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两会置顶图片12.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建造文学意义上的女性共同体

2022-04-13      撰文 张莉

  • zhangli.jpg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供图)

  • book.jpg

    2020年10月,张莉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出版,图为在北京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张莉(前排右)与中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前排中)与现场观众合影。(张莉供图)

  • 微信图片_20220412150713.jpg

    2021年4月,张莉(右中)作为嘉宾参加《2021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谈女性写作》对谈活动,与观众分享自己对“女性写作”的观察与思考。(张莉供图)

  • 微信图片_20220330113439.jpg

    2021年3月,张莉主编的《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她强调“新女性写作”,是希望与以往的女性写作区别开来,呼吁女性写作应该有更广阔、更丰富的面向,书写更广大的女性生存。(张莉供图)

  • 微信图片_20220330113505.jpg

    2022年3月,张莉和研究生团队一起讨论“持微火者 女性文学好书榜”春季书单,这是第一个女性文学好书榜,旨在鼓励女作家的创作。(张莉供图)

< >

  近年来,我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女性文学研究,进行了一些相关田野调查主编《中国女性文学年选》和《中国新女性写作专辑》以及主办“中国女性文学好书榜”等,致力于建造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女性共同体。

  2018年7月到2018年底,我先后对127位中国新锐作家进行了性别观调查,后来一些著名作家也加入了这项调查,包括铁凝、贾平凹、阿来、韩少功、阎连科等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性别观问卷调查。为什么要做性别观调查?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首先,我的博士论文关注一百年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学术焦点便是关注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性别变迁。一百年过去,今天的女性如何理解自己;男性的性别观是怎样的,与百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我对这些问题也很强烈的好奇。在我看来,性别观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女性文学研究、作家的性别意识一直是我长久的研究兴趣。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这所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女作家的高等学府一百年后的今天,作为老师,每天都会和95后乃至00后一代打交道,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新的性别观时代已经来临。文学是什么呢它要切实表现现实和时代生活,真正优秀的作家也要比普通人更敏感,要走在时代的前面。那么,我们时代人关于性别问题的认识在文学作品里传达出来了吗我是有疑问的。

  通过调查会发现,作家们的回答也深具平等意识,这很重要。但是,透过他们的表态,也有一些特别微妙而值得分析的东西。在回答自己什么时候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很多作家回答的都是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认知。其实,人有生理性别,也有社会性别,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一定是一致的。而我们讨论性别观的时候,并不强调一个人对生理性别的理解,而更要看他对社会性别的认识。

  在性别观调查里,作家苏童的回答被广泛引用过,他说,“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的时候,他得有颗艾玛的心。”福楼拜写完小说后也曾经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是一种社会性别意识的体现。一直以来,在我们对文学经典的认定中,其实包含了对社会性别意识的肯定,比如《红楼梦》《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宁娜》《祝福》,这些作品都是深具社会性别意识的,也就是说,这些男性作家在写作时,跨越了他们的生理性别,选择和女性站在了一起看世界

  调查中有个问题是,你会克服自己的性别意识吗?许多男作家的回答是要面对自己的性别,为什么要克服呢它是自身的一部分。而女作家往往会说要克服女性弱点,你会感受到她们对女性意识的犹疑。相比而言,男作家对性别问题相对会更坦然,而女作家呢,是在潜意识里有一种不安全感或者自卑感存在。

  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体现对女性的尊重,我们的先驱创造了“她”字——“她”诞生于现代,和“他”是平等的,这个字非常直观地表明了,她和他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一百年前,大部分中国女人才开始有机会和男人一样受教育、拿起笔、写自己的故事。只有现代女性开始书写,真正的中国女性写作传统才建立。我们看冰心、庐隐早期的写作,她们最初的表达不连贯、不流畅,喜欢写别人的故事,不敢写自己。她们需要时间去寻找自己的声音。如果不像鲁迅、周作人那样写,应当怎么写呢?直到丁玲、萧红、张爱玲的作品发表,我们才发现,女性写作与男性的立场、所使用的腔调、所使用的视角如此不同,她们实实在在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而写作成就又是可以和男性比肩的。

  今天,我们之所以讨论作家的性别意识,强调女性写作,其实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尊重一种差异性。对女人与女性身份的关注,强调女性写作和女性立场,不是为了关闭和排斥,而是为了更好地打开和理解。在女性声音和女性处境被忽略的情况下,关注女性和强调女性,应该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和《十月》杂志一起,2020年3月8号推出了“新女性写作”专辑。我强调“新女性写作”,是希望与以往的女性写作区别开来。“新女性写作专辑”邀请翟永明、林白在内的13位女作家共同参与了这样的写作,这些作品迸发出新的火苗,尤其是“80后”一代。后来作品结集为《美发生着变化:新女性写作专辑》,之所以有“新女性写作”这个专辑,其实是想呼吁,女性写作应该有更广阔,有丰富的面向,书写更广大的女性生存。我理想意义上的女性写作——它有如四通八达的神经,既连接女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也连接人与现实、人与大自然。换言之,我所强调的新女性写作,看重女性及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强调写作者的社会性别,将女人和女性放置于社会关系中去观照和理解,关注因民族、阶层、经济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同性别立场。在我看来,女性写作是具有弹性和包容性的概念,是可以充分讨论的。

  读博士期间,我再做现代女性文学写作发生研究时,特别想找到一百年前普通女作家们的作品,比如说1919年女作者们写过小说,当时还畅想,如果每一年都有女性作品的选编,那么作为100年后的研究者该有多幸福,我们能清晰判断出女性文学成长的整脉络,也会更直观看到她们如何一路走来。可惜的是,100年来还没有一本中国女性文学年选。很多普通女作者的作品就此消失在风中了。

  《2019中国女性文学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女性文学选。对我来说,开展女性文学年选的意义两个方面我想为中国女性文学留下年度样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性文学的精神风貌、文学气质的变化二是我想要通过这样的作品选编来记录中国女性的生样态。这是站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立场上的考量,我相信这里的生活记录,有新闻报道所不能涵盖的丰富和多样。

  从2019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是第年了。年选的基本框架是20位女作家讲述的20个故事,是从全国诸多文学期刊发表的优秀作品中挑选而来分为“爱”“秘密”和“远方”这三主题。它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类型的女性写作每年都会选择5到6位新面孔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青年女作家的写作。我相信在未来五年到十年的区间里,女性文学年选会推出属于它的女性作者群。事实上,年选工作的持续也将厘清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建立属于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传统

  张洁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世界接受的中国女作家,在德国、美国等都深受关注。美国记者采访张洁时,她的作品被视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张洁是特别有主体性的写作者,她不遮掩身上的本土性,也没有深受西方作家的影响进行模仿写作,没有翻译腔。和阿特伍德、门罗相比,她的风格很独特,诚实、坦率,也坦然表达了中国女性的决绝、独立,以及她们遭遇的种种困境。她会立足本土经验,把对女性和女性处境的理解放置在两性关系里。张洁之后,在海外深受关注的中国当代女作家还有铁凝、王安忆、迟子建等。近些年来,中国女性文学迅猛发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女作家以及科幻领域女作家的崛起,很多80后、90后作家,她们有很好的文学素养,有在世界各国求学的背景,知识谱系非常完备,未来可期。

  在性别观调查中,我曾经问过青年女作家她们喜欢的世界女性作家是谁,从中可以发现她们的阅读趣味非常广泛,从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到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生于1931年),几乎构成了大半个世界女性文学图谱。正如我们所看到,中国当代女作家的作品也在持续被翻译到国外,这也意味着中国女性文学本就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我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特别有信心,特别期待越来越多的女作家能越来越坦然、自在地表达;更多的女性声音被听到,更多的女性生活被看到。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页

下一页

建造文学意义上的女性共同体

2022-04-13      撰文 张莉

  近年来,我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女性文学研究,进行了一些相关田野调查主编《中国女性文学年选》和《中国新女性写作专辑》以及主办“中国女性文学好书榜”等,致力于建造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女性共同体。

  2018年7月到2018年底,我先后对127位中国新锐作家进行了性别观调查,后来一些著名作家也加入了这项调查,包括铁凝、贾平凹、阿来、韩少功、阎连科等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性别观问卷调查。为什么要做性别观调查?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首先,我的博士论文关注一百年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学术焦点便是关注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性别变迁。一百年过去,今天的女性如何理解自己;男性的性别观是怎样的,与百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我对这些问题也很强烈的好奇。在我看来,性别观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女性文学研究、作家的性别意识一直是我长久的研究兴趣。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这所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女作家的高等学府一百年后的今天,作为老师,每天都会和95后乃至00后一代打交道,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新的性别观时代已经来临。文学是什么呢它要切实表现现实和时代生活,真正优秀的作家也要比普通人更敏感,要走在时代的前面。那么,我们时代人关于性别问题的认识在文学作品里传达出来了吗我是有疑问的。

  通过调查会发现,作家们的回答也深具平等意识,这很重要。但是,透过他们的表态,也有一些特别微妙而值得分析的东西。在回答自己什么时候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很多作家回答的都是自己的生理性别的认知。其实,人有生理性别,也有社会性别,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一定是一致的。而我们讨论性别观的时候,并不强调一个人对生理性别的理解,而更要看他对社会性别的认识。

  在性别观调查里,作家苏童的回答被广泛引用过,他说,“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的时候,他得有颗艾玛的心。”福楼拜写完小说后也曾经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是一种社会性别意识的体现。一直以来,在我们对文学经典的认定中,其实包含了对社会性别意识的肯定,比如《红楼梦》《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宁娜》《祝福》,这些作品都是深具社会性别意识的,也就是说,这些男性作家在写作时,跨越了他们的生理性别,选择和女性站在了一起看世界

  调查中有个问题是,你会克服自己的性别意识吗?许多男作家的回答是要面对自己的性别,为什么要克服呢它是自身的一部分。而女作家往往会说要克服女性弱点,你会感受到她们对女性意识的犹疑。相比而言,男作家对性别问题相对会更坦然,而女作家呢,是在潜意识里有一种不安全感或者自卑感存在。

  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体现对女性的尊重,我们的先驱创造了“她”字——“她”诞生于现代,和“他”是平等的,这个字非常直观地表明了,她和他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一百年前,大部分中国女人才开始有机会和男人一样受教育、拿起笔、写自己的故事。只有现代女性开始书写,真正的中国女性写作传统才建立。我们看冰心、庐隐早期的写作,她们最初的表达不连贯、不流畅,喜欢写别人的故事,不敢写自己。她们需要时间去寻找自己的声音。如果不像鲁迅、周作人那样写,应当怎么写呢?直到丁玲、萧红、张爱玲的作品发表,我们才发现,女性写作与男性的立场、所使用的腔调、所使用的视角如此不同,她们实实在在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而写作成就又是可以和男性比肩的。

  今天,我们之所以讨论作家的性别意识,强调女性写作,其实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尊重一种差异性。对女人与女性身份的关注,强调女性写作和女性立场,不是为了关闭和排斥,而是为了更好地打开和理解。在女性声音和女性处境被忽略的情况下,关注女性和强调女性,应该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和《十月》杂志一起,2020年3月8号推出了“新女性写作”专辑。我强调“新女性写作”,是希望与以往的女性写作区别开来。“新女性写作专辑”邀请翟永明、林白在内的13位女作家共同参与了这样的写作,这些作品迸发出新的火苗,尤其是“80后”一代。后来作品结集为《美发生着变化:新女性写作专辑》,之所以有“新女性写作”这个专辑,其实是想呼吁,女性写作应该有更广阔,有丰富的面向,书写更广大的女性生存。我理想意义上的女性写作——它有如四通八达的神经,既连接女人与男人、女人与女人,也连接人与现实、人与大自然。换言之,我所强调的新女性写作,看重女性及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强调写作者的社会性别,将女人和女性放置于社会关系中去观照和理解,关注因民族、阶层、经济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同性别立场。在我看来,女性写作是具有弹性和包容性的概念,是可以充分讨论的。

  读博士期间,我再做现代女性文学写作发生研究时,特别想找到一百年前普通女作家们的作品,比如说1919年女作者们写过小说,当时还畅想,如果每一年都有女性作品的选编,那么作为100年后的研究者该有多幸福,我们能清晰判断出女性文学成长的整脉络,也会更直观看到她们如何一路走来。可惜的是,100年来还没有一本中国女性文学年选。很多普通女作者的作品就此消失在风中了。

  《2019中国女性文学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女性文学选。对我来说,开展女性文学年选的意义两个方面我想为中国女性文学留下年度样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性文学的精神风貌、文学气质的变化二是我想要通过这样的作品选编来记录中国女性的生样态。这是站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立场上的考量,我相信这里的生活记录,有新闻报道所不能涵盖的丰富和多样。

  从2019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是第年了。年选的基本框架是20位女作家讲述的20个故事,是从全国诸多文学期刊发表的优秀作品中挑选而来分为“爱”“秘密”和“远方”这三主题。它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类型的女性写作每年都会选择5到6位新面孔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青年女作家的写作。我相信在未来五年到十年的区间里,女性文学年选会推出属于它的女性作者群。事实上,年选工作的持续也将厘清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建立属于当代女性文学写作的传统

  张洁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世界接受的中国女作家,在德国、美国等都深受关注。美国记者采访张洁时,她的作品被视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张洁是特别有主体性的写作者,她不遮掩身上的本土性,也没有深受西方作家的影响进行模仿写作,没有翻译腔。和阿特伍德、门罗相比,她的风格很独特,诚实、坦率,也坦然表达了中国女性的决绝、独立,以及她们遭遇的种种困境。她会立足本土经验,把对女性和女性处境的理解放置在两性关系里。张洁之后,在海外深受关注的中国当代女作家还有铁凝、王安忆、迟子建等。近些年来,中国女性文学迅猛发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女作家以及科幻领域女作家的崛起,很多80后、90后作家,她们有很好的文学素养,有在世界各国求学的背景,知识谱系非常完备,未来可期。

  在性别观调查中,我曾经问过青年女作家她们喜欢的世界女性作家是谁,从中可以发现她们的阅读趣味非常广泛,从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到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生于1931年),几乎构成了大半个世界女性文学图谱。正如我们所看到,中国当代女作家的作品也在持续被翻译到国外,这也意味着中国女性文学本就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我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特别有信心,特别期待越来越多的女作家能越来越坦然、自在地表达;更多的女性声音被听到,更多的女性生活被看到。

  (本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zhangli.jpg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供图)

  • book.jpg

    2020年10月,张莉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出版,图为在北京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张莉(前排右)与中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前排中)与现场观众合影。(张莉供图)

  • 微信图片_20220412150713.jpg

    2021年4月,张莉(右中)作为嘉宾参加《2021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谈女性写作》对谈活动,与观众分享自己对“女性写作”的观察与思考。(张莉供图)

  • 微信图片_20220330113439.jpg

    2021年3月,张莉主编的《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她强调“新女性写作”,是希望与以往的女性写作区别开来,呼吁女性写作应该有更广阔、更丰富的面向,书写更广大的女性生存。(张莉供图)

  • 微信图片_20220330113505.jpg

    2022年3月,张莉和研究生团队一起讨论“持微火者 女性文学好书榜”春季书单,这是第一个女性文学好书榜,旨在鼓励女作家的创作。(张莉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