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杨昌芹,“竹编苗妹”上两会

2018-04-12      本刊记者 胡周萌 杨云倩

  • 微信图片_20180321152442'.jpg

    人大代表杨昌芹。摄影 胡周萌/人民画报

  • VCG111147103423.jpg

    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杨昌芹围绕“做好竹编传承人,拓宽脱贫致富路”主题发言后,展示她手工制作的竹编画《铭记初心 走进新时代》。视觉中国 供图

  • 509841710905132310.jpg

    从16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90后”杨昌芹已经有十多年竹编经验,不仅多次获奖,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 151919482627772619.jpg

    竹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准备篾条,是最为复杂的步骤。最细的篾条只有0.25毫米宽,和人的头发丝差不多。

  • 572054839172010380.jpg

    杨昌芹制作的竹编茶壶。她将精致的竹编技艺与日常用品结合在一起,美观大方,实用性强,不仅得到了专业认可,也受到了市场欢迎。

  • 761272135739652382.jpg

    竹编花瓶。小小的竹编,在杨昌芹和乡亲们手中,不仅是精致的物件,也是致富的手段。

< >

  “我们村80%的人住上了小洋楼,60%的人开上了小汽车。”3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前,头戴银饰、身穿苗族服装的“90后”代表杨昌芹举着竹编水杯在首场“代表通道”上向记者们说道。

……………………………………………………………… 

  贵州赤水是“中国竹子之乡”,现有竹林面积131万亩,竹子是当地农民增收渠道之一。杨昌芹是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也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28岁的她已经从事了十多年竹编工作。

  “我在通道上讲的就是我生活中的故事,赤水是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也是我们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杨昌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给物件“穿上”竹编

  15岁初中毕业后,杨昌芹外出学习幼师专业。她从小喜欢做手工,就又进入黔东印江民族职业学校。期间,她和十名学生被派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技术。“本来想着多一门手艺以后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学了以后才发现自己是真的喜欢手工行业。”杨昌芹说。

  但喜欢并不意味着全部,杨昌芹的母亲希望她从事相对安稳的幼师工作,还召集亲戚们开家长会,反对她从事看起来没有希望的竹编手工艺。“当时幼师行业人员稀缺,每个月能有约3000元的收入,还带五险一金。而我做竹编,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80元。”杨昌芹笑着说,“我不轻易做选择,一旦选择了就会坚持到底。哪怕我将来没有其他人那么富裕安定,但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从选择的那一天起,我就把竹编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尽最大的努力来做。”

  竹编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工艺复杂,曾被誉为“西部民间工艺的奇葩”。制作时,首先要选择原材料慈竹,慈竹较楠竹、斑竹等竹节长、韧性好、竹纤维更加细腻。然后进行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晾干、拉丝等多道工序。在这个过程中,竹片被处理成晶莹透明、精细如头发的竹丝。接下来便是精心编织,竹丝越细,编织出来的作品就越精致。一件作品的完成,往往要经过20多道工序,这考验着手工艺人的技巧与耐心。

  在赤水学习期间,杨昌芹通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这项在很多人看来有些枯燥的工作,对杨昌芹来说却有着无穷的趣味。老师与同学们都说,杨昌芹对竹编艺术有灵性,一点就通。同学们在学校学成回乡后,杨昌芹又留下来继续学习平面竹编技艺,水平一天天精进。

  2014年,杨昌芹在原有的平面竹编基础上,将竹编与生活实用器具相结合,将传统的平面竹编工艺升级为立体精细竹编工艺,刷新了人们对竹编工艺的传统认识,也以此打开了竹编工艺品销售市场,她也多次荣获贵州省内外工艺品大奖。

  当果盘、花瓶、书柜、椅子等物件“穿上”竹编,它们的气质就不一样了。“传统手工和现代生活审美结合起来,才会形成活态传承的效果。我们不仅能做精美的工艺品,还能做日常生活用品。”杨昌芹介绍,她们还可以根据客人需要进行私人定制。在她看来,只要有改变的意识,将技艺进行整合创新,就会有更广大的市场。

  过去,大同镇的竹子一般是直接拿到市场上售卖,平均每吨价格450元左右。如今,一棵小竹子经过精细加工,制作成精美的编画、竹篮等工艺品,“身价”翻倍。赤水市的131万亩竹林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小竹编 大梦想

  会场之外,竹编的水杯套、竹编的手镯、竹编的包……杨昌芹用满身的竹编元素,当起了赤水竹编的“代言人”。“我是站在这里的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年纪虽小,但可以说我是见证赤水脱贫攻坚并从中获益的年轻人。”在代表通道上,杨昌芹说起家乡的变化,言语中不乏自豪。

  2008年,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十年发展,已经从当年一个小小的加工作坊发展到产业化运营,带动了当地2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年营业额已达到300多万元。同时,为了帮助当地竹农有一技之长,她还先后义务培训了近千名贫困群众。凭借学到的竹编手艺,一些贫困群众走出了生活困境。“把样品和材料送到他们家中,根据订单做成竹编成品我们再收回。他们一个月可以挣一两千元钱,而且在家就可以做,不算太费力。”在杨昌芹的带动下,不少赤水竹农通过竹编手艺脱贫致富。

  如今,杨昌芹做出了自己的成就,还带领了乡亲们致富。而她的母亲也转变了最初的想法,因为她已经看到了想要的结果。

  杨昌芹来自基层,大部分时间跟村民工作生活在一起,更能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在“代表通道”上,杨昌芹展示的杯子就是乡亲们实现脱贫的产品之一。“通过培训,我们当地手拿锄头的农民也能够编织这样一个工艺品,一个竹编套村民可以获得100元的收益,这100元对于我们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梦,而每一个人的小梦加起来就是我们国家的中国梦。”

  3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后结束后,杨昌芹在会场外展示了一幅《铭记初心 走进新时代》竹编画,吸引了代表和记者的关注。在杨昌芹看来,现在国家进入了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只要大家不懒,生活肯定不成问题。”而对政府报告中提到的乡村振兴,杨昌芹也有自己的看法——“乡村振兴,区别于以前的农村,也区别于现代化城市,一定要与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相结合。如果没有特色,村子就是千篇一律的,谈不上乡村振兴的质量。”

  在赤水这片红色土地上,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和丹霞地貌,让旅游产业越发红火。而竹编作为赤水特色工艺品,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大。2017年,因“四渡赤水”闻名的革命老区赤水,在集中连片特困的乌蒙山区,第一个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这次全国两会杨昌芹带来的建议就是希望从重庆经泸州到遵义的高铁,能够在赤水设一个站,以及尽快启动赤水到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交通对带动地方的旅游业有着最直接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上来了,会有更多人来到赤水、玩在赤水、留在赤水。”而且在她看来,将传统手工和旅游产业相融合,才能真正带动村子里人们就业,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特色。“没有年轻人的注入和思想创新,可能会人亡技失。手工艺品的精致与其蕴含的智慧,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

  在十年以前,传统手工行业也许还看不到今天的希望。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赤水竹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彻底火了一把,很多乡亲在电视里认出了这个姑娘,一些村里的年轻人给她发来微信说:“想跟着你一起干!”杨昌芹的妹妹之前一直犹豫是外出打工还是回乡,这次终于下定了决心,在电话里告诉杨昌芹:“姐,我跟你回老家!”

  杨昌芹说,自己将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展好竹编工艺,让更多群众靠着这门手艺脱贫致富。她语气坚定、底气十足:“希望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民间手艺的价值,让更多年轻人、更多新鲜的血液参与进来,带着一份情怀来传承和发展民族手工业。”

上一页

下一页

杨昌芹,“竹编苗妹”上两会

2018-04-12      本刊记者 胡周萌 杨云倩

  “我们村80%的人住上了小洋楼,60%的人开上了小汽车。”3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前,头戴银饰、身穿苗族服装的“90后”代表杨昌芹举着竹编水杯在首场“代表通道”上向记者们说道。

……………………………………………………………… 

  贵州赤水是“中国竹子之乡”,现有竹林面积131万亩,竹子是当地农民增收渠道之一。杨昌芹是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也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28岁的她已经从事了十多年竹编工作。

  “我在通道上讲的就是我生活中的故事,赤水是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也是我们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杨昌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给物件“穿上”竹编

  15岁初中毕业后,杨昌芹外出学习幼师专业。她从小喜欢做手工,就又进入黔东印江民族职业学校。期间,她和十名学生被派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技术。“本来想着多一门手艺以后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学了以后才发现自己是真的喜欢手工行业。”杨昌芹说。

  但喜欢并不意味着全部,杨昌芹的母亲希望她从事相对安稳的幼师工作,还召集亲戚们开家长会,反对她从事看起来没有希望的竹编手工艺。“当时幼师行业人员稀缺,每个月能有约3000元的收入,还带五险一金。而我做竹编,第一个月的工资是380元。”杨昌芹笑着说,“我不轻易做选择,一旦选择了就会坚持到底。哪怕我将来没有其他人那么富裕安定,但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从选择的那一天起,我就把竹编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尽最大的努力来做。”

  竹编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工艺复杂,曾被誉为“西部民间工艺的奇葩”。制作时,首先要选择原材料慈竹,慈竹较楠竹、斑竹等竹节长、韧性好、竹纤维更加细腻。然后进行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晾干、拉丝等多道工序。在这个过程中,竹片被处理成晶莹透明、精细如头发的竹丝。接下来便是精心编织,竹丝越细,编织出来的作品就越精致。一件作品的完成,往往要经过20多道工序,这考验着手工艺人的技巧与耐心。

  在赤水学习期间,杨昌芹通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这项在很多人看来有些枯燥的工作,对杨昌芹来说却有着无穷的趣味。老师与同学们都说,杨昌芹对竹编艺术有灵性,一点就通。同学们在学校学成回乡后,杨昌芹又留下来继续学习平面竹编技艺,水平一天天精进。

  2014年,杨昌芹在原有的平面竹编基础上,将竹编与生活实用器具相结合,将传统的平面竹编工艺升级为立体精细竹编工艺,刷新了人们对竹编工艺的传统认识,也以此打开了竹编工艺品销售市场,她也多次荣获贵州省内外工艺品大奖。

  当果盘、花瓶、书柜、椅子等物件“穿上”竹编,它们的气质就不一样了。“传统手工和现代生活审美结合起来,才会形成活态传承的效果。我们不仅能做精美的工艺品,还能做日常生活用品。”杨昌芹介绍,她们还可以根据客人需要进行私人定制。在她看来,只要有改变的意识,将技艺进行整合创新,就会有更广大的市场。

  过去,大同镇的竹子一般是直接拿到市场上售卖,平均每吨价格450元左右。如今,一棵小竹子经过精细加工,制作成精美的编画、竹篮等工艺品,“身价”翻倍。赤水市的131万亩竹林也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小竹编 大梦想

  会场之外,竹编的水杯套、竹编的手镯、竹编的包……杨昌芹用满身的竹编元素,当起了赤水竹编的“代言人”。“我是站在这里的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年纪虽小,但可以说我是见证赤水脱贫攻坚并从中获益的年轻人。”在代表通道上,杨昌芹说起家乡的变化,言语中不乏自豪。

  2008年,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十年发展,已经从当年一个小小的加工作坊发展到产业化运营,带动了当地2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年营业额已达到300多万元。同时,为了帮助当地竹农有一技之长,她还先后义务培训了近千名贫困群众。凭借学到的竹编手艺,一些贫困群众走出了生活困境。“把样品和材料送到他们家中,根据订单做成竹编成品我们再收回。他们一个月可以挣一两千元钱,而且在家就可以做,不算太费力。”在杨昌芹的带动下,不少赤水竹农通过竹编手艺脱贫致富。

  如今,杨昌芹做出了自己的成就,还带领了乡亲们致富。而她的母亲也转变了最初的想法,因为她已经看到了想要的结果。

  杨昌芹来自基层,大部分时间跟村民工作生活在一起,更能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在“代表通道”上,杨昌芹展示的杯子就是乡亲们实现脱贫的产品之一。“通过培训,我们当地手拿锄头的农民也能够编织这样一个工艺品,一个竹编套村民可以获得100元的收益,这100元对于我们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梦,而每一个人的小梦加起来就是我们国家的中国梦。”

  3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后结束后,杨昌芹在会场外展示了一幅《铭记初心 走进新时代》竹编画,吸引了代表和记者的关注。在杨昌芹看来,现在国家进入了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村子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只要大家不懒,生活肯定不成问题。”而对政府报告中提到的乡村振兴,杨昌芹也有自己的看法——“乡村振兴,区别于以前的农村,也区别于现代化城市,一定要与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相结合。如果没有特色,村子就是千篇一律的,谈不上乡村振兴的质量。”

  在赤水这片红色土地上,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和丹霞地貌,让旅游产业越发红火。而竹编作为赤水特色工艺品,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大。2017年,因“四渡赤水”闻名的革命老区赤水,在集中连片特困的乌蒙山区,第一个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这次全国两会杨昌芹带来的建议就是希望从重庆经泸州到遵义的高铁,能够在赤水设一个站,以及尽快启动赤水到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交通对带动地方的旅游业有着最直接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上来了,会有更多人来到赤水、玩在赤水、留在赤水。”而且在她看来,将传统手工和旅游产业相融合,才能真正带动村子里人们就业,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特色。“没有年轻人的注入和思想创新,可能会人亡技失。手工艺品的精致与其蕴含的智慧,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

  在十年以前,传统手工行业也许还看不到今天的希望。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回乡。赤水竹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彻底火了一把,很多乡亲在电视里认出了这个姑娘,一些村里的年轻人给她发来微信说:“想跟着你一起干!”杨昌芹的妹妹之前一直犹豫是外出打工还是回乡,这次终于下定了决心,在电话里告诉杨昌芹:“姐,我跟你回老家!”

  杨昌芹说,自己将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展好竹编工艺,让更多群众靠着这门手艺脱贫致富。她语气坚定、底气十足:“希望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民间手艺的价值,让更多年轻人、更多新鲜的血液参与进来,带着一份情怀来传承和发展民族手工业。”

  • 微信图片_20180321152442'.jpg

    人大代表杨昌芹。摄影 胡周萌/人民画报

  • VCG111147103423.jpg

    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杨昌芹围绕“做好竹编传承人,拓宽脱贫致富路”主题发言后,展示她手工制作的竹编画《铭记初心 走进新时代》。视觉中国 供图

  • 509841710905132310.jpg

    从16岁开始学习竹编技艺,“90后”杨昌芹已经有十多年竹编经验,不仅多次获奖,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 151919482627772619.jpg

    竹编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准备篾条,是最为复杂的步骤。最细的篾条只有0.25毫米宽,和人的头发丝差不多。

  • 572054839172010380.jpg

    杨昌芹制作的竹编茶壶。她将精致的竹编技艺与日常用品结合在一起,美观大方,实用性强,不仅得到了专业认可,也受到了市场欢迎。

  • 761272135739652382.jpg

    竹编花瓶。小小的竹编,在杨昌芹和乡亲们手中,不仅是精致的物件,也是致富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