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筑梦化学 科技报国

2022-12-08      

  • XxjpsgC007327_20220929_PEPFN0A001.jpg

    2022年8月16日,于吉红(左二)在指导学生。 新华社 供图

< >

  于吉红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于吉红的研究方向是分子筛材料的定向合成。在合成化学领域,分子筛的生成过程一直被认为是“黑匣子”,其定向设计合成极具挑战性。于吉红在这一领域潜心研究30余年,探寻打开“黑匣子”的秘钥。

  分子筛,是可以筛分不同分子的材料。因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规整的纳米孔道结构,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催化、吸附分离和离子交换材料。特别是分子筛作为石油化工领域最重要的固体催化材料,对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助力碳中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催化材料和吸附分离材料,分子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于吉红介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类新生材料崛起,分子筛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谷,不少人都劝于吉红改换研究方向。但她不为所动,“认准的就要坚持下去”。为了实现分子筛的定向合成,她带领团队着手建立数据库。20多年前,没有如今的便捷网络,为了寻找一个数据翻阅大量资料是常事,有时,于吉红甚至要跑到外地去查找。凭着坚韧的毅力,于吉红团队终于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分子筛合成数据库。

  “做实验是停不下来的。”于吉红笑着指着手腕上的疤痕说,这都是做实验时留下的“纪念”。天道酬勤,硕果累累:2016年,于吉红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了新路径。

  “这是我们研发的全新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只有0.33毫米厚,可以随意弯折,在柔性电子产品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于吉红手拿一张“纸片”展示说。2021年,她带领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基于分子筛薄膜的全新固态电解质材料,该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有力推动中国在固态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进步。

  虽然科研工作繁忙,于吉红也一直在教学一线,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以科研反哺教学。她每天都和学生讨论工作,开启大家的创新思路。“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我的责任。”迄今她已培养博士70余人,其中有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涌现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她所带领的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于吉红获得了很多荣誉。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说:“我是普通教师、科技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科教事业奋斗终身,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于吉红表示,今后继续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页

下一页

筑梦化学 科技报国

2022-12-08      

  于吉红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于吉红的研究方向是分子筛材料的定向合成。在合成化学领域,分子筛的生成过程一直被认为是“黑匣子”,其定向设计合成极具挑战性。于吉红在这一领域潜心研究30余年,探寻打开“黑匣子”的秘钥。

  分子筛,是可以筛分不同分子的材料。因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规整的纳米孔道结构,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催化、吸附分离和离子交换材料。特别是分子筛作为石油化工领域最重要的固体催化材料,对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助力碳中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化学工业中重要的催化材料和吸附分离材料,分子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于吉红介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类新生材料崛起,分子筛的研究一度陷入低谷,不少人都劝于吉红改换研究方向。但她不为所动,“认准的就要坚持下去”。为了实现分子筛的定向合成,她带领团队着手建立数据库。20多年前,没有如今的便捷网络,为了寻找一个数据翻阅大量资料是常事,有时,于吉红甚至要跑到外地去查找。凭着坚韧的毅力,于吉红团队终于在国际上率先创建了分子筛合成数据库。

  “做实验是停不下来的。”于吉红笑着指着手腕上的疤痕说,这都是做实验时留下的“纪念”。天道酬勤,硕果累累:2016年,于吉红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了新路径。

  “这是我们研发的全新柔性固态锂空气电池,只有0.33毫米厚,可以随意弯折,在柔性电子产品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于吉红手拿一张“纸片”展示说。2021年,她带领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基于分子筛薄膜的全新固态电解质材料,该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有力推动中国在固态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进步。

  虽然科研工作繁忙,于吉红也一直在教学一线,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以科研反哺教学。她每天都和学生讨论工作,开启大家的创新思路。“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我的责任。”迄今她已培养博士70余人,其中有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涌现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她所带领的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于吉红获得了很多荣誉。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说:“我是普通教师、科技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科教事业奋斗终身,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于吉红表示,今后继续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 XxjpsgC007327_20220929_PEPFN0A001.jpg

    2022年8月16日,于吉红(左二)在指导学生。 新华社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