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张玉滚:为了孩子,留在村里

2018-11-09      撰文 本刊记者 杨云倩;摄影 本刊记者 郭莎莎

  • GJM02097.jpg

    张玉滚给学生当面批改作业。在黑虎庙小学这座被深山包围的学校呆了17年,尽管是“80后”,张玉滚已显得有些沧桑。“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看着自己教的学生走出大山,我就觉得值。”张玉滚说。

  • GJM02511.jpg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为了让学生们说上标准的英语,张玉滚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己先跟着一遍遍学。

  • GJM02609.jpg

    张玉滚在课间与学生们做游戏。17年里,张玉滚只有寒暑假和周末学生不在校时才会回家,剩下的时间都和妻子住在学校照顾学生。

  • GSS_8314-2.jpg

    放学后,张玉滚送路远的学生回家。山里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者居多,张玉滚把学生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接送留守学生也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 GJM02403.jpg

    大山外面的世界虽然很大很精彩,然而,张玉滚还是为了学生们留在了山里。受张玉滚的影响和感召,今年秋季,4名教师决定进山教书。只要孩子在,学校就在——这是张玉滚和教师们一致的信念。

< >

  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黑虎庙小学,有一位普通的“80后”小学教师张玉滚。从21岁到38岁,他在这座被深山包围的学校坚守17年,先后教出了500多名学生。20189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张玉滚“时代楷模”称号。

  “上八里、下八里;羊肠道、悬崖多;还有一个尖顶山。”在黑虎庙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从地图上看,黑虎庙村距县城只有70多公里。但从县城驱车至学校,却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从镇平县城出发,先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顶,再顺山路蜿蜒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张玉滚就在这被层层大山包围的黑虎庙小学任教。

  “留守”黑虎庙

  一座两层旧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这就是黑虎庙小学。

  黑虎庙村属于深度贫困村,经济基础差,生存条件艰苦,许多老师都不愿到这里任教,师资极其匮乏。

  20018月,马上要开学了,老校长吴龙奇还在为教师发愁,尽管已加上返聘教师,但还有两个班没有老师。还有谁能救急?吴龙奇想起一个人——自己的学生张玉滚,7月份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这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师范生呢。”

  张玉滚是当年全村人的骄傲,1998年他是全村历史上唯一一位考上中专的人,可谓是村里的秀才。在外上了3年学,张玉滚也想出去闯一闯,可耐不住老校长软磨硬泡,只好跟着他走进自己当年上学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老校长吴龙奇跟他说:“玉滚,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子。你要不来,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听到这句话,再看到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想,那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吗?张玉滚鼻子一酸说:“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代课教师。

  山村里的“扁担精神”

  2006年以前,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去镇上取教材。黑虎庙到高丘镇,要步行十几个小时,过去是老校长用扁担挑,后来张玉滚主动请缨,担此重任。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至今还有一根两米长的扁担,磨得溜光发亮。

  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开学在即,学生们的书本还在镇上。

  正月初十凌晨,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路喜安扛着扁担就出发了。他们身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中午才赶到镇上。向路边人家讨了碗热水吃下凉馍,他们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

  一路紧赶慢赶,晚上10点多,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用油毡把书本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背靠背取暖坐了大半夜。第二天天一亮接着回走,到了学校,俩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张玉滚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十几年来,张玉滚骑坏了4辆摩托车,换轮胎的次数更是数不清。近两年条件改善了一些,张玉滚又花了几千元钱买了辆面包车服务学校和孩子们。

  “全能教师”

  黑虎庙村下辖的13个自然村,零星分布在带状山坳里,黑虎庙小学的生源来自半径达20多公里的范围,住得远的学生到校要步行3小时。现在全校49名学生,30人在校住宿,张玉滚也是学生们的生活老师,还要负责他们的饮食起居。而不住校的学生在哪儿住、家里是什么情况、谁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张玉滚也一清二楚。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也就自然成了全能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样样精通,连音乐、体育、美术等副课他也得带。“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是张玉滚给自己定下的“铁律”。4年前,张玉滚接任黑虎庙小学校长的职务,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

  数学课,张玉滚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现场辨别岩石的分类、花蕊的雌雄等自然常识,还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美术课,他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画山、画树、画动物;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体育课就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多年来,他既教又学。“山里本来就闭塞,老师不多学点,咋教好娃们?”在英语课上,他注重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为训练孩子们发音标准,张玉滚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己先跟着一遍遍学。课堂上,他边播边教,有时一个发音能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张玉滚说:“发音要练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将来出去了说一口黑虎庙英语,让人笑话!”

  在山村,以前经常有孩子辍学。17年间,张玉滚总会想方设法进行劝说,资助了300多名学生,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在他眼皮底下辍学。

  在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黑虎庙小学顽强地“生存”着。一年又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1名大学生,到现在已有21名大学生和1名研究生。张玉滚以学生们为骄傲,也以现在正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们走出大山作为他前进的动力。近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教学条件在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

  “守望希望之花”

  2001年,张玉滚返乡教学,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但由于没有教师编制,张玉滚只能算代课老师,每月仅30元补助,到2006年才涨到80元。但就是这样,17年来,学校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张玉滚没有离开。

  2009年,学校有3位教师面临退休,马上春季开学,不能看着孩子们没老师啊!张玉滚着急了,他把“主意”打到了侄子张磊身上。

  张磊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企业做工程师。“当时,我叔几乎天天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教书。”一开始,张磊没答应。但是“小时候我叔背我上学的情景,咋也忘不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磊决定带着女友余超凤回老家看看。“教室破破烂烂,窗户两面透风,孩子们冻得直哭。有个孩子连鞋都没有,脚肿得像胡萝卜。”余超凤心软了。小情侣商量后决定,余超凤在黑虎庙小学教书,张磊到县里学手艺,挣钱养家。

  后来,张磊与余超凤结婚,也成为黑虎庙小学的老师。

  2003年,学校建好食堂,可工资太少,招不来人。张玉滚便鼓动在外务工的妻子张会云,到学校给学生们做饭。2014年,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发生了意外,右手落下了残疾,这让张玉滚十分内疚。17年里,张玉滚只有寒暑假和周末学生不在校时才会回家,剩下的时间都和妻子住在学校照顾学生。

  受张玉滚精神的感染,2018年秋季,4位年轻教师主动申请到学校任教,这让张玉滚喜出望外,更看到了希望。

  “我更愿意做一轮明月,守望这片希望之花,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这就是张玉滚。

上一页

下一页

张玉滚:为了孩子,留在村里

2018-11-09      撰文 本刊记者 杨云倩;摄影 本刊记者 郭莎莎

  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黑虎庙小学,有一位普通的“80后”小学教师张玉滚。从21岁到38岁,他在这座被深山包围的学校坚守17年,先后教出了500多名学生。20189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张玉滚“时代楷模”称号。

  “上八里、下八里;羊肠道、悬崖多;还有一个尖顶山。”在黑虎庙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从地图上看,黑虎庙村距县城只有70多公里。但从县城驱车至学校,却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从镇平县城出发,先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顶,再顺山路蜿蜒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张玉滚就在这被层层大山包围的黑虎庙小学任教。

  “留守”黑虎庙

  一座两层旧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这就是黑虎庙小学。

  黑虎庙村属于深度贫困村,经济基础差,生存条件艰苦,许多老师都不愿到这里任教,师资极其匮乏。

  20018月,马上要开学了,老校长吴龙奇还在为教师发愁,尽管已加上返聘教师,但还有两个班没有老师。还有谁能救急?吴龙奇想起一个人——自己的学生张玉滚,7月份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这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师范生呢。”

  张玉滚是当年全村人的骄傲,1998年他是全村历史上唯一一位考上中专的人,可谓是村里的秀才。在外上了3年学,张玉滚也想出去闯一闯,可耐不住老校长软磨硬泡,只好跟着他走进自己当年上学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老校长吴龙奇跟他说:“玉滚,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子。你要不来,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听到这句话,再看到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想,那不正是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吗?张玉滚鼻子一酸说:“老师,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代课教师。

  山村里的“扁担精神”

  2006年以前,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去镇上取教材。黑虎庙到高丘镇,要步行十几个小时,过去是老校长用扁担挑,后来张玉滚主动请缨,担此重任。在张玉滚住的宿舍里,至今还有一根两米长的扁担,磨得溜光发亮。

  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就难走的八里坡,更加湿滑难行。开学在即,学生们的书本还在镇上。

  正月初十凌晨,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路喜安扛着扁担就出发了。他们身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中午才赶到镇上。向路边人家讨了碗热水吃下凉馍,他们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

  一路紧赶慢赶,晚上10点多,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用油毡把书本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背靠背取暖坐了大半夜。第二天天一亮接着回走,到了学校,俩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2006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山里人的出行方式终于有了改变。张玉滚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此后,他去镇上给学校买米买菜拉教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了。十几年来,张玉滚骑坏了4辆摩托车,换轮胎的次数更是数不清。近两年条件改善了一些,张玉滚又花了几千元钱买了辆面包车服务学校和孩子们。

  “全能教师”

  黑虎庙村下辖的13个自然村,零星分布在带状山坳里,黑虎庙小学的生源来自半径达20多公里的范围,住得远的学生到校要步行3小时。现在全校49名学生,30人在校住宿,张玉滚也是学生们的生活老师,还要负责他们的饮食起居。而不住校的学生在哪儿住、家里是什么情况、谁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张玉滚也一清二楚。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也就自然成了全能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样样精通,连音乐、体育、美术等副课他也得带。“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是张玉滚给自己定下的“铁律”。4年前,张玉滚接任黑虎庙小学校长的职务,又肩负起学校教研课改的总体工作。

  数学课,张玉滚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现场辨别岩石的分类、花蕊的雌雄等自然常识,还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美术课,他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画山、画树、画动物;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体育课就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多年来,他既教又学。“山里本来就闭塞,老师不多学点,咋教好娃们?”在英语课上,他注重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开口。

  为训练孩子们发音标准,张玉滚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己先跟着一遍遍学。课堂上,他边播边教,有时一个发音能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张玉滚说:“发音要练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将来出去了说一口黑虎庙英语,让人笑话!”

  在山村,以前经常有孩子辍学。17年间,张玉滚总会想方设法进行劝说,资助了300多名学生,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在他眼皮底下辍学。

  在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黑虎庙小学顽强地“生存”着。一年又一年,孩子们从这里走出大山。在张玉滚任教前,黑虎庙村只有1名大学生,到现在已有21名大学生和1名研究生。张玉滚以学生们为骄傲,也以现在正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们走出大山作为他前进的动力。近些年,在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学校教学条件在不断改善:新建了宿舍楼,盖起了食堂,校园里还搭起了乒乓球台。

  “守望希望之花”

  2001年,张玉滚返乡教学,解决了学校的燃眉之急。但由于没有教师编制,张玉滚只能算代课老师,每月仅30元补助,到2006年才涨到80元。但就是这样,17年来,学校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张玉滚没有离开。

  2009年,学校有3位教师面临退休,马上春季开学,不能看着孩子们没老师啊!张玉滚着急了,他把“主意”打到了侄子张磊身上。

  张磊2007年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企业做工程师。“当时,我叔几乎天天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教书。”一开始,张磊没答应。但是“小时候我叔背我上学的情景,咋也忘不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磊决定带着女友余超凤回老家看看。“教室破破烂烂,窗户两面透风,孩子们冻得直哭。有个孩子连鞋都没有,脚肿得像胡萝卜。”余超凤心软了。小情侣商量后决定,余超凤在黑虎庙小学教书,张磊到县里学手艺,挣钱养家。

  后来,张磊与余超凤结婚,也成为黑虎庙小学的老师。

  2003年,学校建好食堂,可工资太少,招不来人。张玉滚便鼓动在外务工的妻子张会云,到学校给学生们做饭。2014年,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发生了意外,右手落下了残疾,这让张玉滚十分内疚。17年里,张玉滚只有寒暑假和周末学生不在校时才会回家,剩下的时间都和妻子住在学校照顾学生。

  受张玉滚精神的感染,2018年秋季,4位年轻教师主动申请到学校任教,这让张玉滚喜出望外,更看到了希望。

  “我更愿意做一轮明月,守望这片希望之花,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这就是张玉滚。

  • GJM02097.jpg

    张玉滚给学生当面批改作业。在黑虎庙小学这座被深山包围的学校呆了17年,尽管是“80后”,张玉滚已显得有些沧桑。“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看着自己教的学生走出大山,我就觉得值。”张玉滚说。

  • GJM02511.jpg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为了让学生们说上标准的英语,张玉滚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己先跟着一遍遍学。

  • GJM02609.jpg

    张玉滚在课间与学生们做游戏。17年里,张玉滚只有寒暑假和周末学生不在校时才会回家,剩下的时间都和妻子住在学校照顾学生。

  • GSS_8314-2.jpg

    放学后,张玉滚送路远的学生回家。山里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者居多,张玉滚把学生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接送留守学生也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 GJM02403.jpg

    大山外面的世界虽然很大很精彩,然而,张玉滚还是为了学生们留在了山里。受张玉滚的影响和感召,今年秋季,4名教师决定进山教书。只要孩子在,学校就在——这是张玉滚和教师们一致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