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看中国 >> 正文

遇见高原绿色,在藏东南寻找巨树

2025-09-15      本刊综合报道

  • b849cbed-0733-4936-9018-c73bd930f3e9.png

    西藏自治区共记录7504种维管束植物,其中,中国特有植物2760种,西藏特有植物1075种,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383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169种,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40种。 西藏杓兰 摄影 彭建生

  • p94(换图备选)WechatIMG723.png

    波密易贡乡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北上的通道年均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具备云雾森林条件。野性中国 供图

  • 0d365fe52n57d51917ef3c55fe2a68df.png

    巨树身上攀爬着众多附生植物。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等;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树冠层还活动着一些鸟类以及昆虫。 野性中国 供图

  • 组图-附生植物6781755510008_.pic_hd.png

    巨树身上攀爬着众多附生植物。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等;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树冠层还活动着一些鸟类以及昆虫。 野性中国 供图

  • 组图-附生植物eaca5ffdeld1b11f96b2570371a2d8bb.png

    巨树身上攀爬着众多附生植物。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等;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树冠层还活动着一些鸟类以及昆虫。 野性中国 供图

  • 组图-附生植物cc0ad5a29j107f3902b3741979bdc721.png

    巨树身上攀爬着众多附生植物。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等;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树冠层还活动着一些鸟类以及昆虫。 野性中国 供图

  • WechatIMG721.png

    巨树身上攀爬着众多附生植物。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等;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树冠层还活动着一些鸟类以及昆虫。 野性中国 供图

  • p96.png

    2023年,藏南柏木科考期间,“中国巨树”科考队队员在巨树下合影。 摄影 刘纲

  • p97-2.png

    “中国巨树”科考队领队刘团玺与巨树的等身照(局部)。 野性中国 供图

  • 拟藿香叶绿绒蒿-那拉措-彭建生ibe_MG_3555.png

    拟藿香叶绿绒蒿 摄影 彭建生

  • 星叶草-色季拉-彭建生IMGL6886-已增强-NR.png

    星叶草 摄影 彭建生

  • 雪兔子-全景深合成-彭建生344A2938-拷贝.png

    雪兔子 摄影 彭建生

  • 304142a6-8f34-45cf-8607-d72bd55d00f1.png

    锥花绿绒蒿 摄影 彭建生

  • efe88cfc-4b15-4029-b66f-7851e4147e78.png

    三歧龙胆 摄影 彭建生

  • 唐古特雪莲-阿里-彭建生_34C8083.png

    唐古特雪莲 摄影 彭建生

< >

  在西藏东南部云雾缭绕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一片古老的森林静默生长了千年。2023年5月,一棵西藏柏木—“藏南柏木Ⅰ号”被“中国巨树”科考队精准测量,活体高度为101.2米,刷新亚洲纪录,成为目前已知世界第二高树种,仅次于北美红杉。

  101.2米—约相当于35层楼的高度。这棵藏南柏木屹立于林芝市波密县通麦镇,胸径达293厘米,其所在的巨树群落中,分布着大量树高在85米以上的树木,90米以上的高树多达25棵,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巨树高度和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巨柏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树种。全球有5种珍稀柏树,巨柏便是其中之一。根据古树生长区域枯树年轮推算,藏南柏木Ⅰ号的树龄约为1500岁。另一棵99.5米巨树藏南柏木Ⅱ号约1400岁。

  科考队采用无人机激光雷达与背包雷达协同测绘,生成三维点云模型,获取了巨树等身照。通过合成数百张无人机航拍图像,精度高达55亿像素,将巨树“平移”至世人眼前。

  何为巨树?“中国巨树”科考队领队刘团玺解释道,科学发现,在树体的蒸腾作用、虹吸效应等综合因素下,70米是树木水分输送能力的一个瓶颈,绝大多数树的树高被限制在此阈值下。因此在植物学领域,学者们把高度70米以上的树称为巨树。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会发现著名的巨树群落都生长在气温适宜、雨雾充足的区域。例如当今世界第一高树,生长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杉“亥伯龙神”(116.07米)和澳洲塔斯马尼亚岛的杏仁桉,分别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纬度40度左右的温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位于马来西亚热带的百米高树黄娑罗双则生长在赤道上,属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

  发现巨树群落的波密县,位于西藏东南部,波密的藏文意为“祖先”。由于地处偏远,人类活动对此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甚微。这里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温暖潮湿,阳光充足。同时因为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喜马拉雅山东端,波密是南亚季风暖湿水汽北上的重要通道。山脉拦截了来自印度洋的丰富暖湿气流,形成波密丰沛的降水。云雾常年缭绕林冠,形成“雾林”生态。树高超过60米后,根系输水能力锐减。巨树依靠枝叶直接从雾气与雨水中吸收水分,这是其突破百米的关键。同时,波密的高山峡谷有效屏蔽了热带风暴,稳定的环境让巨树群落免受风折雷击之患。“树不能无限长高。”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专家钟鑫指出。水分输送的物理极限与树干的机械强度,共同决定了树木生长的极限高度。

  巨树不仅是高度的象征,更是一座垂直的“生命城堡”,一棵巨树就能自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在“藏南柏木Ⅰ号”的不同高度区域,分别生长着蕨类苔藓、卷柏、地衣、兰花等附生植物,在树高60米左右的树洞口有鼯鼠留下的粪便。在藏南柏木Ⅱ号树上,科考队员也发现了惊人的生物多样性:树干上共生着46种附生植物,包括至少6种兰花。

  不少附生植物会在巨树的林冠层繁盛生长,但这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苔藓覆盖树干,经代谢出现腐殖质土壤,再由鸟类等动物带来植物种子,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发芽生长,空中生态系统才能逐渐形成。人为破坏会导致这一过程中断。“巨树是森林健康的镜子。”钟鑫说,“它的存在证明这片森林依然原始而完整。”因此,保护巨树,保护的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保护整个依托于巨树的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是中国最早的寻树者。2011年,他发起“中国巨树”科考项目。2022年8月,由奚志农领衔、联合多家科研及学术机构的自然学人组成的“中国巨树”科考队,奔赴西藏察隅进行攀树科考。此次攀树科考之旅,完成了两次大黄果冷杉等身照的拍摄,83.4米高的大黄果冷杉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树”。2023年,科考队在广袤的藏东南、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找到中国目前有记录的最高树藏南柏木Ⅰ号时,奚志农感慨道:“此刻,参天巨树林立,我真的觉得太幸运了。”

  若在地球上空俯瞰,这些中国巨树群落都生在藏东南的深深侵蚀之地中。亚洲地块扭曲最激烈的地方便是喜马拉雅山脉藏东南地区及至横断山脉一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帕隆藏布这五条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造就了天堑要塞,形成了地理地貌多样性。如此脆弱、复杂、立体而丰富多变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孕育了地球上这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巨柏在藏语中被称为“拉薪秀巴”,有“生命之树”之意。林芝市巴宜区世界柏树王园林内,有一棵巨柏距今已有3233年的历史。这棵树的树枝挂满经幡和哈达,当地传说这棵巨柏是苯教开山祖师敦巴辛绕的“生命树”,还相传文成公主的头发在此地化为森林。这些传说都体现出藏族群众对柏树的喜爱。

  树木既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又是文明演进的见证者;既是科学观察的对象,又是情感寄托的载体。巨树则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学意义,成为文明记忆的储存库和生命韧性的象征,以及包容、坚韧等人类美德的具象化。它们斑驳的树皮镌刻着远古神话,蜿蜒的年轮记录着历史变迁,茂密的枝叶间流淌着民族记忆,而深扎大地的根系则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上一页

下一页

遇见高原绿色,在藏东南寻找巨树

2025-09-15      本刊综合报道

  在西藏东南部云雾缭绕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一片古老的森林静默生长了千年。2023年5月,一棵西藏柏木—“藏南柏木Ⅰ号”被“中国巨树”科考队精准测量,活体高度为101.2米,刷新亚洲纪录,成为目前已知世界第二高树种,仅次于北美红杉。

  101.2米—约相当于35层楼的高度。这棵藏南柏木屹立于林芝市波密县通麦镇,胸径达293厘米,其所在的巨树群落中,分布着大量树高在85米以上的树木,90米以上的高树多达25棵,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巨树高度和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巨柏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树种。全球有5种珍稀柏树,巨柏便是其中之一。根据古树生长区域枯树年轮推算,藏南柏木Ⅰ号的树龄约为1500岁。另一棵99.5米巨树藏南柏木Ⅱ号约1400岁。

  科考队采用无人机激光雷达与背包雷达协同测绘,生成三维点云模型,获取了巨树等身照。通过合成数百张无人机航拍图像,精度高达55亿像素,将巨树“平移”至世人眼前。

  何为巨树?“中国巨树”科考队领队刘团玺解释道,科学发现,在树体的蒸腾作用、虹吸效应等综合因素下,70米是树木水分输送能力的一个瓶颈,绝大多数树的树高被限制在此阈值下。因此在植物学领域,学者们把高度70米以上的树称为巨树。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会发现著名的巨树群落都生长在气温适宜、雨雾充足的区域。例如当今世界第一高树,生长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杉“亥伯龙神”(116.07米)和澳洲塔斯马尼亚岛的杏仁桉,分别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纬度40度左右的温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位于马来西亚热带的百米高树黄娑罗双则生长在赤道上,属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

  发现巨树群落的波密县,位于西藏东南部,波密的藏文意为“祖先”。由于地处偏远,人类活动对此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甚微。这里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温暖潮湿,阳光充足。同时因为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喜马拉雅山东端,波密是南亚季风暖湿水汽北上的重要通道。山脉拦截了来自印度洋的丰富暖湿气流,形成波密丰沛的降水。云雾常年缭绕林冠,形成“雾林”生态。树高超过60米后,根系输水能力锐减。巨树依靠枝叶直接从雾气与雨水中吸收水分,这是其突破百米的关键。同时,波密的高山峡谷有效屏蔽了热带风暴,稳定的环境让巨树群落免受风折雷击之患。“树不能无限长高。”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专家钟鑫指出。水分输送的物理极限与树干的机械强度,共同决定了树木生长的极限高度。

  巨树不仅是高度的象征,更是一座垂直的“生命城堡”,一棵巨树就能自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在“藏南柏木Ⅰ号”的不同高度区域,分别生长着蕨类苔藓、卷柏、地衣、兰花等附生植物,在树高60米左右的树洞口有鼯鼠留下的粪便。在藏南柏木Ⅱ号树上,科考队员也发现了惊人的生物多样性:树干上共生着46种附生植物,包括至少6种兰花。

  不少附生植物会在巨树的林冠层繁盛生长,但这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苔藓覆盖树干,经代谢出现腐殖质土壤,再由鸟类等动物带来植物种子,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发芽生长,空中生态系统才能逐渐形成。人为破坏会导致这一过程中断。“巨树是森林健康的镜子。”钟鑫说,“它的存在证明这片森林依然原始而完整。”因此,保护巨树,保护的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保护整个依托于巨树的生态系统。

  野生动物摄影家奚志农是中国最早的寻树者。2011年,他发起“中国巨树”科考项目。2022年8月,由奚志农领衔、联合多家科研及学术机构的自然学人组成的“中国巨树”科考队,奔赴西藏察隅进行攀树科考。此次攀树科考之旅,完成了两次大黄果冷杉等身照的拍摄,83.4米高的大黄果冷杉是当时的“中国最高树”。2023年,科考队在广袤的藏东南、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找到中国目前有记录的最高树藏南柏木Ⅰ号时,奚志农感慨道:“此刻,参天巨树林立,我真的觉得太幸运了。”

  若在地球上空俯瞰,这些中国巨树群落都生在藏东南的深深侵蚀之地中。亚洲地块扭曲最激烈的地方便是喜马拉雅山脉藏东南地区及至横断山脉一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帕隆藏布这五条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造就了天堑要塞,形成了地理地貌多样性。如此脆弱、复杂、立体而丰富多变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孕育了地球上这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巨柏在藏语中被称为“拉薪秀巴”,有“生命之树”之意。林芝市巴宜区世界柏树王园林内,有一棵巨柏距今已有3233年的历史。这棵树的树枝挂满经幡和哈达,当地传说这棵巨柏是苯教开山祖师敦巴辛绕的“生命树”,还相传文成公主的头发在此地化为森林。这些传说都体现出藏族群众对柏树的喜爱。

  树木既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又是文明演进的见证者;既是科学观察的对象,又是情感寄托的载体。巨树则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学意义,成为文明记忆的储存库和生命韧性的象征,以及包容、坚韧等人类美德的具象化。它们斑驳的树皮镌刻着远古神话,蜿蜒的年轮记录着历史变迁,茂密的枝叶间流淌着民族记忆,而深扎大地的根系则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 b849cbed-0733-4936-9018-c73bd930f3e9.png

    西藏自治区共记录7504种维管束植物,其中,中国特有植物2760种,西藏特有植物1075种,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383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169种,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40种。 西藏杓兰 摄影 彭建生

  • p94(换图备选)WechatIMG723.png

    波密易贡乡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北上的通道年均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具备云雾森林条件。野性中国 供图

  • 0d365fe52n57d51917ef3c55fe2a68df.png

    巨树身上攀爬着众多附生植物。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等;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树冠层还活动着一些鸟类以及昆虫。 野性中国 供图

  • 组图-附生植物6781755510008_.pic_hd.png

    巨树身上攀爬着众多附生植物。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等;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树冠层还活动着一些鸟类以及昆虫。 野性中国 供图

  • 组图-附生植物eaca5ffdeld1b11f96b2570371a2d8bb.png

    巨树身上攀爬着众多附生植物。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等;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树冠层还活动着一些鸟类以及昆虫。 野性中国 供图

  • 组图-附生植物cc0ad5a29j107f3902b3741979bdc721.png

    巨树身上攀爬着众多附生植物。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等;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树冠层还活动着一些鸟类以及昆虫。 野性中国 供图

  • WechatIMG721.png

    巨树身上攀爬着众多附生植物。在树梢,能看到密集生长的石豆兰、如胡须一样的二级保护植物网络马尾杉、极度耐旱的景天科石莲属多肉植物等;在巨树基部,可以看到耐荫的蕨类和苔藓、攀爬的藤本植物。树顶和树底有天壤之别,附生植物差异巨大。树冠层还活动着一些鸟类以及昆虫。 野性中国 供图

  • p96.png

    2023年,藏南柏木科考期间,“中国巨树”科考队队员在巨树下合影。 摄影 刘纲

  • p97-2.png

    “中国巨树”科考队领队刘团玺与巨树的等身照(局部)。 野性中国 供图

  • 拟藿香叶绿绒蒿-那拉措-彭建生ibe_MG_3555.png

    拟藿香叶绿绒蒿 摄影 彭建生

  • 星叶草-色季拉-彭建生IMGL6886-已增强-NR.png

    星叶草 摄影 彭建生

  • 雪兔子-全景深合成-彭建生344A2938-拷贝.png

    雪兔子 摄影 彭建生

  • 304142a6-8f34-45cf-8607-d72bd55d00f1.png

    锥花绿绒蒿 摄影 彭建生

  • efe88cfc-4b15-4029-b66f-7851e4147e78.png

    三歧龙胆 摄影 彭建生

  • 唐古特雪莲-阿里-彭建生_34C8083.png

    唐古特雪莲 摄影 彭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