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程斌 用影像沟通人与自然

2022-06-24      本刊记者 王蕾

  • p64-65.jpg

    在海拔近5000米的云南白马雪山,程斌准备拍摄高原雪线的绢蝶。他站在流石滩上一块石头上观察。摄影 彭建生

  • 程斌-5485.jpg

    身手敏捷的飞行高手—燕鸥在黄河的静水区域寻觅食物。 摄影 程斌

  • 程斌-1211263.jpg

    小豆长喙天蛾可以悬停飞行进食,经常被人们误认为蜂鸟。摄影 程斌

  • 程斌-1616581489912.jpg

    正在进行微距摄影授课的程斌,被现场摄影师拍下他与自己昆虫摄影作品的合影。 受访者 供图

< >

  程斌,中国自然生态影像作品集《奇趣自然》作者;多次担任自然生态主题展览策展人,以影像方式向国内外公众展现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发表图文专题,展现中国丰富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受院校、机构等邀请进行主题演讲和培训,传播自然生态知识和理念,倡导人们身体力行参与环保。

  十几年间,程斌从一位初探摄影的自然主义者,成为用影像倡导自然保护的行动者。他说:“我与自然摄影的结缘远远早于我拿起相机的那一刻”。

  天赋是必备的素质

  程斌拥有视觉先导的天赋,敏锐的洞察能力与生俱来并让他为之欣喜。这种能力和体验,让他在年幼时就开始进行绘画、观察和探索自然。小学时,一到假期,程斌就会去到城郊的原野里,与那里许许多多栖息在田地、树林里的小生物成为“玩伴儿”。

  除此之外,对声音、气味、温度等的高度敏感,都让程斌拥有更多“触角”,感知并发现自然世界的精彩与博大。“世界因此变得无限广阔。这对于我的创作来说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从事自然摄影能让我真正行走于自然,亲历一切,历久弥新。所以我也一直向往着把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分享给更多的人。”

  程斌认为,自然摄影是一种媒介,影像本身并不是终极目标,而是要通过它建立起生命与万物之间的深度联结。程斌觉得自己能从事自然摄影工作是一种非凡的机遇,也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的机会。通过影像传递能量,会在不同的生命群体之间建立有机的关系。这种意义本身已经超越了一切形式与载体。

  自然摄影也让程斌有机会穿越在无数个时空之间。在他的心中,世界不再是割裂的独立片段,而是不同时空之间的串连累积。“这使得我的思维更加深远而富有弹性。比如当我看到一棵巨树,我可以联想到,它不仅是许多个小型生态系统的组合,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人类社会同样如此,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放下傲慢与贪欲,保持谦卑与敬畏,才有可能让一切文明可持续发展。”

  好作品是心灵共鸣

  程斌说,自然摄影在数码时代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大家所创造出来的精彩影像引领着人们从视觉到心灵的旅行,感知自己与自然世界的共生关系。但影像的品质绝不是各种技术指标,而是创作者内心与自然互动过程所能达到的境地。这样的“品质”能让作者、自然、观者之间产生心灵共鸣,且所具有的意义远超现象本身。一幅好的自然摄影作品或一部优秀的自然纪录片,往往会在各个层面引起“蝴蝶效应”。

  也许,一切的改变因此而产生。随着拍摄和研究的积累,程斌的拍摄模式从十几年前的个体表达逐步上升到更高的层级。“在拍摄中能充分保持着初心与专注,一切表达都将是自然而然,任何影像都是心相呈现。”

  现在,程斌每年有大量的时间在原野间行走,同时也会更多地投入到展览、讲座等自然环保的传播工作中。他认为,影像传播在视觉心理学层面有着极大的空间值得探索与实践。“所以我在选择参展作品的时候,不仅要选择精彩的瞬间和珍稀的物种,还要考虑到在传播视觉语言层面能够深入人心的画面,让观众产生天然的情感反应,让故事在观众的心中持续地演进。”

  程斌有一组被中国摄影艺术馆收藏的作品《小隐于野》,展现在自然环境中拟态生存的生物。有昆虫,也有鸟类等,它们的体色和形态都非常接近自然环境,很难被发现,需要仔细地寻找和观看。“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探奇式的观看方式,不仅能让大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产生深刻的印象,让人们不再用惯常的眼光去看待自然,这也算是一种视觉习惯的突破。”程斌说。

  每个人都是环保一份子

  程斌在工作中合作较多的当属环保工作者。“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石,这其中也有许多官方的、民间的、国际的环保人士多年艰苦卓越的努力与奉献。他们在各个细分的环保领域都有着斐然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群人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是环保的一份子,不同年龄、职业都有更多样的机会去参与其中。”

  程斌坚定地认为,中国本身就是因多元文化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华夏文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体现于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发展之中。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才会是最迷人、最理想的美丽中国。

  2021年,中国云南昆明举办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措施。这样的消息也让程斌和他的团队信心倍增。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当下,众多年轻的、致力于中国环保的人士,正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着力量。程斌说,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青年人,根植于内心的朝气与拼搏精神是真正的宝藏。“要保持对学习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不管身在何位,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与优势。而我今后会更加关注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人文的关系、脉络、渊源。让影像不再局限于影像本身,而是让不同群体的人们各取所需,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发光’,由点到面去照亮更大的自然世界。虽远必达。”

上一页

下一页

程斌 用影像沟通人与自然

2022-06-24      本刊记者 王蕾

  程斌,中国自然生态影像作品集《奇趣自然》作者;多次担任自然生态主题展览策展人,以影像方式向国内外公众展现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发表图文专题,展现中国丰富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受院校、机构等邀请进行主题演讲和培训,传播自然生态知识和理念,倡导人们身体力行参与环保。

  十几年间,程斌从一位初探摄影的自然主义者,成为用影像倡导自然保护的行动者。他说:“我与自然摄影的结缘远远早于我拿起相机的那一刻”。

  天赋是必备的素质

  程斌拥有视觉先导的天赋,敏锐的洞察能力与生俱来并让他为之欣喜。这种能力和体验,让他在年幼时就开始进行绘画、观察和探索自然。小学时,一到假期,程斌就会去到城郊的原野里,与那里许许多多栖息在田地、树林里的小生物成为“玩伴儿”。

  除此之外,对声音、气味、温度等的高度敏感,都让程斌拥有更多“触角”,感知并发现自然世界的精彩与博大。“世界因此变得无限广阔。这对于我的创作来说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从事自然摄影能让我真正行走于自然,亲历一切,历久弥新。所以我也一直向往着把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分享给更多的人。”

  程斌认为,自然摄影是一种媒介,影像本身并不是终极目标,而是要通过它建立起生命与万物之间的深度联结。程斌觉得自己能从事自然摄影工作是一种非凡的机遇,也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的机会。通过影像传递能量,会在不同的生命群体之间建立有机的关系。这种意义本身已经超越了一切形式与载体。

  自然摄影也让程斌有机会穿越在无数个时空之间。在他的心中,世界不再是割裂的独立片段,而是不同时空之间的串连累积。“这使得我的思维更加深远而富有弹性。比如当我看到一棵巨树,我可以联想到,它不仅是许多个小型生态系统的组合,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人类社会同样如此,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放下傲慢与贪欲,保持谦卑与敬畏,才有可能让一切文明可持续发展。”

  好作品是心灵共鸣

  程斌说,自然摄影在数码时代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大家所创造出来的精彩影像引领着人们从视觉到心灵的旅行,感知自己与自然世界的共生关系。但影像的品质绝不是各种技术指标,而是创作者内心与自然互动过程所能达到的境地。这样的“品质”能让作者、自然、观者之间产生心灵共鸣,且所具有的意义远超现象本身。一幅好的自然摄影作品或一部优秀的自然纪录片,往往会在各个层面引起“蝴蝶效应”。

  也许,一切的改变因此而产生。随着拍摄和研究的积累,程斌的拍摄模式从十几年前的个体表达逐步上升到更高的层级。“在拍摄中能充分保持着初心与专注,一切表达都将是自然而然,任何影像都是心相呈现。”

  现在,程斌每年有大量的时间在原野间行走,同时也会更多地投入到展览、讲座等自然环保的传播工作中。他认为,影像传播在视觉心理学层面有着极大的空间值得探索与实践。“所以我在选择参展作品的时候,不仅要选择精彩的瞬间和珍稀的物种,还要考虑到在传播视觉语言层面能够深入人心的画面,让观众产生天然的情感反应,让故事在观众的心中持续地演进。”

  程斌有一组被中国摄影艺术馆收藏的作品《小隐于野》,展现在自然环境中拟态生存的生物。有昆虫,也有鸟类等,它们的体色和形态都非常接近自然环境,很难被发现,需要仔细地寻找和观看。“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探奇式的观看方式,不仅能让大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产生深刻的印象,让人们不再用惯常的眼光去看待自然,这也算是一种视觉习惯的突破。”程斌说。

  每个人都是环保一份子

  程斌在工作中合作较多的当属环保工作者。“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石,这其中也有许多官方的、民间的、国际的环保人士多年艰苦卓越的努力与奉献。他们在各个细分的环保领域都有着斐然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群人让大家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是环保的一份子,不同年龄、职业都有更多样的机会去参与其中。”

  程斌坚定地认为,中国本身就是因多元文化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华夏文明,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体现于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发展之中。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才会是最迷人、最理想的美丽中国。

  2021年,中国云南昆明举办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措施。这样的消息也让程斌和他的团队信心倍增。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当下,众多年轻的、致力于中国环保的人士,正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着力量。程斌说,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青年人,根植于内心的朝气与拼搏精神是真正的宝藏。“要保持对学习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好奇。不管身在何位,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与优势。而我今后会更加关注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人文的关系、脉络、渊源。让影像不再局限于影像本身,而是让不同群体的人们各取所需,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发光’,由点到面去照亮更大的自然世界。虽远必达。”

  • p64-65.jpg

    在海拔近5000米的云南白马雪山,程斌准备拍摄高原雪线的绢蝶。他站在流石滩上一块石头上观察。摄影 彭建生

  • 程斌-5485.jpg

    身手敏捷的飞行高手—燕鸥在黄河的静水区域寻觅食物。 摄影 程斌

  • 程斌-1211263.jpg

    小豆长喙天蛾可以悬停飞行进食,经常被人们误认为蜂鸟。摄影 程斌

  • 程斌-1616581489912.jpg

    正在进行微距摄影授课的程斌,被现场摄影师拍下他与自己昆虫摄影作品的合影。 受访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