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向大自然借勇气

2018-06-12      撰文 糯米妈妈

  • 微信图片_20180514151928.jpg

    2017年夏,糯米参加飞拉达(铁道式攀登)二级空中走索训练。

  • 微信图片_20180514151859.jpg

    通过尝试学习驾驶帆船的经历,糯米克服了对水的恐惧,并主动提出学习游泳、潜水等涉水运动项目。

  • 微信图片_20180514151933.jpg

    糯米在北京郊区参加野外生存训练。

< >

  5月初的一个星期六的晚上,9岁的女儿从山里归来,她告诉我,这一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徒手攀爬岩壁,她努力爬到了最上面。我告诉她,这比她考试得100分更让妈妈感到骄傲。

  在小伙伴中,女儿并没有年龄、身高、体力上的优势。我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她说爬岩壁的时候想起了纪录片《地球脉动》中一大群蛇追一只小蜥蜴的场面。“虽然那些蛇穷追不舍,但小蜥蜴始终不放弃,最后它成功地逃掉了。”她笑称自己是把小蜥蜴的勇气借过来了。

  女儿从5岁多开始,陆续参加过不少自然与运动相结合的活动,如:攀岩、飞拉达(铁道式攀登、桨板、露营等。绝大部分活动是她单独去完成的。

  与其让我来说这些经历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不如让孩子自己来说。她的回答言简意赅,一共五条,且不分先后顺序:战胜恐惧心理;学会团结合作;锻炼随机应变能力和和创造能力;享受和朋友们在一起的开心;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女儿说的第一条让我想起她7岁那年学习驾驶帆船的经历。当时有一个环节是孩子们陆续从帆船上跳进大海。当时,女儿是8个孩子里唯一不会游泳的,尽管穿着救生衣,还有教练和同学鼓励,但她还是拒绝了。

  但是第二天早上,她告诉教练,她想试一试。结果,她做到了。后来,她还就此写了一篇小文提到:“其实我知道全部身体进入水里3秒后就可以浮出来,而我在水里憋气的时间肯定不只3秒。跳下去以后,我第一次发现透过海水仰望天空,很奇妙。后来,帆船拖着我在水里走,我觉得特别好玩,一点也不想上岸。这一次尝试,我最重要的发现是:恐惧只是大脑的一种感觉,实际情况并不一定那么危险。而大海,它喜欢有勇气的人。”

  回到家中,女儿跟我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要学游泳,我还要去潜水。”从拒绝学习游泳,到眼前自己主动要求学游泳,我为女儿的变化感到高兴。

  之前也有家长建议我把孩子放到游泳班,让教练逼一逼,孩子就会游了。我想,我们并不是只为单纯地掌握某一种技术或者技能,难得的是自己能够愿意主动学,能够享受学习新东西的快乐。

  我们常常会对孩子说:“学习要努力啊,要能够克服困难。”可是当孩子在学习上真的碰到困难,家长说一万遍“你要克服困难”,他也未必能够做到,克服困难的根本动力要从哪里来?孩子要如何实践才是真正克服了困难?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性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要使孩子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孩子,必须首先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宽厚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持续获得自己的经验。恰如《小王子》的作者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揽人来搬木材,不要指派任何任务和工作,而是要让他们去渴望那无边无际广袤的大海。”那么,是不是得让孩子先走到海边去?

  不说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名人志士、文人骚客是如何从大自然中寻求灵感,汲取力量,单是观察女儿这几年的成长经历,我都能越来越感觉到大自然所给予女儿的滋养。女儿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宽厚包容的性格跟她与大自然的接触密不可分。

  我想,如果孩子能够从各种实践中对克服困难有所体会,当这种体会得到内化以后,就会有一种能量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她将逐渐懂得努力的价值,也将品尝克服困难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于是一种内驱力开始在内心滋生。

  以上我提及的女儿所参加的活动,大部分都有一定的专业性,都有专业教练进行指导。那么我是否担心孩子的安全?

  有一位教练曾跟我说,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出现受伤等意外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自身缺乏规则意识。所以,当孩子单飞去参加活动,如果说有什么是家长可以做的、能够用来保护孩子的安全的,那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

  有一次,女儿探洞归来,说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在山洞里滑索,而脚下是黑漆漆、不见底的深渊,只偶尔听到石子坠入进去的声音。我想象那个画面确实感到了害怕。但女儿平安归来,又在期待下一次探洞,我又何必担心呢?我提醒自己,不能用自己认知上的“天花板”来限制孩子的选择和尝试。父母满脸的忐忑不安只会令孩子的自信心大打折扣。孩子在成长,家长也要学会突破自己。

  这几年中,除了有一次,女儿在风雪和低温中攀登一座海拔约2000米的山,回家后脚后跟疼了两天之外,其余没有出现过任何健康及安全上的问题。而这唯一的一次,也是因为赶上了她发育期的一阵生长痛。

  在这些经历中,女儿接触和认识了一些同龄的伙伴。我特别愿意创造机会,成全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大自然中锻炼、玩耍。他们互相鼓励,学会团结合作,一起完成挑战。来自同龄人的影响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

  有时候夏天露营,女儿和她的两三个小伙伴,躺在帐篷里,听着山里的虫叫,看着月亮爬上山头,悄悄地聊着天。我远远地呆在另一个帐篷里,也能感觉到一种简简单单的快乐从女孩子们的帐篷里溢过来。

  也正是在与大自然长期深入的接触过程中,孩子生发出对大自然的喜爱,点点滴滴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慢慢学习如何做才是真正地尊重大自然,也逐渐培养起环保意识。我相信,一个懂得珍惜自身生存环境的人将更能够懂得爱自己以及尊重他人。那样一个人,她应该能够过好自己的一生。

(本报道图片由撰文者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向大自然借勇气

2018-06-12      撰文 糯米妈妈

  5月初的一个星期六的晚上,9岁的女儿从山里归来,她告诉我,这一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徒手攀爬岩壁,她努力爬到了最上面。我告诉她,这比她考试得100分更让妈妈感到骄傲。

  在小伙伴中,女儿并没有年龄、身高、体力上的优势。我问她是如何做到的。她说爬岩壁的时候想起了纪录片《地球脉动》中一大群蛇追一只小蜥蜴的场面。“虽然那些蛇穷追不舍,但小蜥蜴始终不放弃,最后它成功地逃掉了。”她笑称自己是把小蜥蜴的勇气借过来了。

  女儿从5岁多开始,陆续参加过不少自然与运动相结合的活动,如:攀岩、飞拉达(铁道式攀登、桨板、露营等。绝大部分活动是她单独去完成的。

  与其让我来说这些经历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不如让孩子自己来说。她的回答言简意赅,一共五条,且不分先后顺序:战胜恐惧心理;学会团结合作;锻炼随机应变能力和和创造能力;享受和朋友们在一起的开心;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女儿说的第一条让我想起她7岁那年学习驾驶帆船的经历。当时有一个环节是孩子们陆续从帆船上跳进大海。当时,女儿是8个孩子里唯一不会游泳的,尽管穿着救生衣,还有教练和同学鼓励,但她还是拒绝了。

  但是第二天早上,她告诉教练,她想试一试。结果,她做到了。后来,她还就此写了一篇小文提到:“其实我知道全部身体进入水里3秒后就可以浮出来,而我在水里憋气的时间肯定不只3秒。跳下去以后,我第一次发现透过海水仰望天空,很奇妙。后来,帆船拖着我在水里走,我觉得特别好玩,一点也不想上岸。这一次尝试,我最重要的发现是:恐惧只是大脑的一种感觉,实际情况并不一定那么危险。而大海,它喜欢有勇气的人。”

  回到家中,女儿跟我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要学游泳,我还要去潜水。”从拒绝学习游泳,到眼前自己主动要求学游泳,我为女儿的变化感到高兴。

  之前也有家长建议我把孩子放到游泳班,让教练逼一逼,孩子就会游了。我想,我们并不是只为单纯地掌握某一种技术或者技能,难得的是自己能够愿意主动学,能够享受学习新东西的快乐。

  我们常常会对孩子说:“学习要努力啊,要能够克服困难。”可是当孩子在学习上真的碰到困难,家长说一万遍“你要克服困难”,他也未必能够做到,克服困难的根本动力要从哪里来?孩子要如何实践才是真正克服了困难?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性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要使孩子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孩子,必须首先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宽厚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持续获得自己的经验。恰如《小王子》的作者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要造船,不要招揽人来搬木材,不要指派任何任务和工作,而是要让他们去渴望那无边无际广袤的大海。”那么,是不是得让孩子先走到海边去?

  不说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名人志士、文人骚客是如何从大自然中寻求灵感,汲取力量,单是观察女儿这几年的成长经历,我都能越来越感觉到大自然所给予女儿的滋养。女儿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宽厚包容的性格跟她与大自然的接触密不可分。

  我想,如果孩子能够从各种实践中对克服困难有所体会,当这种体会得到内化以后,就会有一种能量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她将逐渐懂得努力的价值,也将品尝克服困难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于是一种内驱力开始在内心滋生。

  以上我提及的女儿所参加的活动,大部分都有一定的专业性,都有专业教练进行指导。那么我是否担心孩子的安全?

  有一位教练曾跟我说,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出现受伤等意外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自身缺乏规则意识。所以,当孩子单飞去参加活动,如果说有什么是家长可以做的、能够用来保护孩子的安全的,那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

  有一次,女儿探洞归来,说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在山洞里滑索,而脚下是黑漆漆、不见底的深渊,只偶尔听到石子坠入进去的声音。我想象那个画面确实感到了害怕。但女儿平安归来,又在期待下一次探洞,我又何必担心呢?我提醒自己,不能用自己认知上的“天花板”来限制孩子的选择和尝试。父母满脸的忐忑不安只会令孩子的自信心大打折扣。孩子在成长,家长也要学会突破自己。

  这几年中,除了有一次,女儿在风雪和低温中攀登一座海拔约2000米的山,回家后脚后跟疼了两天之外,其余没有出现过任何健康及安全上的问题。而这唯一的一次,也是因为赶上了她发育期的一阵生长痛。

  在这些经历中,女儿接触和认识了一些同龄的伙伴。我特别愿意创造机会,成全女儿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去大自然中锻炼、玩耍。他们互相鼓励,学会团结合作,一起完成挑战。来自同龄人的影响是父母所不能给予的,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

  有时候夏天露营,女儿和她的两三个小伙伴,躺在帐篷里,听着山里的虫叫,看着月亮爬上山头,悄悄地聊着天。我远远地呆在另一个帐篷里,也能感觉到一种简简单单的快乐从女孩子们的帐篷里溢过来。

  也正是在与大自然长期深入的接触过程中,孩子生发出对大自然的喜爱,点点滴滴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慢慢学习如何做才是真正地尊重大自然,也逐渐培养起环保意识。我相信,一个懂得珍惜自身生存环境的人将更能够懂得爱自己以及尊重他人。那样一个人,她应该能够过好自己的一生。

(本报道图片由撰文者提供)

  • 微信图片_20180514151928.jpg

    2017年夏,糯米参加飞拉达(铁道式攀登)二级空中走索训练。

  • 微信图片_20180514151859.jpg

    通过尝试学习驾驶帆船的经历,糯米克服了对水的恐惧,并主动提出学习游泳、潜水等涉水运动项目。

  • 微信图片_20180514151933.jpg

    糯米在北京郊区参加野外生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