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内蒙古旺业甸实验林场—用大家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2019-07-10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 摄影 本刊记者 徐讯 陈建 张也

  • xx19062406688.jpg

    旺业甸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是亚太森林组织、喀喇沁旗人民政府、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三方共同建设的林业对外合作项目。项目于2018年正式启动,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建成集森林经营、森林体验、森林康养、科普教育、会议培训、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万亩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面向亚太地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亚太地区提供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的实例和示范。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CJX20478.jpg

    即将退休的易国新,目前是旺业甸林场东局子营林区主任。工作42年的他亲历了旺业甸林场的巨变。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ZY-53.jpg

    旺业甸林场现有42名护林员,每位护林员负责1万多亩范围的护林任务。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xx19062206400.jpg

    已经90岁的邢玉林是第一代林场人。现在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几代林场人的接续努力,把曾经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青山绿水。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1906228686.jpg

    旺业甸林场美林苗圃是亚太森林组织多功能林业示范项目林木良种推广示范区。现有200万株落叶松幼苗在此茁壮生长。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1906239188.jpg

    旺业甸林场多功能林业示范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成功(左一)正在给护林员讲解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先进理念。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19062406497.jpg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走进旺业甸林场,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天蓝地绿、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DJI_0008.jpg

    作为亚太森林组织资助的第一个国内项,35万亩旺业甸实验林场林地与26万亩周边村民个人林地、21万亩农业用地纵横交错。如何让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是旺业甸林场新的时代命题。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xx1906239064.jpg

    旺业甸林场在项目支持下,充分利用林场丰富的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绿色经济,有效提升了林场和周边社区的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收入,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DJI_0756.jpg

    俯瞰旺业甸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

  从以木材生产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单一经营到多功能林业的转型,旺业甸的森林是最好的见证者,更是最无私的馈赠者。

  从造林、抚育和采伐更新,到提供游憩康养的森林环境,再到保护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凭借几代林场人的艰苦奋斗和国内外各界致力于森林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旺业甸实验林场提供了一个多功能林业的典型示范案例,为亚太同类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宝贵经验。

  距离北京东北方向310公里的一片区域,山峦起伏,林海莽莽。这里是中国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带的过渡地区,也是华北植物区系向东北植物区系的过渡带。在这里,高大挺拔的油松、落叶松直插云霄;生机勃勃的山杨、白桦、蒙古栎、五角枫多彩多姿;狍狐獾兔出没林间,鹰隼雀燕喧闹枝头,木耳、蘑菇、黄花等山珍遍布山野。正是这片绿海,成为有效扼制中国最大的沙地之一—科尔沁沙地向华北地区南侵的重要生态屏障。这里就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西南部的旺业甸实验林场。

  林场始建于1956年,创业时,林场人白了青丝,绿了荒山;转型时,爬坡过坎,勇往直前;改革时,乘风破浪,破旧立新……从连绵荒山到浩瀚林海,再到远近闻名的多功能林业示范林场,旺业甸实验林场以63年光阴,实现了一代又一代林场人的“绿色接力”。

  从一片荒山到万顷森林

  新中国成立初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喀喇沁旗,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5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为3.3%,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面对遍布碎石的荒山,并要在全年只有100多天适合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把树栽活、联网成片,难度可想而知。

  5间房、6个人、6把镐头、不到10万亩残次林……今年90岁的“林一代”邢玉林老人至今回忆起林场成立之初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啥条件也没有,林场临时从旺业甸生产队租来5间房子办公,连镐头都是从老乡家借来的。”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条件,“林一代”们没有退缩。“那时候,满山都是石头和撂荒地,经常引发山洪。”

  1952年,林场的前身森林经营所迎来第一任所长—谌世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他带领几名同志,深入在林区的公社社员的家里,宣传和组织群众,相继在山沟里搞起15个育苗点。第二年,出苗一千多万株,为发动群众开展大面积造林闯出了门路。

  1964年初春,旺业甸山区乍暖还寒,冷雨斜洒。30多岁的时任场长刘凤翔肩扛铁锹,带领林业队近百名工人在大店柳条沟的山坡上栽植油松和落叶松。邢玉林回忆说:“当时场长和职工同吃同住,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整整干了一个春季,林场就营造了油松和落叶松6000多亩,当年成活率达到了85%

  1966年春季造林一开始,林场场部除留下一名老师傅做饭外,30多名林场干部一起上山。在时任副场长范善志带领下,人们带着干粮、披星戴月,攀上陡峭的轿顶子山大干了7天,使方圆600多亩的轿顶子山,从山根到山顶都栽上了松树……

  就这样,从1957年到1978年,林场以每年造林1万亩的速度,累计造林存活18.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1981年,全场经营范围的宜林荒山荒地全部披绿。

  如今,再望着林场满眼的绿色,邢玉林激动地说:“水土保持住了,乡亲们都能安居乐业,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众志成城保生态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旺业甸林场的发展,也离不开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年轻人。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二十几名大中专毕业生来到旺业甸实验林场。他们置身于茫茫林海,经受着艰苦环境的锻炼,为北疆的林业建设贡献了聪明才智。

  根据林场生产上的需要,科技人员相继开展过林木良种培育、低产低效林改造、混交林营造、红松引种驯化等16个林业科研项目。其中红松引种技术的研究、落叶松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的研究等6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并分别荣获国家林业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赤峰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1972年,林业技术员孙祝宾、刘永智等人,为了实现林木良种化,采用针叶树嫁接无性繁殖优良种子的方法,经过上千次挑选,选出370多棵提供接穗的优树,在奈林沟建起了面积687亩的落叶松种子园。

  1977年冬季,林场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雪淞,种子园里正在生长的母树周身结起冰甲,大树枝条折断,小树则被压弯在地。时任场长刘凤翔带病领着100多名职工,冒着风雪来到种子园,把3万多株母树上的雪淞逐棵清除掉,才使绝大部分母树得救。

  以材质优良闻名于世的红松,是一种对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很严苛的树种,主要生长在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

  林场科技人员从1966年开始进行引种试验。历经十几年的时间,他们突破了选地、催芽、育苗、造林、抚育几道难关,终于使红松在旺业甸林场扎根落户。

  此外,还有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守卫在海拔1700多米山顶上望火楼里的瞭望员,成年巡视林海的护林员,为林场建设出过力、流过汗的广大山区群众……他们一代接一代的奋斗与奉献,给旺业甸林场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人工林到近自然林

  由于长期采用农耕式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旺业甸林场同全国多数国有林场一样,曾面临着林分总体质量偏低、可采资源少、森林功能较弱等典型问题。如何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旺业甸实验林场面前的新课题。

  驱车40分钟,来到林场西北方向的羊草沟林木良种基地,大片大片的樟子松、落叶松和红松错落有致地茁壮生长着。走进其中一片樟子松种子园,会发现每棵树上都标着数字,而且都有嫁接的痕迹。林场多功能林业示范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成功介绍说:“下面这一段,叫‘砧木’,是咱们当地普通的樟子松;上面这一段,叫‘接穗’。这个优质树种来自呼伦贝尔市的红花尔基。通过嫁接无性繁殖的方式,保留原母树的优良基因,产出的种子用于育苗造林,蓄积量比普通种子造林的蓄积量高30%以上。”

  而在占地26亩的美林苗圃,精心培育两年的200万株落叶松幼苗郁郁葱葱,几位工人正在给幼苗“抹芽”。这里的幼苗种子正是来自羊草沟林木良种基地。苗圃负责人马德成说:“每逢春秋两个造林季,苗圃都会往外供应松苗。今年春季,这里的松苗都支援了河北张家口的绿化工程。”作为旺业甸林场的明星苗圃,美林苗圃曾承担国家林业苗木培育多个项目,目前还在为燕山丘陵地区天然次生林改造项目提供松苗。

  2011年,由于林场良好的区位优势、规范的经营管理和丰富的森林类型等资源禀赋,旺业甸林场成为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以下简称“亚太森林组织”)在中国的第一个多功能林业示范基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林场全场范围内遵循“人工林近自然化、天然林高价值化”的森林经营目标开展工作。“目前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92.1%,几乎到了无宜林地可造林的程度。在数量上已无法突破,我们就要在质量上多下功夫,与亚太森林组织合作项目中引进的森林近自然化经营就是一种创新与探索。”马成功说。

  如何让森林可持续经营?马成功以单纯伐木为例:传统森林经营是以木材利用为主,以木材越多越好作为经营质量的评价标准。于是在这种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对森林进行“剃头式”的皆伐处理,如此一来,被砍伐区域的生态环境都会遭到严重破坏。

  而现代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考虑了森林的多重功能,以可持续经营的择伐模式对目标树选定培育,使单棵木材的价值明显得到提升。在择伐后形成的林窗补种珍贵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复层异龄的近自然林,在产出森林经济价值的同时,保证了森林的生态价值。

  森林多功能经营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经过近8年的努力,旺业甸数千亩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示范林已显现出可喜的成效。项目实施引进的多功能林业和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先进理念,以及目标树选择、干扰树采伐、高标准迹地更新造林、控根容器育苗造林等各种新技术,让林场职工的视野不断拓展,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多功能林业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给旺业甸林场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提高了林场的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功能林业已经在旺业甸林区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国北方地区乃至亚太同类地区的多功能林业经营,树立了值得借鉴的典范。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林场山里、山外有18个行政村,林场山地与村民田地纵横交错,3.5万村民生活在林场周围。如何既能守住绿水青山又能脱贫致富,是林场发挥多功能林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为拓展当地村民经济收入渠道,林场将林下非木质林产品无偿提供给村民利用,村民可以采集各种菌类、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和林木种籽等林副产品。

  54岁的大店村村民邵大伯说:“林场的环境好了,森林给我们的馈赠也多了。”据他介绍,春季有蕨菜、苦力芽、哈拉海等山野菜;夏天有蘑菇、野生药材;秋天有榛子、松子;冬天可以采割荆条编笆、利用采伐剩余物加工食用菌栽培基质。据统计,单凭这些“随手所得”,每年就可以为森林周边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来自美林镇东局子村的村民张永华经营着一家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走进他的种植大棚,猴头菇、滑子菇正等着采摘收获。当问到今年的蘑菇行情时,张永华开心地说:“价格不错,光滑子菇鲜品的出厂收购价每斤就比去年涨了1块多钱。多亏了旺业甸这里优质的森林气候环境,特别适合菌类的生长,我们很多货都已经出口到日本和欧洲。”

  对森林多种功能的重视,经营理念和手段的更新,与社区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致富一方回馈于民的真诚,正在为旺业甸林区带来更多的生态红利。如今行走在位于林场核心区的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代表亚太地区经济体不同风格的小木屋点缀在繁花绿海中。林间徒步穿越探险、环美林谷山地自行车骑行、野外露营等活动,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避暑休闲。

  旺业甸林场现任场长赵辉说:“在注重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亚太森林组织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建成森林资源优良、服务功能完善、体验设施齐全的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发挥国有林场生态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祉。”


上一页

下一页

内蒙古旺业甸实验林场—用大家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2019-07-10      撰文 本刊记者 周晨亮 摄影 本刊记者 徐讯 陈建 张也

  从以木材生产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单一经营到多功能林业的转型,旺业甸的森林是最好的见证者,更是最无私的馈赠者。

  从造林、抚育和采伐更新,到提供游憩康养的森林环境,再到保护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凭借几代林场人的艰苦奋斗和国内外各界致力于森林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旺业甸实验林场提供了一个多功能林业的典型示范案例,为亚太同类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宝贵经验。

  距离北京东北方向310公里的一片区域,山峦起伏,林海莽莽。这里是中国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带的过渡地区,也是华北植物区系向东北植物区系的过渡带。在这里,高大挺拔的油松、落叶松直插云霄;生机勃勃的山杨、白桦、蒙古栎、五角枫多彩多姿;狍狐獾兔出没林间,鹰隼雀燕喧闹枝头,木耳、蘑菇、黄花等山珍遍布山野。正是这片绿海,成为有效扼制中国最大的沙地之一—科尔沁沙地向华北地区南侵的重要生态屏障。这里就是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西南部的旺业甸实验林场。

  林场始建于1956年,创业时,林场人白了青丝,绿了荒山;转型时,爬坡过坎,勇往直前;改革时,乘风破浪,破旧立新……从连绵荒山到浩瀚林海,再到远近闻名的多功能林业示范林场,旺业甸实验林场以63年光阴,实现了一代又一代林场人的“绿色接力”。

  从一片荒山到万顷森林

  新中国成立初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喀喇沁旗,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5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为3.3%,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面对遍布碎石的荒山,并要在全年只有100多天适合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下把树栽活、联网成片,难度可想而知。

  5间房、6个人、6把镐头、不到10万亩残次林……今年90岁的“林一代”邢玉林老人至今回忆起林场成立之初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当时啥条件也没有,林场临时从旺业甸生产队租来5间房子办公,连镐头都是从老乡家借来的。”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条件,“林一代”们没有退缩。“那时候,满山都是石头和撂荒地,经常引发山洪。”

  1952年,林场的前身森林经营所迎来第一任所长—谌世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他带领几名同志,深入在林区的公社社员的家里,宣传和组织群众,相继在山沟里搞起15个育苗点。第二年,出苗一千多万株,为发动群众开展大面积造林闯出了门路。

  1964年初春,旺业甸山区乍暖还寒,冷雨斜洒。30多岁的时任场长刘凤翔肩扛铁锹,带领林业队近百名工人在大店柳条沟的山坡上栽植油松和落叶松。邢玉林回忆说:“当时场长和职工同吃同住,在山上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整整干了一个春季,林场就营造了油松和落叶松6000多亩,当年成活率达到了85%

  1966年春季造林一开始,林场场部除留下一名老师傅做饭外,30多名林场干部一起上山。在时任副场长范善志带领下,人们带着干粮、披星戴月,攀上陡峭的轿顶子山大干了7天,使方圆600多亩的轿顶子山,从山根到山顶都栽上了松树……

  就这样,从1957年到1978年,林场以每年造林1万亩的速度,累计造林存活18.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1981年,全场经营范围的宜林荒山荒地全部披绿。

  如今,再望着林场满眼的绿色,邢玉林激动地说:“水土保持住了,乡亲们都能安居乐业,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众志成城保生态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旺业甸林场的发展,也离不开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年轻人。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二十几名大中专毕业生来到旺业甸实验林场。他们置身于茫茫林海,经受着艰苦环境的锻炼,为北疆的林业建设贡献了聪明才智。

  根据林场生产上的需要,科技人员相继开展过林木良种培育、低产低效林改造、混交林营造、红松引种驯化等16个林业科研项目。其中红松引种技术的研究、落叶松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的研究等6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并分别荣获国家林业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赤峰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1972年,林业技术员孙祝宾、刘永智等人,为了实现林木良种化,采用针叶树嫁接无性繁殖优良种子的方法,经过上千次挑选,选出370多棵提供接穗的优树,在奈林沟建起了面积687亩的落叶松种子园。

  1977年冬季,林场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雪淞,种子园里正在生长的母树周身结起冰甲,大树枝条折断,小树则被压弯在地。时任场长刘凤翔带病领着100多名职工,冒着风雪来到种子园,把3万多株母树上的雪淞逐棵清除掉,才使绝大部分母树得救。

  以材质优良闻名于世的红松,是一种对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很严苛的树种,主要生长在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

  林场科技人员从1966年开始进行引种试验。历经十几年的时间,他们突破了选地、催芽、育苗、造林、抚育几道难关,终于使红松在旺业甸林场扎根落户。

  此外,还有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守卫在海拔1700多米山顶上望火楼里的瞭望员,成年巡视林海的护林员,为林场建设出过力、流过汗的广大山区群众……他们一代接一代的奋斗与奉献,给旺业甸林场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人工林到近自然林

  由于长期采用农耕式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旺业甸林场同全国多数国有林场一样,曾面临着林分总体质量偏低、可采资源少、森林功能较弱等典型问题。如何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旺业甸实验林场面前的新课题。

  驱车40分钟,来到林场西北方向的羊草沟林木良种基地,大片大片的樟子松、落叶松和红松错落有致地茁壮生长着。走进其中一片樟子松种子园,会发现每棵树上都标着数字,而且都有嫁接的痕迹。林场多功能林业示范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成功介绍说:“下面这一段,叫‘砧木’,是咱们当地普通的樟子松;上面这一段,叫‘接穗’。这个优质树种来自呼伦贝尔市的红花尔基。通过嫁接无性繁殖的方式,保留原母树的优良基因,产出的种子用于育苗造林,蓄积量比普通种子造林的蓄积量高30%以上。”

  而在占地26亩的美林苗圃,精心培育两年的200万株落叶松幼苗郁郁葱葱,几位工人正在给幼苗“抹芽”。这里的幼苗种子正是来自羊草沟林木良种基地。苗圃负责人马德成说:“每逢春秋两个造林季,苗圃都会往外供应松苗。今年春季,这里的松苗都支援了河北张家口的绿化工程。”作为旺业甸林场的明星苗圃,美林苗圃曾承担国家林业苗木培育多个项目,目前还在为燕山丘陵地区天然次生林改造项目提供松苗。

  2011年,由于林场良好的区位优势、规范的经营管理和丰富的森林类型等资源禀赋,旺业甸林场成为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以下简称“亚太森林组织”)在中国的第一个多功能林业示范基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林场全场范围内遵循“人工林近自然化、天然林高价值化”的森林经营目标开展工作。“目前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92.1%,几乎到了无宜林地可造林的程度。在数量上已无法突破,我们就要在质量上多下功夫,与亚太森林组织合作项目中引进的森林近自然化经营就是一种创新与探索。”马成功说。

  如何让森林可持续经营?马成功以单纯伐木为例:传统森林经营是以木材利用为主,以木材越多越好作为经营质量的评价标准。于是在这种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对森林进行“剃头式”的皆伐处理,如此一来,被砍伐区域的生态环境都会遭到严重破坏。

  而现代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考虑了森林的多重功能,以可持续经营的择伐模式对目标树选定培育,使单棵木材的价值明显得到提升。在择伐后形成的林窗补种珍贵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复层异龄的近自然林,在产出森林经济价值的同时,保证了森林的生态价值。

  森林多功能经营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经过近8年的努力,旺业甸数千亩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多功能经营示范林已显现出可喜的成效。项目实施引进的多功能林业和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先进理念,以及目标树选择、干扰树采伐、高标准迹地更新造林、控根容器育苗造林等各种新技术,让林场职工的视野不断拓展,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多功能林业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给旺业甸林场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提高了林场的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功能林业已经在旺业甸林区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国北方地区乃至亚太同类地区的多功能林业经营,树立了值得借鉴的典范。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林场山里、山外有18个行政村,林场山地与村民田地纵横交错,3.5万村民生活在林场周围。如何既能守住绿水青山又能脱贫致富,是林场发挥多功能林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为拓展当地村民经济收入渠道,林场将林下非木质林产品无偿提供给村民利用,村民可以采集各种菌类、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和林木种籽等林副产品。

  54岁的大店村村民邵大伯说:“林场的环境好了,森林给我们的馈赠也多了。”据他介绍,春季有蕨菜、苦力芽、哈拉海等山野菜;夏天有蘑菇、野生药材;秋天有榛子、松子;冬天可以采割荆条编笆、利用采伐剩余物加工食用菌栽培基质。据统计,单凭这些“随手所得”,每年就可以为森林周边农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来自美林镇东局子村的村民张永华经营着一家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走进他的种植大棚,猴头菇、滑子菇正等着采摘收获。当问到今年的蘑菇行情时,张永华开心地说:“价格不错,光滑子菇鲜品的出厂收购价每斤就比去年涨了1块多钱。多亏了旺业甸这里优质的森林气候环境,特别适合菌类的生长,我们很多货都已经出口到日本和欧洲。”

  对森林多种功能的重视,经营理念和手段的更新,与社区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致富一方回馈于民的真诚,正在为旺业甸林区带来更多的生态红利。如今行走在位于林场核心区的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代表亚太地区经济体不同风格的小木屋点缀在繁花绿海中。林间徒步穿越探险、环美林谷山地自行车骑行、野外露营等活动,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避暑休闲。

  旺业甸林场现任场长赵辉说:“在注重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亚太森林组织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建成森林资源优良、服务功能完善、体验设施齐全的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发挥国有林场生态建设主力军的作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祉。”


  • xx19062406688.jpg

    旺业甸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是亚太森林组织、喀喇沁旗人民政府、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三方共同建设的林业对外合作项目。项目于2018年正式启动,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建成集森林经营、森林体验、森林康养、科普教育、会议培训、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万亩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面向亚太地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亚太地区提供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的实例和示范。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CJX20478.jpg

    即将退休的易国新,目前是旺业甸林场东局子营林区主任。工作42年的他亲历了旺业甸林场的巨变。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ZY-53.jpg

    旺业甸林场现有42名护林员,每位护林员负责1万多亩范围的护林任务。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xx19062206400.jpg

    已经90岁的邢玉林是第一代林场人。现在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几代林场人的接续努力,把曾经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青山绿水。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1906228686.jpg

    旺业甸林场美林苗圃是亚太森林组织多功能林业示范项目林木良种推广示范区。现有200万株落叶松幼苗在此茁壮生长。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1906239188.jpg

    旺业甸林场多功能林业示范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成功(左一)正在给护林员讲解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先进理念。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19062406497.jpg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走进旺业甸林场,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天蓝地绿、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DJI_0008.jpg

    作为亚太森林组织资助的第一个国内项,35万亩旺业甸实验林场林地与26万亩周边村民个人林地、21万亩农业用地纵横交错。如何让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是旺业甸林场新的时代命题。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xx1906239064.jpg

    旺业甸林场在项目支持下,充分利用林场丰富的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绿色经济,有效提升了林场和周边社区的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收入,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DJI_0756.jpg

    俯瞰旺业甸多功能森林体验基地。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