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随时准备成为战时刀尖

2020-09-30      本刊综合报道

  • 六连官兵在“硬骨头精神”鼓舞下 ,冲向战位。(张永进摄影).jpg

    六连不断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连队官兵们 在实战化训练中冲锋在前。 摄影 张永进

  • 在实战化训练中,连队官兵向岸滩发起冲击。(张永进摄影).jpg

    在实战化训练中,连队官兵向岸滩发起冲击。 摄影 张永进

  • 连队坚持严格训练传统课目,刺杀声气势如虹。(李彬摄影).jpg

    连队坚持严格训练传统课目。 摄影 李彬

  • 在高温暴雨下,六连官兵锤炼过硬军事技能。(张永进摄影).jpg

    在高温暴雨下,六连官兵锤炼过硬军事技能。 摄影 张永进

  • 暴雨高温环境下,狙击手何翰龙下车投入战斗。(张永进摄影).jpg

    狙击手何翰龙利用战车掩护,准备射击。 摄影 张永进

  • 战术训练中,步战车发射烟幕弹,掩护步兵突击。(李彬摄影).jpg

    战术训练中,步战车发射烟幕弹,掩护步兵突击。 摄影 李彬

< >

  有这样一个连队被称为“硬骨头六连”,这个连队在战争年代的血与火中锻造出来的“硬骨头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19482月,瓦子街战斗中,六连在40多个小时里,打退敌人30多次进攻,一步不退。全连127名官兵血洒疆场……”在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荣誉室里,每一面锦旗、每一张照片、每一份证书,见证着六连的荣光。

  血战马家营、激战爷台山、浴血瓦子街……战争年代,六连转战冀中、晋绥、西北各大战场,立下赫赫战功,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闻名遐迩的“硬骨头精神”。

  历经战火洗礼,六连官兵深知:杀敌本领强,才能打胜仗。踏上改革强军新征程,在从传统步兵到两栖尖兵的历史跨越中,六连始终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打赢能力,坚持把练兵备战推向深入,锻造“永不卷刃的尖刀”。

  备战打仗 每天都是出征日

  连长赵松说,几十年来六连官兵始终坚持每天战备抽查,每周战备训练,每月全装拉动,每逢大年初一、连庆日等重要时节,连队都会以战备拉动开启这一天。

  在六连,无论何时、人数多少、任务多重,落实战备制度雷打不动。早在20世纪60年代,六连就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四过硬”闻名全军,他们总结的“三分四定”被写进条令,成为全军规范。

  “三分”:一是携行被装,指按着装规定当季使用和需随身携带的被装;二是运行被装,指部队发给的过使用季节的被装;三是后留物品,指自购或从家里带来的物品。“四定”:定人,定物,定车,定位。

  1975年,六连跟随大部队千里换防,在全团第一个完成战备器材整治、战备库室规范和战备出动演练;1998年,连队所在团与兄弟单位合并撤编,官兵不等不靠开始新装备训练,第一个形成单装战斗力……

  20176月,移防新营区当天,六连官兵放下背囊的第一件事是规范战备库室。当晚,熄灯号刚响,六连就传来紧急集合声。面对其他连队的不解,六连的回答是:“在六连,每天都是出征日,连队换防正是检验连队应急战备的有利时机。”

  长期的备战思想灌溉,让六连官兵逐渐养成敏锐的战备警觉。一次拉动结束,六连官兵发现营房战备库室位于三楼,大大影响了出动效率,他们集思广益,对库室布局重新规划,将其搬至一楼,并按行动类别统一摆放物资,有效缩短了战备拉动时间。

  在六连,战备哨音就是战斗号令。“刚开始不适应,但时间一长,每个人都形成了习惯,一听哨音就知道该干啥。”刚下连的一些新兵说。原来,哨音对六连官兵来说就像摩尔斯代码,声音的长短都有一个特定的指挥号令与之相对应,久而久之连队官兵凭长短不一的哨音就能准确完成各种行动。

  近年来,六连官兵在传承一条条战备秘诀的同时,还率先探索出了战备物资装箱化、战斗装具宿舍化、定人定物实时化的战备管理新招,梳理出20169条战备运行规范,大幅提高了应急备战能力。2019年,上级不打招呼临机拉动,六连第一个到达指定位置,人车物编组分毫不差,比规定时间提前近半小时,创造了全旅紧急出动的新纪录。

  拉近实战 每天上演“艰难一日”

  六连官兵常说,要成为战时的刀尖子,平时就得把自己当成刀来磨。他们总是瞄着对手砺剑、紧盯强手练兵。在六连门口公示栏上,常年贴着一张军事训练纪录表,时刻提醒官兵保持赶超与领跑的姿态。

  在该旅组织的一次开训比武中,参加单杠卷身上项目的九班班长张亚秋已经凭借120个的成绩稳操胜券,但他仍凭借顽强的意志继续坚持。尽管双手磨破渗出血,张亚秋仍拉了一个又一个……成绩最终定格在265个,刷新了该项目纪录。

  在六连,人与人比、班与班争、排与排抗成了一种风尚。

  “战时靠打仗,平时靠比拼。”在连长赵松看来,比拼氛围一旦形成,对连队建设以及战斗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

  “不能拿了第一,就觉得自己是第一了,‘清零’之后要不断向着下一个高地进发。”

  六连不允许自己失败。今年3月,旅组织考核,六连装甲通信科目排名靠后,这被六连官兵视为“奇耻大辱”,奋起直追。

  赵松带着全部车长打起背包住进车库,每天铆在车库里训练17小时,经过10天苦练,终于在4月的乘员等级考核中达到全员优秀。

  “靶架目标有规律可循,炮手只要摸准了,很容易就打出好成绩,可这样的标准经得起战争检验吗?”一次炮瞄训练,火炮技师郑锡鑫提出,战场上的敌方目标没有规律可言,但传统训练器材“出靶顺序固定”“目标区域固定”,不符合实战要求。在他的主导下,六连官兵集智攻关,自主研发一种新式激光快瞄器,不仅增强目标随机性,还增加了不同角度下的运动目标。

  初次训练,多名炮手铩羽而归。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找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大家的成绩稳步提升。随后,在全旅实弹射击考核中,六连先后斩获海上、陆上战斗射击第一。

  不管时间怎么变、装备怎么换、任务怎么改,六连对训练的标准就是贴近实战,战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练什么,打赢如果没有极限,他们就练到突破极限。近3年来,连队先后16人次在集团军以上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19人次打破9项旅纪录、连队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成绩年年全旅第一,被陆军表彰为“陆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改革重塑 每天在淬火中重生

  “全排注意,成‘一’字战斗队形,迅速占领进攻阵地!”

  夏日炎炎,一场装甲步兵排射击综合检验战斗,在山林腹地间打响。随着三排长高博文一声令下,4台装甲车犹如出山猛虎,直扑“敌”阵地。

  “发现敌集群散兵、敌火箭筒!”“323,执行!”指挥车内,高博文根据敌情变化,快速分析并下达命令。他说:“如今多了一台车的战斗,对战法、协同、单兵的考验却是N次方的递增。”

  新编制下排战术课目演练示范,这是六连最新受领的一项任务。载员过于注重射击,敌情意识不强;火器使用不够科学,协同不紧密……20分钟的激战过后,一个个问题浮出水面。

  当夜,六连会议室内灯火通明,赵松带着骨干针对演练中暴露的问题逐一复盘检讨。一场演练,让六连官兵深刻认识到:改变,迫在眉睫。连续好几天,他们白天训练、晚上复盘,一个难点一个难点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过,重点练协同、练谋略、练指挥。最终,实弹检验得到验收小组一致好评。

  从传统步兵到新型陆军下的装甲步兵,从单一地面作战到陆地海上两栖作战,从体能型士兵到多面型士兵,六连历经多次转型重塑。

  为此,他们敢于快速“换脑”“转身”:开展训法创新、战法研练,将训练课题划分到班排,探索走开一专多能、多专多能训练路子,实现全连85%以上官兵精通两种以上主战专业;

  积极发扬军事民主,每逢完成大项任务、演习演练、比武考核召集官兵分析训练形势,找不足、揭短板,提升训练质效;扎实开展“研究强敌、打赢强敌”活动,探索研练战时快速集结、夜间车上车下协同等10余个新型课题。

  调整改革以来,六连官兵先后主动与海军某支队、空军航空兵某旅、海防某旅船艇大队、武警某支队等军兵种开展联学联训,参与探索攻关战场信息共享、近距火力支援、联合指挥通信等多种实战课题,在联演联训中效果明显。

  “训练越贴近实战,打赢就越有底气。”该旅领导介绍,无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作战任务怎么调,六连官兵始终保持一种“言必谋打仗、行必抓打仗”的常态,在真打实备中夯实硬底子,在创新突破中提升硬实力,让这把尖刀越磨越快。

上一页

下一页

【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随时准备成为战时刀尖

2020-09-30      本刊综合报道

  有这样一个连队被称为“硬骨头六连”,这个连队在战争年代的血与火中锻造出来的“硬骨头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了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19482月,瓦子街战斗中,六连在40多个小时里,打退敌人30多次进攻,一步不退。全连127名官兵血洒疆场……”在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荣誉室里,每一面锦旗、每一张照片、每一份证书,见证着六连的荣光。

  血战马家营、激战爷台山、浴血瓦子街……战争年代,六连转战冀中、晋绥、西北各大战场,立下赫赫战功,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闻名遐迩的“硬骨头精神”。

  历经战火洗礼,六连官兵深知:杀敌本领强,才能打胜仗。踏上改革强军新征程,在从传统步兵到两栖尖兵的历史跨越中,六连始终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打赢能力,坚持把练兵备战推向深入,锻造“永不卷刃的尖刀”。

  备战打仗 每天都是出征日

  连长赵松说,几十年来六连官兵始终坚持每天战备抽查,每周战备训练,每月全装拉动,每逢大年初一、连庆日等重要时节,连队都会以战备拉动开启这一天。

  在六连,无论何时、人数多少、任务多重,落实战备制度雷打不动。早在20世纪60年代,六连就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四过硬”闻名全军,他们总结的“三分四定”被写进条令,成为全军规范。

  “三分”:一是携行被装,指按着装规定当季使用和需随身携带的被装;二是运行被装,指部队发给的过使用季节的被装;三是后留物品,指自购或从家里带来的物品。“四定”:定人,定物,定车,定位。

  1975年,六连跟随大部队千里换防,在全团第一个完成战备器材整治、战备库室规范和战备出动演练;1998年,连队所在团与兄弟单位合并撤编,官兵不等不靠开始新装备训练,第一个形成单装战斗力……

  20176月,移防新营区当天,六连官兵放下背囊的第一件事是规范战备库室。当晚,熄灯号刚响,六连就传来紧急集合声。面对其他连队的不解,六连的回答是:“在六连,每天都是出征日,连队换防正是检验连队应急战备的有利时机。”

  长期的备战思想灌溉,让六连官兵逐渐养成敏锐的战备警觉。一次拉动结束,六连官兵发现营房战备库室位于三楼,大大影响了出动效率,他们集思广益,对库室布局重新规划,将其搬至一楼,并按行动类别统一摆放物资,有效缩短了战备拉动时间。

  在六连,战备哨音就是战斗号令。“刚开始不适应,但时间一长,每个人都形成了习惯,一听哨音就知道该干啥。”刚下连的一些新兵说。原来,哨音对六连官兵来说就像摩尔斯代码,声音的长短都有一个特定的指挥号令与之相对应,久而久之连队官兵凭长短不一的哨音就能准确完成各种行动。

  近年来,六连官兵在传承一条条战备秘诀的同时,还率先探索出了战备物资装箱化、战斗装具宿舍化、定人定物实时化的战备管理新招,梳理出20169条战备运行规范,大幅提高了应急备战能力。2019年,上级不打招呼临机拉动,六连第一个到达指定位置,人车物编组分毫不差,比规定时间提前近半小时,创造了全旅紧急出动的新纪录。

  拉近实战 每天上演“艰难一日”

  六连官兵常说,要成为战时的刀尖子,平时就得把自己当成刀来磨。他们总是瞄着对手砺剑、紧盯强手练兵。在六连门口公示栏上,常年贴着一张军事训练纪录表,时刻提醒官兵保持赶超与领跑的姿态。

  在该旅组织的一次开训比武中,参加单杠卷身上项目的九班班长张亚秋已经凭借120个的成绩稳操胜券,但他仍凭借顽强的意志继续坚持。尽管双手磨破渗出血,张亚秋仍拉了一个又一个……成绩最终定格在265个,刷新了该项目纪录。

  在六连,人与人比、班与班争、排与排抗成了一种风尚。

  “战时靠打仗,平时靠比拼。”在连长赵松看来,比拼氛围一旦形成,对连队建设以及战斗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

  “不能拿了第一,就觉得自己是第一了,‘清零’之后要不断向着下一个高地进发。”

  六连不允许自己失败。今年3月,旅组织考核,六连装甲通信科目排名靠后,这被六连官兵视为“奇耻大辱”,奋起直追。

  赵松带着全部车长打起背包住进车库,每天铆在车库里训练17小时,经过10天苦练,终于在4月的乘员等级考核中达到全员优秀。

  “靶架目标有规律可循,炮手只要摸准了,很容易就打出好成绩,可这样的标准经得起战争检验吗?”一次炮瞄训练,火炮技师郑锡鑫提出,战场上的敌方目标没有规律可言,但传统训练器材“出靶顺序固定”“目标区域固定”,不符合实战要求。在他的主导下,六连官兵集智攻关,自主研发一种新式激光快瞄器,不仅增强目标随机性,还增加了不同角度下的运动目标。

  初次训练,多名炮手铩羽而归。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找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强化训练,大家的成绩稳步提升。随后,在全旅实弹射击考核中,六连先后斩获海上、陆上战斗射击第一。

  不管时间怎么变、装备怎么换、任务怎么改,六连对训练的标准就是贴近实战,战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练什么,打赢如果没有极限,他们就练到突破极限。近3年来,连队先后16人次在集团军以上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19人次打破9项旅纪录、连队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成绩年年全旅第一,被陆军表彰为“陆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改革重塑 每天在淬火中重生

  “全排注意,成‘一’字战斗队形,迅速占领进攻阵地!”

  夏日炎炎,一场装甲步兵排射击综合检验战斗,在山林腹地间打响。随着三排长高博文一声令下,4台装甲车犹如出山猛虎,直扑“敌”阵地。

  “发现敌集群散兵、敌火箭筒!”“323,执行!”指挥车内,高博文根据敌情变化,快速分析并下达命令。他说:“如今多了一台车的战斗,对战法、协同、单兵的考验却是N次方的递增。”

  新编制下排战术课目演练示范,这是六连最新受领的一项任务。载员过于注重射击,敌情意识不强;火器使用不够科学,协同不紧密……20分钟的激战过后,一个个问题浮出水面。

  当夜,六连会议室内灯火通明,赵松带着骨干针对演练中暴露的问题逐一复盘检讨。一场演练,让六连官兵深刻认识到:改变,迫在眉睫。连续好几天,他们白天训练、晚上复盘,一个难点一个难点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过,重点练协同、练谋略、练指挥。最终,实弹检验得到验收小组一致好评。

  从传统步兵到新型陆军下的装甲步兵,从单一地面作战到陆地海上两栖作战,从体能型士兵到多面型士兵,六连历经多次转型重塑。

  为此,他们敢于快速“换脑”“转身”:开展训法创新、战法研练,将训练课题划分到班排,探索走开一专多能、多专多能训练路子,实现全连85%以上官兵精通两种以上主战专业;

  积极发扬军事民主,每逢完成大项任务、演习演练、比武考核召集官兵分析训练形势,找不足、揭短板,提升训练质效;扎实开展“研究强敌、打赢强敌”活动,探索研练战时快速集结、夜间车上车下协同等10余个新型课题。

  调整改革以来,六连官兵先后主动与海军某支队、空军航空兵某旅、海防某旅船艇大队、武警某支队等军兵种开展联学联训,参与探索攻关战场信息共享、近距火力支援、联合指挥通信等多种实战课题,在联演联训中效果明显。

  “训练越贴近实战,打赢就越有底气。”该旅领导介绍,无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作战任务怎么调,六连官兵始终保持一种“言必谋打仗、行必抓打仗”的常态,在真打实备中夯实硬底子,在创新突破中提升硬实力,让这把尖刀越磨越快。

  • 六连官兵在“硬骨头精神”鼓舞下 ,冲向战位。(张永进摄影).jpg

    六连不断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连队官兵们 在实战化训练中冲锋在前。 摄影 张永进

  • 在实战化训练中,连队官兵向岸滩发起冲击。(张永进摄影).jpg

    在实战化训练中,连队官兵向岸滩发起冲击。 摄影 张永进

  • 连队坚持严格训练传统课目,刺杀声气势如虹。(李彬摄影).jpg

    连队坚持严格训练传统课目。 摄影 李彬

  • 在高温暴雨下,六连官兵锤炼过硬军事技能。(张永进摄影).jpg

    在高温暴雨下,六连官兵锤炼过硬军事技能。 摄影 张永进

  • 暴雨高温环境下,狙击手何翰龙下车投入战斗。(张永进摄影).jpg

    狙击手何翰龙利用战车掩护,准备射击。 摄影 张永进

  • 战术训练中,步战车发射烟幕弹,掩护步兵突击。(李彬摄影).jpg

    战术训练中,步战车发射烟幕弹,掩护步兵突击。 摄影 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