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保护高原湿地

2025-09-15      本刊综合报道

  • 0abfcc5f-7138-4f89-9e09-03d7c1f84cdd.png

    拉鲁湿地风光 摄影 李珩

  • p76-77.png

    雅尼湿地与周围景物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属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和米林市,总面积8738公顷,水面海拔2920米。 摄影 马松涛

  • xx2505268887-已增强-降噪.png

    珠穆朗玛峰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4ff2d3e9-4510-41b3-b733-61d03103616e.png

    冈仁波齐 摄影 彭建生

  • 7b3b30cd581fe50be01df94055046d7d.png

    雅鲁藏布江墨脱大转弯 摄影 李鑫/新华社

  • p73.png

    色林错 摄影 彭建生

  • 来古冰川-彭建生DJI_0238.png

    来古冰川 摄影 彭建生

< >

  八月的高原,微风和煦。行走在拉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新建的巡护步道上,湖光潋滟、草木葱茏、飞鸟翔集。远处雄伟的布达拉宫与浩渺的拉鲁湿地相映生辉。

  湿地巡护员强巴擦拭着观景栈道的扶手,目光时而追随掠过芦苇丛中的斑头雁,时而投向水面嬉戏的棕头鸥。强巴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余年,与50余名同事一起守护着这片湿地。“我们要定期对外围水系进行清理,每天都会来巡护。”强巴说。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与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成效显著。

  拉鲁湿地:蜕变的城市之肺

  2025年7月,在津巴布韦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拉萨市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以拉鲁湿地为代表的湿地保护在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拉鲁湿地总面积超过1220公顷,是世界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在维持拉萨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补充氧气、涵养水源等方面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拉鲁湿地年吸收近8万吨二氧化碳,释放约6万吨氧气;周边夏季氧气含量约为海平面的80%,冬季亦比城区同期高约10%。

  “拉鲁湿地是拉萨气候的天然调节器。”西藏大学教授、拉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张继峰提到,“它增加空气湿度,缓解高原干燥,冬季释热减寒,夏季吸热降暑。作为天然滤池,它每天为拉萨市净化水质。更为关键的是,湿地维系着拉萨地下水命脉—雨季如海绵蓄积雨水,旱季则缓慢释放,防止地下水位剧变引发地质和生态问题。”在拉萨市民心中,拉鲁湿地是名副其实的“拉萨之肺”和“天然氧吧”。

  然而,这片“城市绿洲”并非一直如今天这般生机勃勃,也曾经历从退化到恢复、再到绿意盎然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增加,尤其是附近群众过度放牧,每天在湿地周边活动的牛羊多达数千头,致使湿地植被遭到严重啃食。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湿地水源,导致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水生生物和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湿地面积逐渐缩小,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减少了约20%。

  1995年,西藏自治区启动湿地保护工程,持续在管理优化、制度建设、项目支持与资金保障等方面发力。自1999年建立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2010年出台《拉萨市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一系列生态保护举措不断完善。

  “我们组建了多支跨学科科考队,涵盖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领域,深入湿地开展全方位调查。”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拉姆次仁介绍。西藏先后投入约8.5亿元实施拉鲁湿地一期到四期保护工程,开展湿地蓄水、植被恢复等工程。

  历年的遥感卫星图和调查显示,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保护,拉鲁湿地植被覆盖率已从保护区初建时的约60%提升至当前的95%以上。这一蜕变,源于持之以恒的法治保障与科学修复。

  2023年,保护区管理局和西藏大学成立了“拉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持续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据统计,拉鲁湿地现有维管植物435种、脊椎动物200种、昆虫80种。近年来,拉鲁湿地的鸟类已达50种,隶属9目19科,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鸟类白尾海雕和国家Ⅱ级保护鸟类高山兀鹫、雀鹰等10种。

  63岁的市民边巴次仁经常来拉鲁湿地散步。漫步木质栈道,眼前是嬉戏于芦苇丛中的赤麻鸭,远处布达拉宫的金顶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每天呼吸湿润空气,看候鸟飞翔,是我们最平常的幸福。”他说。

  雅尼湿地:在两江的交汇处

  夏日里的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清岸绿、草木繁茂,独特的高原河流湿地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放眼望去,清澈的河水迂回环绕,水面碧波荡漾;河中的沙洲,草木郁郁葱葱;岸边的野花肆意绽放,将整个湿地装点得宛如一幅画卷。

  雅尼湿地位于距拉萨400多公里的林芝市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在这里交汇,共同滋养着这片8700余公顷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及周边动植物种类丰富,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鸟类越冬栖息地,生态价值凸显。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在尼洋河大桥远眺雅尼湿地,听取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如今的雅尼湿地风光旖旎、鸟掠芳洲。谁能想到,现在绿意盎然的湿地以前却是有名的荒草滩。转变始于2009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开始试点建设。2016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管理局采取日常督导与群众巡护相结合的方式,压实管护责任,同时积极开展湿地法律法规宣传,不断提升群众保护意识和管护水平,有效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为加强湿地保护,当地林草局积极发动本地群众,招聘70多名湿地专职管护员,负责日常管护巡护。白玛多吉就是其中一员,他说:“保护湿地就像是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湿地分布着野生植物500余种、野生动物200多种,还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鸟类越冬栖息地,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天堂……”林芝市巴宜区林草局局长姜文涛如数家珍。为应对生态挑战,当地林草局积极发动群众,构建了坚实的保护网络。“一旦人类活动影响了栖息地生态,候鸟的食物来源、迁徙路径、繁殖都会受到影响,”姜文涛说,“我们争取把保护工作做得完善到位。这几年,黑颈鹤来到雅尼湿地栖息越冬,老百姓都会积极地保护。”

  此外,环保部门实施的“雅尼河谷面山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修复工程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木则木”的原则,种植高山松、光核桃、柳树等本地树种利用无人机吊运树苗,提高效率。自2009年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100万元,实施4个保护修复工程,完成湿地植被恢复1839亩。

  为落实总书记嘱托,深化生态认知,2022年,随着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正式挂牌,来自西藏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汇聚于此,雅尼湿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全面发展步入新阶段。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李伟介绍:“生态站的核心功能是数据积累。”2022年,科研团队组织了首次针对尼洋河全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考察,生物类群涵盖植物、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等,并同步监测局部气候与碳通量。研究站还配备了无人机、遥感、无人船等先进设备,不断完善科研过程。

  从荒草滩涂到生机无限,雅尼湿地的变迁是一个生动缩影,照见了林芝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步伐。

  从拉萨河谷到羌塘草原,从雅鲁藏布江畔到色林错湖滨……近年来,西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华水塔”。雪域高原的天地间,冰川绵延,江河奔流。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表水总水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200年的年径流量,青藏高原已经整体实现碳中和。全区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西藏是世界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世界屋脊

  这片有着大陆最高点的土地,在距今6亿至2亿年的古生代时期曾是波浪滔天的大海,直到距今约3000万年的始新世末期,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结束了这里的海洋历史,并在200万至300万年前发生强烈隆起,形成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西藏山脉大致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一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等。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5.1%。

  亚洲水塔

  数条流经亚洲各地的大江大河起源于此;千万年的积雪与积水在岁月里“凝固”成冰川,又在时间中消融,与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为西藏提供着丰富的水资源;这片土地还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区,大小湖泊共有1500多个,占我国湖泊面积的1/3还多,而且湖泊的海拔大都在4000米到5000米,有的甚至高于5000米。

  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共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5处、国家湿地公园22处,玛旁雍错、麦地卡、色林错、扎日南木错4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拉鲁、拉妥、班公错3处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已发布22处自治区级重要湿地名录。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自治区级重要湿地等多种方式的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西藏实现了城乡居民共享优良湿地生态空间的美好愿景。

上一页

下一页

保护高原湿地

2025-09-15      本刊综合报道

  八月的高原,微风和煦。行走在拉萨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新建的巡护步道上,湖光潋滟、草木葱茏、飞鸟翔集。远处雄伟的布达拉宫与浩渺的拉鲁湿地相映生辉。

  湿地巡护员强巴擦拭着观景栈道的扶手,目光时而追随掠过芦苇丛中的斑头雁,时而投向水面嬉戏的棕头鸥。强巴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余年,与50余名同事一起守护着这片湿地。“我们要定期对外围水系进行清理,每天都会来巡护。”强巴说。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与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成效显著。

  拉鲁湿地:蜕变的城市之肺

  2025年7月,在津巴布韦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拉萨市被正式授予“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以拉鲁湿地为代表的湿地保护在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拉鲁湿地总面积超过1220公顷,是世界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在维持拉萨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补充氧气、涵养水源等方面至关重要。

  数据显示,拉鲁湿地年吸收近8万吨二氧化碳,释放约6万吨氧气;周边夏季氧气含量约为海平面的80%,冬季亦比城区同期高约10%。

  “拉鲁湿地是拉萨气候的天然调节器。”西藏大学教授、拉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张继峰提到,“它增加空气湿度,缓解高原干燥,冬季释热减寒,夏季吸热降暑。作为天然滤池,它每天为拉萨市净化水质。更为关键的是,湿地维系着拉萨地下水命脉—雨季如海绵蓄积雨水,旱季则缓慢释放,防止地下水位剧变引发地质和生态问题。”在拉萨市民心中,拉鲁湿地是名副其实的“拉萨之肺”和“天然氧吧”。

  然而,这片“城市绿洲”并非一直如今天这般生机勃勃,也曾经历从退化到恢复、再到绿意盎然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增加,尤其是附近群众过度放牧,每天在湿地周边活动的牛羊多达数千头,致使湿地植被遭到严重啃食。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部分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湿地水源,导致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水生生物和植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湿地面积逐渐缩小,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减少了约20%。

  1995年,西藏自治区启动湿地保护工程,持续在管理优化、制度建设、项目支持与资金保障等方面发力。自1999年建立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2010年出台《拉萨市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一系列生态保护举措不断完善。

  “我们组建了多支跨学科科考队,涵盖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领域,深入湿地开展全方位调查。”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拉姆次仁介绍。西藏先后投入约8.5亿元实施拉鲁湿地一期到四期保护工程,开展湿地蓄水、植被恢复等工程。

  历年的遥感卫星图和调查显示,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保护,拉鲁湿地植被覆盖率已从保护区初建时的约60%提升至当前的95%以上。这一蜕变,源于持之以恒的法治保障与科学修复。

  2023年,保护区管理局和西藏大学成立了“拉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持续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据统计,拉鲁湿地现有维管植物435种、脊椎动物200种、昆虫80种。近年来,拉鲁湿地的鸟类已达50种,隶属9目19科,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鸟类白尾海雕和国家Ⅱ级保护鸟类高山兀鹫、雀鹰等10种。

  63岁的市民边巴次仁经常来拉鲁湿地散步。漫步木质栈道,眼前是嬉戏于芦苇丛中的赤麻鸭,远处布达拉宫的金顶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每天呼吸湿润空气,看候鸟飞翔,是我们最平常的幸福。”他说。

  雅尼湿地:在两江的交汇处

  夏日里的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清岸绿、草木繁茂,独特的高原河流湿地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放眼望去,清澈的河水迂回环绕,水面碧波荡漾;河中的沙洲,草木郁郁葱葱;岸边的野花肆意绽放,将整个湿地装点得宛如一幅画卷。

  雅尼湿地位于距拉萨400多公里的林芝市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在这里交汇,共同滋养着这片8700余公顷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及周边动植物种类丰富,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鸟类越冬栖息地,生态价值凸显。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在尼洋河大桥远眺雅尼湿地,听取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如今的雅尼湿地风光旖旎、鸟掠芳洲。谁能想到,现在绿意盎然的湿地以前却是有名的荒草滩。转变始于2009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开始试点建设。2016年,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管理局采取日常督导与群众巡护相结合的方式,压实管护责任,同时积极开展湿地法律法规宣传,不断提升群众保护意识和管护水平,有效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为加强湿地保护,当地林草局积极发动本地群众,招聘70多名湿地专职管护员,负责日常管护巡护。白玛多吉就是其中一员,他说:“保护湿地就像是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

  “湿地分布着野生植物500余种、野生动物200多种,还是青藏高原重要的鸟类越冬栖息地,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天堂……”林芝市巴宜区林草局局长姜文涛如数家珍。为应对生态挑战,当地林草局积极发动群众,构建了坚实的保护网络。“一旦人类活动影响了栖息地生态,候鸟的食物来源、迁徙路径、繁殖都会受到影响,”姜文涛说,“我们争取把保护工作做得完善到位。这几年,黑颈鹤来到雅尼湿地栖息越冬,老百姓都会积极地保护。”

  此外,环保部门实施的“雅尼河谷面山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修复工程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木则木”的原则,种植高山松、光核桃、柳树等本地树种利用无人机吊运树苗,提高效率。自2009年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100万元,实施4个保护修复工程,完成湿地植被恢复1839亩。

  为落实总书记嘱托,深化生态认知,2022年,随着雅尼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正式挂牌,来自西藏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汇聚于此,雅尼湿地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全面发展步入新阶段。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李伟介绍:“生态站的核心功能是数据积累。”2022年,科研团队组织了首次针对尼洋河全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考察,生物类群涵盖植物、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等,并同步监测局部气候与碳通量。研究站还配备了无人机、遥感、无人船等先进设备,不断完善科研过程。

  从荒草滩涂到生机无限,雅尼湿地的变迁是一个生动缩影,照见了林芝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步伐。

  从拉萨河谷到羌塘草原,从雅鲁藏布江畔到色林错湖滨……近年来,西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中华水塔”。雪域高原的天地间,冰川绵延,江河奔流。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表水总水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200年的年径流量,青藏高原已经整体实现碳中和。全区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优,西藏是世界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世界屋脊

  这片有着大陆最高点的土地,在距今6亿至2亿年的古生代时期曾是波浪滔天的大海,直到距今约3000万年的始新世末期,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结束了这里的海洋历史,并在200万至300万年前发生强烈隆起,形成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西藏山脉大致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主要有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一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等。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5.1%。

  亚洲水塔

  数条流经亚洲各地的大江大河起源于此;千万年的积雪与积水在岁月里“凝固”成冰川,又在时间中消融,与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为西藏提供着丰富的水资源;这片土地还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区,大小湖泊共有1500多个,占我国湖泊面积的1/3还多,而且湖泊的海拔大都在4000米到5000米,有的甚至高于5000米。

  截至目前,西藏自治区共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5处、国家湿地公园22处,玛旁雍错、麦地卡、色林错、扎日南木错4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拉鲁、拉妥、班公错3处湿地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已发布22处自治区级重要湿地名录。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国家湿地公园、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自治区级重要湿地等多种方式的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西藏实现了城乡居民共享优良湿地生态空间的美好愿景。

  • 0abfcc5f-7138-4f89-9e09-03d7c1f84cdd.png

    拉鲁湿地风光 摄影 李珩

  • p76-77.png

    雅尼湿地与周围景物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属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和米林市,总面积8738公顷,水面海拔2920米。 摄影 马松涛

  • xx2505268887-已增强-降噪.png

    珠穆朗玛峰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4ff2d3e9-4510-41b3-b733-61d03103616e.png

    冈仁波齐 摄影 彭建生

  • 7b3b30cd581fe50be01df94055046d7d.png

    雅鲁藏布江墨脱大转弯 摄影 李鑫/新华社

  • p73.png

    色林错 摄影 彭建生

  • 来古冰川-彭建生DJI_0238.png

    来古冰川 摄影 彭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