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特色产业让山村致富

2019-07-10      本刊记者 莫倩 徐讯

  • xx1905210417.jpg

    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雷洞村,48岁的村民胡波正在修剪花椒树。2018年,雷洞村花椒树进入结果期产值60万元,实现了“荒山变青山,石山变金山、大山变靠山”。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杨昌琴竹编 (2).jpg

    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竹编技艺体验中心,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右)等人在工作。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杨昌芹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每 年销售额可达400多万元。80%的公司员工是当地留守妇女,一个月工资最高约7000元,最少也有2000多元。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丰收村乡村旅游 (6).jpg

    陕西省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带领村民多业并举探索乡村旅游,谋划乡村发展,打造出了“童话磨石沟”3A景区,建成了一个宜居宜业、远近闻名的美丽旅游新村。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丰收村乡村旅游 (4).jpg

    丰收村村民赖胜华(右)和益得霞夫妇在制作新鲜豆腐。通过售卖豆腐和牲畜养殖,赖胜华夫妇每年有约10万的收入。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1905308424.jpg

    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金沙河村是全县八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县委书记郑小东在贫困户肖高锋家走访,鼓励他通过发展特色种植脱贫致富。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两河口镇大荣村 竹叶鱼 (2).jpg

    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村民吴天贵(左)、吴天富兄弟俩在自家鱼塘边。2012年,村里成立了生态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竹叶鱼”商标,把生态鱼养殖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向全村推广。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

  因地制宜、产业到村、项目到户,产业扶贫措施落地生根。

  不同的地方,资源禀赋、自然环境都不尽相同。产业扶贫,便是在这些差异之上打开地方发展的想象空间,焕发产业发展的自主性。

  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的雷洞村,地处乌江河谷。从县城驱车3个小时,翻越连绵群山后方能到达。山坡上,三三两两的村民修剪着花椒的枝叶,为它的果实累累做准备。

  “我们这里都是石头山,种粮食很难成活。因为山上有很多野生的花椒树,就想着是不是可以种花椒。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就出去学习,也请了重庆的农业专家来考察,给我们出主意。”雷洞村党支部书记胡熙说。

  2014年,雷洞村村委与村民开了10个晚上的会议之后,开始了首先700亩花椒树的种植。一开始,村民熊起贵对种花椒能否带来收益半信半疑,在大家栽花椒树的时候,自己还是悄悄种上了玉米。村支书胡熙看到后,当即对他承诺,如果初次结果时花椒的亩收入不及玉米,他来负责这部分损失,有了支书的这句话,熊启贵“被迫”种上了花椒。

  2018年,熊起贵的花椒树进入结果初期,每亩有两千多元的收入,这比种植玉米时每亩四五百元的收入多得多。熊起贵很高兴,再一次见到胡熙时,对他说:“那时有一点误会,没有理解(你们)。”

  如今,熊起贵将自家的3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花椒树,整个雷洞村的花椒树种植面积达6800亩。村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由合作社以统一价格收购农户的花椒。进入盛果期的花椒树,每亩至少有7000元的收入。

  2018年,全雷洞村进入结果期的花椒树花椒产值60万元,切实实现了“荒山变青山,石山变金山、大山变靠山”。

  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地处半高山地带,沟壑纵横、溪流众多,有着90%的森林覆盖率,自然生态优良。这种高海拔、低水温环境下养殖的鱼类,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推向市场后很受欢迎。

  2012年,大荣村成立了生态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竹叶鱼”商标,把生态鱼养殖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并开始向全村推广。短短两年,大荣村102326人发展了近500亩生态鱼养殖。村党支部书记唐永富算了一笔账:“传统稻田种植,劳动强度大、产值低,而生态鱼养殖,只要管理得当,一亩收益很容易实现2万元以上。”

  村民吴天贵,55岁。他是大荣村的“功臣”。13年前,吴天贵与同村的王应华、王锡云、王锡彬发起修路倡议,帮助大荣村在悬崖峭壁上凿通了7.5公里的通村公路。如今,村里已修建通村通组公路近100公里,打开了大荣村与外界交流的通道。现在,吴天贵有着4亩鱼塘、20亩竹林,养着“竹叶鱼”。吴天贵说,4亩鱼塘每年纯收入能有10万元。他的弟弟吴天富,在外打了10年工后,2018年回到了村里,将自己的水田改为了鱼塘,进行养鱼。“家里挣钱了为什么不回来?”他说。

  在陕西省镇安县西南16公里处,丰收村呈狭长带状坐落在山脚下。这个承载了当地期盼“丰收”美好愿望的村落,曾常年广种薄收。村民们大多靠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

  处在前往附近4A级风景区塔云山必经之路上的丰收村,常常收到游客是否提供食宿的询问。2013年,包括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在内的村里的5名党员开始探索乡村旅游,为丰收村谋划发展。次年,丰收村引进旅游公司,开始了正式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如今,丰收村已建成“绿树屋”“户隐村”“出云村”3个主题公园,并打造了以亲子互动体验为主题的“童话磨石沟”3A级风景区。对接旅游服务而产生了57户农家乐、农家宾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了300余人就近就业,户均实现增收3500元以上。

  党的十九大代表、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介绍,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以前在外打工的有400多人,现在只有一半了。”

  43岁的费礼云,在得知村里开发旅游项目后于2013年回村。

  “也不能老在外打工,毕竟家在这里。”费礼云的农家旅馆每年有约1万元的收入,能够负担家里基本的开支。曾在2016年因病致贫的费礼云一家,已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如今,她还在村上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中工作,通过清洁街道卫生,每年能有4800元的收入。同样地,借助乡村旅游,村民赖胜华和益得霞夫妇也实现了脱贫。“以前一天60斤豆腐都卖不出去,现在一天能卖300多斤。”

  靠着卖豆腐及养殖,夫妇俩每年能有10万元的收入。

  陕西省平利县的茶叶产业园,贵州省赤水市的竹编工艺,贵州省石阡县的任家寨八月瓜基地、长荣生态产业园……因地制宜、产业到村、项目到户的案例还有许许多多。

上一页

下一页

特色产业让山村致富

2019-07-10      本刊记者 莫倩 徐讯

  因地制宜、产业到村、项目到户,产业扶贫措施落地生根。

  不同的地方,资源禀赋、自然环境都不尽相同。产业扶贫,便是在这些差异之上打开地方发展的想象空间,焕发产业发展的自主性。

  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的雷洞村,地处乌江河谷。从县城驱车3个小时,翻越连绵群山后方能到达。山坡上,三三两两的村民修剪着花椒的枝叶,为它的果实累累做准备。

  “我们这里都是石头山,种粮食很难成活。因为山上有很多野生的花椒树,就想着是不是可以种花椒。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就出去学习,也请了重庆的农业专家来考察,给我们出主意。”雷洞村党支部书记胡熙说。

  2014年,雷洞村村委与村民开了10个晚上的会议之后,开始了首先700亩花椒树的种植。一开始,村民熊起贵对种花椒能否带来收益半信半疑,在大家栽花椒树的时候,自己还是悄悄种上了玉米。村支书胡熙看到后,当即对他承诺,如果初次结果时花椒的亩收入不及玉米,他来负责这部分损失,有了支书的这句话,熊启贵“被迫”种上了花椒。

  2018年,熊起贵的花椒树进入结果初期,每亩有两千多元的收入,这比种植玉米时每亩四五百元的收入多得多。熊起贵很高兴,再一次见到胡熙时,对他说:“那时有一点误会,没有理解(你们)。”

  如今,熊起贵将自家的3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花椒树,整个雷洞村的花椒树种植面积达6800亩。村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由合作社以统一价格收购农户的花椒。进入盛果期的花椒树,每亩至少有7000元的收入。

  2018年,全雷洞村进入结果期的花椒树花椒产值60万元,切实实现了“荒山变青山,石山变金山、大山变靠山”。

  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地处半高山地带,沟壑纵横、溪流众多,有着90%的森林覆盖率,自然生态优良。这种高海拔、低水温环境下养殖的鱼类,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推向市场后很受欢迎。

  2012年,大荣村成立了生态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竹叶鱼”商标,把生态鱼养殖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并开始向全村推广。短短两年,大荣村102326人发展了近500亩生态鱼养殖。村党支部书记唐永富算了一笔账:“传统稻田种植,劳动强度大、产值低,而生态鱼养殖,只要管理得当,一亩收益很容易实现2万元以上。”

  村民吴天贵,55岁。他是大荣村的“功臣”。13年前,吴天贵与同村的王应华、王锡云、王锡彬发起修路倡议,帮助大荣村在悬崖峭壁上凿通了7.5公里的通村公路。如今,村里已修建通村通组公路近100公里,打开了大荣村与外界交流的通道。现在,吴天贵有着4亩鱼塘、20亩竹林,养着“竹叶鱼”。吴天贵说,4亩鱼塘每年纯收入能有10万元。他的弟弟吴天富,在外打了10年工后,2018年回到了村里,将自己的水田改为了鱼塘,进行养鱼。“家里挣钱了为什么不回来?”他说。

  在陕西省镇安县西南16公里处,丰收村呈狭长带状坐落在山脚下。这个承载了当地期盼“丰收”美好愿望的村落,曾常年广种薄收。村民们大多靠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

  处在前往附近4A级风景区塔云山必经之路上的丰收村,常常收到游客是否提供食宿的询问。2013年,包括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在内的村里的5名党员开始探索乡村旅游,为丰收村谋划发展。次年,丰收村引进旅游公司,开始了正式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如今,丰收村已建成“绿树屋”“户隐村”“出云村”3个主题公园,并打造了以亲子互动体验为主题的“童话磨石沟”3A级风景区。对接旅游服务而产生了57户农家乐、农家宾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了300余人就近就业,户均实现增收3500元以上。

  党的十九大代表、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介绍,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以前在外打工的有400多人,现在只有一半了。”

  43岁的费礼云,在得知村里开发旅游项目后于2013年回村。

  “也不能老在外打工,毕竟家在这里。”费礼云的农家旅馆每年有约1万元的收入,能够负担家里基本的开支。曾在2016年因病致贫的费礼云一家,已在2018年实现了脱贫。如今,她还在村上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中工作,通过清洁街道卫生,每年能有4800元的收入。同样地,借助乡村旅游,村民赖胜华和益得霞夫妇也实现了脱贫。“以前一天60斤豆腐都卖不出去,现在一天能卖300多斤。”

  靠着卖豆腐及养殖,夫妇俩每年能有10万元的收入。

  陕西省平利县的茶叶产业园,贵州省赤水市的竹编工艺,贵州省石阡县的任家寨八月瓜基地、长荣生态产业园……因地制宜、产业到村、项目到户的案例还有许许多多。

  • xx1905210417.jpg

    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雷洞村,48岁的村民胡波正在修剪花椒树。2018年,雷洞村花椒树进入结果期产值60万元,实现了“荒山变青山,石山变金山、大山变靠山”。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杨昌琴竹编 (2).jpg

    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竹编技艺体验中心,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右)等人在工作。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杨昌芹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每 年销售额可达400多万元。80%的公司员工是当地留守妇女,一个月工资最高约7000元,最少也有2000多元。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丰收村乡村旅游 (6).jpg

    陕西省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党支部书记吴相琴带领村民多业并举探索乡村旅游,谋划乡村发展,打造出了“童话磨石沟”3A景区,建成了一个宜居宜业、远近闻名的美丽旅游新村。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丰收村乡村旅游 (4).jpg

    丰收村村民赖胜华(右)和益得霞夫妇在制作新鲜豆腐。通过售卖豆腐和牲畜养殖,赖胜华夫妇每年有约10万的收入。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xx1905308424.jpg

    陕西省平利县长安镇金沙河村是全县八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县委书记郑小东在贫困户肖高锋家走访,鼓励他通过发展特色种植脱贫致富。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两河口镇大荣村 竹叶鱼 (2).jpg

    贵州省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村民吴天贵(左)、吴天富兄弟俩在自家鱼塘边。2012年,村里成立了生态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竹叶鱼”商标,把生态鱼养殖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向全村推广。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