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让艺术美丽乡村—白洋淀的艺术教育实验

2019-02-13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摄影 本刊记者 段崴 万全

  • DW__4592.jpg

    1月4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端村学校芭蕾舞社团的学生们与舞蹈家邱思婷一起表演《天鹅》。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DW__4671.jpg

    1月4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端村学校打击乐社团表演《狮子王》。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DUAN8801.jpg

    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李风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_3WQ1772.jpg

    端村学校6年级学生闫诗雨(右)在练习长笛。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9WQ7099.jpg

    端村学校打击乐社团在日常排练。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3WQ2115.jpg

    端村学校3年级的学生正在跟着小提琴老师演 奏《拉德斯基进行曲》。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9WQ7409.jpg

    端村学校4年级学生王泽文、冯晨曦练习演奏 双长号单奏《送别》。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W9Q6089.jpg

    正在练习国标舞的学生。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3WQ2160.jpg

    木管三重奏《拉德斯基进行曲》。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W9Q6281.jpg

    端村学校2年级的学生课间练习小提琴。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W9Q5944.jpg

    端村学校合唱社团演唱《春天在哪里》。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

  每到星期四下午,端村学校里开始传出大提琴、长号、长笛、非洲鼓等多种乐器的演奏声,热闹了整个村庄。这里的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和滋养下正经历着人生中奇妙的时光。

  一位投资人,一群艺术教育工作者,还有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他们相信艺术的力量,让孩子、家长、乡村更好。

  201914日,对于端村学校的师生和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李风来说,都是意义特殊的一天。

  在这一天,一场名为《田埂上的梦想》的音乐会在北京举行,端村的孩子们和来自全国其他乡村的孩子们一起,用一场专业水准的表演,向关心和支持他们的爱心人士进行汇报演出。

  这场新年音乐会的主角是来自乡村的孩子们,而甘愿给他们伴奏、伴唱、伴舞的是钢琴家郎朗、歌手许巍、舞蹈家邱思婷……

  这些孩子中不少是第一次穿上漂亮的表演服,第一次涂上口红,第一次登上正式的舞台,但他们在台上自信的微笑、悠扬的歌声、曼妙的舞姿、娴熟的表演,却深深征服了现场的观众和工作人员。

  亦如李风在开场致辞里说的那样:“有朋友对我说,这个冬天格外寒冷,你们这场音乐会,让我们感到温暖!”

  乡村女孩的长笛梦

  2011年,以支持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等为主要业务的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在端村开始了它的乡村艺术教育公益试点项目——在完善基础教育的同时,将音乐、舞蹈、美术、美学等经典艺术门类引入乡村学校,带给农村学生经典艺术教育的启蒙,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接触艺术的机会。

  如今,端村学校共计870多名学生,基本实现艺术教育全覆盖。“我要摸索出规律的是:将经典传统国学教育与西方艺术经典教育相结合在端村学校的教育实践。”李风向记者描述着自己的办学理念,话语中充满了对于端村学校未来的憧憬。

  “‘端村学校模式’也许会成为日后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教学示范。”李风雄心勃勃。

  目前,端村学校的艺术课程有美术、芭蕾舞、管弦乐、戏剧社和合唱五个门类。

  11岁的闫诗雨就读小学6年级,她选择的是管弦乐里的长笛,学了不到1年。选择长笛的理由很简单,她在低年级的时候经常看哥哥姐姐们在台上汇报演奏,觉得“拿长笛很好看”“长笛声音好听”,就决定学习长笛了。

  闫诗雨的母亲刘玉磊恰巧在端村学校当义工,丈夫下岗在家,家庭生活其实并不宽裕。“很早之前孩子就和我说过想学长笛,但以我们的条件,肯定不舍得在外面给她报班学。”刘玉磊说。

  端村学校的艺术课程正好满足了母女俩的愿望。等新一轮管弦乐招新,刘玉磊第一时间就给女儿报上了名,“这里的老师都很专业,老师给她上了几次课,说她挺有天分的。现在每周上课都积极着呢。”看着女儿圆了梦想,刘玉磊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端村学校校长李建学介绍说,作为荷风基金会中国乡村儿童全科艺术教育首家实验学校,端村的孩子们可以零距离享受到最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其中不乏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的知名教师。

  “北京来的老师”

  过去,端村人只有通过电视,才有机会看到身着华丽服装的芭蕾舞演员们翩跹起舞的样子。直到2013年,孩子们嘴里说的“北京来的老师”——关於夫妇带着芭蕾舞进入端村。

  关於是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党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这位指导国内顶尖芭蕾舞人才的老师也是端村学校芭蕾课的启蒙老师。关於常说自己是个“不靠谱”的人,理想就是退休后能到云南的村寨里教孩子们跳芭蕾。“没想到遇到一个比我还‘不靠谱’的人。”他说的就是李风。

  李风与关於本不相识,但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李风就开门见山地问他是否愿意教农村孩子跳芭蕾。“我问他有什么目的,一般人找我们都是为了编排节目、参加比赛,但他说就是想让农村孩子也能学习芭蕾。”简单的理由让关於惊讶和感动。

  “因为李风,我的理想提前了十几年实现。”

  按照中国的芭蕾舞专业院校的要求,芭蕾舞演员下身需比上身长12厘米。以这个标准,端村学校的女孩子几乎没人达标。但关於放宽了选拔条件,只要有潜质就可以学。

  尽管放宽了选拔条件,但芭蕾舞招生,还是应者寥寥。大多数家长在观望,有人直接问他,农村孩子学芭蕾能有什么用?他无法讲艺术上的大道理,就换了一个说法,“女孩子学芭蕾,长大后身材好,气质好,好嫁人。”

  因为芭蕾舞课程受到基金会的资助,全部免费,关於本人还承担了所有学生的服装费用,不少家长这才动了心。

  人总算是招齐了。教学几乎是从零开始:一来没有练功房;二来女孩子大多羞涩内向,不擅于穿衣打扮,甚至头发都梳不好。

  一开课就是普及芭蕾舞知识、换体操服、教梳头,“学习艺术,要从干净、优美的习惯开始。”关於教她们把头发盘起来,盘出芭蕾舞演员特有的发髻。然后就是把杆、压腿、节奏配合……到了第6堂课,女孩们已经可以分组表演简版《四小天鹅》了。关於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无论训练多么辛苦,这些乡村的孩子们学得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孩子慢,而且从来没见过这些孩子们叫过苦。

  六年过去了,在关於夫妇的带领下,一拨又一拨的舞蹈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来到端村公益授课。端村的芭蕾舞女孩儿们也拥有了自己的舞蹈教室和芭蕾舞训练服。截至目前,端村学校已经有6名学生走进专业舞蹈学校学习深造,其中马悦同学还考入辽宁芭蕾舞团附属学校,进入国家级芭蕾舞团成为可能。

  用李风的话说:“艺术教育给了这些孩子人生另外一种可能性。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家,但是学习艺术的过程将让孩子们变得更自信、更快乐。”

  谈到在端村办学的初衷,李风娓娓道来:“艺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的构建,艺术都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我认为艺术教育能带给处于贫困中的儿童巨大的勇气和自信,能给予他们巨大的、长远的、深厚的、基础性的精神财富。”

  李建学也表示:“以前家长都觉得文化课更重要,希望孩子读书好;自从孩子们接触艺术课程后,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了,内心更充盈了,对他们的学习也是一种很正向的促进。”

  互联网+教育

  在端村实践的基础上,201711月,荷风与腾讯联手发起了“艺术行动”。以雄安新区为起点,对区内的311所中小学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当地乡村艺术教育存在“缺内容、缺老师、缺硬件、缺舞台”四大痛点,他们提出“互联网+艺术教育”整体解决方案。方案涵盖“线上课程、线下培训、教学实践及社团组建、成果汇报”四个部分,打造完整的教育闭环。一年多的时间,培训乡村老师,编制艺术教育课件,线上线下教育实践,直至这场别开生面、通天接地的音乐会。

  “地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让城乡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有所差异,但对音乐的热爱是无区别的。在雄安,我为老师们进行合唱团的教学培训,欣喜地发现哪怕资源不足,一旦掌握了科学的知识体系,他们也能培养出毫不逊色于一线城市的合唱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李刚,从20187月开始参与“艺术行动”,为雄安新区的教师讲授“零基础组建合唱团及合唱指挥”。课程在网络平台直播,8个省份近200余所希望小学的600多名音乐教师参与线上学习。

  在李风的新年规划里,他期待与腾讯进一步合作,联合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首都师范大学等十余家国家顶级艺术院校和专业院团,共同探索“互联网+艺术教育”,在全国树立乡村公益艺术教育新标杆,为乡村孩子开启艺术启蒙。

  “端村学校是一颗种子,这种子虽然种在了端村,长在了端村,但我希望这种子的未来能够结出一颗颗丰硕的果实,发散开去,枝繁叶茂。”谈起端村学校的未来发展,李风这样说。

  他希望看到的是,在端村学校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有益于农村教育的教学之路,为素质教育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如今,这里的教学实践的作用已然显现。

上一页

下一页

让艺术美丽乡村—白洋淀的艺术教育实验

2019-02-13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摄影 本刊记者 段崴 万全

  每到星期四下午,端村学校里开始传出大提琴、长号、长笛、非洲鼓等多种乐器的演奏声,热闹了整个村庄。这里的孩子们在艺术的熏陶和滋养下正经历着人生中奇妙的时光。

  一位投资人,一群艺术教育工作者,还有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他们相信艺术的力量,让孩子、家长、乡村更好。

  201914日,对于端村学校的师生和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李风来说,都是意义特殊的一天。

  在这一天,一场名为《田埂上的梦想》的音乐会在北京举行,端村的孩子们和来自全国其他乡村的孩子们一起,用一场专业水准的表演,向关心和支持他们的爱心人士进行汇报演出。

  这场新年音乐会的主角是来自乡村的孩子们,而甘愿给他们伴奏、伴唱、伴舞的是钢琴家郎朗、歌手许巍、舞蹈家邱思婷……

  这些孩子中不少是第一次穿上漂亮的表演服,第一次涂上口红,第一次登上正式的舞台,但他们在台上自信的微笑、悠扬的歌声、曼妙的舞姿、娴熟的表演,却深深征服了现场的观众和工作人员。

  亦如李风在开场致辞里说的那样:“有朋友对我说,这个冬天格外寒冷,你们这场音乐会,让我们感到温暖!”

  乡村女孩的长笛梦

  2011年,以支持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等为主要业务的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在端村开始了它的乡村艺术教育公益试点项目——在完善基础教育的同时,将音乐、舞蹈、美术、美学等经典艺术门类引入乡村学校,带给农村学生经典艺术教育的启蒙,让每一个孩子拥有接触艺术的机会。

  如今,端村学校共计870多名学生,基本实现艺术教育全覆盖。“我要摸索出规律的是:将经典传统国学教育与西方艺术经典教育相结合在端村学校的教育实践。”李风向记者描述着自己的办学理念,话语中充满了对于端村学校未来的憧憬。

  “‘端村学校模式’也许会成为日后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的教学示范。”李风雄心勃勃。

  目前,端村学校的艺术课程有美术、芭蕾舞、管弦乐、戏剧社和合唱五个门类。

  11岁的闫诗雨就读小学6年级,她选择的是管弦乐里的长笛,学了不到1年。选择长笛的理由很简单,她在低年级的时候经常看哥哥姐姐们在台上汇报演奏,觉得“拿长笛很好看”“长笛声音好听”,就决定学习长笛了。

  闫诗雨的母亲刘玉磊恰巧在端村学校当义工,丈夫下岗在家,家庭生活其实并不宽裕。“很早之前孩子就和我说过想学长笛,但以我们的条件,肯定不舍得在外面给她报班学。”刘玉磊说。

  端村学校的艺术课程正好满足了母女俩的愿望。等新一轮管弦乐招新,刘玉磊第一时间就给女儿报上了名,“这里的老师都很专业,老师给她上了几次课,说她挺有天分的。现在每周上课都积极着呢。”看着女儿圆了梦想,刘玉磊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端村学校校长李建学介绍说,作为荷风基金会中国乡村儿童全科艺术教育首家实验学校,端村的孩子们可以零距离享受到最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其中不乏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的知名教师。

  “北京来的老师”

  过去,端村人只有通过电视,才有机会看到身着华丽服装的芭蕾舞演员们翩跹起舞的样子。直到2013年,孩子们嘴里说的“北京来的老师”——关於夫妇带着芭蕾舞进入端村。

  关於是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的党支部书记兼副系主任,这位指导国内顶尖芭蕾舞人才的老师也是端村学校芭蕾课的启蒙老师。关於常说自己是个“不靠谱”的人,理想就是退休后能到云南的村寨里教孩子们跳芭蕾。“没想到遇到一个比我还‘不靠谱’的人。”他说的就是李风。

  李风与关於本不相识,但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李风就开门见山地问他是否愿意教农村孩子跳芭蕾。“我问他有什么目的,一般人找我们都是为了编排节目、参加比赛,但他说就是想让农村孩子也能学习芭蕾。”简单的理由让关於惊讶和感动。

  “因为李风,我的理想提前了十几年实现。”

  按照中国的芭蕾舞专业院校的要求,芭蕾舞演员下身需比上身长12厘米。以这个标准,端村学校的女孩子几乎没人达标。但关於放宽了选拔条件,只要有潜质就可以学。

  尽管放宽了选拔条件,但芭蕾舞招生,还是应者寥寥。大多数家长在观望,有人直接问他,农村孩子学芭蕾能有什么用?他无法讲艺术上的大道理,就换了一个说法,“女孩子学芭蕾,长大后身材好,气质好,好嫁人。”

  因为芭蕾舞课程受到基金会的资助,全部免费,关於本人还承担了所有学生的服装费用,不少家长这才动了心。

  人总算是招齐了。教学几乎是从零开始:一来没有练功房;二来女孩子大多羞涩内向,不擅于穿衣打扮,甚至头发都梳不好。

  一开课就是普及芭蕾舞知识、换体操服、教梳头,“学习艺术,要从干净、优美的习惯开始。”关於教她们把头发盘起来,盘出芭蕾舞演员特有的发髻。然后就是把杆、压腿、节奏配合……到了第6堂课,女孩们已经可以分组表演简版《四小天鹅》了。关於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无论训练多么辛苦,这些乡村的孩子们学得一点儿也不比城里孩子慢,而且从来没见过这些孩子们叫过苦。

  六年过去了,在关於夫妇的带领下,一拨又一拨的舞蹈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来到端村公益授课。端村的芭蕾舞女孩儿们也拥有了自己的舞蹈教室和芭蕾舞训练服。截至目前,端村学校已经有6名学生走进专业舞蹈学校学习深造,其中马悦同学还考入辽宁芭蕾舞团附属学校,进入国家级芭蕾舞团成为可能。

  用李风的话说:“艺术教育给了这些孩子人生另外一种可能性。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家,但是学习艺术的过程将让孩子们变得更自信、更快乐。”

  谈到在端村办学的初衷,李风娓娓道来:“艺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的构建,艺术都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我认为艺术教育能带给处于贫困中的儿童巨大的勇气和自信,能给予他们巨大的、长远的、深厚的、基础性的精神财富。”

  李建学也表示:“以前家长都觉得文化课更重要,希望孩子读书好;自从孩子们接触艺术课程后,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了,内心更充盈了,对他们的学习也是一种很正向的促进。”

  互联网+教育

  在端村实践的基础上,201711月,荷风与腾讯联手发起了“艺术行动”。以雄安新区为起点,对区内的311所中小学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当地乡村艺术教育存在“缺内容、缺老师、缺硬件、缺舞台”四大痛点,他们提出“互联网+艺术教育”整体解决方案。方案涵盖“线上课程、线下培训、教学实践及社团组建、成果汇报”四个部分,打造完整的教育闭环。一年多的时间,培训乡村老师,编制艺术教育课件,线上线下教育实践,直至这场别开生面、通天接地的音乐会。

  “地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让城乡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有所差异,但对音乐的热爱是无区别的。在雄安,我为老师们进行合唱团的教学培训,欣喜地发现哪怕资源不足,一旦掌握了科学的知识体系,他们也能培养出毫不逊色于一线城市的合唱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李刚,从20187月开始参与“艺术行动”,为雄安新区的教师讲授“零基础组建合唱团及合唱指挥”。课程在网络平台直播,8个省份近200余所希望小学的600多名音乐教师参与线上学习。

  在李风的新年规划里,他期待与腾讯进一步合作,联合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首都师范大学等十余家国家顶级艺术院校和专业院团,共同探索“互联网+艺术教育”,在全国树立乡村公益艺术教育新标杆,为乡村孩子开启艺术启蒙。

  “端村学校是一颗种子,这种子虽然种在了端村,长在了端村,但我希望这种子的未来能够结出一颗颗丰硕的果实,发散开去,枝繁叶茂。”谈起端村学校的未来发展,李风这样说。

  他希望看到的是,在端村学校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有益于农村教育的教学之路,为素质教育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如今,这里的教学实践的作用已然显现。

  • DW__4592.jpg

    1月4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端村学校芭蕾舞社团的学生们与舞蹈家邱思婷一起表演《天鹅》。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DW__4671.jpg

    1月4日,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端村学校打击乐社团表演《狮子王》。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DUAN8801.jpg

    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创始人李风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 _3WQ1772.jpg

    端村学校6年级学生闫诗雨(右)在练习长笛。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9WQ7099.jpg

    端村学校打击乐社团在日常排练。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3WQ2115.jpg

    端村学校3年级的学生正在跟着小提琴老师演 奏《拉德斯基进行曲》。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9WQ7409.jpg

    端村学校4年级学生王泽文、冯晨曦练习演奏 双长号单奏《送别》。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W9Q6089.jpg

    正在练习国标舞的学生。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3WQ2160.jpg

    木管三重奏《拉德斯基进行曲》。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W9Q6281.jpg

    端村学校2年级的学生课间练习小提琴。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_W9Q5944.jpg

    端村学校合唱社团演唱《春天在哪里》。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