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2 本刊记者 王蕾 董芳 田潇
《人民画报》:近期,您导演的《青蛇》又“出圈”了,观众觉得10年前的话剧台词已遥遥领先,也发出对有长久艺术生命力话剧的呼声。在您看来,话剧吸引受众的关键是什么?
田沁鑫:最重要的是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否真实。真善美是永恒的主题,能让观众共情,能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思想启迪的就是好作品。所以无论是情节剧,还是艺术性非常强的作品,抑或市场需要的商业题材剧目,只要内容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新时代表达,这些作品都将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展映“CNT现场”话剧《青蛇》(修复版),开票即售罄,开演后剧场内座无虚席。在这部话剧中,观众可以通过青蛇的视角来看中国流传数百年之久的民间传说《白蛇传》。经过重新改编和解读,话剧《青蛇》展现了人、佛、妖三界间的互动,有“妖想成人”的情节,还有“人想成佛”的故事,以及其间的爱恨纠葛,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10年前,这部戏受香港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创作。演出后,受邀参加美国肯尼迪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贡献了戏剧艺术的力量。
《青蛇》的创作植根于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白蛇传》,同时在表现形式上融入了中式的形象魅力和表现主义的结构审美,通过具有张力的情节设计、生动鲜活的人物塑造,重塑中式表演的特质。观众对这部作品产生深刻共鸣,甚至在10年后的今天依然念念不忘,这份热情让我深深感动。我想能够激发观众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认识,或许是一部戏剧能够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吧。
《人民画报》:在您看来,当下中国观众对话剧的认知和接受度如何?
田沁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随着中国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观众对话剧艺术的认知和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文明程度越高,艺术场域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也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话剧艺术。得益于观众的支持,中国国家话剧院才有更积极的动力,为观众奉献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为话剧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培育更好的文化环境。
《人民画报》:从导演到院长,您经历了从“君子”到“大丈夫”的转变,掌舵国话这艘大船三年多,您有哪些心态和视野的变化?
田沁鑫:大丈夫高于君子,君子之风是做人的基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修养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成为君子的内在要求和规范。当我们谈及君子的修养时,无疑已经触及美如玉般高尚的品德。而论及大丈夫,则意味着要有更宽广的心胸、宏大的格局和深远的视野,不断明明德。
做导演20多年,我也是得益于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培养,创作出了一些可以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一名已经有一些影响力的中国导演,我开始更加注重创作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比如《北京法源寺》,这部戏演了近10年,还是一票难求;还有老舍先生的作品《四世同堂》,演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深受观众喜爱。
2018年10月16日,我被任命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2020年12月8日,被任命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从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再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这几年,我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到院团管理者的角色转换,政治站位、思维格局、工作方法都有提升。
行政管理和艺术创作完全不同。导演工作需要理性,在艺术创作中,思维可以跳脱。而作为行政干部则要有一套非常严密的行政逻辑,行政工作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如何管理一家剧院,如何以剧院的创作引领全国戏剧的发展,如何塑造、发展新时代话剧艺术,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能够有大丈夫式的担当,在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和国家任务面前,我也一直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胸怀国之大者”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标准努力,希望能让剧院服务好艺术家,让文艺服务好人民。
《人民画报》:请您结合对当下文化艺术领域的观察,谈谈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创作和发展方向。
田沁鑫: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国家话剧院义不容辞。我们演绎世界名著,也不乏对现实题材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呈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剧院始终秉持的初心。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如何让主旋律作品更好看,创作了《谷文昌》《三湾,那一夜》《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抗战中的文艺》等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用戏剧传递精神力量,用文艺作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国家话剧院也担负着国家级的重大任务。剧院演员参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每年中央团拜会、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都有剧院同事们的身影。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的责任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数字文艺作品是个新事物,是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的结果。中国国家话剧院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旅部“双演融合”战略部署,2023年上线的“CNT现场”首部作品《英雄时代》收获了非常好的口碑和票房;2023年底,“中国国家话剧院5G智慧剧场线上演播试点项目”入选工信部、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我们正在创作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计划通过全球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展演。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守传统文化之正,创时代表达之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人民画报》:中国国家话剧院是中国表演艺术的殿堂,对演员的艺术素养、专业技能与舞台表现力等有怎样的要求?
田沁鑫:2021年12月25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回信,勉励剧院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多作贡献。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会给老艺术家们回信?因为老艺术家们德艺双馨。像李雪健老师、游本昌老师、雷恪生老师,都是剧院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剧院的演员阵容顶起了影视界的半壁江山,他们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深受全国观众喜爱。
“德艺双馨”一直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对演员的要求。为什么把德放在前面?我们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国家级文艺院团,每走一步都会在全国话剧领域起到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观众也将我们视为中国话剧的引领者。对我们剧院的演员来讲,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肩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艺是什么?艺是一种技术。演员要把表演真正当成一种职业,并秉持着科学视角去认真研究。就像律师、会计得持证上岗一样,演员需要有技术储备。表演是一种功夫,不能平时不注重训练,一切都等台上见。认真学习中国的戏剧表演艺术传统、对标中国老一辈演员的艺术水准,通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演员才能在舞台上通透地表达情感、塑造人物。
《人民画报》:近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鼓励青年戏剧人才激活经典,这与您一直以来在中国文化长河之中探索话剧艺术的新与变有怎样的关联?青年戏剧人才的创作为话剧发展带来了哪些惊喜?
田沁鑫:我是从导演成长起来的一名干部,深知导演对于一座剧院的重要性,所以“青创导演计划”是我心之所系。选拔也好、展示也罢,这个平台就是要成为戏剧青年的聚会,这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作为话剧国家队应该给予年轻人的帮扶。因为有人才,才有剧院发展的未来。
戏剧有其规律。就像书法,字都不会写,如何写草书?写出来只是一个行为,并不是技术。在和一些青年人交流的时候,大家说,谈“技术”是不是贬低了戏剧。我说,不是,有技术才能有艺术。中国的戏剧发展从来不缺好的、经典的文学文本改编,缺乏的是原创戏剧,青年创作者对于现实题材的原创能力尤为重要,也是我们急缺的。做现实题材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们尽量不要编,最好演完的时候,能把人物原型请到现场。所以“青创导演计划”非常有意义,我们不设限,不对剧目命题,但是我们有标准,做古典要守正创新,做现实题材要从实际出发。
在全球变化的格局中,我们在思考今天中国戏剧行业的生存状态、使命和责任,希望能够在话剧的舞台上,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故事,让观众看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所以第一季“青创导演计划”,年轻导演们围绕两部古典文学作品和一部优秀的昆曲剧本,进行现代化转译,目的就是让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能够觉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文化觉知,才会有文化自觉,有自觉才能有自信。
话剧这种舞台艺术形式,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现更丰富的内容和深度,这对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功底和创新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青创导演计划”给予了青年人进行戏剧创作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背景、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等方式找到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切入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即时拍摄手段以及舞台设计元素,将话剧呈现得更加精彩。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宁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0周年,所以“第二届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走进了山东曲阜尼山圣境,这是一场现代话剧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第二季“青创导演计划”,围绕“新经典、新田野、新城市”三个主题,通过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交融,让儒学传承与戏剧艺术互“唱和”。这样的一次学习,让青年艺术家树立起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生活的认知,大家带着自己的实践作品和切身感受,讲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自信。大家的回答多元且深远,让我们觉得惊喜。有位青年导演说得非常好,“我觉得文化自信,就是有一天,我希望世界上更多的朋友能够通过字幕看我的作品”。我相信,未来的日子里,随着更多青年戏剧人才的涌现和成长,中国的话剧艺术将会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人民画报》:如何让世界听懂并理解中国故事?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方面,中国国家话剧院有何规划?
田沁鑫: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工作。在2023年10月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为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文艺工作者应该配合国家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两个结合”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创作出更好的文艺精品,做好文艺出海的准备,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大国发展既是硬实力的增强,也是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也有其刚性的一面,文艺则是国际传播领域中一道刚柔并济的武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传播从未停止过,我们通过优秀的歌舞、京剧、杂技、电影、电视、话剧等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现在,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更应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家发声,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的传播鼓与呼。所以无论是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展示自我,还是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认知,无论是通过“国家队”“正规军”向世界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还是适度放宽流行文化的尺度,我都希望能有更多的艺术青年为国家出力,为国家发声,以更高的文化自信和更开放的心态,为新时代文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文化对外传播、文化贸易投资,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上一页
下一页
2024-04-12 本刊记者 王蕾 董芳 田潇
《人民画报》:近期,您导演的《青蛇》又“出圈”了,观众觉得10年前的话剧台词已遥遥领先,也发出对有长久艺术生命力话剧的呼声。在您看来,话剧吸引受众的关键是什么?
田沁鑫:最重要的是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否真实。真善美是永恒的主题,能让观众共情,能带给观众心灵震撼和思想启迪的就是好作品。所以无论是情节剧,还是艺术性非常强的作品,抑或市场需要的商业题材剧目,只要内容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新时代表达,这些作品都将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展映“CNT现场”话剧《青蛇》(修复版),开票即售罄,开演后剧场内座无虚席。在这部话剧中,观众可以通过青蛇的视角来看中国流传数百年之久的民间传说《白蛇传》。经过重新改编和解读,话剧《青蛇》展现了人、佛、妖三界间的互动,有“妖想成人”的情节,还有“人想成佛”的故事,以及其间的爱恨纠葛,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10年前,这部戏受香港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创作。演出后,受邀参加美国肯尼迪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贡献了戏剧艺术的力量。
《青蛇》的创作植根于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白蛇传》,同时在表现形式上融入了中式的形象魅力和表现主义的结构审美,通过具有张力的情节设计、生动鲜活的人物塑造,重塑中式表演的特质。观众对这部作品产生深刻共鸣,甚至在10年后的今天依然念念不忘,这份热情让我深深感动。我想能够激发观众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认识,或许是一部戏剧能够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吧。
《人民画报》:在您看来,当下中国观众对话剧的认知和接受度如何?
田沁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随着中国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观众对话剧艺术的认知和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文明程度越高,艺术场域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也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话剧艺术。得益于观众的支持,中国国家话剧院才有更积极的动力,为观众奉献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为话剧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培育更好的文化环境。
《人民画报》:从导演到院长,您经历了从“君子”到“大丈夫”的转变,掌舵国话这艘大船三年多,您有哪些心态和视野的变化?
田沁鑫:大丈夫高于君子,君子之风是做人的基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修养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成为君子的内在要求和规范。当我们谈及君子的修养时,无疑已经触及美如玉般高尚的品德。而论及大丈夫,则意味着要有更宽广的心胸、宏大的格局和深远的视野,不断明明德。
做导演20多年,我也是得益于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培养,创作出了一些可以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一名已经有一些影响力的中国导演,我开始更加注重创作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比如《北京法源寺》,这部戏演了近10年,还是一票难求;还有老舍先生的作品《四世同堂》,演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深受观众喜爱。
2018年10月16日,我被任命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2020年12月8日,被任命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从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再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这几年,我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到院团管理者的角色转换,政治站位、思维格局、工作方法都有提升。
行政管理和艺术创作完全不同。导演工作需要理性,在艺术创作中,思维可以跳脱。而作为行政干部则要有一套非常严密的行政逻辑,行政工作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如何管理一家剧院,如何以剧院的创作引领全国戏剧的发展,如何塑造、发展新时代话剧艺术,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能够有大丈夫式的担当,在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和国家任务面前,我也一直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胸怀国之大者”的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标准努力,希望能让剧院服务好艺术家,让文艺服务好人民。
《人民画报》:请您结合对当下文化艺术领域的观察,谈谈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创作和发展方向。
田沁鑫: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国家话剧院义不容辞。我们演绎世界名著,也不乏对现实题材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呈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是剧院始终秉持的初心。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如何让主旋律作品更好看,创作了《谷文昌》《三湾,那一夜》《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抗战中的文艺》等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用戏剧传递精神力量,用文艺作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国家话剧院也担负着国家级的重大任务。剧院演员参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奋斗吧!中华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每年中央团拜会、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都有剧院同事们的身影。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的责任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数字文艺作品是个新事物,是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的结果。中国国家话剧院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旅部“双演融合”战略部署,2023年上线的“CNT现场”首部作品《英雄时代》收获了非常好的口碑和票房;2023年底,“中国国家话剧院5G智慧剧场线上演播试点项目”入选工信部、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我们正在创作的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计划通过全球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展演。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守传统文化之正,创时代表达之新,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人民画报》:中国国家话剧院是中国表演艺术的殿堂,对演员的艺术素养、专业技能与舞台表现力等有怎样的要求?
田沁鑫:2021年12月25日,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创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艺术家回信,勉励剧院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多作贡献。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会给老艺术家们回信?因为老艺术家们德艺双馨。像李雪健老师、游本昌老师、雷恪生老师,都是剧院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剧院的演员阵容顶起了影视界的半壁江山,他们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深受全国观众喜爱。
“德艺双馨”一直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对演员的要求。为什么把德放在前面?我们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国家级文艺院团,每走一步都会在全国话剧领域起到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观众也将我们视为中国话剧的引领者。对我们剧院的演员来讲,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肩负起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艺是什么?艺是一种技术。演员要把表演真正当成一种职业,并秉持着科学视角去认真研究。就像律师、会计得持证上岗一样,演员需要有技术储备。表演是一种功夫,不能平时不注重训练,一切都等台上见。认真学习中国的戏剧表演艺术传统、对标中国老一辈演员的艺术水准,通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演员才能在舞台上通透地表达情感、塑造人物。
《人民画报》:近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鼓励青年戏剧人才激活经典,这与您一直以来在中国文化长河之中探索话剧艺术的新与变有怎样的关联?青年戏剧人才的创作为话剧发展带来了哪些惊喜?
田沁鑫:我是从导演成长起来的一名干部,深知导演对于一座剧院的重要性,所以“青创导演计划”是我心之所系。选拔也好、展示也罢,这个平台就是要成为戏剧青年的聚会,这是中国国家话剧院作为话剧国家队应该给予年轻人的帮扶。因为有人才,才有剧院发展的未来。
戏剧有其规律。就像书法,字都不会写,如何写草书?写出来只是一个行为,并不是技术。在和一些青年人交流的时候,大家说,谈“技术”是不是贬低了戏剧。我说,不是,有技术才能有艺术。中国的戏剧发展从来不缺好的、经典的文学文本改编,缺乏的是原创戏剧,青年创作者对于现实题材的原创能力尤为重要,也是我们急缺的。做现实题材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们尽量不要编,最好演完的时候,能把人物原型请到现场。所以“青创导演计划”非常有意义,我们不设限,不对剧目命题,但是我们有标准,做古典要守正创新,做现实题材要从实际出发。
在全球变化的格局中,我们在思考今天中国戏剧行业的生存状态、使命和责任,希望能够在话剧的舞台上,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故事,让观众看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所以第一季“青创导演计划”,年轻导演们围绕两部古典文学作品和一部优秀的昆曲剧本,进行现代化转译,目的就是让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能够觉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文化觉知,才会有文化自觉,有自觉才能有自信。
话剧这种舞台艺术形式,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现更丰富的内容和深度,这对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功底和创新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青创导演计划”给予了青年人进行戏剧创作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背景、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等方式找到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切入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即时拍摄手段以及舞台设计元素,将话剧呈现得更加精彩。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宁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0周年,所以“第二届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走进了山东曲阜尼山圣境,这是一场现代话剧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第二季“青创导演计划”,围绕“新经典、新田野、新城市”三个主题,通过青年艺术家的创作,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交融,让儒学传承与戏剧艺术互“唱和”。这样的一次学习,让青年艺术家树立起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生活的认知,大家带着自己的实践作品和切身感受,讲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自信。大家的回答多元且深远,让我们觉得惊喜。有位青年导演说得非常好,“我觉得文化自信,就是有一天,我希望世界上更多的朋友能够通过字幕看我的作品”。我相信,未来的日子里,随着更多青年戏剧人才的涌现和成长,中国的话剧艺术将会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人民画报》:如何让世界听懂并理解中国故事?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方面,中国国家话剧院有何规划?
田沁鑫: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工作。在2023年10月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为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文艺工作者应该配合国家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两个结合”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创作出更好的文艺精品,做好文艺出海的准备,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大国发展既是硬实力的增强,也是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也有其刚性的一面,文艺则是国际传播领域中一道刚柔并济的武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传播从未停止过,我们通过优秀的歌舞、京剧、杂技、电影、电视、话剧等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现在,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更应该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家发声,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世界的传播鼓与呼。所以无论是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展示自我,还是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认知,无论是通过“国家队”“正规军”向世界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还是适度放宽流行文化的尺度,我都希望能有更多的艺术青年为国家出力,为国家发声,以更高的文化自信和更开放的心态,为新时代文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合作、文化对外传播、文化贸易投资,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