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邱志杰 探索艺术面对的新局面  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

2022-08-23      撰文 本刊记者 迟淼 摄影 本刊记者 陈建 马悦

  • IMG_0160的副本.jpg

    《民以食为天》,2021,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邱志杰书写近百幅与食物、生活相关的日常短语、招牌、菜谱等,将书法以最亲切的方式融入市井中。

  • 压暗2.jpg

    邱志杰,中国当代艺术家、策展人。他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中央美术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大江与文明:长江流域技术史地图。2022 200x100cm.jpg

    《大江与文明:长江流域技术史地图》(局部),2022,纸上水墨。

  • 佛跳墙的副本(1).jpg

    《民以食为天》,2021,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邱志杰书写近百幅与食物、生活相关的日常短语、招牌、菜谱等,将书法以最亲切的方式融入市井中。

  • 00CJ8469.jpg

    2022年,北京,邱志杰与其作品《民以食为天》(部分)在工作室内。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诺奖科学家麦克尔·列维.jpg

    邱志杰(左)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在邱志杰工作室交流。

  • Copy Lantingxu 1000 Times. 1990-1995的副本.jpg

    《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1990—1997,邱志杰在同一张宣纸上对传统书法的经典文本《兰亭序》重复一千遍临写。

< >

  伴随着轰隆隆的发动机声,一辆吉普车从大门外驶进,停在院子里。从车上下来一个高高瘦瘦的人,他走路带风,热情地用略带福建口音的普通话与人打着招呼,声音洪亮,是那么的意气风发。

  他就是艺术家邱志杰,这里是他的工作室。

  在邱志杰工作室的院里,堆满了整面墙的枕木,几尊石雕散落在角落里,伴随着树叶的沙沙声和鸟鸣声,显得格外惬意。身为福建人的邱志杰,饮茶是他平日里的习惯,当他拿起茶杯,清晰可见指甲缝中还残留着没洗掉的墨汁,这种深深嵌在甲缝里的墨汁,是日积月累造成的。

  我用我的方式传承中国文化

  作为当代艺术家的邱志杰,作品种类、材质、形式多样,但他情有独钟的还是那张宣纸、那只毛笔。邱志杰选择水墨创作纯粹是对中国艺术的一种情感和责任。“中国从皇帝批奏折是这支毛笔,历史学家写历史也是这支毛笔,书法家、画家用的也是这支毛笔。毛笔是很文雅的,一支毛笔可以千变万化,是很高级的东西,所以我坚持用水墨创作。在另一个层面上,我对中国水墨画还是有一个责任感的,想要去解决中国水墨画的一些问题。” 邱志杰说。

  中国古代山水画多以平视的角度描绘事物,在邱志杰的《地图系列》作品中,他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在俯视的视角里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朗地被展示出来,把本来没有关联的地方搭建起来,改变不同时空、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邱志杰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例如《民以食为天》和《永庆坊上元灯会》这两部作品,基于他对书法的理解,没有选择美术馆展出,而是让作品融入市井之中。“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一种身份叫书法家,那时候书法跟实用有关,给城门写个匾额,给人写个墓碑,帮人写封信……近代以来,书法创作逐渐变成为展览而做,为挂在墙上当作艺术品而做。所以我就很想让书法恢复最初的样子,回到原始的应用场景里。比如在菜市场上写个告示、价格表什么的。”在邱志杰看来,现代书法展览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书法的本质,所以他要书法融入烟火气置于市井中,让书法恢复它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邱志杰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世俗情感的表达,更多的是对各种关系的阐述。在他看来,表达情感不是一件特别高级的事情,但有一种情感是他渴望的、能让他内心泛起涟漪。他说:“当我看着山脚下炊烟袅袅升起的村庄,看着蓝天下的珠穆朗玛峰,看着长河落日圆,我觉得那种情感才是大的情感。那种莫名的感动,涌动在心里久久不能平息。”

  普及艺术教育是我的责任

  这些年邱志杰在高校授课的同时,也为大众艺术教育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邱志杰认为普及艺术教育要先解决两方面问题:首先,要改变人们对艺术的误解,比如艺术是自我表现、艺术需要天才、艺术需要灵感、艺术家得“有病”等。要理解艺术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因为艺术教育是一种创造力的训练,对整个社会来说,应该把艺术教育分享给所有人。其次,很多家长很重视艺术教育,但有些却变成了一种中产阶级的互相攀比,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被误解。

  邱志杰说:“艺术教育要把科普跟美育深度地融合起来。在完成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要完成艺术教育,完成社会的教育。”邱志杰认为,艺术教育不是奢侈品,而很多家长又担心孩子没有艺术天赋。“学习艺术和天赋没有必然的联系,天赋不是学艺术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艺术细胞,每个孩子在某一个阶段都是天生的画家,每个孩子在某一个阶段都是天生的诗人,只是被社会和家庭的错误观念给压抑掉了。家长的观念要改,教师更加要改。所以我觉得首先是要破除这种错误的观念。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艺术教育,这很重要。”

  “不卷则倦,何遣有涯之生。”这是邱志杰催促学生交作业时说的。“无论学习还是做事要对自己有交代,什么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所谓熟能生巧,你只要天天在做,再笨的人都能变得优秀。现在流行说‘卷’,我们那时候比现在‘卷’多了,不是各个省市画画最好的,你是考不上一流的艺术院校的。”邱志杰说。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

  艺术与科技自古以来密不可分,大到建筑、雕塑,小到陶瓷、首饰,技术的发展得以帮助艺术家实现更多的可能性。邱志杰一直以来十分关注科技艺术的课题,也做了很多与科技相关的作品和项目。

  例如,摄影是邱志杰最早与科技相关的创作方式之一,邱志杰大学是学版画的,摄影跟版画关系非常密切。一张底片可以印好多张照片,跟版画一个版可以印好多张一个道理。邱志杰通过改装相机、镜头,深入了解相机的本质,并应用在创作中。他运用摄影曝光原理创作属于自己的反向文字—光书法。通过拍摄生活道具,一一捕捉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最终以摄影的合成技术,完成一张立体的、现代感十足的数码版画作品。

  从科学技术到技艺,从技艺到艺术,从艺术到工艺,从工艺到工业,从工业再到科技,它是连起来完全平滑过渡过来的关系。

  邱志杰认为艺术史和技术史是相关联的。我们看文艺复兴绘画,解剖学、透视学、光学,它是科技成就的体现。有时艺术家与科学家他们也会是同一个人,例如,达芬奇、伽利略。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两大引擎。《原始创新力: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是邱志杰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的一场对话,探讨科学和艺术的共性关系。邱志杰认为,艺术家的工作跟科学家一样是追求真理的,需要创意的。科学是一种非常需要想象力的工作,优秀艺术家的工作方式是需要求真意识来支持的,而不是只为追求美、追求不一样。

  邱志杰说:“只有当你相信你追求的这个东西是真理,你才会走上非常独特的道路,否则人会很容易被庸俗的从众心理所消磨……好的艺术应该是以对真理的追求作为驱动力的,好的艺术对人所起的作用跟科学见解、科学真理给人们带来的启蒙是高度相似的。”

  近期邱志杰正在创作的以科技为主题的地图是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而画,未来将会挂在那里。这张地图以中国艺术家的视角回顾中国的科技史、全球的科技史,在同一时间段里,中外科学家都做出了哪些贡献。“在近代历史中,中国的科学发展史中出现了短暂的空白,随着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今天中国人回来了,回到这部技术史里面了。在之后的五年,我将把地图实验上到一个新的境界,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科技艺术中。”邱志杰说。

  我眼中的当代艺术

  “我在网上看了一些骂当代艺术的没骂在点子上,夸当代艺术的没夸在点子上。”邱志杰直言不讳。他认为,当代艺术这个词是一个时间概念,在英文里面它相当于“今天的艺术”,也就是说今天画的国画也可以叫当代艺术,但在中文里面它包含了实验艺术,带有批判性的,甚至有时候有点边缘、前沿的意思。

  邱志杰说:“当代艺术很自由,因为是实验性的,还没有经过历史沉淀,你可以很喜欢,也可以不喜欢。当代艺术是开放的,能引起价值观上的讨论。”

  邱志杰认为,回答崭新的问题、处理今天的问题,就需要当代艺术。所以当代艺术是去探索艺术面对的新局面,去探索人类面对的新问题,这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那么一个社会如果有创新能量,就应该有好的当代艺术才行,好的当代艺术体现了社会的先进性。

  邱志杰在他洒脱、热情的外表下,是个内在严谨细腻的、拥有敏锐洞察力的人。他身处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一直保持着自己对世界、对人、对新事物的好奇,他的快乐来自这种创造性的成就。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邱志杰 探索艺术面对的新局面  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

2022-08-23      撰文 本刊记者 迟淼 摄影 本刊记者 陈建 马悦

  伴随着轰隆隆的发动机声,一辆吉普车从大门外驶进,停在院子里。从车上下来一个高高瘦瘦的人,他走路带风,热情地用略带福建口音的普通话与人打着招呼,声音洪亮,是那么的意气风发。

  他就是艺术家邱志杰,这里是他的工作室。

  在邱志杰工作室的院里,堆满了整面墙的枕木,几尊石雕散落在角落里,伴随着树叶的沙沙声和鸟鸣声,显得格外惬意。身为福建人的邱志杰,饮茶是他平日里的习惯,当他拿起茶杯,清晰可见指甲缝中还残留着没洗掉的墨汁,这种深深嵌在甲缝里的墨汁,是日积月累造成的。

  我用我的方式传承中国文化

  作为当代艺术家的邱志杰,作品种类、材质、形式多样,但他情有独钟的还是那张宣纸、那只毛笔。邱志杰选择水墨创作纯粹是对中国艺术的一种情感和责任。“中国从皇帝批奏折是这支毛笔,历史学家写历史也是这支毛笔,书法家、画家用的也是这支毛笔。毛笔是很文雅的,一支毛笔可以千变万化,是很高级的东西,所以我坚持用水墨创作。在另一个层面上,我对中国水墨画还是有一个责任感的,想要去解决中国水墨画的一些问题。” 邱志杰说。

  中国古代山水画多以平视的角度描绘事物,在邱志杰的《地图系列》作品中,他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在俯视的视角里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明朗地被展示出来,把本来没有关联的地方搭建起来,改变不同时空、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邱志杰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例如《民以食为天》和《永庆坊上元灯会》这两部作品,基于他对书法的理解,没有选择美术馆展出,而是让作品融入市井之中。“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一种身份叫书法家,那时候书法跟实用有关,给城门写个匾额,给人写个墓碑,帮人写封信……近代以来,书法创作逐渐变成为展览而做,为挂在墙上当作艺术品而做。所以我就很想让书法恢复最初的样子,回到原始的应用场景里。比如在菜市场上写个告示、价格表什么的。”在邱志杰看来,现代书法展览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书法的本质,所以他要书法融入烟火气置于市井中,让书法恢复它内在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邱志杰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世俗情感的表达,更多的是对各种关系的阐述。在他看来,表达情感不是一件特别高级的事情,但有一种情感是他渴望的、能让他内心泛起涟漪。他说:“当我看着山脚下炊烟袅袅升起的村庄,看着蓝天下的珠穆朗玛峰,看着长河落日圆,我觉得那种情感才是大的情感。那种莫名的感动,涌动在心里久久不能平息。”

  普及艺术教育是我的责任

  这些年邱志杰在高校授课的同时,也为大众艺术教育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邱志杰认为普及艺术教育要先解决两方面问题:首先,要改变人们对艺术的误解,比如艺术是自我表现、艺术需要天才、艺术需要灵感、艺术家得“有病”等。要理解艺术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因为艺术教育是一种创造力的训练,对整个社会来说,应该把艺术教育分享给所有人。其次,很多家长很重视艺术教育,但有些却变成了一种中产阶级的互相攀比,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被误解。

  邱志杰说:“艺术教育要把科普跟美育深度地融合起来。在完成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要完成艺术教育,完成社会的教育。”邱志杰认为,艺术教育不是奢侈品,而很多家长又担心孩子没有艺术天赋。“学习艺术和天赋没有必然的联系,天赋不是学艺术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艺术细胞,每个孩子在某一个阶段都是天生的画家,每个孩子在某一个阶段都是天生的诗人,只是被社会和家庭的错误观念给压抑掉了。家长的观念要改,教师更加要改。所以我觉得首先是要破除这种错误的观念。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艺术教育,这很重要。”

  “不卷则倦,何遣有涯之生。”这是邱志杰催促学生交作业时说的。“无论学习还是做事要对自己有交代,什么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所谓熟能生巧,你只要天天在做,再笨的人都能变得优秀。现在流行说‘卷’,我们那时候比现在‘卷’多了,不是各个省市画画最好的,你是考不上一流的艺术院校的。”邱志杰说。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

  艺术与科技自古以来密不可分,大到建筑、雕塑,小到陶瓷、首饰,技术的发展得以帮助艺术家实现更多的可能性。邱志杰一直以来十分关注科技艺术的课题,也做了很多与科技相关的作品和项目。

  例如,摄影是邱志杰最早与科技相关的创作方式之一,邱志杰大学是学版画的,摄影跟版画关系非常密切。一张底片可以印好多张照片,跟版画一个版可以印好多张一个道理。邱志杰通过改装相机、镜头,深入了解相机的本质,并应用在创作中。他运用摄影曝光原理创作属于自己的反向文字—光书法。通过拍摄生活道具,一一捕捉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最终以摄影的合成技术,完成一张立体的、现代感十足的数码版画作品。

  从科学技术到技艺,从技艺到艺术,从艺术到工艺,从工艺到工业,从工业再到科技,它是连起来完全平滑过渡过来的关系。

  邱志杰认为艺术史和技术史是相关联的。我们看文艺复兴绘画,解剖学、透视学、光学,它是科技成就的体现。有时艺术家与科学家他们也会是同一个人,例如,达芬奇、伽利略。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两大引擎。《原始创新力: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是邱志杰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的一场对话,探讨科学和艺术的共性关系。邱志杰认为,艺术家的工作跟科学家一样是追求真理的,需要创意的。科学是一种非常需要想象力的工作,优秀艺术家的工作方式是需要求真意识来支持的,而不是只为追求美、追求不一样。

  邱志杰说:“只有当你相信你追求的这个东西是真理,你才会走上非常独特的道路,否则人会很容易被庸俗的从众心理所消磨……好的艺术应该是以对真理的追求作为驱动力的,好的艺术对人所起的作用跟科学见解、科学真理给人们带来的启蒙是高度相似的。”

  近期邱志杰正在创作的以科技为主题的地图是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而画,未来将会挂在那里。这张地图以中国艺术家的视角回顾中国的科技史、全球的科技史,在同一时间段里,中外科学家都做出了哪些贡献。“在近代历史中,中国的科学发展史中出现了短暂的空白,随着国家的发展,可以看到今天中国人回来了,回到这部技术史里面了。在之后的五年,我将把地图实验上到一个新的境界,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科技艺术中。”邱志杰说。

  我眼中的当代艺术

  “我在网上看了一些骂当代艺术的没骂在点子上,夸当代艺术的没夸在点子上。”邱志杰直言不讳。他认为,当代艺术这个词是一个时间概念,在英文里面它相当于“今天的艺术”,也就是说今天画的国画也可以叫当代艺术,但在中文里面它包含了实验艺术,带有批判性的,甚至有时候有点边缘、前沿的意思。

  邱志杰说:“当代艺术很自由,因为是实验性的,还没有经过历史沉淀,你可以很喜欢,也可以不喜欢。当代艺术是开放的,能引起价值观上的讨论。”

  邱志杰认为,回答崭新的问题、处理今天的问题,就需要当代艺术。所以当代艺术是去探索艺术面对的新局面,去探索人类面对的新问题,这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那么一个社会如果有创新能量,就应该有好的当代艺术才行,好的当代艺术体现了社会的先进性。

  邱志杰在他洒脱、热情的外表下,是个内在严谨细腻的、拥有敏锐洞察力的人。他身处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一直保持着自己对世界、对人、对新事物的好奇,他的快乐来自这种创造性的成就。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IMG_0160的副本.jpg

    《民以食为天》,2021,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邱志杰书写近百幅与食物、生活相关的日常短语、招牌、菜谱等,将书法以最亲切的方式融入市井中。

  • 压暗2.jpg

    邱志杰,中国当代艺术家、策展人。他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任中央美术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大江与文明:长江流域技术史地图。2022 200x100cm.jpg

    《大江与文明:长江流域技术史地图》(局部),2022,纸上水墨。

  • 佛跳墙的副本(1).jpg

    《民以食为天》,2021,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邱志杰书写近百幅与食物、生活相关的日常短语、招牌、菜谱等,将书法以最亲切的方式融入市井中。

  • 00CJ8469.jpg

    2022年,北京,邱志杰与其作品《民以食为天》(部分)在工作室内。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诺奖科学家麦克尔·列维.jpg

    邱志杰(左)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在邱志杰工作室交流。

  • Copy Lantingxu 1000 Times. 1990-1995的副本.jpg

    《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1990—1997,邱志杰在同一张宣纸上对传统书法的经典文本《兰亭序》重复一千遍临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