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本刊综合报道
夏日的藏北高原,兔狲和雪豹好奇地观察着世界,猞猁闲庭信步,藏羚羊在这里产仔繁衍。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摄像机协同监测,记录下广袤草原的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西藏落地生根,见证一个个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生态之变。
黑颈鹤:高原仙子 鹤鹤有鸣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高原仙子”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地区繁殖、生活的鹤类,也是我国9种鹤类中唯一的中国特有鹤类,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在西藏7个地市均有分布。它们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湖泊、沼泽湿地繁殖,在藏中以及藏东南部的河谷地区越冬。
20世纪70年代,黑颈鹤在高原被发现时,估计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到20世纪末,西藏统计种群数量约4200余只。近20年以来,黑颈鹤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西藏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根据2020年完成的《西藏自治区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黑颈鹤夏季种群数量增至10646只。2022年冬季黑颈鹤种群数量调查显示,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为11175只。
目前,黑颈鹤在西藏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均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已建立47处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22处国家湿地公园和9处国家森林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43.4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6.08%。
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益西旦增追随黑颈鹤拍摄已有14年。“我第一次拍黑颈鹤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贡嘎县。”益西旦增说,“黑颈鹤在西藏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象征着吉祥、长寿和忠贞。西藏壁画《六长寿》中的‘鸟长寿’就是黑颈鹤;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和仓央嘉措诗歌中,都有黑颈鹤的身影。”正是这种文化底蕴,让他对黑颈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初,益西旦增和朋友们重点关注越冬期的黑颈鹤。2017年,他们到那曲羌塘草原参与拍摄纪录片《黑颈鹤的故事》,深入了解了黑颈鹤的繁殖习性,开始关注、拍摄黑颈鹤的全生命周期行为。“黑颈鹤夫妻忠诚守护领地和雏鸟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有一次在那曲市申扎县木纠错湖畔拍摄,一对黑颈鹤在月光下闲庭信步、于微风中求偶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
作为资深的黑颈鹤摄影爱好者,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阿里的黑颈鹤他都拍过,他用镜头记录了这些优雅生灵的点点滴滴。“10余年来,每每看着相机中的蓝天、白云、碧草和振翅欲飞的黑颈鹤,远处不时经过的藏羚羊、野驴、牦牛,我觉得每一次拍摄都是回归自然的体验。”益西旦增说。
藏羚羊:延续种群的“智者”
“高原精灵”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自然保护区,对维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
沿着青藏公路,广袤的藏北高原铺展开来,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镶嵌其中,赋予这片土地丰富的灵性与生机。
森隆藏布河,地处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北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深处。每年7月,在这里出生的藏羚羊幼崽都要跟随母羊迁徙至栖息地。每到这时,藏羚羊们会齐聚森隆藏布河西岸,陆续过河,场面蔚为壮观。
据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曲地区管理局措罗木管理站站长阿旺洛卓介绍,近3年来,从此处过河迁徙的藏羚羊种群规模每年都超过15万头。森隆藏布河最窄处仅有一米宽,但水流湍急,刚出生不久的藏羚羊幼崽过河需母羊反复测试路线,引导幼崽在合适的位置跳跃或蹚水渡河。每年都有上千只幼崽跨不过激流,导致离群或溺亡。措罗木管理站已连续多年组织人力在河流下游营救藏羚羊幼崽,其中找不到族群的就由管护站收养,直至其能自行吃草。
“2024年我们收养了20多只幼崽,今年已经超过这个数字,我们养不下了,只好请其他站点的同事帮忙收养。”阿旺洛卓说。
由于保护措施得力,西藏藏羚羊种群规模近年来一直持续扩大。2024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3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西藏境内藏羚羊数量增长到30多万只,在草原上续写着生命的传奇。
雪豹:顶级肉食动物与人类共存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它是高山动物,也是分布海拔最高的食肉动物,其生存状况是高原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的标志。
8月上旬,在距离拉萨市中心直线距离仅约38公里的堆龙德庆区古荣镇乃朗谷,一场历时一年的“生态普查”刚刚结束。《乃朗谷雪豹重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监测项目报告》新鲜出炉,揭开了拉萨近郊这片神秘山谷的生命图景。
乃朗谷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山谷,两岸山势连绵,中间一条河流沿着山势而下,沿着山谷两边渐次有村落。这里可以种植青稞、土豆、芫根以及豌豆,秋天到来的时候,整个山谷铺满了带着生命力的金黄色。
这里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西端南麓,山谷的海拔落差比较大,形成了多样类型的栖息地和植被,从最高处的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到最下面的农田生态系统,在保护政策和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乃朗谷内的乃朗寺及当地村民不断发挥主体作用,让这里多样的生境为不同的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保护了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调查显示,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乃朗谷孕育着214种植物、60种鸟类、17种兽类,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超过26种。尤为珍贵的是,红外相机多次记录到雪豹携幼崽活动的画面,证实此处存在稳定的“雪山之王”种群及完整食物链。
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乃朗谷自2021年起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并于2022年3月10日首次捕捉到雪豹影像,引发广泛关注。
2023年记录到的雪豹育幼点位于乃朗谷后山海拔5714米的山脊,刷新全球雪豹育幼海拔纪录。视频中,一只成年雪豹率先入镜,其标志性的大尾巴随之出现;这只成年雪豹显得非常警觉,对周围环境充分观察之后,在山脊上开始刨坑标记行为。随后,画面里出现两个蹦蹦跳跳的毛球,两只雪豹幼崽一前一后现身。这是首次在拉萨市区域内记录到雪豹携带幼崽的活动影像,这表明堆龙德庆区及拉萨市正在成为雪豹稳定的栖息地,呈现出健康的生态系统。
2023年2月,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划批设立“乃朗谷雪豹重要栖息地”,保护该区域雪豹及同域珍稀濒危动物和其栖息地。与此同时,2023年5月,在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正式成立,乃朗谷区域的生态保护力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到辽阔的羌塘草原,从茂密的林芝森林到广袤的湖泊湿地,不同的生态系统孕育出了无数珍稀物种。藏羚羊、雪豹、黑颈鹤、藏野驴……西藏这片土地见证着世界屋脊的生命奇迹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样。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9-15 本刊综合报道
夏日的藏北高原,兔狲和雪豹好奇地观察着世界,猞猁闲庭信步,藏羚羊在这里产仔繁衍。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摄像机协同监测,记录下广袤草原的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西藏落地生根,见证一个个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生态之变。
黑颈鹤:高原仙子 鹤鹤有鸣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高原仙子”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地区繁殖、生活的鹤类,也是我国9种鹤类中唯一的中国特有鹤类,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在西藏7个地市均有分布。它们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湖泊、沼泽湿地繁殖,在藏中以及藏东南部的河谷地区越冬。
20世纪70年代,黑颈鹤在高原被发现时,估计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到20世纪末,西藏统计种群数量约4200余只。近20年以来,黑颈鹤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西藏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根据2020年完成的《西藏自治区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黑颈鹤夏季种群数量增至10646只。2022年冬季黑颈鹤种群数量调查显示,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为11175只。
目前,黑颈鹤在西藏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均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已建立47处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22处国家湿地公园和9处国家森林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43.4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6.08%。
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益西旦增追随黑颈鹤拍摄已有14年。“我第一次拍黑颈鹤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贡嘎县。”益西旦增说,“黑颈鹤在西藏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象征着吉祥、长寿和忠贞。西藏壁画《六长寿》中的‘鸟长寿’就是黑颈鹤;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和仓央嘉措诗歌中,都有黑颈鹤的身影。”正是这种文化底蕴,让他对黑颈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初,益西旦增和朋友们重点关注越冬期的黑颈鹤。2017年,他们到那曲羌塘草原参与拍摄纪录片《黑颈鹤的故事》,深入了解了黑颈鹤的繁殖习性,开始关注、拍摄黑颈鹤的全生命周期行为。“黑颈鹤夫妻忠诚守护领地和雏鸟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有一次在那曲市申扎县木纠错湖畔拍摄,一对黑颈鹤在月光下闲庭信步、于微风中求偶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
作为资深的黑颈鹤摄影爱好者,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阿里的黑颈鹤他都拍过,他用镜头记录了这些优雅生灵的点点滴滴。“10余年来,每每看着相机中的蓝天、白云、碧草和振翅欲飞的黑颈鹤,远处不时经过的藏羚羊、野驴、牦牛,我觉得每一次拍摄都是回归自然的体验。”益西旦增说。
藏羚羊:延续种群的“智者”
“高原精灵”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自然保护区,对维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
沿着青藏公路,广袤的藏北高原铺展开来,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镶嵌其中,赋予这片土地丰富的灵性与生机。
森隆藏布河,地处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北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深处。每年7月,在这里出生的藏羚羊幼崽都要跟随母羊迁徙至栖息地。每到这时,藏羚羊们会齐聚森隆藏布河西岸,陆续过河,场面蔚为壮观。
据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曲地区管理局措罗木管理站站长阿旺洛卓介绍,近3年来,从此处过河迁徙的藏羚羊种群规模每年都超过15万头。森隆藏布河最窄处仅有一米宽,但水流湍急,刚出生不久的藏羚羊幼崽过河需母羊反复测试路线,引导幼崽在合适的位置跳跃或蹚水渡河。每年都有上千只幼崽跨不过激流,导致离群或溺亡。措罗木管理站已连续多年组织人力在河流下游营救藏羚羊幼崽,其中找不到族群的就由管护站收养,直至其能自行吃草。
“2024年我们收养了20多只幼崽,今年已经超过这个数字,我们养不下了,只好请其他站点的同事帮忙收养。”阿旺洛卓说。
由于保护措施得力,西藏藏羚羊种群规模近年来一直持续扩大。2024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3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西藏境内藏羚羊数量增长到30多万只,在草原上续写着生命的传奇。
雪豹:顶级肉食动物与人类共存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它是高山动物,也是分布海拔最高的食肉动物,其生存状况是高原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的标志。
8月上旬,在距离拉萨市中心直线距离仅约38公里的堆龙德庆区古荣镇乃朗谷,一场历时一年的“生态普查”刚刚结束。《乃朗谷雪豹重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监测项目报告》新鲜出炉,揭开了拉萨近郊这片神秘山谷的生命图景。
乃朗谷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山谷,两岸山势连绵,中间一条河流沿着山势而下,沿着山谷两边渐次有村落。这里可以种植青稞、土豆、芫根以及豌豆,秋天到来的时候,整个山谷铺满了带着生命力的金黄色。
这里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西端南麓,山谷的海拔落差比较大,形成了多样类型的栖息地和植被,从最高处的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到最下面的农田生态系统,在保护政策和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乃朗谷内的乃朗寺及当地村民不断发挥主体作用,让这里多样的生境为不同的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保护了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调查显示,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乃朗谷孕育着214种植物、60种鸟类、17种兽类,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超过26种。尤为珍贵的是,红外相机多次记录到雪豹携幼崽活动的画面,证实此处存在稳定的“雪山之王”种群及完整食物链。
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乃朗谷自2021年起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并于2022年3月10日首次捕捉到雪豹影像,引发广泛关注。
2023年记录到的雪豹育幼点位于乃朗谷后山海拔5714米的山脊,刷新全球雪豹育幼海拔纪录。视频中,一只成年雪豹率先入镜,其标志性的大尾巴随之出现;这只成年雪豹显得非常警觉,对周围环境充分观察之后,在山脊上开始刨坑标记行为。随后,画面里出现两个蹦蹦跳跳的毛球,两只雪豹幼崽一前一后现身。这是首次在拉萨市区域内记录到雪豹携带幼崽的活动影像,这表明堆龙德庆区及拉萨市正在成为雪豹稳定的栖息地,呈现出健康的生态系统。
2023年2月,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划批设立“乃朗谷雪豹重要栖息地”,保护该区域雪豹及同域珍稀濒危动物和其栖息地。与此同时,2023年5月,在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正式成立,乃朗谷区域的生态保护力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到辽阔的羌塘草原,从茂密的林芝森林到广袤的湖泊湿地,不同的生态系统孕育出了无数珍稀物种。藏羚羊、雪豹、黑颈鹤、藏野驴……西藏这片土地见证着世界屋脊的生命奇迹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