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高原生灵的欢歌

2025-09-15      本刊综合报道

  • 8962895436826812156.png

    定结湿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以南的狭长地带。此处河流蜿蜒、湖泊密布,是观察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高原红嘴鸥等鸟类的重要区域。 摄影 彭建生

  • 喜山长尾叶猴-吉隆-彭建生036A2351.png

    喜山长尾叶猴 摄影 彭建生

  • 棕尾虹稚-绒辖沟-珠峰影像调查3-彭建生IMGL4808.png

    棕尾虹稚 摄影 彭建生

  • a1e33027-7e6c-4505-8725-33f14028dd3e.png

    亚洲胡狼 摄影 彭建生

  • 5月7日,一只雪豹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被野生动物管护队员放归自然。A65I6144.png

    西藏棕熊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一只侵害牧民牲畜的猞猁被放归自然0G6A9062.png

    猞猁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XxjpbeE007319_20220510_PEPFN0A001.png

    藏雪鸡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头年老的野牦牛在休息(2023年1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帆摄.png

    野牦牛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塔尔羊-绒辖沟-彭建生036A0662.png

    喜马拉雅塔尔羊 摄影 彭建生

  • A65I6532.png

    藏野驴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2024年6月-一只黑颈鹤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的申扎藏布湿地上照顾刚出壳的雏鸟(2025年6月5日摄)。0R7A5691.png

    “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到理塘转一转就会回。”这首在西藏家喻户晓的民歌中提到的“仙鹤”,就是黑颈鹤。 黑颈鹤生活在高原淡水湿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高原仙子”的美称。资料记载,黑颈鹤寿命大约为10到15年,通常一生中只有一个配偶;繁殖期在每年的5月至7月,会在高原湖泊岸边的沼泽地建造巢穴。雌鹤通常产2枚卵,父母轮流孵化,但以母亲为主,父亲更多的是负责保卫鸟巢家园。 2025年6月5日,一只黑颈鹤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的湿地上照顾刚出壳的雏鸟。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2023年12月-这是清晨在拉萨市林周县虎头山水库拍摄的越冬黑颈鹤。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位于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png

    2023年12月5日清晨,越冬黑颈鹤在拉萨市林周县虎头山水库。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位于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约4200米,是黑颈鹤主要的越冬地之一。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2025年6月10日,一群雌性藏羚羊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进行繁殖迁徙,它们时时保持警惕(6月10日摄)0R7A.png

    每年5月至7月,藏北高原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雌性藏羚羊进入迁徙繁殖季。它们从平时散居的栖息地汇集一处,形成成千上万头的种群,遵循同样的时间和路线,向着族群自古以来的产羔地迁徙,这是被誉为“全球最壮观的三大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的藏羚羊迁徙。 迁徙路上,它们要提防环伺周围的狼、棕熊等猛兽。无数同类倒下,但有更多藏羚羊能平安到达目的地,诞下新的希望。 2025年6月10日,一群雌性藏羚羊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进行繁殖迁徙,它们时时保持警惕。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d885e1ac-3094-45b4-a730-aec0c0904891.png

    雪豹如何适应严寒高山环境? 科学家发现,雪豹具备卓越的立体视觉,能够在复杂的地形中迅速锁定猎物。它们的呼吸系统不仅高效,还可以更好地加热吸入的空气,从而不惧高寒低氧的环境。它们听力非常敏锐,可以在开阔地带更远距离探听到猎物的动静。雪豹的咀嚼能力发达,能啃食冰硬的猎物尸体。此外,雪豹奔跑跳跃能力很强,善于捕猎岩羊和盘羊。 在乃朗谷设置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 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 供图

  • 大群迁徙的怀孕藏羚羊在甜水河畔的雪地荒滩上向产羔地迁徙(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帆-摄(2).png

    守护“高原精灵” “高原精灵”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自然保护区,在维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平衡中作用关键。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藏北,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曾有盗猎分子猎杀藏羚羊谋利,让“高原精灵”一度濒危。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在青藏高原开展反盗猎武装斗争,一批又一批保护者们义无反顾地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挡在藏羚羊和盗猎分子的子弹之间,才换来了如今的“万类羌塘竞自由”。这里的野生动物管护员们不避艰险,餐风饮露、立冰卧雪,走遍“无人区”广袤的土地,守护着以藏羚羊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 西藏自治区先后在羌塘建立了73个野生动物管护站,目前共有780名野生动物专业管护员—越来越多的保护者站出来,追随着烈士们的足迹,挥洒着青春和热血,使藏羚羊种群得到延续、恢复和扩大。 2025年6月,迁徙中的藏羚羊。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f1db5c1b-d01b-4dec-a556-4928c1c6ac3c.png

    2024年5月7日,罗布玉杰站的野生动物专业管护队员在出发巡护前给站里救护的受伤藏原羚喂糌粑。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42476809-34cd-4038-bb1b-e4de13322bb9.png

    2024年5月7日,野生动物专业管护队员在巡护路上一处垭口的冰雪堆上合影。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2024年5月7日-XHS08895-6.png

    雪山之王 雪豹,被称为“雪山之王”,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易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仅约4000至7000只,其中约60%栖息在我国。雪豹是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安全的指示物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只有健康的生境、足够的猎物数量才能支撑它们繁衍生息。雪豹有一身非常漂亮的皮毛,蓬松而柔软,每根毛发长度在5至12厘米,密度是人类体毛的约3000倍。 2024年5月7日,管护员在安抚雪豹。雪豹是威严的雪山之王,也是可爱的旷野精灵,还是呆萌的毛绒大猫。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19e6096b-0ade-462a-bd53-c04d4b52efd8.png

    雪豹有着卓越的弹跳能力,能够毫发无伤地从三五米高的岩石上跳下,在山地中凌空跳出十五米那么远。雪豹长长的粗尾巴,几乎跟身体等长,就像是人类走钢丝时手里拿着的长杆,起着平衡作用,能够帮助雪豹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快速奔走。雪豹具有夜行性,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期。雪豹的猎食往往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落单的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常常沦为雪豹的盘中餐。 2024年5月13日,奔跑中的雪豹。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2024年5月7日-0G6A6972.png

    “肇事”雪豹 放归自然 2024年5月5日,一只成年雪豹于晚间闯入尼玛县尼玛镇4村一户牧民的羊圈,咬死了4只羊。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接报后于次日凌晨成功控制雪豹。经过检查,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确认该雪豹身体健康、全身无伤后,将其运送至远离人烟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放归。 2024年5月7日,尼玛县野生动物管护队员在固定控制雪豹的铁笼。

  • 2024年5月7日-2P6A0097.png

    “肇事”雪豹 放归自然 2024年5月5日,一只成年雪豹于晚间闯入尼玛县尼玛镇4村一户牧民的羊圈,咬死了4只羊。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接报后于次日凌晨成功控制雪豹。经过检查,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确认该雪豹身体健康、全身无伤后,将其运送至远离人烟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放归。 2024年5月7日,尼玛县野生动物管护队工作人员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将雪豹放归自然。

  • 2024年5月7日-2024年5月7日-2P6A0130.png

    “肇事”雪豹 放归自然 2024年5月5日,一只成年雪豹于晚间闯入尼玛县尼玛镇4村一户牧民的羊圈,咬死了4只羊。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接报后于次日凌晨成功控制雪豹。经过检查,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确认该雪豹身体健康、全身无伤后,将其运送至远离人烟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放归。 2024年5月7日,被放归自然的雪豹。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

  夏日的藏北高原,兔狲和雪豹好奇地观察着世界,猞猁闲庭信步,藏羚羊在这里产仔繁衍。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摄像机协同监测,记录下广袤草原的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西藏落地生根,见证一个个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生态之变。

  黑颈鹤:高原仙子 鹤鹤有鸣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高原仙子”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地区繁殖、生活的鹤类,也是我国9种鹤类中唯一的中国特有鹤类,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在西藏7个地市均有分布。它们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湖泊、沼泽湿地繁殖,在藏中以及藏东南部的河谷地区越冬。

  20世纪70年代,黑颈鹤在高原被发现时,估计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到20世纪末,西藏统计种群数量约4200余只。近20年以来,黑颈鹤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西藏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根据2020年完成的《西藏自治区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黑颈鹤夏季种群数量增至10646只。2022年冬季黑颈鹤种群数量调查显示,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为11175只。

  目前,黑颈鹤在西藏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均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已建立47处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22处国家湿地公园和9处国家森林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43.4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6.08%。

  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益西旦增追随黑颈鹤拍摄已有14年。“我第一次拍黑颈鹤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贡嘎县。”益西旦增说,“黑颈鹤在西藏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象征着吉祥、长寿和忠贞。西藏壁画《六长寿》中的‘鸟长寿’就是黑颈鹤;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和仓央嘉措诗歌中,都有黑颈鹤的身影。”正是这种文化底蕴,让他对黑颈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初,益西旦增和朋友们重点关注越冬期的黑颈鹤。2017年,他们到那曲羌塘草原参与拍摄纪录片《黑颈鹤的故事》,深入了解了黑颈鹤的繁殖习性,开始关注、拍摄黑颈鹤的全生命周期行为。“黑颈鹤夫妻忠诚守护领地和雏鸟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有一次在那曲市申扎县木纠错湖畔拍摄,一对黑颈鹤在月光下闲庭信步、于微风中求偶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

  作为资深的黑颈鹤摄影爱好者,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阿里的黑颈鹤他都拍过,他用镜头记录了这些优雅生灵的点点滴滴。“10余年来,每每看着相机中的蓝天、白云、碧草和振翅欲飞的黑颈鹤,远处不时经过的藏羚羊、野驴、牦牛,我觉得每一次拍摄都是回归自然的体验。”益西旦增说。

  藏羚羊:延续种群的“智者”

  “高原精灵”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自然保护区,对维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

  沿着青藏公路,广袤的藏北高原铺展开来,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镶嵌其中,赋予这片土地丰富的灵性与生机。

  森隆藏布河,地处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北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深处。每年7月,在这里出生的藏羚羊幼崽都要跟随母羊迁徙至栖息地。每到这时,藏羚羊们会齐聚森隆藏布河西岸,陆续过河,场面蔚为壮观。

  据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曲地区管理局措罗木管理站站长阿旺洛卓介绍,近3年来,从此处过河迁徙的藏羚羊种群规模每年都超过15万头。森隆藏布河最窄处仅有一米宽,但水流湍急,刚出生不久的藏羚羊幼崽过河需母羊反复测试路线,引导幼崽在合适的位置跳跃或蹚水渡河。每年都有上千只幼崽跨不过激流,导致离群或溺亡。措罗木管理站已连续多年组织人力在河流下游营救藏羚羊幼崽,其中找不到族群的就由管护站收养,直至其能自行吃草。

  “2024年我们收养了20多只幼崽,今年已经超过这个数字,我们养不下了,只好请其他站点的同事帮忙收养。”阿旺洛卓说。

  由于保护措施得力,西藏藏羚羊种群规模近年来一直持续扩大。2024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3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西藏境内藏羚羊数量增长到30多万只,在草原上续写着生命的传奇。

  雪豹:顶级肉食动物与人类共存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它是高山动物,也是分布海拔最高的食肉动物,其生存状况是高原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的标志。

  8月上旬,在距离拉萨市中心直线距离仅约38公里的堆龙德庆区古荣镇乃朗谷,一场历时一年的“生态普查”刚刚结束。《乃朗谷雪豹重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监测项目报告》新鲜出炉,揭开了拉萨近郊这片神秘山谷的生命图景。

  乃朗谷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山谷,两岸山势连绵,中间一条河流沿着山势而下,沿着山谷两边渐次有村落。这里可以种植青稞、土豆、芫根以及豌豆,秋天到来的时候,整个山谷铺满了带着生命力的金黄色。

  这里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西端南麓,山谷的海拔落差比较大,形成了多样类型的栖息地和植被,从最高处的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到最下面的农田生态系统,在保护政策和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乃朗谷内的乃朗寺及当地村民不断发挥主体作用,让这里多样的生境为不同的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保护了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调查显示,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乃朗谷孕育着214种植物、60种鸟类、17种兽类,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超过26种。尤为珍贵的是,红外相机多次记录到雪豹携幼崽活动的画面,证实此处存在稳定的“雪山之王”种群及完整食物链。

  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乃朗谷自2021年起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并于2022年3月10日首次捕捉到雪豹影像,引发广泛关注。

  2023年记录到的雪豹育幼点位于乃朗谷后山海拔5714米的山脊,刷新全球雪豹育幼海拔纪录。视频中,一只成年雪豹率先入镜,其标志性的大尾巴随之出现;这只成年雪豹显得非常警觉,对周围环境充分观察之后,在山脊上开始刨坑标记行为。随后,画面里出现两个蹦蹦跳跳的毛球,两只雪豹幼崽一前一后现身。这是首次在拉萨市区域内记录到雪豹携带幼崽的活动影像,这表明堆龙德庆区及拉萨市正在成为雪豹稳定的栖息地,呈现出健康的生态系统。

  2023年2月,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划批设立“乃朗谷雪豹重要栖息地”,保护该区域雪豹及同域珍稀濒危动物和其栖息地。与此同时,2023年5月,在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正式成立,乃朗谷区域的生态保护力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到辽阔的羌塘草原,从茂密的林芝森林到广袤的湖泊湿地,不同的生态系统孕育出了无数珍稀物种。藏羚羊、雪豹、黑颈鹤、藏野驴……西藏这片土地见证着世界屋脊的生命奇迹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样。

上一页

下一页

高原生灵的欢歌

2025-09-15      本刊综合报道

  夏日的藏北高原,兔狲和雪豹好奇地观察着世界,猞猁闲庭信步,藏羚羊在这里产仔繁衍。卫星遥感、无人机、红外摄像机协同监测,记录下广袤草原的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西藏落地生根,见证一个个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生态之变。

  黑颈鹤:高原仙子 鹤鹤有鸣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高原仙子”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地区繁殖、生活的鹤类,也是我国9种鹤类中唯一的中国特有鹤类,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在西藏7个地市均有分布。它们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湖泊、沼泽湿地繁殖,在藏中以及藏东南部的河谷地区越冬。

  20世纪70年代,黑颈鹤在高原被发现时,估计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到20世纪末,西藏统计种群数量约4200余只。近20年以来,黑颈鹤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西藏黑颈鹤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根据2020年完成的《西藏自治区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黑颈鹤夏季种群数量增至10646只。2022年冬季黑颈鹤种群数量调查显示,在西藏越冬的黑颈鹤种群数量为11175只。

  目前,黑颈鹤在西藏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均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已建立47处自然保护区、4处国际重要湿地、22处国家湿地公园和9处国家森林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43.4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6.08%。

  西藏自治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益西旦增追随黑颈鹤拍摄已有14年。“我第一次拍黑颈鹤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贡嘎县。”益西旦增说,“黑颈鹤在西藏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象征着吉祥、长寿和忠贞。西藏壁画《六长寿》中的‘鸟长寿’就是黑颈鹤;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和仓央嘉措诗歌中,都有黑颈鹤的身影。”正是这种文化底蕴,让他对黑颈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初,益西旦增和朋友们重点关注越冬期的黑颈鹤。2017年,他们到那曲羌塘草原参与拍摄纪录片《黑颈鹤的故事》,深入了解了黑颈鹤的繁殖习性,开始关注、拍摄黑颈鹤的全生命周期行为。“黑颈鹤夫妻忠诚守护领地和雏鸟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有一次在那曲市申扎县木纠错湖畔拍摄,一对黑颈鹤在月光下闲庭信步、于微风中求偶的情景,让我终生难忘。”

  作为资深的黑颈鹤摄影爱好者,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阿里的黑颈鹤他都拍过,他用镜头记录了这些优雅生灵的点点滴滴。“10余年来,每每看着相机中的蓝天、白云、碧草和振翅欲飞的黑颈鹤,远处不时经过的藏羚羊、野驴、牦牛,我觉得每一次拍摄都是回归自然的体验。”益西旦增说。

  藏羚羊:延续种群的“智者”

  “高原精灵”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自然保护区,对维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

  沿着青藏公路,广袤的藏北高原铺展开来,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镶嵌其中,赋予这片土地丰富的灵性与生机。

  森隆藏布河,地处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北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深处。每年7月,在这里出生的藏羚羊幼崽都要跟随母羊迁徙至栖息地。每到这时,藏羚羊们会齐聚森隆藏布河西岸,陆续过河,场面蔚为壮观。

  据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曲地区管理局措罗木管理站站长阿旺洛卓介绍,近3年来,从此处过河迁徙的藏羚羊种群规模每年都超过15万头。森隆藏布河最窄处仅有一米宽,但水流湍急,刚出生不久的藏羚羊幼崽过河需母羊反复测试路线,引导幼崽在合适的位置跳跃或蹚水渡河。每年都有上千只幼崽跨不过激流,导致离群或溺亡。措罗木管理站已连续多年组织人力在河流下游营救藏羚羊幼崽,其中找不到族群的就由管护站收养,直至其能自行吃草。

  “2024年我们收养了20多只幼崽,今年已经超过这个数字,我们养不下了,只好请其他站点的同事帮忙收养。”阿旺洛卓说。

  由于保护措施得力,西藏藏羚羊种群规模近年来一直持续扩大。2024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23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西藏境内藏羚羊数量增长到30多万只,在草原上续写着生命的传奇。

  雪豹:顶级肉食动物与人类共存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它是高山动物,也是分布海拔最高的食肉动物,其生存状况是高原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的标志。

  8月上旬,在距离拉萨市中心直线距离仅约38公里的堆龙德庆区古荣镇乃朗谷,一场历时一年的“生态普查”刚刚结束。《乃朗谷雪豹重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监测项目报告》新鲜出炉,揭开了拉萨近郊这片神秘山谷的生命图景。

  乃朗谷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山谷,两岸山势连绵,中间一条河流沿着山势而下,沿着山谷两边渐次有村落。这里可以种植青稞、土豆、芫根以及豌豆,秋天到来的时候,整个山谷铺满了带着生命力的金黄色。

  这里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西端南麓,山谷的海拔落差比较大,形成了多样类型的栖息地和植被,从最高处的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到最下面的农田生态系统,在保护政策和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乃朗谷内的乃朗寺及当地村民不断发挥主体作用,让这里多样的生境为不同的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保护了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调查显示,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乃朗谷孕育着214种植物、60种鸟类、17种兽类,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超过26种。尤为珍贵的是,红外相机多次记录到雪豹携幼崽活动的画面,证实此处存在稳定的“雪山之王”种群及完整食物链。

  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支持下,乃朗谷自2021年起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并于2022年3月10日首次捕捉到雪豹影像,引发广泛关注。

  2023年记录到的雪豹育幼点位于乃朗谷后山海拔5714米的山脊,刷新全球雪豹育幼海拔纪录。视频中,一只成年雪豹率先入镜,其标志性的大尾巴随之出现;这只成年雪豹显得非常警觉,对周围环境充分观察之后,在山脊上开始刨坑标记行为。随后,画面里出现两个蹦蹦跳跳的毛球,两只雪豹幼崽一前一后现身。这是首次在拉萨市区域内记录到雪豹携带幼崽的活动影像,这表明堆龙德庆区及拉萨市正在成为雪豹稳定的栖息地,呈现出健康的生态系统。

  2023年2月,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划批设立“乃朗谷雪豹重要栖息地”,保护该区域雪豹及同域珍稀濒危动物和其栖息地。与此同时,2023年5月,在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正式成立,乃朗谷区域的生态保护力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到辽阔的羌塘草原,从茂密的林芝森林到广袤的湖泊湿地,不同的生态系统孕育出了无数珍稀物种。藏羚羊、雪豹、黑颈鹤、藏野驴……西藏这片土地见证着世界屋脊的生命奇迹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样。

  • 8962895436826812156.png

    定结湿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以南的狭长地带。此处河流蜿蜒、湖泊密布,是观察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高原红嘴鸥等鸟类的重要区域。 摄影 彭建生

  • 喜山长尾叶猴-吉隆-彭建生036A2351.png

    喜山长尾叶猴 摄影 彭建生

  • 棕尾虹稚-绒辖沟-珠峰影像调查3-彭建生IMGL4808.png

    棕尾虹稚 摄影 彭建生

  • a1e33027-7e6c-4505-8725-33f14028dd3e.png

    亚洲胡狼 摄影 彭建生

  • 5月7日,一只雪豹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被野生动物管护队员放归自然。A65I6144.png

    西藏棕熊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一只侵害牧民牲畜的猞猁被放归自然0G6A9062.png

    猞猁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XxjpbeE007319_20220510_PEPFN0A001.png

    藏雪鸡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头年老的野牦牛在休息(2023年1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帆摄.png

    野牦牛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塔尔羊-绒辖沟-彭建生036A0662.png

    喜马拉雅塔尔羊 摄影 彭建生

  • A65I6532.png

    藏野驴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2024年6月-一只黑颈鹤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的申扎藏布湿地上照顾刚出壳的雏鸟(2025年6月5日摄)。0R7A5691.png

    “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到理塘转一转就会回。”这首在西藏家喻户晓的民歌中提到的“仙鹤”,就是黑颈鹤。 黑颈鹤生活在高原淡水湿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高原仙子”的美称。资料记载,黑颈鹤寿命大约为10到15年,通常一生中只有一个配偶;繁殖期在每年的5月至7月,会在高原湖泊岸边的沼泽地建造巢穴。雌鹤通常产2枚卵,父母轮流孵化,但以母亲为主,父亲更多的是负责保卫鸟巢家园。 2025年6月5日,一只黑颈鹤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的湿地上照顾刚出壳的雏鸟。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2023年12月-这是清晨在拉萨市林周县虎头山水库拍摄的越冬黑颈鹤。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位于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png

    2023年12月5日清晨,越冬黑颈鹤在拉萨市林周县虎头山水库。西藏拉萨市林周县位于拉萨河上游及澎波河流域,平均海拔约4200米,是黑颈鹤主要的越冬地之一。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2025年6月10日,一群雌性藏羚羊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进行繁殖迁徙,它们时时保持警惕(6月10日摄)0R7A.png

    每年5月至7月,藏北高原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雌性藏羚羊进入迁徙繁殖季。它们从平时散居的栖息地汇集一处,形成成千上万头的种群,遵循同样的时间和路线,向着族群自古以来的产羔地迁徙,这是被誉为“全球最壮观的三大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的藏羚羊迁徙。 迁徙路上,它们要提防环伺周围的狼、棕熊等猛兽。无数同类倒下,但有更多藏羚羊能平安到达目的地,诞下新的希望。 2025年6月10日,一群雌性藏羚羊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进行繁殖迁徙,它们时时保持警惕。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d885e1ac-3094-45b4-a730-aec0c0904891.png

    雪豹如何适应严寒高山环境? 科学家发现,雪豹具备卓越的立体视觉,能够在复杂的地形中迅速锁定猎物。它们的呼吸系统不仅高效,还可以更好地加热吸入的空气,从而不惧高寒低氧的环境。它们听力非常敏锐,可以在开阔地带更远距离探听到猎物的动静。雪豹的咀嚼能力发达,能啃食冰硬的猎物尸体。此外,雪豹奔跑跳跃能力很强,善于捕猎岩羊和盘羊。 在乃朗谷设置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 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 供图

  • 大群迁徙的怀孕藏羚羊在甜水河畔的雪地荒滩上向产羔地迁徙(6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姜帆-摄(2).png

    守护“高原精灵” “高原精灵”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自然保护区,在维持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平衡中作用关键。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藏北,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曾有盗猎分子猎杀藏羚羊谋利,让“高原精灵”一度濒危。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在青藏高原开展反盗猎武装斗争,一批又一批保护者们义无反顾地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挡在藏羚羊和盗猎分子的子弹之间,才换来了如今的“万类羌塘竞自由”。这里的野生动物管护员们不避艰险,餐风饮露、立冰卧雪,走遍“无人区”广袤的土地,守护着以藏羚羊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 西藏自治区先后在羌塘建立了73个野生动物管护站,目前共有780名野生动物专业管护员—越来越多的保护者站出来,追随着烈士们的足迹,挥洒着青春和热血,使藏羚羊种群得到延续、恢复和扩大。 2025年6月,迁徙中的藏羚羊。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f1db5c1b-d01b-4dec-a556-4928c1c6ac3c.png

    2024年5月7日,罗布玉杰站的野生动物专业管护队员在出发巡护前给站里救护的受伤藏原羚喂糌粑。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42476809-34cd-4038-bb1b-e4de13322bb9.png

    2024年5月7日,野生动物专业管护队员在巡护路上一处垭口的冰雪堆上合影。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2024年5月7日-XHS08895-6.png

    雪山之王 雪豹,被称为“雪山之王”,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易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仅约4000至7000只,其中约60%栖息在我国。雪豹是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安全的指示物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只有健康的生境、足够的猎物数量才能支撑它们繁衍生息。雪豹有一身非常漂亮的皮毛,蓬松而柔软,每根毛发长度在5至12厘米,密度是人类体毛的约3000倍。 2024年5月7日,管护员在安抚雪豹。雪豹是威严的雪山之王,也是可爱的旷野精灵,还是呆萌的毛绒大猫。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19e6096b-0ade-462a-bd53-c04d4b52efd8.png

    雪豹有着卓越的弹跳能力,能够毫发无伤地从三五米高的岩石上跳下,在山地中凌空跳出十五米那么远。雪豹长长的粗尾巴,几乎跟身体等长,就像是人类走钢丝时手里拿着的长杆,起着平衡作用,能够帮助雪豹在几乎垂直的悬崖上快速奔走。雪豹具有夜行性,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期。雪豹的猎食往往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落单的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常常沦为雪豹的盘中餐。 2024年5月13日,奔跑中的雪豹。 摄影 姜帆/新华社

  • 2024年5月7日-0G6A6972.png

    “肇事”雪豹 放归自然 2024年5月5日,一只成年雪豹于晚间闯入尼玛县尼玛镇4村一户牧民的羊圈,咬死了4只羊。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接报后于次日凌晨成功控制雪豹。经过检查,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确认该雪豹身体健康、全身无伤后,将其运送至远离人烟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放归。 2024年5月7日,尼玛县野生动物管护队员在固定控制雪豹的铁笼。

  • 2024年5月7日-2P6A0097.png

    “肇事”雪豹 放归自然 2024年5月5日,一只成年雪豹于晚间闯入尼玛县尼玛镇4村一户牧民的羊圈,咬死了4只羊。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接报后于次日凌晨成功控制雪豹。经过检查,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确认该雪豹身体健康、全身无伤后,将其运送至远离人烟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放归。 2024年5月7日,尼玛县野生动物管护队工作人员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将雪豹放归自然。

  • 2024年5月7日-2024年5月7日-2P6A0130.png

    “肇事”雪豹 放归自然 2024年5月5日,一只成年雪豹于晚间闯入尼玛县尼玛镇4村一户牧民的羊圈,咬死了4只羊。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接报后于次日凌晨成功控制雪豹。经过检查,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确认该雪豹身体健康、全身无伤后,将其运送至远离人烟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放归。 2024年5月7日,被放归自然的雪豹。 摄影 姜帆/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