每位离开的驻地艺术家都要为其制作一件“佛衣”—设计好图案,通过DV投影到佛像身上。徐应龙解释说:“每年冬至,我们都会将108件‘佛衣’投影到佛像身上,象征佛教中对108种烦恼的净化,每件的投影时间为5秒,每次投射都凝结了内心的流变。”

  迄今为止,介观艺术中心已接待过近百位艺术家。作为介观艺术中心第一期驻地艺术家,当代艺术家张起风表示介观是他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存在。藏族艺术家次仁朗杰和朗顿德珍夫妇也曾是介观艺术中心的驻地艺术家,他们与韩书力共同绘制的《丹青西藏》,运用了创新的布面重彩技法,已成为介观的重要展品之一。

  徐应龙表示:“介观试图为艺术家提供新的艺术灵感,但同时艺术家们也在反哺介观。我与驻地艺术家们的关系亦师亦友,即使在离开之后,我们之间的创作交流仍在继续。”

  与世界联结

  “西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衍生出的当代艺术,值得被世界看到。”徐应龙表示,“当代艺术可以和这个世界有更深的联结,这也是介观要聚焦当代艺术的原因。”

  2025年6月28日,首届西藏冈仁波齐国际艺术展在介观艺术中心开幕。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和耆那教的“神山”。展览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代际的诸多艺术家,围绕着“冈仁波齐”这座“神山”,在拉萨介观艺术中心这一场域,艺术化呈现了包括影像、装置、绘画、行为、声音等多种媒介在内的50多件作品。展览旨在创造一个充满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感官张力的现场,邀请观众开启一场跨越边界、连接多元维度的对话。

  参展的日本艺术家斋藤研佑,是一位跨绘画、影像与视觉叙事的多元艺术家。2019年,斋藤前往中国西藏生活与旅行,这里辽阔而神秘的自然环境深深打动了他。他开始在创作中大规模使用色彩,加入传统唐卡所用的矿物颜料,形成了一种既带有宗教精神又富有当代表现力的绘画风格。

  “还有一些国外艺术家虽然没有来过西藏,甚至未造访过中国,却凭借作品传达出相似的精神维度。”比如出生于印度、旅居法国的Akshay Raj Singh Rathore,一位集农民、厨师、平面设计师、电影制作人和作家于一身的跨界艺术家。“Rathore的创作既关注全球议题,也能深入个体精神层面。他的创作理念,与此次展览的意图高度契合。”徐应龙说。

  “这次国际展,我们为中外当代艺术家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徐应龙说,“我们也希望以此为契机,让更多中国尤其是西藏的当代艺术,走向世界。”

  • xx2507076309-已增强-降噪.png

    徐应龙,介观艺术中心即西藏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 xx2507076138.png

    介观艺术中心一楼的标志性作品,是一个巨大的佛像剪影。

  • xx2507076185.png

    介观艺术中心内景

  • xx2507076279.png

    介观艺术中心展出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