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田沁鑫:永远相信戏剧的力量

2024-04-10      撰文 本刊记者 田潇 摄影 本刊记者 王蕾

  • IMG_5717d(1).jpg

    田沁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第十三届中央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品有话剧《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红玫瑰与白玫瑰》《明朝那些事儿》《四世同堂》《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抗战中的文艺》《苏堤春晓》,歌剧《长征》,昆曲《1699·桃花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连续六年担任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总导演。 摄影 王蕾/人民画报

  • 《青蛇》田沁鑫示范.jpg

    2013年,田沁鑫在话剧《青蛇》排练现场指导。

  • 2023年《苏堤春晓剧照》.jpg

    2023年11月22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受邀参加“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苏堤春晓》在杭州大剧院首演。《苏堤春晓》是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继《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之后再次执导历史题材的又一力作。该剧巧妙地提取了职场线,围绕出世、入世两个抉择,展开了苏东坡与家人、同事、老师、老板、百姓和杭州之间的关系,风趣诙谐又充满思辨,其中涉及不少与时下年轻人息息相关的话题,给予现代人很多启示,极具当代价值。该剧视觉以宋韵为基调,创新使用山水画影像,营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亦真亦幻、浩然大气的舞台空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鼎盛时期“宋”之风骨气象和韵致。

  • 田沁鑫上艺校时(大概16岁).jpg

    田沁鑫16岁时,在北京艺术学校学习京剧。

  • 伟大征程 e8a41be24f5ba5448ea4458f9f76a4a.jpg

    2021年6月,田沁鑫在《伟大征程》排练现场。

  • 27ef5b948c86e6662a322300d1c94e2(1).jpg

    在《伟大征程》舞台上,戏剧与歌舞《东方奇迹》还原十八洞村拔掉穷根、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情景。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扶贫路上WechatIMG27.jpg

    2020年8月,田沁鑫指导演员排练民族歌剧《扶贫路上》。

  • 1999年6月《生死场》.jpg

    1999年6月,话剧《生死场》剧照。

  • 2001《狂飙》.jpg

    2001年,话剧《狂飙》剧照。

  • 2003《赵氏孤儿》.jpg

    2003年,话剧《赵氏孤儿》剧照。

  • 2013.3《青蛇》.jpg

    2013年3月,话剧《青蛇》剧照。

  • 2017.5《狂飙》.jpg

    2017年5月,话剧《狂飙》剧照。

  • DSC03797.jpg

    2017年,田沁鑫担任第五届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俄罗斯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演出结束后,众多嘉宾演员一同谢幕。

  • 129A9621.jpg

    2023年8月27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在曲阜尼山圣境闭幕。闭幕式上,田沁鑫与获得“原创作品荣誉奖”的青年导演合影。

< >

  这个春天,“东坡热”再度升温,从杭州一路热到北京。谈及话剧《苏堤春晓》,田沁鑫认为,优秀文艺作品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表示,《苏堤春晓》是一部探索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作品,也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希望观众穿越千年,在钱塘江边共话东坡,感悟千年宋韵之美与磅礴气象的同时,能够在一悲一喜、亦庄亦谐的戏剧氛围中,体会北宋时期的人文精神和苏轼美轮美奂的华彩辞章。

  “我的追随如万古长流,不眠不觉,海角天涯,亿万斯年!”从踏上人间的第一步,青蛇就知道,要“快活”。她对法海的爱,炙热如火,永不止息。

  “寺院清寒,冷了你就披上我的袈裟。我怦然,不能心动。”法海教会了青蛇不信一生一世,却给了青蛇亿万斯年。

  2024年春节期间,《青蛇》(高清修复版)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上映,现场座无虚席。有人感叹:“田沁鑫导演的《青蛇》,虽然是10年前的话剧了,但现在看来还是泪流不止。”好的作品,经岁月洗礼,仍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能够激发观众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认识,或许是一部戏剧能够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吧。”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

  以德为先 以艺为重 

  2月28日晚11点,田沁鑫现身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的咖啡厅。她留着齐耳短发,身着中式服装,面带笑意。为她拍摄环境肖像的过程中,她介绍起了这间由她设计的咖啡厅:灯光陈设的灵感来自剧场化妆间,咖啡厅与剧场相连,是希望让艺术融入日常。

  短暂拍摄后,便进入采访环节。这一天她已经忙碌了十几个小时,但采访过程中,她的对话思路依旧通透清晰。两个小时后,她又赶去参加剧院的项目进度会和编创会。

  剧院的工作人员说,这种节奏是田院长的常态。开会、处理院务、导戏、和编剧们一起创作、出差、接受采访……离开剧院回到家中常常已是半夜。

  三天后,田沁鑫带着《规范加强演员管理 培育大国文化使者》的提案进入“两会时间”。她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全面科学且精准动态的演员管理体系,在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让演员能够成长为艺术家,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文化使者。

  这段时间,中国国家话剧院也正在积极筹备4月份将在北京首演的原创话剧《苏堤春晓》。3月4日《苏堤春晓》开票,田沁鑫发了一条朋友圈,庆祝开票首日票房达200万。全国两会结束后,她继续投入到话剧《苏堤春晓》的排练工作中。

  《苏堤春晓》是田沁鑫在戏剧舞台上延续独树一帜的“田氏风格”之作,既有中国戏剧的写意与假定、形与神,又有新时代戏剧艺术的守正与创新、根与魂。

  田沁鑫发布的一条视频,记录了写剧本过程中团队“熬大夜”的日常。一尊3D打印的苏轼全身像在工作间与他们为伴。“我们对苏轼的敬爱之情常在。”田沁鑫感叹,将苏轼的一生重现于话剧舞台实属不易:剧本难写,需要编剧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苏东坡留下的2000多首诗词。在创作中,剧院的主创团队不断挖掘宋韵文化,试图在舞台的方寸之间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北宋画卷。田沁鑫说:“希望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舞台亮起,要给观众一个梦

  回望学戏、看戏、爱戏到写戏、导戏的这几十年,田沁鑫与戏剧交织的人生似乎是一种必然。田沁鑫对历史题材戏剧细致入微的把握不是偶发的,她的成长经历里埋藏着一根与中国戏剧精神紧密相连的线索,也最终成就了她在戏剧舞台上精准的分寸感和控制能力。

  1974年,5岁的田沁鑫被送入什刹海体校学舞蹈,后来进入体操队,9岁考入北京艺术学校学京剧。在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之前,她还做过几年专业的京剧演员。她回忆说,小时候经常骑自行车在北京城里看戏,在青年时代,戏剧给了她许多温暖的感受。她对未来的憧憬很多,成长路上,也吃了许多一般人没吃过的苦。毕业之后,她曾在深圳的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十分成功。但在深圳,她却时常怀念在北京的时光,愈发感觉到戏剧之于她生命的重要性。

  1996年底,田沁鑫回到北京,第二年,26岁的她首次独立执导话剧《断腕》。她驾驭语言、运用肢体、控制场面的能力在这部厚重的历史题材话剧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时任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赵有亮看完后大为赞叹,并招收田沁鑫入院。

  后来田沁鑫“认识”了萧红,导演了话剧《生死场》。她觉得萧红的笔触冷峻,是在记录。萧红曾对聂绀弩说:“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生死场》是一部触及生死终极问题的作品,田沁鑫觉得萧红这种记录的态度,让作品里有一种大悲大喜之感。

  对于小说《生死场》,鲁迅先生称其有“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为了将小说《生死场》散文化的叙事改编为具有强烈矛盾冲突的话剧,田沁鑫阅读了大量萧红的作品,采访了《萧红传》的作者,得到过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帮助,并写有长达16000字的导演陈述。

  1999年4月,《生死场》正式建组,11月,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演,好评如潮。戏剧界一下子就知道了导演田沁鑫的名号,话剧《生死场》成为她的成名之作。

  在话剧《生死场》演出几年后,田沁鑫曾去过哈尔滨探访萧红故居。她回忆,那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尊萧红的汉白玉像,正赶上下大雪,地上结了一点冰。她同萧红“聊了聊天”。她对萧红说:“我非常感谢你,由于和你这种隔世的缘分,让我有信心能够走上戏剧之路。”

  在剧院,田沁鑫怀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从《生死场》开始,让更多的经典故事、文学作品走得更远。在《狂飙》中讲述中国大剧作家田汉的才情和理想;在《赵氏孤儿》里谈忠义和家国情怀;改编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颠覆原著形式却不背离精神;让《四世同堂》里的平民史诗经久不衰;在《北京法源寺》里带领观众重返百余年前“百日维新”的历史现场;还在《聆听弘一》中,让观众对舞台上从未出现的弘一法师,有了“无时无处不在”的感觉……田沁鑫将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呈现在话剧舞台上,让更多人看懂,被更多人喜欢。

  从“小我”到“大我”

  田沁鑫的戏剧成长之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所以她也进行过一些商业探索。“我们也是像上了一辆疾驰的战车一样,来不及思考就已经披挂上阵,杀得浑身是血,跌跌撞撞地向前。”田沁鑫讲道。

  自1999年12月进入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经历了中国话剧向西方学习各种戏剧思潮的时期,也经历了国内话剧演出从一张张送票给观众的阵痛期到后来票房节节攀升的市场活跃期。凭着对戏剧的执着与热爱,田沁鑫始终保持着艺术创作的初心,坚持着孜孜不倦的创作实践。“我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名导演,应该有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为我的观众做有文化含量的戏剧,这是我不容置疑的责任。”她说。

  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工作多年,田沁鑫深深感念历届领导的培养和帮助,及剧院诸多优秀艺术家的呵护与支持。2018年10月16日,田沁鑫被任命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主抓剧院艺术生产业务。2020年12月8日,在院长就职仪式上,田沁鑫说:“今天,我站在全新的事业起点,思考的将不只是个人的艺术创作风格,而是剧院整体的艺术生产和对未来的发展规划。首先就是要有公心,从剧院着眼,为剧院着想;其次要保持初心,保持对话剧艺术的热爱,带领剧院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舞台作品。”

  从导演,到主管艺术的副院长,再到院长,田沁鑫在一步步转变和坚持。当导演她有天分、有积淀,当副院长管好自己主抓的业务就可以,但作为院长,她承担着繁重的责任。拥有80多年历史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宛如一座巍峨的巨塔,不同世代的演员队伍需要有序管理,经典剧目的角色传承需精心筹划,艺术的、行政的、对内对外所有的压力都深深浅浅地汇聚在她身上。她对自己的要求是“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缺一不可”,带领剧院以实际行动担当起更多文化责任,不断创新时代表达。

  近年来,田沁鑫带领中国国家话剧院参与创作了《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多个爆款节目,收获观众好评,为自己的思考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努力守传统文化之正,创时代表达之新,让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时代流转中“活”起来。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田沁鑫担任副总导演,负责整场演出戏剧和大屏表演呈现,带领200多人的戏剧视频团队,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反复测试、攻坚克难,不畏身体受伤,最终圆满完成演出任务,并首创在国内大型广场表演中采用即时拍摄、实时投屏技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戏剧传统源远流长,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需要赓续中国文化传统,构架好的故事,做好中国式表达。”田沁鑫认为,在当今科技时代,戏剧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中国国家话剧院发布了线上演播品牌CNT现场,持续推动制播一体化的数字智能剧场项目落地,希望以更加丰富的新兴业态来满足大众线上欣赏文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田沁鑫介绍,今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在创作的一部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考虑做全球在线直播,这既是出于对进一步探索线上演播产业模式的考虑,也为了更好培养和推介我国优秀演员、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文化需要沟通,但不必追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气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文化责任是让主旋律好看起来,让年轻人能够爱上主旋律,让中国戏剧能够文艺出海、走向世界更广阔的人群。”田沁鑫表示。

  守护每一份热爱

  田沁鑫的语调中有一种让人沉静的力量,听她讲话,不知不觉中,会被带入到她创造出的某种情境中去。在她看来,中国国家话剧院最核心的工作,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一是认认真真创作出更多为人民群众所满意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踏踏实实在文艺院团为艺术家们,尤其是年轻人创造好的平台和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专业上,田沁鑫是严格的。2023年,在大庆歌剧厅排练《铁人—国家的战士》时,田沁鑫一句“这开头谁排的”,让全场安静下来。在她看来,做好导演的第一步,是要敏感于观众。大幕亮起,字幕一出,就要让观众感兴趣。她说:“批评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勇于承担。”她期待青年导演们能够越来越成熟,能够对生活态度、艺术追求,都有更为通透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2022年7月至9月,中国国家话剧院发起了“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一季”,以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引领,带动青年导演夯实基本功训练,创新戏剧表达。2023年8月,“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山东曲阜,引导青年导演将现实主义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年轻化视角演绎儒学文化,展现新时代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新风貌,打造出《子与阳货》《我见夫子,是山是水》《孔子·游》《黄鱼先生》《织娘》《未·来》等10部原创戏剧作品。这些走出去、扎下去的活动,吸引了更多有志于戏剧创作的青年人,运用戏剧艺术自觉讲述中国故事,使中华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当年还是青年导演的我得到了赵有亮院长的提携,从而有机会成为一名专业导演。我作为院长,也希望自己能够传承中国国家话剧院首任院长对年轻艺术人才的爱护,通过年轻人组织年轻人的方式,实现双向成长,赓续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戏剧观。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热情、也有野心,机会要去眷顾那些普普通通为之奋斗的孩子,一旦这些默默无闻的青年人有了机会和足够的支持,未来将不可限量。”田沁鑫说。

(未署名图片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田沁鑫:永远相信戏剧的力量

2024-04-10      撰文 本刊记者 田潇 摄影 本刊记者 王蕾

  这个春天,“东坡热”再度升温,从杭州一路热到北京。谈及话剧《苏堤春晓》,田沁鑫认为,优秀文艺作品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表示,《苏堤春晓》是一部探索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作品,也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希望观众穿越千年,在钱塘江边共话东坡,感悟千年宋韵之美与磅礴气象的同时,能够在一悲一喜、亦庄亦谐的戏剧氛围中,体会北宋时期的人文精神和苏轼美轮美奂的华彩辞章。

  “我的追随如万古长流,不眠不觉,海角天涯,亿万斯年!”从踏上人间的第一步,青蛇就知道,要“快活”。她对法海的爱,炙热如火,永不止息。

  “寺院清寒,冷了你就披上我的袈裟。我怦然,不能心动。”法海教会了青蛇不信一生一世,却给了青蛇亿万斯年。

  2024年春节期间,《青蛇》(高清修复版)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上映,现场座无虚席。有人感叹:“田沁鑫导演的《青蛇》,虽然是10年前的话剧了,但现在看来还是泪流不止。”好的作品,经岁月洗礼,仍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能够激发观众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认识,或许是一部戏剧能够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吧。”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

  以德为先 以艺为重 

  2月28日晚11点,田沁鑫现身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的咖啡厅。她留着齐耳短发,身着中式服装,面带笑意。为她拍摄环境肖像的过程中,她介绍起了这间由她设计的咖啡厅:灯光陈设的灵感来自剧场化妆间,咖啡厅与剧场相连,是希望让艺术融入日常。

  短暂拍摄后,便进入采访环节。这一天她已经忙碌了十几个小时,但采访过程中,她的对话思路依旧通透清晰。两个小时后,她又赶去参加剧院的项目进度会和编创会。

  剧院的工作人员说,这种节奏是田院长的常态。开会、处理院务、导戏、和编剧们一起创作、出差、接受采访……离开剧院回到家中常常已是半夜。

  三天后,田沁鑫带着《规范加强演员管理 培育大国文化使者》的提案进入“两会时间”。她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全面科学且精准动态的演员管理体系,在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让演员能够成长为艺术家,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文化使者。

  这段时间,中国国家话剧院也正在积极筹备4月份将在北京首演的原创话剧《苏堤春晓》。3月4日《苏堤春晓》开票,田沁鑫发了一条朋友圈,庆祝开票首日票房达200万。全国两会结束后,她继续投入到话剧《苏堤春晓》的排练工作中。

  《苏堤春晓》是田沁鑫在戏剧舞台上延续独树一帜的“田氏风格”之作,既有中国戏剧的写意与假定、形与神,又有新时代戏剧艺术的守正与创新、根与魂。

  田沁鑫发布的一条视频,记录了写剧本过程中团队“熬大夜”的日常。一尊3D打印的苏轼全身像在工作间与他们为伴。“我们对苏轼的敬爱之情常在。”田沁鑫感叹,将苏轼的一生重现于话剧舞台实属不易:剧本难写,需要编剧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苏东坡留下的2000多首诗词。在创作中,剧院的主创团队不断挖掘宋韵文化,试图在舞台的方寸之间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北宋画卷。田沁鑫说:“希望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舞台亮起,要给观众一个梦

  回望学戏、看戏、爱戏到写戏、导戏的这几十年,田沁鑫与戏剧交织的人生似乎是一种必然。田沁鑫对历史题材戏剧细致入微的把握不是偶发的,她的成长经历里埋藏着一根与中国戏剧精神紧密相连的线索,也最终成就了她在戏剧舞台上精准的分寸感和控制能力。

  1974年,5岁的田沁鑫被送入什刹海体校学舞蹈,后来进入体操队,9岁考入北京艺术学校学京剧。在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之前,她还做过几年专业的京剧演员。她回忆说,小时候经常骑自行车在北京城里看戏,在青年时代,戏剧给了她许多温暖的感受。她对未来的憧憬很多,成长路上,也吃了许多一般人没吃过的苦。毕业之后,她曾在深圳的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十分成功。但在深圳,她却时常怀念在北京的时光,愈发感觉到戏剧之于她生命的重要性。

  1996年底,田沁鑫回到北京,第二年,26岁的她首次独立执导话剧《断腕》。她驾驭语言、运用肢体、控制场面的能力在这部厚重的历史题材话剧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时任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赵有亮看完后大为赞叹,并招收田沁鑫入院。

  后来田沁鑫“认识”了萧红,导演了话剧《生死场》。她觉得萧红的笔触冷峻,是在记录。萧红曾对聂绀弩说:“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生死场》是一部触及生死终极问题的作品,田沁鑫觉得萧红这种记录的态度,让作品里有一种大悲大喜之感。

  对于小说《生死场》,鲁迅先生称其有“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为了将小说《生死场》散文化的叙事改编为具有强烈矛盾冲突的话剧,田沁鑫阅读了大量萧红的作品,采访了《萧红传》的作者,得到过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帮助,并写有长达16000字的导演陈述。

  1999年4月,《生死场》正式建组,11月,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演,好评如潮。戏剧界一下子就知道了导演田沁鑫的名号,话剧《生死场》成为她的成名之作。

  在话剧《生死场》演出几年后,田沁鑫曾去过哈尔滨探访萧红故居。她回忆,那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尊萧红的汉白玉像,正赶上下大雪,地上结了一点冰。她同萧红“聊了聊天”。她对萧红说:“我非常感谢你,由于和你这种隔世的缘分,让我有信心能够走上戏剧之路。”

  在剧院,田沁鑫怀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赤诚之心,从《生死场》开始,让更多的经典故事、文学作品走得更远。在《狂飙》中讲述中国大剧作家田汉的才情和理想;在《赵氏孤儿》里谈忠义和家国情怀;改编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颠覆原著形式却不背离精神;让《四世同堂》里的平民史诗经久不衰;在《北京法源寺》里带领观众重返百余年前“百日维新”的历史现场;还在《聆听弘一》中,让观众对舞台上从未出现的弘一法师,有了“无时无处不在”的感觉……田沁鑫将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呈现在话剧舞台上,让更多人看懂,被更多人喜欢。

  从“小我”到“大我”

  田沁鑫的戏剧成长之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所以她也进行过一些商业探索。“我们也是像上了一辆疾驰的战车一样,来不及思考就已经披挂上阵,杀得浑身是血,跌跌撞撞地向前。”田沁鑫讲道。

  自1999年12月进入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经历了中国话剧向西方学习各种戏剧思潮的时期,也经历了国内话剧演出从一张张送票给观众的阵痛期到后来票房节节攀升的市场活跃期。凭着对戏剧的执着与热爱,田沁鑫始终保持着艺术创作的初心,坚持着孜孜不倦的创作实践。“我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名导演,应该有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为我的观众做有文化含量的戏剧,这是我不容置疑的责任。”她说。

  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工作多年,田沁鑫深深感念历届领导的培养和帮助,及剧院诸多优秀艺术家的呵护与支持。2018年10月16日,田沁鑫被任命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主抓剧院艺术生产业务。2020年12月8日,在院长就职仪式上,田沁鑫说:“今天,我站在全新的事业起点,思考的将不只是个人的艺术创作风格,而是剧院整体的艺术生产和对未来的发展规划。首先就是要有公心,从剧院着眼,为剧院着想;其次要保持初心,保持对话剧艺术的热爱,带领剧院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舞台作品。”

  从导演,到主管艺术的副院长,再到院长,田沁鑫在一步步转变和坚持。当导演她有天分、有积淀,当副院长管好自己主抓的业务就可以,但作为院长,她承担着繁重的责任。拥有80多年历史的中国国家话剧院,宛如一座巍峨的巨塔,不同世代的演员队伍需要有序管理,经典剧目的角色传承需精心筹划,艺术的、行政的、对内对外所有的压力都深深浅浅地汇聚在她身上。她对自己的要求是“政治觉悟、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缺一不可”,带领剧院以实际行动担当起更多文化责任,不断创新时代表达。

  近年来,田沁鑫带领中国国家话剧院参与创作了《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多个爆款节目,收获观众好评,为自己的思考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努力守传统文化之正,创时代表达之新,让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时代流转中“活”起来。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田沁鑫担任副总导演,负责整场演出戏剧和大屏表演呈现,带领200多人的戏剧视频团队,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反复测试、攻坚克难,不畏身体受伤,最终圆满完成演出任务,并首创在国内大型广场表演中采用即时拍摄、实时投屏技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戏剧传统源远流长,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需要赓续中国文化传统,构架好的故事,做好中国式表达。”田沁鑫认为,在当今科技时代,戏剧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中国国家话剧院发布了线上演播品牌CNT现场,持续推动制播一体化的数字智能剧场项目落地,希望以更加丰富的新兴业态来满足大众线上欣赏文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田沁鑫介绍,今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在创作的一部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考虑做全球在线直播,这既是出于对进一步探索线上演播产业模式的考虑,也为了更好培养和推介我国优秀演员、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文化需要沟通,但不必追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气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文化责任是让主旋律好看起来,让年轻人能够爱上主旋律,让中国戏剧能够文艺出海、走向世界更广阔的人群。”田沁鑫表示。

  守护每一份热爱

  田沁鑫的语调中有一种让人沉静的力量,听她讲话,不知不觉中,会被带入到她创造出的某种情境中去。在她看来,中国国家话剧院最核心的工作,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一是认认真真创作出更多为人民群众所满意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踏踏实实在文艺院团为艺术家们,尤其是年轻人创造好的平台和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在专业上,田沁鑫是严格的。2023年,在大庆歌剧厅排练《铁人—国家的战士》时,田沁鑫一句“这开头谁排的”,让全场安静下来。在她看来,做好导演的第一步,是要敏感于观众。大幕亮起,字幕一出,就要让观众感兴趣。她说:“批评都是正常的,我们要勇于承担。”她期待青年导演们能够越来越成熟,能够对生活态度、艺术追求,都有更为通透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2022年7月至9月,中国国家话剧院发起了“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一季”,以古典文学名著改编为引领,带动青年导演夯实基本功训练,创新戏剧表达。2023年8月,“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山东曲阜,引导青年导演将现实主义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年轻化视角演绎儒学文化,展现新时代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新风貌,打造出《子与阳货》《我见夫子,是山是水》《孔子·游》《黄鱼先生》《织娘》《未·来》等10部原创戏剧作品。这些走出去、扎下去的活动,吸引了更多有志于戏剧创作的青年人,运用戏剧艺术自觉讲述中国故事,使中华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当年还是青年导演的我得到了赵有亮院长的提携,从而有机会成为一名专业导演。我作为院长,也希望自己能够传承中国国家话剧院首任院长对年轻艺术人才的爱护,通过年轻人组织年轻人的方式,实现双向成长,赓续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戏剧观。每一个年轻人都有热情、也有野心,机会要去眷顾那些普普通通为之奋斗的孩子,一旦这些默默无闻的青年人有了机会和足够的支持,未来将不可限量。”田沁鑫说。

(未署名图片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提供)

  • IMG_5717d(1).jpg

    田沁鑫,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第十三届中央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品有话剧《生死场》《狂飙》《赵氏孤儿》《红玫瑰与白玫瑰》《明朝那些事儿》《四世同堂》《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抗战中的文艺》《苏堤春晓》,歌剧《长征》,昆曲《1699·桃花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连续六年担任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文艺演出总导演。 摄影 王蕾/人民画报

  • 《青蛇》田沁鑫示范.jpg

    2013年,田沁鑫在话剧《青蛇》排练现场指导。

  • 2023年《苏堤春晓剧照》.jpg

    2023年11月22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受邀参加“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苏堤春晓》在杭州大剧院首演。《苏堤春晓》是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继《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之后再次执导历史题材的又一力作。该剧巧妙地提取了职场线,围绕出世、入世两个抉择,展开了苏东坡与家人、同事、老师、老板、百姓和杭州之间的关系,风趣诙谐又充满思辨,其中涉及不少与时下年轻人息息相关的话题,给予现代人很多启示,极具当代价值。该剧视觉以宋韵为基调,创新使用山水画影像,营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亦真亦幻、浩然大气的舞台空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鼎盛时期“宋”之风骨气象和韵致。

  • 田沁鑫上艺校时(大概16岁).jpg

    田沁鑫16岁时,在北京艺术学校学习京剧。

  • 伟大征程 e8a41be24f5ba5448ea4458f9f76a4a.jpg

    2021年6月,田沁鑫在《伟大征程》排练现场。

  • 27ef5b948c86e6662a322300d1c94e2(1).jpg

    在《伟大征程》舞台上,戏剧与歌舞《东方奇迹》还原十八洞村拔掉穷根、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情景。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扶贫路上WechatIMG27.jpg

    2020年8月,田沁鑫指导演员排练民族歌剧《扶贫路上》。

  • 1999年6月《生死场》.jpg

    1999年6月,话剧《生死场》剧照。

  • 2001《狂飙》.jpg

    2001年,话剧《狂飙》剧照。

  • 2003《赵氏孤儿》.jpg

    2003年,话剧《赵氏孤儿》剧照。

  • 2013.3《青蛇》.jpg

    2013年3月,话剧《青蛇》剧照。

  • 2017.5《狂飙》.jpg

    2017年5月,话剧《狂飙》剧照。

  • DSC03797.jpg

    2017年,田沁鑫担任第五届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俄罗斯话剧《叶普盖尼·奥涅金》演出结束后,众多嘉宾演员一同谢幕。

  • 129A9621.jpg

    2023年8月27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在曲阜尼山圣境闭幕。闭幕式上,田沁鑫与获得“原创作品荣誉奖”的青年导演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