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艾力克·黎刚:在中国践行 “城市更新”的融合城市规划理念

2024-06-19      撰文 刘畅

  • 案例2-北京金中都遗址公园设计图2.png

    艾力克·黎刚参与指导的北京丰台区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项目设计效果图。

  • 案例2-成都中法生态园项目合影.png

    2017年,艾力克·黎刚(左三)与成都龙泉驿中法生态园项目指导组的同事们合影。

< >

  “2003年,有一个去中国工作的机会摆在我的眼前,我怀着愉悦和好奇的心情接受了这个机会。”居住在北京的法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艾力克·黎刚(Éric Le Khanh)说,当时他没有想到,这次选择会让他在这片“赠予自己无数”的土地上,不仅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还为他的职业生涯注入了丰富的色彩。

  与中国不期而遇

  2003年1月,艾力克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为期一个月的商务旅行中,他接触了多个中国的建筑公司,并接受了其中一家公司“项目总设计师”的职位邀请。彼时,他在巴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已有10多年。这次机会对他来说既是职业生涯的延续,也是一次新的职业挑战。同年7月,他开始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深入参与中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

  中国的建筑项目规模之宏大、城市发展之迅速,令艾力克印象深刻。虽然当时中国已有不少外国人的身影,但人数远不及今日。“尽管当时有很多礼节性的国际交流,但多流于表面,文化差异可能是重要的原因。”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里,艾力克意识到,了解中国文化比掌握语言更为关键。这一文化历经几千年,包罗万象,丰富而复杂,反映着中国的幅员辽阔和地理多样性,有着与西方不同的规范和特点。为此,他努力通过阅读和学习,以解开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文化和语言的障碍阻挡不了爱情的发生。2010年,艾力克在一个艺术展览上邂逅了他现在的妻子,一位北京土生土长的画家。尽管语言不通,但两人对彼此的欣赏和共同的价值观使他们相互靠近。如今,艾力克和妻子已经在北京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并有了孩子。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的20年间,艾力克参与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建筑规划项目,从大型城市区域到小型城市地块,涵盖了交通、城市家居、景观、城市网络服务和室内建筑等多个领域。2016年,艾力克加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成为该院首位聘用的法国专家。

  近年来,他更倾向于关注小规模项目,因为这类项目更易于把握人与时间的尺度。

  艾力克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中国的宇宙观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北京中轴线为例,通过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中轴线城门、街巷、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不同等级,中轴线周边官署、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对中轴线上建筑及空间关系的烘托,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我认为在这一思想下建造出的这些中国传统城市体现出一种舒适的和谐感,即人、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艾力克说道。

  然而,艾力克也观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和谐。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生态、遗产保护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这也与艾力克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城市发展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使其历久弥新,成为新的地标。他提到了“城市更新”这一概念,即“在城市上建设城市”,来作为这一过程中可被借鉴的理念思想。

  带着这一理念,艾力克参与了北京丰台区丽泽商务区的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在这一区域内,有三处夯土堆,这三处土堆就是金中都的古城墙遗迹,是北京建都的起点,也是北京870余年建都史的实物见证。遗址公园项目的核心便是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艾力克说:“这个遗址保护项目同时也是大型城市公园和文化设施的一部分,它向人们展现了将近千年的历史融入现代城市中央商务区的可能性。”

  中法合作,历史与未来的交织

  对于艾力克而言,另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项目是成都中法生态园。

  在2017年至2018年间,作为法国AREP公司上海分部的负责人,他负责协调成都龙泉驿中法生态园的规划实施工作。中法生态园旨在通过生态与工业的结合,在绿色低碳的基础上创造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这说明国际社会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未来。”艾力克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抱着对城市居民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妥善保护和开发环境,并尽早将这一议题纳入设计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增强了我管理和协调中法合作项目的专业技能,使我受益匪浅,因为共同参与这个项目的同事们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大家不论在技术、文化或是政治方面,都展现出了多样性的观点和技能。”他补充道。

  如今,艾力克正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开展一系列改造项目。作为小有名气的中法人文交流基地,苏家坨镇承载着两位法国友人的历史记忆:一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和外交官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1887-1975),他的度假别墅见证了他在北京作为法国驻华使馆秘书的岁月;另一位是法国医生让·热罗姆·奥古斯坦·贝熙业(Jean Jérôme Augustin Bussière,1870-1960),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无私的医疗援助。艾力克正在进行的项目之一便是对苏家坨镇进行改造,计划建设旅馆、商店、文化建筑和中法文化艺术中心,以纪念两国人民的友谊,并通过制订城郊村镇改造方案,创建具有互补活力的“村镇社区网络”。

  此外,艾力克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他参与并指导了众多建筑和规划项目,如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图书馆的改造、天津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以及成都皇冠湖社区的发展等。他不仅在建筑领域各类论坛和会议中积极发声,还担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客座教授,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开展城市和建筑规划与创新实践。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艾力克感慨道,“60年的交流历程见证了中法两国人民之间深厚而紧密的关系。我个人与中法两国的情缘也如许多中法家庭一般,紧密相连。这种强烈的亲缘关系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在中国继续探索,为巩固中法合作的基石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艾力克·黎刚:在中国践行 “城市更新”的融合城市规划理念

2024-06-19      撰文 刘畅

  “2003年,有一个去中国工作的机会摆在我的眼前,我怀着愉悦和好奇的心情接受了这个机会。”居住在北京的法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艾力克·黎刚(Éric Le Khanh)说,当时他没有想到,这次选择会让他在这片“赠予自己无数”的土地上,不仅建立了幸福的家庭,还为他的职业生涯注入了丰富的色彩。

  与中国不期而遇

  2003年1月,艾力克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为期一个月的商务旅行中,他接触了多个中国的建筑公司,并接受了其中一家公司“项目总设计师”的职位邀请。彼时,他在巴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已有10多年。这次机会对他来说既是职业生涯的延续,也是一次新的职业挑战。同年7月,他开始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深入参与中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

  中国的建筑项目规模之宏大、城市发展之迅速,令艾力克印象深刻。虽然当时中国已有不少外国人的身影,但人数远不及今日。“尽管当时有很多礼节性的国际交流,但多流于表面,文化差异可能是重要的原因。”在中国生活的这些年里,艾力克意识到,了解中国文化比掌握语言更为关键。这一文化历经几千年,包罗万象,丰富而复杂,反映着中国的幅员辽阔和地理多样性,有着与西方不同的规范和特点。为此,他努力通过阅读和学习,以解开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文化和语言的障碍阻挡不了爱情的发生。2010年,艾力克在一个艺术展览上邂逅了他现在的妻子,一位北京土生土长的画家。尽管语言不通,但两人对彼此的欣赏和共同的价值观使他们相互靠近。如今,艾力克和妻子已经在北京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并有了孩子。

  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的20年间,艾力克参与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建筑规划项目,从大型城市区域到小型城市地块,涵盖了交通、城市家居、景观、城市网络服务和室内建筑等多个领域。2016年,艾力克加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成为该院首位聘用的法国专家。

  近年来,他更倾向于关注小规模项目,因为这类项目更易于把握人与时间的尺度。

  艾力克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中国的宇宙观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北京中轴线为例,通过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中轴线城门、街巷、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不同等级,中轴线周边官署、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对中轴线上建筑及空间关系的烘托,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我认为在这一思想下建造出的这些中国传统城市体现出一种舒适的和谐感,即人、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艾力克说道。

  然而,艾力克也观察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快速城市化发展,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和谐。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生态、遗产保护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这也与艾力克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城市发展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历史和文化遗产,使其历久弥新,成为新的地标。他提到了“城市更新”这一概念,即“在城市上建设城市”,来作为这一过程中可被借鉴的理念思想。

  带着这一理念,艾力克参与了北京丰台区丽泽商务区的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在这一区域内,有三处夯土堆,这三处土堆就是金中都的古城墙遗迹,是北京建都的起点,也是北京870余年建都史的实物见证。遗址公园项目的核心便是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艾力克说:“这个遗址保护项目同时也是大型城市公园和文化设施的一部分,它向人们展现了将近千年的历史融入现代城市中央商务区的可能性。”

  中法合作,历史与未来的交织

  对于艾力克而言,另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项目是成都中法生态园。

  在2017年至2018年间,作为法国AREP公司上海分部的负责人,他负责协调成都龙泉驿中法生态园的规划实施工作。中法生态园旨在通过生态与工业的结合,在绿色低碳的基础上创造城市发展的协同效应。“这说明国际社会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未来。”艾力克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抱着对城市居民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妥善保护和开发环境,并尽早将这一议题纳入设计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增强了我管理和协调中法合作项目的专业技能,使我受益匪浅,因为共同参与这个项目的同事们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大家不论在技术、文化或是政治方面,都展现出了多样性的观点和技能。”他补充道。

  如今,艾力克正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开展一系列改造项目。作为小有名气的中法人文交流基地,苏家坨镇承载着两位法国友人的历史记忆:一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和外交官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1887-1975),他的度假别墅见证了他在北京作为法国驻华使馆秘书的岁月;另一位是法国医生让·热罗姆·奥古斯坦·贝熙业(Jean Jérôme Augustin Bussière,1870-1960),他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无私的医疗援助。艾力克正在进行的项目之一便是对苏家坨镇进行改造,计划建设旅馆、商店、文化建筑和中法文化艺术中心,以纪念两国人民的友谊,并通过制订城郊村镇改造方案,创建具有互补活力的“村镇社区网络”。

  此外,艾力克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他参与并指导了众多建筑和规划项目,如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图书馆的改造、天津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以及成都皇冠湖社区的发展等。他不仅在建筑领域各类论坛和会议中积极发声,还担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客座教授,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开展城市和建筑规划与创新实践。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艾力克感慨道,“60年的交流历程见证了中法两国人民之间深厚而紧密的关系。我个人与中法两国的情缘也如许多中法家庭一般,紧密相连。这种强烈的亲缘关系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在中国继续探索,为巩固中法合作的基石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案例2-北京金中都遗址公园设计图2.png

    艾力克·黎刚参与指导的北京丰台区金中都城墙遗址公园项目设计效果图。

  • 案例2-成都中法生态园项目合影.png

    2017年,艾力克·黎刚(左三)与成都龙泉驿中法生态园项目指导组的同事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