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姚建萍 绣绷上的舞者

2018-05-07      本刊记者 王蕾

  • 493600890.jpg

    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她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在传承前辈的基础上,她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风格,“以针线表达时代”,创作出了一系列代表当今苏绣最高水平的作品。

  • WLEI1138.jpg

    苏绣艺术家姚建萍在刺绣时,行针动作优美,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摄影 王蕾/ 人民画报

  • 871686525.jpg

    这幅完成于1996 年的《周恩来绣像》是姚建萍代表作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幅,作品获得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姚建萍获得“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 1863308443.jpg

    姚建萍代表作《岁月如歌》,2015 年作为国礼赠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 1016586568.jpg

    大型苏绣系列作品《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之路——满载而归》,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 >

………………………………………………………………

  姚建萍说,她感谢这个时代,是这样一个时代让苏绣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苏绣艺术家们大有作为。

  姚建萍很美,举手投足印证着人们对江南绣女的想象。1967 年出生的她仍身段玲珑,步伐轻盈,语调“吴侬”。因为记者的到来,她特意换上了一件淡粉色真丝长裙,走动令裙摆摇曳,不时露出脚上的一双白色软底鞋。

  姚建萍的手更美,为我们展示针法时,只见银针闪动,不见丝线上下。刺绣,原来这么美,如手指的舞蹈。而姚建萍,如绣绷上的舞者,行云流水,自信恬淡。

  苏绣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江苏苏州的镇湖是其重要发源地。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就坐落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这是一座粉墙黛瓦的三层小楼,一、二层陈列作品,三层是工作室,目前有40多位绣娘和姚建萍一起工作。陈列中展示的是姚建萍30多年的心血——从民间收集来的绣片,到各时代苏绣作品,再到她自己的代表作。因为姚建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来艺术馆参观的人很多,姚建萍时而亲自讲解。

  国礼

  “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巧习针”,善于女红的姑苏女人代代相传,一手好的刺绣,标志着女儿家的教养。而苏绣的名望,也并不只是民间传统那样简单。早在百余年前,苏绣就因为沈寿、杨守玉等人的发扬创新名扬中外,创造了苏绣艺术的第一个高峰。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被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

  姚建萍被人们熟知,是因为她的作品被作为了国礼。20151020日,伦敦白金汉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从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手中接过一幅中国苏绣,画面中描绘了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夫妇岁月相伴的美好。这幅名为《岁月如歌》的苏绣长1.18米,由姚建萍与助手用了三个多月完成。而在20126月,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之际,姚建萍的苏绣作品《英国女王》就曾被白金汉宫收藏。

  201411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向来访的墨西哥总统培尼亚赠送了由姚建萍创作的苏绣《培尼亚和里韦拉》。作品是在搜集了总统夫妇大量照片资料的基础上,以两个人最理想的表情瞬间作为蓝本创作的。专业人士评价,这幅肖像绣最大的特色是没有刻意还原照片,而处处体现了苏绣的独特。姚建萍也曾介绍:我们对这幅作品在面部轮廓的处理上,没有采用以往逐层加色打造阴影的手法,而是控制丝线排布自然形成的丝理果断施针,从而凸显面部棱角。

  拜师

  姚建萍出生在镇湖的新盛村,七八岁起跟着母亲、祖母学刺绣,十几岁上就凸显天赋,绣品常常被人称赞。20世纪80年代初期,镇湖的绣娘们开始把家里的绣品挑到苏州市区出售, 更有人拿到外地去,逐渐形成了女人刺绣、男人跑生意的夫妻店,也有了客户慕名上门订货。

  1990年,当别人的夫妻店生意兴隆时,已经结婚生女的姚建萍却去拜师学艺了,这让很多人甚至家人都无法理解。回想当年的决定,姚建萍说:当时我手艺好,赚到的钱已经是一般绣娘的三倍,我家也成了最早有凤凰自行车的家庭。但我觉得这样不行,我想要达到高水准,我要拜师学艺。

  当时的苏州,有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刺绣研究所,汇聚了大批苏绣大师,但技艺被严格保密,更不允许私自收徒传艺。经朋友多方介绍,姚建萍得知有一位刺绣大师已经退休, 这让她喜出望外,便立即登门拜访。姚建萍要拜访的是徐志慧,但是,徐志慧却并不愿意教她,她担心姚建萍也像很多人那样坚持不下去。可姚建萍倔强,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还主动提出可以住在独身的徐志慧家中,照顾她的日常起居。徐志慧最终被姚建萍的真诚打动,也就答应了。

  然而没有多久,徐志慧就不再矛盾于是否应该收这个学生了。她发现,姚建萍是个宝,不仅天赋异禀,更十分用功。学艺期间,姚建萍的孩子还小,但每月只回一次家。有天晚上徐志慧看姚建萍太累了,想让她也看看电视放松一下,就说:建萍,你也看吧。可姚建萍头也不抬,边绣边回答说:不用,我听就行。

  师徒二人就这样过了四年,姚建萍得到了徐志慧的真传, 而徐志慧也常常感叹姚建萍的领悟力。在徐志慧的教导下,姚建萍系统学习平针、乱针的各种表现手法,在传统的仕女、花、草、鱼、虫等题材的表现方面深得其要。

  决心

  在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二楼展示区中心的位置上,有一个独立的展示柜,里面陈列着一幅不大的双面绣,从事摄影的人一看便知,这是意大利摄影家焦尔乔·洛迪在1973年为周恩来总理拍摄的那张著名肖像《沉思中的周恩来》。1995年,姚建萍选择这张照片去绣,也许就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这四年拜师的成果。为了这幅作品,姚建萍绣了8个月,人瘦了十几斤。

  1996年,镇湖举行了一场刺绣作品大比武,邀请刺绣大师前来做评委。在众多的绣品中,《周恩来绣像》以细腻的质感、协调的配色、自然的明暗表现与传神的人物刻画囊括了所有奖项。两年后,这幅作品在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姚建萍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这样的成功让姚建萍对人物绣充满了信心,之后又一鼓作气完成了邓小平绣像《伟人风采》。

  1998年,对于镇湖刺绣是重要的一年,刺绣在市场上的蹿红使得政府专门规划了绣品一条街,大力发展刺绣商品。很快,镇湖就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刺绣大市场,刺绣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到2002年,销售额就达到了3亿多元。然而,又是姚建萍,却闷在老街的自家小楼里成立了镇湖刺绣研究所。

  “那时候真是夫妻店遍地开花。而我又拿了奖,理应马上开店。可我那时候就不想荒废我的手艺,我希望能成为前辈那样的艺术家。”前面是十年磨一剑,姚建萍觉得自己到发挥的时候了。“我要进入第二个阶段,要做出属于时代的作品。”姚建萍知道跨出那一步很艰难,形成风格就更难。她可以借鉴的只有传统工艺,但想要得到自身艺术的发挥,讲究的东西就多了,需要学习和揣摩的更多,还会遭受非议和不理解。但姚建萍却铁了心,她忧心忡忡于当时市场上的雷同绣品,她要做与众不同的作品。“我要的作品不是简单地模仿绘画和照片,我要体现创作。”

  姚建萍说自己学的就是苏绣的象牙塔,是精湛之美,虽然产业化轰轰烈烈,但需要高级的创作去引领,这才是对前辈最好的报答。就像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评价的那样,姚建萍是一个爱PK的人,巨大的压力反而坚定了她证明自己的决心。

  “一针见血”的艺术

  在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三楼的工作区,记者看到六位姚建萍的学生同时刺绣一幅山水作品。记者发现,这些学生们竟然是在同时将画面均匀分段刺绣,而不是单独负责画面的某个元素。怎样达到和谐统一?学生们回答:“姚老师是总设计师,也是总指挥。”

  姚建萍与自己的学生们既是师徒关系,又是同事关系。工作室中的大部分学生已经跟姚建萍学习了十几年,有着较高的默契。一般大幅作品从策划到设计,再到刺绣、装裱,姚建萍贯穿整个创作过程。她对绣稿进行理解分析,对创作方式进行研究,如决定用什么样的针法、底料、色彩,随后将图案做分解,打出小样,一切都在作品开始绣制前就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然后,姚建萍会选定参加绣制的学生人选,开会进行作品分析,分配工作。从作品绣制第一针起,到封针完成,姚建萍都会亲手操作,随时协调、修正,保证最终的作品风格统一,达到最佳效果。为此,学生们都十分佩服她们的姚老师。“姚老师这样刻苦,精益求精,对我们又悉心教导,我们要更加努力才行。”姚建萍的学生们对记者说。

  姚建萍的团队在大尺寸作品的配合中非常具有优势。大型刺绣作品《丝绸之路》系列中的《丝绸之路—满载而归》,姚建萍带领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于2017年绣成。这幅多次配合完成外事活动的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刺绣,是需要达到“一针见血”境界的艺术。姚建萍这样认为:“技术上要到达一定的程度,下针‘稳准狠’,不能机械。艺术上要突出你自己的语言,不能是死的,要表达精神,要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转化,再从色彩、针法上体现出来,这才是高级的刺绣艺术。”

  学刺绣很难,教学生的过程也很难。

  然而,最让姚建萍感到窘迫的是少有年轻人愿意来学刺绣。

  提到刺绣,自然想到绣花针,可当记者真正见过绣花针的样子后,还是惊叹了,它居然细小到在绣娘的指尖都很难被发现。刺绣的过程更费时、费心、费力,在网络时代长大的孩子们,对刺绣望而却步,也就可想而知了。

  把刺绣当爱好还好,如果当事业,周期长,投入精力多。姚建萍说,三年,是学习苏绣的一个坎儿。有的学生坚持了三年以上,马上就可以看到更高的一个层次的时候,往往坚持不下去了。而且,以前是拜师学艺,现在是领工资可能都不愿意坚持,继承,是姚建萍最大的愁。

  所以,姚建萍把在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的女儿又拽了回来,想让女儿这一代有熏陶、有见识的新新人类能够继续推广苏绣。“我想让大家知道苏绣是体面的,受人尊重的。如果下一代不接班,手艺没有了就太可惜了。”

  感谢时代

  “成长于改革开放,得益于改革开放。如果没有这个时代,我也就没有机会。”采访中,姚建萍一直这样强调。她说自己这一代从事刺绣事业的人有运气,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在中国美术馆,一位观众在看了姚建萍的作品后向她深深鞠躬;参加第105届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展时,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艺术展从不特别介绍艺术家的惯例被打破,姚建萍在开幕式上成为唯一被介绍的艺术家;西班牙的一位女艺术家看到姚建萍的作品后激动不已,称她是拥有“天使之手”的人;而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曾“紧急”为姚建萍组织举办艺术展,为的是请各国宾客能近距离欣赏到中国最精美的传统艺术。

  姚建萍20多岁时,一位音乐家看到她创作的一幅小狗刺绣特别喜欢,于是掏出身上带的所有钱买了下来,这件事姚建萍一直记得,自己的作品得到艺术家的赞赏,这让她自信了很多。苏绣的针法上主要有平针绣和乱针绣两大绣法,姚建萍拓展了传统刺绣路径,并以平针绣”“仿真绣”“乱针绣丝理、画理的互用,逐渐形成了姚派的融针绣,并带动了一批新苏绣名家。天才、自信与勤奋让姚建萍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从29岁时的《周恩来绣像》到大型苏绣《江山如此多娇》《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再到国礼作品及《丝绸之路》,姚建萍扎扎实实地实现着自己的梦。如果不是当初自己的倔强和坚持,姚建萍的人生会是另外一种模样。

  是政府把流散在村落中的传统手工艺集中发展起来,是国家不断地激励传统,让苏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这个时代给我们创造了机会,如果我们不努力,就是对不起这个好时代。姚建萍说,一直到今天,还是有人不理解她当初的选择。今天的姚建萍为苏绣诸事奔走,辅导学生、组织创作、在国内外办展,还要继续创作作品。作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姚建萍在参加文代会中,会与各界文化名人相遇。他们个个都是有情怀的艺术家,他们的经历和成就感染着我。艺术之路只有投入、投入、再投入,持续、持续、再持续。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姚建萍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姚建萍 绣绷上的舞者

2018-05-07      本刊记者 王蕾

………………………………………………………………

  姚建萍说,她感谢这个时代,是这样一个时代让苏绣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苏绣艺术家们大有作为。

  姚建萍很美,举手投足印证着人们对江南绣女的想象。1967 年出生的她仍身段玲珑,步伐轻盈,语调“吴侬”。因为记者的到来,她特意换上了一件淡粉色真丝长裙,走动令裙摆摇曳,不时露出脚上的一双白色软底鞋。

  姚建萍的手更美,为我们展示针法时,只见银针闪动,不见丝线上下。刺绣,原来这么美,如手指的舞蹈。而姚建萍,如绣绷上的舞者,行云流水,自信恬淡。

  苏绣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江苏苏州的镇湖是其重要发源地。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就坐落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这是一座粉墙黛瓦的三层小楼,一、二层陈列作品,三层是工作室,目前有40多位绣娘和姚建萍一起工作。陈列中展示的是姚建萍30多年的心血——从民间收集来的绣片,到各时代苏绣作品,再到她自己的代表作。因为姚建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来艺术馆参观的人很多,姚建萍时而亲自讲解。

  国礼

  “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巧习针”,善于女红的姑苏女人代代相传,一手好的刺绣,标志着女儿家的教养。而苏绣的名望,也并不只是民间传统那样简单。早在百余年前,苏绣就因为沈寿、杨守玉等人的发扬创新名扬中外,创造了苏绣艺术的第一个高峰。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被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

  姚建萍被人们熟知,是因为她的作品被作为了国礼。20151020日,伦敦白金汉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从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手中接过一幅中国苏绣,画面中描绘了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夫妇岁月相伴的美好。这幅名为《岁月如歌》的苏绣长1.18米,由姚建萍与助手用了三个多月完成。而在20126月,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之际,姚建萍的苏绣作品《英国女王》就曾被白金汉宫收藏。

  201411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向来访的墨西哥总统培尼亚赠送了由姚建萍创作的苏绣《培尼亚和里韦拉》。作品是在搜集了总统夫妇大量照片资料的基础上,以两个人最理想的表情瞬间作为蓝本创作的。专业人士评价,这幅肖像绣最大的特色是没有刻意还原照片,而处处体现了苏绣的独特。姚建萍也曾介绍:我们对这幅作品在面部轮廓的处理上,没有采用以往逐层加色打造阴影的手法,而是控制丝线排布自然形成的丝理果断施针,从而凸显面部棱角。

  拜师

  姚建萍出生在镇湖的新盛村,七八岁起跟着母亲、祖母学刺绣,十几岁上就凸显天赋,绣品常常被人称赞。20世纪80年代初期,镇湖的绣娘们开始把家里的绣品挑到苏州市区出售, 更有人拿到外地去,逐渐形成了女人刺绣、男人跑生意的夫妻店,也有了客户慕名上门订货。

  1990年,当别人的夫妻店生意兴隆时,已经结婚生女的姚建萍却去拜师学艺了,这让很多人甚至家人都无法理解。回想当年的决定,姚建萍说:当时我手艺好,赚到的钱已经是一般绣娘的三倍,我家也成了最早有凤凰自行车的家庭。但我觉得这样不行,我想要达到高水准,我要拜师学艺。

  当时的苏州,有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刺绣研究所,汇聚了大批苏绣大师,但技艺被严格保密,更不允许私自收徒传艺。经朋友多方介绍,姚建萍得知有一位刺绣大师已经退休, 这让她喜出望外,便立即登门拜访。姚建萍要拜访的是徐志慧,但是,徐志慧却并不愿意教她,她担心姚建萍也像很多人那样坚持不下去。可姚建萍倔强,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还主动提出可以住在独身的徐志慧家中,照顾她的日常起居。徐志慧最终被姚建萍的真诚打动,也就答应了。

  然而没有多久,徐志慧就不再矛盾于是否应该收这个学生了。她发现,姚建萍是个宝,不仅天赋异禀,更十分用功。学艺期间,姚建萍的孩子还小,但每月只回一次家。有天晚上徐志慧看姚建萍太累了,想让她也看看电视放松一下,就说:建萍,你也看吧。可姚建萍头也不抬,边绣边回答说:不用,我听就行。

  师徒二人就这样过了四年,姚建萍得到了徐志慧的真传, 而徐志慧也常常感叹姚建萍的领悟力。在徐志慧的教导下,姚建萍系统学习平针、乱针的各种表现手法,在传统的仕女、花、草、鱼、虫等题材的表现方面深得其要。

  决心

  在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二楼展示区中心的位置上,有一个独立的展示柜,里面陈列着一幅不大的双面绣,从事摄影的人一看便知,这是意大利摄影家焦尔乔·洛迪在1973年为周恩来总理拍摄的那张著名肖像《沉思中的周恩来》。1995年,姚建萍选择这张照片去绣,也许就是为了检验一下自己这四年拜师的成果。为了这幅作品,姚建萍绣了8个月,人瘦了十几斤。

  1996年,镇湖举行了一场刺绣作品大比武,邀请刺绣大师前来做评委。在众多的绣品中,《周恩来绣像》以细腻的质感、协调的配色、自然的明暗表现与传神的人物刻画囊括了所有奖项。两年后,这幅作品在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姚建萍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这样的成功让姚建萍对人物绣充满了信心,之后又一鼓作气完成了邓小平绣像《伟人风采》。

  1998年,对于镇湖刺绣是重要的一年,刺绣在市场上的蹿红使得政府专门规划了绣品一条街,大力发展刺绣商品。很快,镇湖就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刺绣大市场,刺绣销售收入逐年增加,到2002年,销售额就达到了3亿多元。然而,又是姚建萍,却闷在老街的自家小楼里成立了镇湖刺绣研究所。

  “那时候真是夫妻店遍地开花。而我又拿了奖,理应马上开店。可我那时候就不想荒废我的手艺,我希望能成为前辈那样的艺术家。”前面是十年磨一剑,姚建萍觉得自己到发挥的时候了。“我要进入第二个阶段,要做出属于时代的作品。”姚建萍知道跨出那一步很艰难,形成风格就更难。她可以借鉴的只有传统工艺,但想要得到自身艺术的发挥,讲究的东西就多了,需要学习和揣摩的更多,还会遭受非议和不理解。但姚建萍却铁了心,她忧心忡忡于当时市场上的雷同绣品,她要做与众不同的作品。“我要的作品不是简单地模仿绘画和照片,我要体现创作。”

  姚建萍说自己学的就是苏绣的象牙塔,是精湛之美,虽然产业化轰轰烈烈,但需要高级的创作去引领,这才是对前辈最好的报答。就像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评价的那样,姚建萍是一个爱PK的人,巨大的压力反而坚定了她证明自己的决心。

  “一针见血”的艺术

  在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三楼的工作区,记者看到六位姚建萍的学生同时刺绣一幅山水作品。记者发现,这些学生们竟然是在同时将画面均匀分段刺绣,而不是单独负责画面的某个元素。怎样达到和谐统一?学生们回答:“姚老师是总设计师,也是总指挥。”

  姚建萍与自己的学生们既是师徒关系,又是同事关系。工作室中的大部分学生已经跟姚建萍学习了十几年,有着较高的默契。一般大幅作品从策划到设计,再到刺绣、装裱,姚建萍贯穿整个创作过程。她对绣稿进行理解分析,对创作方式进行研究,如决定用什么样的针法、底料、色彩,随后将图案做分解,打出小样,一切都在作品开始绣制前就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然后,姚建萍会选定参加绣制的学生人选,开会进行作品分析,分配工作。从作品绣制第一针起,到封针完成,姚建萍都会亲手操作,随时协调、修正,保证最终的作品风格统一,达到最佳效果。为此,学生们都十分佩服她们的姚老师。“姚老师这样刻苦,精益求精,对我们又悉心教导,我们要更加努力才行。”姚建萍的学生们对记者说。

  姚建萍的团队在大尺寸作品的配合中非常具有优势。大型刺绣作品《丝绸之路》系列中的《丝绸之路—满载而归》,姚建萍带领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于2017年绣成。这幅多次配合完成外事活动的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刺绣,是需要达到“一针见血”境界的艺术。姚建萍这样认为:“技术上要到达一定的程度,下针‘稳准狠’,不能机械。艺术上要突出你自己的语言,不能是死的,要表达精神,要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转化,再从色彩、针法上体现出来,这才是高级的刺绣艺术。”

  学刺绣很难,教学生的过程也很难。

  然而,最让姚建萍感到窘迫的是少有年轻人愿意来学刺绣。

  提到刺绣,自然想到绣花针,可当记者真正见过绣花针的样子后,还是惊叹了,它居然细小到在绣娘的指尖都很难被发现。刺绣的过程更费时、费心、费力,在网络时代长大的孩子们,对刺绣望而却步,也就可想而知了。

  把刺绣当爱好还好,如果当事业,周期长,投入精力多。姚建萍说,三年,是学习苏绣的一个坎儿。有的学生坚持了三年以上,马上就可以看到更高的一个层次的时候,往往坚持不下去了。而且,以前是拜师学艺,现在是领工资可能都不愿意坚持,继承,是姚建萍最大的愁。

  所以,姚建萍把在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的女儿又拽了回来,想让女儿这一代有熏陶、有见识的新新人类能够继续推广苏绣。“我想让大家知道苏绣是体面的,受人尊重的。如果下一代不接班,手艺没有了就太可惜了。”

  感谢时代

  “成长于改革开放,得益于改革开放。如果没有这个时代,我也就没有机会。”采访中,姚建萍一直这样强调。她说自己这一代从事刺绣事业的人有运气,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在中国美术馆,一位观众在看了姚建萍的作品后向她深深鞠躬;参加第105届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展时,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艺术展从不特别介绍艺术家的惯例被打破,姚建萍在开幕式上成为唯一被介绍的艺术家;西班牙的一位女艺术家看到姚建萍的作品后激动不已,称她是拥有“天使之手”的人;而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曾“紧急”为姚建萍组织举办艺术展,为的是请各国宾客能近距离欣赏到中国最精美的传统艺术。

  姚建萍20多岁时,一位音乐家看到她创作的一幅小狗刺绣特别喜欢,于是掏出身上带的所有钱买了下来,这件事姚建萍一直记得,自己的作品得到艺术家的赞赏,这让她自信了很多。苏绣的针法上主要有平针绣和乱针绣两大绣法,姚建萍拓展了传统刺绣路径,并以平针绣”“仿真绣”“乱针绣丝理、画理的互用,逐渐形成了姚派的融针绣,并带动了一批新苏绣名家。天才、自信与勤奋让姚建萍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从29岁时的《周恩来绣像》到大型苏绣《江山如此多娇》《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再到国礼作品及《丝绸之路》,姚建萍扎扎实实地实现着自己的梦。如果不是当初自己的倔强和坚持,姚建萍的人生会是另外一种模样。

  是政府把流散在村落中的传统手工艺集中发展起来,是国家不断地激励传统,让苏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这个时代给我们创造了机会,如果我们不努力,就是对不起这个好时代。姚建萍说,一直到今天,还是有人不理解她当初的选择。今天的姚建萍为苏绣诸事奔走,辅导学生、组织创作、在国内外办展,还要继续创作作品。作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姚建萍在参加文代会中,会与各界文化名人相遇。他们个个都是有情怀的艺术家,他们的经历和成就感染着我。艺术之路只有投入、投入、再投入,持续、持续、再持续。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姚建萍提供)

  • 493600890.jpg

    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她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在传承前辈的基础上,她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融针绣”风格,“以针线表达时代”,创作出了一系列代表当今苏绣最高水平的作品。

  • WLEI1138.jpg

    苏绣艺术家姚建萍在刺绣时,行针动作优美,给人以视觉的享受。 摄影 王蕾/ 人民画报

  • 871686525.jpg

    这幅完成于1996 年的《周恩来绣像》是姚建萍代表作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幅,作品获得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姚建萍获得“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 1863308443.jpg

    姚建萍代表作《岁月如歌》,2015 年作为国礼赠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 1016586568.jpg

    大型苏绣系列作品《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之路——满载而归》,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