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本刊记者 莫倩
《人民画报》:您执棒过许多世界经典歌剧,这次作为艺术总监和指挥,为何选择推出罗西尼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文版?
郑小瑛:这涉及我曾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工作思维。西方歌剧成千上万部,我们要从中选择对我们具有社会价值的部分。在我的工作中,我会尽量体现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让大众能从中窥见西方歌剧大致的面貌。
到现在为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已经完成了7部西方经典歌剧的中文版演出,包括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姻》,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多尼采蒂的喜歌剧《帕老爷的婚事》、威尔第的大歌剧《茶花女》《弄臣》、普契尼的《托斯卡》,以及奥地利作曲家雷哈尔的轻歌剧《快乐寡妇》,正在准备下一部—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抒情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明年还会有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等。以意大利歌剧为主,也有世界各地富有代表性的优秀歌剧;同时,种类也较丰富,有大歌剧、抒情歌剧、喜歌剧、轻歌剧。
为了贴近中国大众的欣赏习惯,我会节编大歌剧中某些重复累赘的部分,也会剔除一些不合我国时宜的内容,让喜歌剧喜而不俗,使它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期许,为大众、为演员、为未来可能使用到的声乐系教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民画报》:为何一定要推出西方经典歌剧的中文版?
郑小瑛:西方歌剧形成已有400余年历史,被誉为“音乐皇冠上那颗最亮的明珠”。歌剧是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艺术品种。我们中国有广泛的戏曲基础,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剧种,中国人民爱好音乐戏剧,完全有能力与世界共享歌剧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通过文化交流,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用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在音乐底蕴深厚的国家,多数歌剧院都在用本国母语介绍外国歌剧。遗憾的是,中国的大歌剧院目前都还在用原文演唱西方歌剧。说实话,用原文演唱的演员不见得都能唱好原文,就算懂自己唱什么,也不一定逐句懂得对手演员的唱词含义。对于大众而言,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懂几门外语用以欣赏外文原版,往往是看舞台两旁的字幕时便错过了台上的表演。这样一来,表演就会缺乏真实和鲜活,而古人也早就教导我们:“唯乐不可以为伪。”
我主张“洋戏中唱”。1956年中国首次上演西方歌剧《茶花女》,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歌词内容,就是用中文演唱的。今天,我希望我们不忘初心,让西方经典歌剧以高质量的中文版贴近中国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
我希望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希望帮助大众真正看懂歌剧,让歌剧贴近大众。用母语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西方歌剧文化,领会它的精彩之处,只有理解了才谈得上欣赏、吸收。
二是希望帮助歌唱演员们真正走进西方歌剧,呈现高质量的表演艺术。比如在歌剧《茶花女》中,有一段来自上流社会的阿弗莱德的父亲要求交际花“茶花女”离开自己儿子的场景,在长达20分钟的对唱和重唱里,他对她请求、斥责、威胁,音乐随着戏剧发展步步紧逼高涨,最终使得向往获得真爱的“茶花女”绝望破防。如果演员这时并不知道对方逐句逐字在唱什么,就不会有真实的舞台表演,观众更会觉得无聊枯燥。
再者,为未来的音乐教育做出一些精品的、能够传承至下一代的教材级作品。做事情不能光喊口号,要实打实地做。不要说美声不能唱汉语。中国的声乐人才培养,势必要解决美声唱法与汉语结合的问题。这也是当代音乐家的历史任务,要让科学的方法为中国人服务。
《人民画报》:以客家历史文化为题材的中国原创交响乐《土楼回响》在全球演出获得的成功,能够为中国交响乐创作民族化提供哪些借鉴?
郑小瑛:2000年我去福建永定寻根问祖时,我被土楼所蕴含的客家人的文化和精神所震撼。从外面看,土楼似乎只有封闭的围墙和一座大门,但走进去后,别有洞天。不同楼层功能不同,比如一层养家畜、二层放农具做粮仓、三层四层住人等;透过中间的天井,能仰望到晴朗的蓝天;楼顶,还有先人建造的碉堡的防御功能。在土楼里,能看到砖雕、木刻等建筑艺术,还有祖训,处处体现着客家人在艰难环境中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我很感动,觉得客家人的史诗很适合用交响乐来表现,因为音乐虽不擅长讲故事,但是它能够传递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唤起听众内心精神上的回应。刘湲作曲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一共5个乐章,表现了客家人团结奋斗、崇文重教、勇于开拓、广交天下的家国情怀,加入了诸如吹树叶、唱山歌等客家民间音乐元素。我满怀文化自信,带着这部长达40分钟的大型交响乐在12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了近80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当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在台上跟我们一起和着观众的掌声用客家话唱响客家山歌时,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在这里实现了美好的融合碰撞。
表现力丰富的西方交响乐传入中国只有约百年时间,中国作曲家正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用交响乐的技法、用西方听众能听懂的音乐语言诠释中国精神。我们的努力,也是希望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人在世界的音乐宝库中,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人民画报》:从被称为“郑小瑛模式”的音乐讲座被大量借鉴,到现在您的新媒体科普账号被普遍关注,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郑小瑛:1978年,我开始在自己指挥的歌剧开演前,在休息室为大众做一个20分钟歌剧欣赏讲座。后来又把歌剧、交响乐音乐讲座送到了各个大学、中学,被人称为“郑小瑛模式”。当初我只想为大众做点事情,但现在却享受到来自几十年前辛勤耕耘的正向反馈,我觉得非常幸福。音乐讲座对高雅艺术的社会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些年,我到世界各地指挥,遇到了很多曾在国内听过我讲座的人,他们由此对我产生的信任和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让我难以忘怀。这也说明,教育工作的成效要看长远,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期望当时就能收到成果,这种几十年后收到的反馈会更加深刻。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有社会责任感,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但从根上来说,爱国、爱社会,就是我的家教。我在19岁参加革命后,更加懂得是人民哺育了我们,就应当更好地服务人民。年轻时对世界的认识,会影响整个人生。后来我从事文艺工作后,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所以一直就在这条路上,追求“阳春白雪,和者日众”“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我不会夸大自己的贡献,因为我所从事的事业,只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很小部分,但我会把这一小部分做好。
当前,跟音乐讲座异曲同工的是,我的“歌剧艺术中心”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B站等平台上都开设了新媒体账号,做了一些歌剧、交响乐、指挥法基础的普及课程。别人跟我讲,这些平台都是年轻人、流行文化的地盘,让我这种做“阳春白雪”的别去掺和。我说越是大众艺术聚集的地方,我们越应该去掺和一下。因为如果我们一直不去,就一直不会有我们的话语权。年轻人好学而开放,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这些机会,帮助他们成长起来后不仅能够自己欣赏歌剧、交响乐,还能对中国音乐事业民族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很庆幸自己还可以在一线工作,也很庆幸头脑还条理清晰,所以我希望再做好几部西方经典歌剧中文版的配歌,争取每年能够推出1—2部。我们中心也复排了几部堪称经典的中国优秀歌剧,让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民族歌剧也有很多好作品,目前已经上演了歌剧《紫藤花》《岳飞》,以及《草原之歌》《阿依古丽》《护花神》等歌剧选段。
我感谢政府机构、团队成员、演职人员、社会大众对我的支持,给了我继续扑腾的信心。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小车不倒,尽管推吧!
上一页
下一页
2025-07-10 本刊记者 莫倩
《人民画报》:您执棒过许多世界经典歌剧,这次作为艺术总监和指挥,为何选择推出罗西尼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文版?
郑小瑛:这涉及我曾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工作思维。西方歌剧成千上万部,我们要从中选择对我们具有社会价值的部分。在我的工作中,我会尽量体现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让大众能从中窥见西方歌剧大致的面貌。
到现在为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已经完成了7部西方经典歌剧的中文版演出,包括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姻》,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多尼采蒂的喜歌剧《帕老爷的婚事》、威尔第的大歌剧《茶花女》《弄臣》、普契尼的《托斯卡》,以及奥地利作曲家雷哈尔的轻歌剧《快乐寡妇》,正在准备下一部—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抒情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明年还会有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等。以意大利歌剧为主,也有世界各地富有代表性的优秀歌剧;同时,种类也较丰富,有大歌剧、抒情歌剧、喜歌剧、轻歌剧。
为了贴近中国大众的欣赏习惯,我会节编大歌剧中某些重复累赘的部分,也会剔除一些不合我国时宜的内容,让喜歌剧喜而不俗,使它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期许,为大众、为演员、为未来可能使用到的声乐系教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民画报》:为何一定要推出西方经典歌剧的中文版?
郑小瑛:西方歌剧形成已有400余年历史,被誉为“音乐皇冠上那颗最亮的明珠”。歌剧是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艺术品种。我们中国有广泛的戏曲基础,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剧种,中国人民爱好音乐戏剧,完全有能力与世界共享歌剧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通过文化交流,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用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在音乐底蕴深厚的国家,多数歌剧院都在用本国母语介绍外国歌剧。遗憾的是,中国的大歌剧院目前都还在用原文演唱西方歌剧。说实话,用原文演唱的演员不见得都能唱好原文,就算懂自己唱什么,也不一定逐句懂得对手演员的唱词含义。对于大众而言,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懂几门外语用以欣赏外文原版,往往是看舞台两旁的字幕时便错过了台上的表演。这样一来,表演就会缺乏真实和鲜活,而古人也早就教导我们:“唯乐不可以为伪。”
我主张“洋戏中唱”。1956年中国首次上演西方歌剧《茶花女》,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歌词内容,就是用中文演唱的。今天,我希望我们不忘初心,让西方经典歌剧以高质量的中文版贴近中国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
我希望实现三个目标:
一是希望帮助大众真正看懂歌剧,让歌剧贴近大众。用母语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西方歌剧文化,领会它的精彩之处,只有理解了才谈得上欣赏、吸收。
二是希望帮助歌唱演员们真正走进西方歌剧,呈现高质量的表演艺术。比如在歌剧《茶花女》中,有一段来自上流社会的阿弗莱德的父亲要求交际花“茶花女”离开自己儿子的场景,在长达20分钟的对唱和重唱里,他对她请求、斥责、威胁,音乐随着戏剧发展步步紧逼高涨,最终使得向往获得真爱的“茶花女”绝望破防。如果演员这时并不知道对方逐句逐字在唱什么,就不会有真实的舞台表演,观众更会觉得无聊枯燥。
再者,为未来的音乐教育做出一些精品的、能够传承至下一代的教材级作品。做事情不能光喊口号,要实打实地做。不要说美声不能唱汉语。中国的声乐人才培养,势必要解决美声唱法与汉语结合的问题。这也是当代音乐家的历史任务,要让科学的方法为中国人服务。
《人民画报》:以客家历史文化为题材的中国原创交响乐《土楼回响》在全球演出获得的成功,能够为中国交响乐创作民族化提供哪些借鉴?
郑小瑛:2000年我去福建永定寻根问祖时,我被土楼所蕴含的客家人的文化和精神所震撼。从外面看,土楼似乎只有封闭的围墙和一座大门,但走进去后,别有洞天。不同楼层功能不同,比如一层养家畜、二层放农具做粮仓、三层四层住人等;透过中间的天井,能仰望到晴朗的蓝天;楼顶,还有先人建造的碉堡的防御功能。在土楼里,能看到砖雕、木刻等建筑艺术,还有祖训,处处体现着客家人在艰难环境中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我很感动,觉得客家人的史诗很适合用交响乐来表现,因为音乐虽不擅长讲故事,但是它能够传递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唤起听众内心精神上的回应。刘湲作曲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一共5个乐章,表现了客家人团结奋斗、崇文重教、勇于开拓、广交天下的家国情怀,加入了诸如吹树叶、唱山歌等客家民间音乐元素。我满怀文化自信,带着这部长达40分钟的大型交响乐在12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了近80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当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在台上跟我们一起和着观众的掌声用客家话唱响客家山歌时,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在这里实现了美好的融合碰撞。
表现力丰富的西方交响乐传入中国只有约百年时间,中国作曲家正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用交响乐的技法、用西方听众能听懂的音乐语言诠释中国精神。我们的努力,也是希望让世界认识到,中国人在世界的音乐宝库中,也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人民画报》:从被称为“郑小瑛模式”的音乐讲座被大量借鉴,到现在您的新媒体科普账号被普遍关注,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郑小瑛:1978年,我开始在自己指挥的歌剧开演前,在休息室为大众做一个20分钟歌剧欣赏讲座。后来又把歌剧、交响乐音乐讲座送到了各个大学、中学,被人称为“郑小瑛模式”。当初我只想为大众做点事情,但现在却享受到来自几十年前辛勤耕耘的正向反馈,我觉得非常幸福。音乐讲座对高雅艺术的社会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些年,我到世界各地指挥,遇到了很多曾在国内听过我讲座的人,他们由此对我产生的信任和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让我难以忘怀。这也说明,教育工作的成效要看长远,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期望当时就能收到成果,这种几十年后收到的反馈会更加深刻。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有社会责任感,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但从根上来说,爱国、爱社会,就是我的家教。我在19岁参加革命后,更加懂得是人民哺育了我们,就应当更好地服务人民。年轻时对世界的认识,会影响整个人生。后来我从事文艺工作后,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所以一直就在这条路上,追求“阳春白雪,和者日众”“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我不会夸大自己的贡献,因为我所从事的事业,只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很小部分,但我会把这一小部分做好。
当前,跟音乐讲座异曲同工的是,我的“歌剧艺术中心”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B站等平台上都开设了新媒体账号,做了一些歌剧、交响乐、指挥法基础的普及课程。别人跟我讲,这些平台都是年轻人、流行文化的地盘,让我这种做“阳春白雪”的别去掺和。我说越是大众艺术聚集的地方,我们越应该去掺和一下。因为如果我们一直不去,就一直不会有我们的话语权。年轻人好学而开放,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这些机会,帮助他们成长起来后不仅能够自己欣赏歌剧、交响乐,还能对中国音乐事业民族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很庆幸自己还可以在一线工作,也很庆幸头脑还条理清晰,所以我希望再做好几部西方经典歌剧中文版的配歌,争取每年能够推出1—2部。我们中心也复排了几部堪称经典的中国优秀歌剧,让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民族歌剧也有很多好作品,目前已经上演了歌剧《紫藤花》《岳飞》,以及《草原之歌》《阿依古丽》《护花神》等歌剧选段。
我感谢政府机构、团队成员、演职人员、社会大众对我的支持,给了我继续扑腾的信心。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小车不倒,尽管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