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刘若鹏,用梦想和创新改变世界

2018-04-12      本刊记者 胡周萌 杨云倩

  • 微信图片_20180321152608'.jpg

    人大代表刘若鹏。摄影 胡周萌/人民画报

  • 256973698_8.jpg

    2015年7月20日,刘若鹏介绍马丁飞行包。从一支5人海归创业团队到一家全球化的创新集团、一个横跨五大洲21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创新共同体,刘若鹏和团队仅仅用了8年时间。 摄影 毛思倩/新华社

  • 259493875_8.jpg

    2016年10月11日,在2016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主题展示区,刘若鹏(右)准备临近空间飞行器“旅行者”号的搭载设施。 摄影 毛思倩/新华社

< >

  35岁的刘若鹏和他的团队,正在改写世界超材料产业的格局,也以自己的创业故事带动更多年轻人勇于前进。

………………………………………………………………

  3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作为代表之一,结合自身探索实践,作了主题为军民融合推动源头科技创新发展的汇报发言。当他介绍企业的名字时,习近平总书记问起,“光启”是否来源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名字。“的确,我们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能为中华民族科技复兴作出贡献。”

  从2010年携超材料技术回国到如今布局超材料全产业链,从借钱创业到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将以前只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飞行背包”等黑科技成功带进现实世界……刘若鹏和他的团队想做的和能做的还有更多。

  01的颠覆性创新

  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把超材料评为21世纪头十年里人类最重要的十项科技突破之一,且排在第二位。材料科学界也把超材料评为过去半个世纪来人类在材料科学领域最重大的理念和技术上的突破。2010年初,5位名校毕业的海归高材生拿着凑来的20万元来到深圳,创立了光启科技。

  超材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材料,而是利用计算设计再加上微纳加工的制造,实现人造物质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说所有的材料都是超材料的原料,但利用超材料技术可以把它的内部重新结构化,带来原来自然界或者它本身不具备的特殊属性。超材料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产品设计技术,而不是一种单纯意义的材料设计技术。”刘若鹏介绍。

  事实上,他们所研究的“超材料”连很多专业人士都搞不懂,何况外行。幸运的是,他们有机会跟深圳市领导进行了几次三番的汇报,最终落户了下来。

  超材料领域的人,都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构建起一个体系,可以让人像编写电脑程序一样编辑材料,让材料能够直接变成所设想的装备或者具备所需要的性能。“在2009年,我们做了一个隐身衣超材料的实验原型,把6000种不同的人造微结构放在一起,实现电磁波在空间中的拐弯。”这种隐身衣,在指定的电磁波频段内,使电磁波转向,绕过被超材料覆盖的物体,造成“隐身”的效果。这一成果在《科学》杂志刊登,引起世界轰动。

  之后,刘若鹏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2018年,光启团队构建了超材料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这项前沿性科学走向实际应用的、创新价值链的闭环。如今,光启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创新集团、一个横跨五大洲21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创新共同体。

  超材料的科学思想是人造物质、造出自然界没有的物质,但转化成技术、工业体系的思想是如何能重构材料工程的工业体系,从材料决定装备转变为装备定制材料。“让实验室中最前沿的、能评上全球十大科技进展的原创性成果从实验室走出来,形成从01的价值闭环,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刘若鹏认为,通过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摸索,还摸索到了一些客观规律、总结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

  而所谓从01的颠覆性创新、源头创新,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这需要从教育、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共建工业体系、技术垂直行业到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从而带来整个行业的变革,需要全社会很多不同角色的资源同时融入和参与。”

  短短几年间,光启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完成了从01、再到工程化、产品化,直至向其他垂直行业进行发展的创新发展规律,开创了工业级超材料的设计、计算、制造、生产、检测、标准的全链条全过程体系,也使得中国在超材料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刘若鹏看来,光启的颠覆式创新只是众多力量中的一小部分,因为颠覆式创新形成集聚效应后,往往意味着科技革命。中国如何主导下一轮科技革命,关键而重要。

  刘若鹏表示:“目前超材料在国内多个领域已经实现应用。首先是国防科工装备、航空航天领域和舰船领域有很多应用。在无人机尤其是大型无人机、汽车工业、城市设施、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也在不断延伸。”

  “深圳和雄安都深深吸引了我们”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飞速发展正是40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缩影。刘若鹏出生于陕西,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时,9岁的刘若鹏就跟随父母来到了深圳。“很多人已经记不清40年前的生活是什么样了,应该用VR(视觉模拟)技术让大家都回到40年前过一天生活,用最直观的体验来感受变化。”在刘若鹏看来,改革开放是释放全社会生产力、鼓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事物的伟大进程。

  而从光启在深圳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刘若鹏认为,深圳是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优秀范本。“除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外,深圳的发展还在于人。”刘若鹏认为,深圳这个城市很特别,它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所有到深圳的人都是想去干一番事业。“当年我们全国走了一圈,到了深圳,一下子就决定留下来了。”刘若鹏说。

  “超材料属于理论物理,非常难理解,很多人听了都是晕头转向。”刘若鹏觉得,在2010年前后,这样超前的新技术能有机会直接向市领导做汇报,国内没几个城市能做到。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团队落户需要准备公文材料,但这几个海归毫无经验,于是深圳一些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陪着他们熬夜赶材料。“我们无亲无故,人家顶多会去引荐支持,没有义务帮忙。但深圳这个地方,你说要干这个事,大家都愿意过来,跟你一起去探索去冒险,哪怕他不懂,也愿意过来给你添把柴火。”

  刘若鹏认为,深圳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人的因素十分重要。所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刘若鹏期待的主要是教育、人才、服务、产业等方面创新要素能够打破壁垒,进行充分流动。

  20179月,雄安光启军民融合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光启超材料前沿技术研究院和光启新型发动机先进技术研究院也拟在雄安新区规划成立。对雄安新区而言,多项落地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都具备高科技、新兴产业、创新性机构等特点,而光启在雄安新区的发展方向也同深圳有明显区别——强化深度的军民融合,在体制机制上寻找新突破。

  “雄安在军民融合领域做了很多创新的战略定位,在深度融合方面已经远远超过我们一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所能左右,光启会把更前沿的想法和领域布局雄安,相信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刘若鹏说。

  更让刘若鹏有信心的是,今天去雄安新区,感觉跟几十年前的深圳非常相似。“所有人都是神色匆忙,上厕所都是跑着去。”在他看来,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不一样之处并不在于政策,而在于所承担的使命和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不同。“创业最需要的就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对于我们做从无到有、从01的科技创新,深圳和雄安都深深吸引了我们。”

  创业创新的新一轮春天

  20181月,1983年出生的刘若鹏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广东代表团的162名代表之一。“我当了5年的广东省人大代表,现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感到特别幸运。”刘若鹏曾为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深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刘若鹏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关注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并将切实有效的建议带到大会上,是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得知自己当选代表后,他多次开展调研,与企业、政府部门、科技协会、高校等沟通和交流,征集各方意见,并结合自身所处行业和领域的经验,形成了两份科技创新领域的建议。

  在提交的《关于规范和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健全保障体系》的建议中,他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界定新型研发机构身份,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评价支持体系。刘若鹏认为,由科技到产业的转化是非常复杂的,新型研发机构可以在科技与产业之间把这个领域的产业化、技术化、工业化建立起来。从本质上讲,新型研发机构是政府对技术研究的支持载体,新型研发机构的人才一定是来自于这个领域里面最顶尖的研究和研发人员。

  在3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代表团参与审议时,刘若鹏向习近平总书记建议,把新型研发机构纳入到“国家队”,形成一支国有新兴的拳头科技产业力量;把创新驱动战略与军民融合创新战略相结合;充足整合产业链条与分工,打破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弹簧门”,激发颠覆性创新技术,激活革命性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刘若鹏说,从跟习近平总书记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国家将创新提高到了非常高的国家战略地位,他还谈到,要集全世界创新成果大成,但是不能依赖别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科技力量、创新力量。

  刘若鹏曾在2012年、2014年、2016年三次向习近平总书记做汇报,体现了总书记对创新的重视。“201212月,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23天就视察了光启,谈到中国梦归根结底需要人才来实现,国家应择天下英才而用。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特别嘱咐我们团队要向老一辈科学家们学习,争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刘若鹏回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西兰见证了光启南半球临近空间飞行测试项目的签约,2016年在军民融合展上检阅了光启超材料技术在国防军工领域的发展。“这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客观事实上都可以看出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中国科技创新已经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刘若鹏说,“2009年时,团队集体回国的情况很少,都是零零星星的。现在高层次团队集体回国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不再做候鸟,彻底扎根创业。如今,绝对是创业创新的新一轮春天。”

  在光启的官网上,“光启,改变世界的创新”几个大字十分显眼。“只要心存梦想,就能改变世界。”刘若鹏说。也正如他们当年坚定地回国创业,希望成为对人类科技做出贡献的众人之一,他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一起“改变世界”。

 

上一页

下一页

刘若鹏,用梦想和创新改变世界

2018-04-12      本刊记者 胡周萌 杨云倩

  35岁的刘若鹏和他的团队,正在改写世界超材料产业的格局,也以自己的创业故事带动更多年轻人勇于前进。

………………………………………………………………

  37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作为代表之一,结合自身探索实践,作了主题为军民融合推动源头科技创新发展的汇报发言。当他介绍企业的名字时,习近平总书记问起,“光启”是否来源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名字。“的确,我们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能为中华民族科技复兴作出贡献。”

  从2010年携超材料技术回国到如今布局超材料全产业链,从借钱创业到旗下三家上市公司、将以前只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飞行背包”等黑科技成功带进现实世界……刘若鹏和他的团队想做的和能做的还有更多。

  01的颠覆性创新

  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把超材料评为21世纪头十年里人类最重要的十项科技突破之一,且排在第二位。材料科学界也把超材料评为过去半个世纪来人类在材料科学领域最重大的理念和技术上的突破。2010年初,5位名校毕业的海归高材生拿着凑来的20万元来到深圳,创立了光启科技。

  超材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材料,而是利用计算设计再加上微纳加工的制造,实现人造物质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说所有的材料都是超材料的原料,但利用超材料技术可以把它的内部重新结构化,带来原来自然界或者它本身不具备的特殊属性。超材料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产品设计技术,而不是一种单纯意义的材料设计技术。”刘若鹏介绍。

  事实上,他们所研究的“超材料”连很多专业人士都搞不懂,何况外行。幸运的是,他们有机会跟深圳市领导进行了几次三番的汇报,最终落户了下来。

  超材料领域的人,都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构建起一个体系,可以让人像编写电脑程序一样编辑材料,让材料能够直接变成所设想的装备或者具备所需要的性能。“在2009年,我们做了一个隐身衣超材料的实验原型,把6000种不同的人造微结构放在一起,实现电磁波在空间中的拐弯。”这种隐身衣,在指定的电磁波频段内,使电磁波转向,绕过被超材料覆盖的物体,造成“隐身”的效果。这一成果在《科学》杂志刊登,引起世界轰动。

  之后,刘若鹏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2018年,光启团队构建了超材料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这项前沿性科学走向实际应用的、创新价值链的闭环。如今,光启成为一家全球化的创新集团、一个横跨五大洲21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创新共同体。

  超材料的科学思想是人造物质、造出自然界没有的物质,但转化成技术、工业体系的思想是如何能重构材料工程的工业体系,从材料决定装备转变为装备定制材料。“让实验室中最前沿的、能评上全球十大科技进展的原创性成果从实验室走出来,形成从01的价值闭环,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刘若鹏认为,通过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摸索,还摸索到了一些客观规律、总结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

  而所谓从01的颠覆性创新、源头创新,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这需要从教育、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共建工业体系、技术垂直行业到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构建产业链上下游,从而带来整个行业的变革,需要全社会很多不同角色的资源同时融入和参与。”

  短短几年间,光启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完成了从01、再到工程化、产品化,直至向其他垂直行业进行发展的创新发展规律,开创了工业级超材料的设计、计算、制造、生产、检测、标准的全链条全过程体系,也使得中国在超材料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刘若鹏看来,光启的颠覆式创新只是众多力量中的一小部分,因为颠覆式创新形成集聚效应后,往往意味着科技革命。中国如何主导下一轮科技革命,关键而重要。

  刘若鹏表示:“目前超材料在国内多个领域已经实现应用。首先是国防科工装备、航空航天领域和舰船领域有很多应用。在无人机尤其是大型无人机、汽车工业、城市设施、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也在不断延伸。”

  “深圳和雄安都深深吸引了我们”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飞速发展正是40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缩影。刘若鹏出生于陕西,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时,9岁的刘若鹏就跟随父母来到了深圳。“很多人已经记不清40年前的生活是什么样了,应该用VR(视觉模拟)技术让大家都回到40年前过一天生活,用最直观的体验来感受变化。”在刘若鹏看来,改革开放是释放全社会生产力、鼓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事物的伟大进程。

  而从光启在深圳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刘若鹏认为,深圳是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优秀范本。“除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外,深圳的发展还在于人。”刘若鹏认为,深圳这个城市很特别,它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所有到深圳的人都是想去干一番事业。“当年我们全国走了一圈,到了深圳,一下子就决定留下来了。”刘若鹏说。

  “超材料属于理论物理,非常难理解,很多人听了都是晕头转向。”刘若鹏觉得,在2010年前后,这样超前的新技术能有机会直接向市领导做汇报,国内没几个城市能做到。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团队落户需要准备公文材料,但这几个海归毫无经验,于是深圳一些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陪着他们熬夜赶材料。“我们无亲无故,人家顶多会去引荐支持,没有义务帮忙。但深圳这个地方,你说要干这个事,大家都愿意过来,跟你一起去探索去冒险,哪怕他不懂,也愿意过来给你添把柴火。”

  刘若鹏认为,深圳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人的因素十分重要。所以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刘若鹏期待的主要是教育、人才、服务、产业等方面创新要素能够打破壁垒,进行充分流动。

  20179月,雄安光启军民融合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光启超材料前沿技术研究院和光启新型发动机先进技术研究院也拟在雄安新区规划成立。对雄安新区而言,多项落地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都具备高科技、新兴产业、创新性机构等特点,而光启在雄安新区的发展方向也同深圳有明显区别——强化深度的军民融合,在体制机制上寻找新突破。

  “雄安在军民融合领域做了很多创新的战略定位,在深度融合方面已经远远超过我们一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所能左右,光启会把更前沿的想法和领域布局雄安,相信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刘若鹏说。

  更让刘若鹏有信心的是,今天去雄安新区,感觉跟几十年前的深圳非常相似。“所有人都是神色匆忙,上厕所都是跑着去。”在他看来,从深圳特区到雄安新区,不一样之处并不在于政策,而在于所承担的使命和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不同。“创业最需要的就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对于我们做从无到有、从01的科技创新,深圳和雄安都深深吸引了我们。”

  创业创新的新一轮春天

  20181月,1983年出生的刘若鹏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广东代表团的162名代表之一。“我当了5年的广东省人大代表,现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感到特别幸运。”刘若鹏曾为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深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刘若鹏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关注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并将切实有效的建议带到大会上,是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得知自己当选代表后,他多次开展调研,与企业、政府部门、科技协会、高校等沟通和交流,征集各方意见,并结合自身所处行业和领域的经验,形成了两份科技创新领域的建议。

  在提交的《关于规范和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健全保障体系》的建议中,他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界定新型研发机构身份,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评价支持体系。刘若鹏认为,由科技到产业的转化是非常复杂的,新型研发机构可以在科技与产业之间把这个领域的产业化、技术化、工业化建立起来。从本质上讲,新型研发机构是政府对技术研究的支持载体,新型研发机构的人才一定是来自于这个领域里面最顶尖的研究和研发人员。

  在3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代表团参与审议时,刘若鹏向习近平总书记建议,把新型研发机构纳入到“国家队”,形成一支国有新兴的拳头科技产业力量;把创新驱动战略与军民融合创新战略相结合;充足整合产业链条与分工,打破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弹簧门”,激发颠覆性创新技术,激活革命性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刘若鹏说,从跟习近平总书记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国家将创新提高到了非常高的国家战略地位,他还谈到,要集全世界创新成果大成,但是不能依赖别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科技力量、创新力量。

  刘若鹏曾在2012年、2014年、2016年三次向习近平总书记做汇报,体现了总书记对创新的重视。“201212月,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23天就视察了光启,谈到中国梦归根结底需要人才来实现,国家应择天下英才而用。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特别嘱咐我们团队要向老一辈科学家们学习,争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刘若鹏回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西兰见证了光启南半球临近空间飞行测试项目的签约,2016年在军民融合展上检阅了光启超材料技术在国防军工领域的发展。“这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客观事实上都可以看出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中国科技创新已经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刘若鹏说,“2009年时,团队集体回国的情况很少,都是零零星星的。现在高层次团队集体回国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不再做候鸟,彻底扎根创业。如今,绝对是创业创新的新一轮春天。”

  在光启的官网上,“光启,改变世界的创新”几个大字十分显眼。“只要心存梦想,就能改变世界。”刘若鹏说。也正如他们当年坚定地回国创业,希望成为对人类科技做出贡献的众人之一,他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来,一起“改变世界”。

 

  • 微信图片_20180321152608'.jpg

    人大代表刘若鹏。摄影 胡周萌/人民画报

  • 256973698_8.jpg

    2015年7月20日,刘若鹏介绍马丁飞行包。从一支5人海归创业团队到一家全球化的创新集团、一个横跨五大洲21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创新共同体,刘若鹏和团队仅仅用了8年时间。 摄影 毛思倩/新华社

  • 259493875_8.jpg

    2016年10月11日,在2016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主题展示区,刘若鹏(右)准备临近空间飞行器“旅行者”号的搭载设施。 摄影 毛思倩/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