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第一书记」陈康:法衣村民的“背农”

2019-02-14      撰文 本刊记者 王蕴聪;摄影 本刊记者 陈建

  • IMG_5320.jpg

    2016年3月,陈康正式进驻云南省泸西县永宁 乡法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

  • IMG_5448.jpg

    3年的驻村工作让不到40岁的陈康眼角平添了许多皱纹,为法衣村谋发展是他这三年来想的最多的事情。

  • DJI_0003.jpg

    法衣村是泸西县海拔最低、气温最高的地方,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发展种植业。来到法衣村后,陈康与村“两委”积极协商,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发展“党组织+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的模式。

  • IMG_5228.jpg

    陈康在村民陶元明家走访,了解农户养殖情况

  • IMG_5621.jpg

    陈康向村民陶琴仙请教关于西瓜种植的相关问题。

  • IMG_5799.jpg

    村主任赵明华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赵明华与妻子利用村里流转的土地种植黄姜。

  • IMG_5591.jpg

    在村里走访时,经常需要在田间穿梭,因为主要发展种植业,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在陈康看来是必须要做的。

  • IMG_5148.jpg

    陈康(左二)与村“两委”讨论村里的危房改造问题。

< >

  初见陈康,他顶着一头白发、穿着工作服从法衣村村委会走出来,3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让不到40岁的他眼角平添了不少皱纹。“我这头发是少年白,之前在县城工作还染一下,现在根本没时间去打理了。”自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法衣村所在的永宁乡已经是陈康工作过的第三个基层乡镇。20163月,来自云南省泸西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的陈康,来到法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在法衣村的7个自然村中,有6个是壮族村,全村90%人口是壮族。工作的开始阶段,汉族干部陈康经历了语言不通等诸多问题。在陈康看来,驻村第一书记需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帮忙——帮助村“两委”拓展思路,帮助村民谋发展。他希望,在法衣村所做的一切是适合这里的,是即便他离任回到原单位,村民也能按照既有模式将产业发展下去的。

  转眼间,陈康在法衣村的第四年已经开始了。

  不久前,法衣村刚刚完成了脱贫攻坚的验收,陈康的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他表示,未来的工作依然繁重,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是接下来需要努力的重点。

  法衣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距离乡集镇26公里,共有村民532户、2175人。山高坡陡地少,基础产业弱,“贫穷”成了法衣村民长期难以甩脱的“帽子”。

  而陈康来到法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三年时间里,这里变了样,村里人把他和扶贫工作队成员们当做了自己的“背农”(壮语:亲人)。

  “动员千遍,不如干出一个”

  “刚到法衣村,我在走访的时候感觉到村民缺思路、缺资金、少技术等问题很突出,而且有的村民脱贫动力不强。”陈康说。

  为尽快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紧密联系群众,陈康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第一时间明确入户标准,分组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熟悉村情民情。10天时间,驻村工作队完成了对17774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点摸排走访工作,帮助村民解读惠农政策,发放各类扶贫资料,用陈康的话来说,底数就是底气,有底气就硬气。

  为进一步精准识别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将辖内7个村小组划分为5个网格,整合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干部、村级“明白人、带头人”、优秀党员等力量分为5个扶贫小组,明确一名工作队队员为网格长连组包片,包摸排、包宣讲、包帮扶、包脱贫,修订完善《法衣村扶贫规划》,制定责任清单及每周任务清单,并实行向县联席办及组织部一周一报告,汇聚各方合力,形成网格化管理,压实工作责任,实现“1+N”联亲模式。

  工作队结合泸西县实施的新型合作经济带动贫困农户全覆盖工作,与村“两委”共同协商,帮助村委会成立农业综合

  开发服务社,首先带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100300元不等金额入股服务社,每年获取股金6%的固定分红。2017年,法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

  “动员千遍,不如干出一个。”法衣村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给予政策资金倾斜,带头试点,大胆尝试和摸索,然后由点及面大力推广。法衣村平均海拔1139米,是泸西县海拔最低、气温最高的地方,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水稻种植。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村里的党员种养大户成立了永宁乡法衣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与企业合作种植“云恢290”优质稻,形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发放鱼苗,动员群众在条件较好的田块发展稻田养鱼。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党组织+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初现成效。

  村里还通过补助种子和保底收购等措施,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优质水稻种植。合作社以4.7元每公斤保底价格收购农户的稻谷,加工包装后以12元每公斤的价格对外销售。据陈康介绍,目前法衣村已发展种植500余亩“云恢290”优质水稻,覆盖了法衣村委会7个小组52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

  2018年按平均亩产量500公斤稻谷、市场均价每公斤4.7元计算,预计可为当地群众创收100余万元。

  “只有让群众看到真正的实惠,用事实证明这项产业大有‘钱途’,群众才信服你,才会跟着你干。”陈康说。看到部分贫困户通过这样的方式摆脱贫困,群众发展的愿望也被调动了起来,各家各户都逐渐有了行动。与此同时,陈康还动员适龄劳动力到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

  “用心、用情、用力,我一直用这三个词督促自己”

  “ 现在村里不一样了,晚上出门不用打手电了,可以在附近转一转。”对于村里的变化,小新寨的陶仕秋这样说。干净的水泥路直通群众家门口,明亮的路灯照亮着回家的路,2018年春节前夕,法衣村大大小小的村间小路多了路灯照明。201711月,陈康积极协调县住建局投资8万余元,完成6个村小组的灯光亮化工程,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为了尽可能节省支出,陈康要求只需要购买设施,路灯的安装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与村民一同完成。

  “用心、用情、用力,我一直用这三个词督促自己。”陈康说,三年的驻村时光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驻村工作在面对群众的时候要换位思考,要带着感情做事,要扛起应负的责任。”

  2013年,陈康还在泸西团县委工作时曾到法衣小学开展“暖冬行动”。当时正值冬季,但学校里的孩子们仍穿着单薄的衣服和凉鞋,他感觉到法衣村太落后了。他也深刻意识到,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但精神贫困是首要根源,不改变这里人们的观念,不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穷根难以消除。

  2016年,陈康第二次来到法衣村,这次他的身份转变为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工作之初,他就把孩子的事情放在了首要位置。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陈康看到法衣小学的孩子没有洗澡设施,学生床也老旧不堪,就抓紧时间协调工商联等单位,捐赠淋浴设施、学生床,改善孩子们的居住环境,为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乡村小学的学生很难有享受艺术教育的机会,陈康为法衣小学捐赠电钢琴,开展音乐培训;协调爱心企业为法衣小学捐赠鼓号乐器及鼓号服,并协调县教育局团工委组织城区学校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开展“一对一”鼓号技能培训活动。孩子们从开始的不热心、害怕、害羞到如今的积极参与,家长们也从最初的不配合到现在大力支持。如今,这支鼓号队已然成为法衣村乃至永宁乡的“明星”。

  脱贫攻坚再“请缨”

  2015年底,泸西县委县政府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派驻3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2018年,已经驻村满两年陈康,本应返回原单位,但考虑单位及同事的困难和对法衣村的感情,他服从组织安排,继续留在这里。

  脱贫攻坚工作的时间节点渐渐逼近。2018年,陈康最长两个月没有回过家,他在村里的时间远远超过陪伴妻子和孩子的时间。三年的驻村工作,陈康认为最亏欠的还是家里人。“我两次入村,只是因为我想为他们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不想当个不负责任的男人。”陈康患有眼底黄斑症,眼睛过于疲劳的时候会愈发视觉模糊,但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和法衣村不能掉队。

  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3708人,通过多轮贫困对象动态管理,目前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743人,未脱贫9312019年,预计脱贫14人。

  记者在法衣村采访的最后一天是一个星期日,上午,四面环山的法衣村晨雾还未散去,陈康与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到小新寨村民小组走访,一位多日未见到陈康的村民连忙走上前喊着“埂傲”(壮语:过来吃饭)。三年多的时间,陈康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当地百姓已经成为了“背农”。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书记」陈康:法衣村民的“背农”

2019-02-14      撰文 本刊记者 王蕴聪;摄影 本刊记者 陈建

  初见陈康,他顶着一头白发、穿着工作服从法衣村村委会走出来,3年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让不到40岁的他眼角平添了不少皱纹。“我这头发是少年白,之前在县城工作还染一下,现在根本没时间去打理了。”自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法衣村所在的永宁乡已经是陈康工作过的第三个基层乡镇。20163月,来自云南省泸西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的陈康,来到法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在法衣村的7个自然村中,有6个是壮族村,全村90%人口是壮族。工作的开始阶段,汉族干部陈康经历了语言不通等诸多问题。在陈康看来,驻村第一书记需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帮忙——帮助村“两委”拓展思路,帮助村民谋发展。他希望,在法衣村所做的一切是适合这里的,是即便他离任回到原单位,村民也能按照既有模式将产业发展下去的。

  转眼间,陈康在法衣村的第四年已经开始了。

  不久前,法衣村刚刚完成了脱贫攻坚的验收,陈康的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他表示,未来的工作依然繁重,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是接下来需要努力的重点。

  法衣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距离乡集镇26公里,共有村民532户、2175人。山高坡陡地少,基础产业弱,“贫穷”成了法衣村民长期难以甩脱的“帽子”。

  而陈康来到法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三年时间里,这里变了样,村里人把他和扶贫工作队成员们当做了自己的“背农”(壮语:亲人)。

  “动员千遍,不如干出一个”

  “刚到法衣村,我在走访的时候感觉到村民缺思路、缺资金、少技术等问题很突出,而且有的村民脱贫动力不强。”陈康说。

  为尽快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紧密联系群众,陈康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第一时间明确入户标准,分组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熟悉村情民情。10天时间,驻村工作队完成了对17774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重点摸排走访工作,帮助村民解读惠农政策,发放各类扶贫资料,用陈康的话来说,底数就是底气,有底气就硬气。

  为进一步精准识别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将辖内7个村小组划分为5个网格,整合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干部、村级“明白人、带头人”、优秀党员等力量分为5个扶贫小组,明确一名工作队队员为网格长连组包片,包摸排、包宣讲、包帮扶、包脱贫,修订完善《法衣村扶贫规划》,制定责任清单及每周任务清单,并实行向县联席办及组织部一周一报告,汇聚各方合力,形成网格化管理,压实工作责任,实现“1+N”联亲模式。

  工作队结合泸西县实施的新型合作经济带动贫困农户全覆盖工作,与村“两委”共同协商,帮助村委会成立农业综合

  开发服务社,首先带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以100300元不等金额入股服务社,每年获取股金6%的固定分红。2017年,法衣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

  “动员千遍,不如干出一个。”法衣村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给予政策资金倾斜,带头试点,大胆尝试和摸索,然后由点及面大力推广。法衣村平均海拔1139米,是泸西县海拔最低、气温最高的地方,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水稻种植。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村里的党员种养大户成立了永宁乡法衣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与企业合作种植“云恢290”优质稻,形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发放鱼苗,动员群众在条件较好的田块发展稻田养鱼。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党组织+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初现成效。

  村里还通过补助种子和保底收购等措施,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优质水稻种植。合作社以4.7元每公斤保底价格收购农户的稻谷,加工包装后以12元每公斤的价格对外销售。据陈康介绍,目前法衣村已发展种植500余亩“云恢290”优质水稻,覆盖了法衣村委会7个小组52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

  2018年按平均亩产量500公斤稻谷、市场均价每公斤4.7元计算,预计可为当地群众创收100余万元。

  “只有让群众看到真正的实惠,用事实证明这项产业大有‘钱途’,群众才信服你,才会跟着你干。”陈康说。看到部分贫困户通过这样的方式摆脱贫困,群众发展的愿望也被调动了起来,各家各户都逐渐有了行动。与此同时,陈康还动员适龄劳动力到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

  “用心、用情、用力,我一直用这三个词督促自己”

  “ 现在村里不一样了,晚上出门不用打手电了,可以在附近转一转。”对于村里的变化,小新寨的陶仕秋这样说。干净的水泥路直通群众家门口,明亮的路灯照亮着回家的路,2018年春节前夕,法衣村大大小小的村间小路多了路灯照明。201711月,陈康积极协调县住建局投资8万余元,完成6个村小组的灯光亮化工程,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为了尽可能节省支出,陈康要求只需要购买设施,路灯的安装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与村民一同完成。

  “用心、用情、用力,我一直用这三个词督促自己。”陈康说,三年的驻村时光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驻村工作在面对群众的时候要换位思考,要带着感情做事,要扛起应负的责任。”

  2013年,陈康还在泸西团县委工作时曾到法衣小学开展“暖冬行动”。当时正值冬季,但学校里的孩子们仍穿着单薄的衣服和凉鞋,他感觉到法衣村太落后了。他也深刻意识到,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但精神贫困是首要根源,不改变这里人们的观念,不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穷根难以消除。

  2016年,陈康第二次来到法衣村,这次他的身份转变为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工作之初,他就把孩子的事情放在了首要位置。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陈康看到法衣小学的孩子没有洗澡设施,学生床也老旧不堪,就抓紧时间协调工商联等单位,捐赠淋浴设施、学生床,改善孩子们的居住环境,为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乡村小学的学生很难有享受艺术教育的机会,陈康为法衣小学捐赠电钢琴,开展音乐培训;协调爱心企业为法衣小学捐赠鼓号乐器及鼓号服,并协调县教育局团工委组织城区学校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开展“一对一”鼓号技能培训活动。孩子们从开始的不热心、害怕、害羞到如今的积极参与,家长们也从最初的不配合到现在大力支持。如今,这支鼓号队已然成为法衣村乃至永宁乡的“明星”。

  脱贫攻坚再“请缨”

  2015年底,泸西县委县政府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派驻30支驻村扶贫工作队。2018年,已经驻村满两年陈康,本应返回原单位,但考虑单位及同事的困难和对法衣村的感情,他服从组织安排,继续留在这里。

  脱贫攻坚工作的时间节点渐渐逼近。2018年,陈康最长两个月没有回过家,他在村里的时间远远超过陪伴妻子和孩子的时间。三年的驻村工作,陈康认为最亏欠的还是家里人。“我两次入村,只是因为我想为他们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不想当个不负责任的男人。”陈康患有眼底黄斑症,眼睛过于疲劳的时候会愈发视觉模糊,但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和法衣村不能掉队。

  全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3708人,通过多轮贫困对象动态管理,目前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743人,未脱贫9312019年,预计脱贫14人。

  记者在法衣村采访的最后一天是一个星期日,上午,四面环山的法衣村晨雾还未散去,陈康与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到小新寨村民小组走访,一位多日未见到陈康的村民连忙走上前喊着“埂傲”(壮语:过来吃饭)。三年多的时间,陈康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当地百姓已经成为了“背农”。

  • IMG_5320.jpg

    2016年3月,陈康正式进驻云南省泸西县永宁 乡法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

  • IMG_5448.jpg

    3年的驻村工作让不到40岁的陈康眼角平添了许多皱纹,为法衣村谋发展是他这三年来想的最多的事情。

  • DJI_0003.jpg

    法衣村是泸西县海拔最低、气温最高的地方,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发展种植业。来到法衣村后,陈康与村“两委”积极协商,大力培养致富带头人,发展“党组织+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的模式。

  • IMG_5228.jpg

    陈康在村民陶元明家走访,了解农户养殖情况

  • IMG_5621.jpg

    陈康向村民陶琴仙请教关于西瓜种植的相关问题。

  • IMG_5799.jpg

    村主任赵明华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赵明华与妻子利用村里流转的土地种植黄姜。

  • IMG_5591.jpg

    在村里走访时,经常需要在田间穿梭,因为主要发展种植业,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在陈康看来是必须要做的。

  • IMG_5148.jpg

    陈康(左二)与村“两委”讨论村里的危房改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