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易地搬迁,让他们有了新生活

2019-07-09      本刊记者 莫倩 徐讯

  • 小鸡公.jpg

    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

  在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安置点,中式风格的小别墅错落有致。安置点于20164月动工建设,20173月建设完成。

  56岁的李顺龙正在自己的二层小楼里给即将结婚的大儿子制作红包。2016年,五德镇政府在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户条件排查时,发现长欣村的贫困户李顺龙家居住条件落后,饮水要靠人力挑,交通十分不便,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艰难,符合易地搬迁条件。而李顺龙一家也很愿意搬出来。

  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对易地扶贫搬迁进行宣传动员后,又经过贫困户申请、村民大会评议、村委会初审及公示、乡镇审核及公示等程序,符合条件的李顺龙便安心地等待着搬迁了。

  “我住在村里的时候,就有出来的想法。从长欣村到集镇,走路要三个小时,骑摩托要三四十分钟,不方便。我也想)到集镇上、县城里享受一下生活。这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政府工作人员)和我讲了我就挺高兴的。李顺龙说。

  20174月,李顺龙交了2000元保证金。一方面是表示自己会如期搬入,另一方面政府用这笔资金来帮助购买厨房用品、窗帘等家居用品,之后多退少补。除此之外,李顺龙没有负担任何费用。据悉,符合易地搬迁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政府给予人均2万元的住房补助。

  李顺龙所在的小鸡公易地扶贫安置点,有来自五德镇19个村的搬迁户。安置点的房子依道而建,水、电稳定供给,道路畅通。安置点内,超市、休闲文化广场、垃圾处理站、村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医院、学校,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李顺龙在这生活得很舒心,在政府的就业培训和牵线搭桥下,李顺龙现在采购茶农的茶叶卖给茶厂,收入稳定。

  33岁的邓永康和32岁的妻子付海琴,20173月从地印村搬来居住。他们的一双儿女在附近的小学上学。女儿三年级,儿子二年级。搬来后,两个人接受了五德镇政府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如今开起了烧烤摊,每年有六七万元的纯收入。

  易地搬迁户的再就业,是保持其良好发展的动力。对于搬迁入住的未就业劳动力,当地政府进行技能培训全覆盖,并积极与县内企业签订就业推荐协议,员工招收优先向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贫困户倾斜,确保零就业搬迁户至少一人就业。

  邓永康夫妇的烧烤摊,一般在晚上五点多开始营业,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才收摊。辛苦是辛苦,但是踏实,收入稳定。付海琴说,以前在村里务农,种下的作物也不能保证一定有收成,现在的收入稳定多了,每天都有。而且,夫妇俩不需要出门打工,挣到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好家人。

  邓永康说,地印村的交通非常闭塞。就是卖一头牲口,也得把它赶到村里的主路上才能有车来拉,家门口的路没法进车。在村里的时候,邓永康确实想过去外面的世界做些事情,但因为老人和孩子都在村里,而且自己也担忧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这都使他打消了出村发展的念头。

  之前,邓永康的儿子曾奶声奶气地问他:为什么别人家都有好房子,还有小汽车,为什么你没有?他当时无法作答。

  20173月,邓永康一家四口住上了小鸡公安置点人均2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2018年,邓永康付了十万的首付买了一辆汽车。现在我们家也有房有车了。他说。邓永康夫妇俩希望未来的日子越来越好,希望老人身体好、小孩学习好,家庭和和睦睦。

  如今,石阡县已经完成搬迁安置近7000户约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余户2万余人。在安置点内,共培训劳动力近3000人次,实现近7000人实现稳定就业。

  在陕西旬阳县城关镇四海逸家社区,梁楚红一家是当地1.3万多户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家庭中的一户。以前,梁楚红住在石门镇青蛇沟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土地条件也差。2016年,一家人搬进了四海逸家社区,有了宽敞方便的居住。

  在社区内,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超市、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对接招商,兴办新社区工厂+贫困户经济实体,出台12条扶持发展政策,设立500万元专项发展基金,帮助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

  梁楚红与婆婆王观琴经过技术培训后,如今在康之宁毛绒玩具厂上班。她的先生也在社区劳务公司注册,通过签约派遣方式,去到西安的一个建筑工地务工。婆媳二人在社区工厂务工的月收入达到6000多元,丈夫务工月收入3000多元。两个孩子已就近进入县城的重点学校学习,一家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截至当前,旬阳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入住1万余户,入住率达74.4%。而安置点的新社区企业发展到了31家,吸纳了超过2000名劳动力就业,满足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旬阳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模式,签订了贫困劳动力定向输出框架协议约1700份,帮助约9000人在家门口就地就近稳定就业,有组织派遣贫困劳动力2.8万人,实现技能培训、劳务对接、依法维权等服务的精准到人,让贫困劳动力就业、乐业、增收。

上一页

下一页

易地搬迁,让他们有了新生活

2019-07-09      本刊记者 莫倩 徐讯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

  在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安置点,中式风格的小别墅错落有致。安置点于20164月动工建设,20173月建设完成。

  56岁的李顺龙正在自己的二层小楼里给即将结婚的大儿子制作红包。2016年,五德镇政府在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户条件排查时,发现长欣村的贫困户李顺龙家居住条件落后,饮水要靠人力挑,交通十分不便,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艰难,符合易地搬迁条件。而李顺龙一家也很愿意搬出来。

  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对易地扶贫搬迁进行宣传动员后,又经过贫困户申请、村民大会评议、村委会初审及公示、乡镇审核及公示等程序,符合条件的李顺龙便安心地等待着搬迁了。

  “我住在村里的时候,就有出来的想法。从长欣村到集镇,走路要三个小时,骑摩托要三四十分钟,不方便。我也想)到集镇上、县城里享受一下生活。这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政府工作人员)和我讲了我就挺高兴的。李顺龙说。

  20174月,李顺龙交了2000元保证金。一方面是表示自己会如期搬入,另一方面政府用这笔资金来帮助购买厨房用品、窗帘等家居用品,之后多退少补。除此之外,李顺龙没有负担任何费用。据悉,符合易地搬迁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政府给予人均2万元的住房补助。

  李顺龙所在的小鸡公易地扶贫安置点,有来自五德镇19个村的搬迁户。安置点的房子依道而建,水、电稳定供给,道路畅通。安置点内,超市、休闲文化广场、垃圾处理站、村民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医院、学校,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李顺龙在这生活得很舒心,在政府的就业培训和牵线搭桥下,李顺龙现在采购茶农的茶叶卖给茶厂,收入稳定。

  33岁的邓永康和32岁的妻子付海琴,20173月从地印村搬来居住。他们的一双儿女在附近的小学上学。女儿三年级,儿子二年级。搬来后,两个人接受了五德镇政府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如今开起了烧烤摊,每年有六七万元的纯收入。

  易地搬迁户的再就业,是保持其良好发展的动力。对于搬迁入住的未就业劳动力,当地政府进行技能培训全覆盖,并积极与县内企业签订就业推荐协议,员工招收优先向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贫困户倾斜,确保零就业搬迁户至少一人就业。

  邓永康夫妇的烧烤摊,一般在晚上五点多开始营业,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才收摊。辛苦是辛苦,但是踏实,收入稳定。付海琴说,以前在村里务农,种下的作物也不能保证一定有收成,现在的收入稳定多了,每天都有。而且,夫妇俩不需要出门打工,挣到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好家人。

  邓永康说,地印村的交通非常闭塞。就是卖一头牲口,也得把它赶到村里的主路上才能有车来拉,家门口的路没法进车。在村里的时候,邓永康确实想过去外面的世界做些事情,但因为老人和孩子都在村里,而且自己也担忧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这都使他打消了出村发展的念头。

  之前,邓永康的儿子曾奶声奶气地问他:为什么别人家都有好房子,还有小汽车,为什么你没有?他当时无法作答。

  20173月,邓永康一家四口住上了小鸡公安置点人均2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2018年,邓永康付了十万的首付买了一辆汽车。现在我们家也有房有车了。他说。邓永康夫妇俩希望未来的日子越来越好,希望老人身体好、小孩学习好,家庭和和睦睦。

  如今,石阡县已经完成搬迁安置近7000户约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余户2万余人。在安置点内,共培训劳动力近3000人次,实现近7000人实现稳定就业。

  在陕西旬阳县城关镇四海逸家社区,梁楚红一家是当地1.3万多户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家庭中的一户。以前,梁楚红住在石门镇青蛇沟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土地条件也差。2016年,一家人搬进了四海逸家社区,有了宽敞方便的居住。

  在社区内,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超市、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对接招商,兴办新社区工厂+贫困户经济实体,出台12条扶持发展政策,设立500万元专项发展基金,帮助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

  梁楚红与婆婆王观琴经过技术培训后,如今在康之宁毛绒玩具厂上班。她的先生也在社区劳务公司注册,通过签约派遣方式,去到西安的一个建筑工地务工。婆媳二人在社区工厂务工的月收入达到6000多元,丈夫务工月收入3000多元。两个孩子已就近进入县城的重点学校学习,一家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截至当前,旬阳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入住1万余户,入住率达74.4%。而安置点的新社区企业发展到了31家,吸纳了超过2000名劳动力就业,满足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旬阳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模式,签订了贫困劳动力定向输出框架协议约1700份,帮助约9000人在家门口就地就近稳定就业,有组织派遣贫困劳动力2.8万人,实现技能培训、劳务对接、依法维权等服务的精准到人,让贫困劳动力就业、乐业、增收。

  • 小鸡公.jpg

    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