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2862222487.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人水和谐——北京的水文化遗产

2022-05-31      特约撰文 马东春

  • 00CJ5714 拷贝.jpg

    玉渊潭公园与钓鱼台国宾馆相邻,西至西三环中路与中央电视塔隔路相望。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专家马东春 拷贝.jpg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东春。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WechatIMG3149 拷贝.jpg

    昆明湖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昆明湖由水源工程、调蓄水库、节制闸工程、堤坝桥梁等水利工程构成的复杂工程体系,实证中国古代水利管理的高超智慧。

  • 北海 拷贝.jpg

    北海是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内的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积约39万平方米。北海公园是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皇城宫苑。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VCG111265177294 拷贝.jpg

    白浮泉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化庄村东龙山东麓,是元代白浮引水工程的源头,于1292年修建完成。白浮泉旁有都龙王庙,明洪武年间重修,明清时是著名的祈雨之所,是研究当时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 视觉中国 供图

  • ZY-457 拷贝.jpg

    广源闸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289年,是南长河上的一座元代水闸。历史上,广源闸兼具调水、码头等功能,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便具有桥的功能,被誉为“长河第一闸”。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八里桥 拷贝.jpg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始建于1446年的明代三孔石拱桥,横跨在通惠河上,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经之处,因距通州八里而得名。 北京市水务局 供图

  • ZY-17776 拷贝.jpg

    清代自来水厂始建于1908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的第一座水厂。该旧址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厂区环境、自来水工艺布局,以及部分生产设施与设备,是见证北京城市水务发展的重要实证。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ZY-422 拷贝.jpg

    澄清下闸是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该闸初名海子闸,分上、中、下三道闸口。澄清下闸位于北河胡同东口,经2016年考古发掘面世,是大运河重要人文遗产的见证和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

  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中,北京水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历史上,各个朝代城市的选址,均与水系河道的空间布局密切相关,北京城也因水而建。800多年的建都史,让北京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集中、特色鲜明的水文化遗产。

  北京的三大水文化

  北京的水文化,一是代表北京城发展足迹的永定河文化遗产;二是反映古都政治特征的皇城水系;三是通过开凿、疏浚运河和航运体现服务于政治中心的漕运文化遗产。

  永定河

  永定河是海河水系的最大河流,也是流经北京地区的最大河流。洪荒时代的永定河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土和砂石形成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并与泃河、潮白河、温榆河、大石河形成的洪积冲积扇共同构成了北京小平原,北京于此而生。

  古莲花池水系、古高梁河水系都是永定河的古河道,这些古水系、西山诸泉和城近郊区丰富的地下水,主要也是由永定河进行水源补给的。永定河古河道还孕育了万泉河、清河以及大量湖沼,为北京地区提供了优越的水资源。永定河上曾建有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引水灌溉工程戾陵堰和车箱渠,也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于金代联拱大石桥—卢沟桥等,孕育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

  皇城水系

  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老城水系充分体现出皇城特征。水系层层环绕,环环保障,透露出古代皇家社会风貌。皇城供排水系统发挥着军事防御、防火、防洪、皇家饮用水水源等作用,其中紫禁城筒子河是宫城的第一道防线;“凸”字形外护城河北、南、东、西、前三门护城河可有效抵御外侵;“濯手有禁”的内、外金水河是重要的水源供给通道。

  北海与中南海,在辽代称“瑶池”、金代称“太液池”、元代建“万寿山”,明清沿用为皇家御苑,京城“燕京八景”中的“琼岛春阴”和“太液秋波”即在此处。与中南海、北海一脉相连的什刹海(前海、后海、西海),积淀了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多层次文化,是北京历史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运河

  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后,漕运日兴,多次开凿、疏浚由南自北的漕运大动脉。元代郭守敬经过精确勘测,引白浮泉水入积水潭,实现京杭运河全线通航。现存的“京东第一大码头”的张家湾漕运码头、元代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广源闸、“八里桥不落桅”的八里桥永通桥以及北新仓、禄米仓、南新仓等漕运官仓等代表着当年“舳舻蔽水”的运河盛况。

  另外,金代金陵遗址排水沟,“燕京八景”之一的玉泉山诸泉,自清代即为皇帝行宫的小汤山汤泉行宫,国内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水关遗址——金中都水关遗址等,都体现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水”智慧。

  让水文化永续利用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弘扬好水文化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体现在水与城市、水与土地、水与产业的关系上。目前,北京已调查的508处水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功能各不相同。由于时代演变,水文化遗产的权属关系复杂,尚存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方式多样,以及无人管理的情况。水文化管理体制缺少多部门协作机制,更缺少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急需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另外,北京水文化虽底蕴丰厚,但由于历史原因,或为满足城市的建设需求,水文化遗产单元曾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拆除,其功能也逐步弱化以致消失,水文化遗产形态和特征存留并不完整。

  中心城区目前尚留有体现水文化的涉水地名,如龙须沟、东不压桥胡同、北河沿大街等。但在城市化过程和城市改造过程中,水文化传承功能退化,水文化记忆逐步丧失。

  尽管如此,城市管理者一直积极修复和再现水文化遗迹和景观。2003年,北京曾经的“盖板河”转河的盖板被掀开,暗河变明河,重现转河水系景观;2017年,依据历史河道位置和走向而复建的东城三里河,再现1400多年前形成的三里河水系景观;“三山五园”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等区域历史水系恢复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和实施。

  北京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贯穿于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和资源支撑;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包括政策在内的多方面保障。保护水文化资源,需要更全面更系统地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汲取历史文化养分的同时利用好、弘扬好,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北京的首批水利遗产

  水利遗产是见证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文化遗产,2021年10月,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市水务局组织有关专家,从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水文化专项普查名录中遴选出昆明湖、北海、白浮泉、广源闸、八里桥、清代自来水厂、澄清下闸遗址共7处北京市辖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

  其中,昆明湖与北海两处遗产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管理的智慧;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泉、广源闸、澄清下闸遗址,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北京第一座水厂清代自来水厂,展示了清末民初时期北京自来水的水处理工艺流程、厂区风貌。

上一页

下一页

人水和谐——北京的水文化遗产

2022-05-31      特约撰文 马东春

  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发展中,北京水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历史上,各个朝代城市的选址,均与水系河道的空间布局密切相关,北京城也因水而建。800多年的建都史,让北京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集中、特色鲜明的水文化遗产。

  北京的三大水文化

  北京的水文化,一是代表北京城发展足迹的永定河文化遗产;二是反映古都政治特征的皇城水系;三是通过开凿、疏浚运河和航运体现服务于政治中心的漕运文化遗产。

  永定河

  永定河是海河水系的最大河流,也是流经北京地区的最大河流。洪荒时代的永定河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土和砂石形成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并与泃河、潮白河、温榆河、大石河形成的洪积冲积扇共同构成了北京小平原,北京于此而生。

  古莲花池水系、古高梁河水系都是永定河的古河道,这些古水系、西山诸泉和城近郊区丰富的地下水,主要也是由永定河进行水源补给的。永定河古河道还孕育了万泉河、清河以及大量湖沼,为北京地区提供了优越的水资源。永定河上曾建有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引水灌溉工程戾陵堰和车箱渠,也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于金代联拱大石桥—卢沟桥等,孕育了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

  皇城水系

  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老城水系充分体现出皇城特征。水系层层环绕,环环保障,透露出古代皇家社会风貌。皇城供排水系统发挥着军事防御、防火、防洪、皇家饮用水水源等作用,其中紫禁城筒子河是宫城的第一道防线;“凸”字形外护城河北、南、东、西、前三门护城河可有效抵御外侵;“濯手有禁”的内、外金水河是重要的水源供给通道。

  北海与中南海,在辽代称“瑶池”、金代称“太液池”、元代建“万寿山”,明清沿用为皇家御苑,京城“燕京八景”中的“琼岛春阴”和“太液秋波”即在此处。与中南海、北海一脉相连的什刹海(前海、后海、西海),积淀了上至皇亲国戚、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多层次文化,是北京历史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

  运河

  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后,漕运日兴,多次开凿、疏浚由南自北的漕运大动脉。元代郭守敬经过精确勘测,引白浮泉水入积水潭,实现京杭运河全线通航。现存的“京东第一大码头”的张家湾漕运码头、元代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广源闸、“八里桥不落桅”的八里桥永通桥以及北新仓、禄米仓、南新仓等漕运官仓等代表着当年“舳舻蔽水”的运河盛况。

  另外,金代金陵遗址排水沟,“燕京八景”之一的玉泉山诸泉,自清代即为皇帝行宫的小汤山汤泉行宫,国内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水关遗址——金中都水关遗址等,都体现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水”智慧。

  让水文化永续利用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弘扬好水文化的核心是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体现在水与城市、水与土地、水与产业的关系上。目前,北京已调查的508处水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功能各不相同。由于时代演变,水文化遗产的权属关系复杂,尚存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方式多样,以及无人管理的情况。水文化管理体制缺少多部门协作机制,更缺少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急需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另外,北京水文化虽底蕴丰厚,但由于历史原因,或为满足城市的建设需求,水文化遗产单元曾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拆除,其功能也逐步弱化以致消失,水文化遗产形态和特征存留并不完整。

  中心城区目前尚留有体现水文化的涉水地名,如龙须沟、东不压桥胡同、北河沿大街等。但在城市化过程和城市改造过程中,水文化传承功能退化,水文化记忆逐步丧失。

  尽管如此,城市管理者一直积极修复和再现水文化遗迹和景观。2003年,北京曾经的“盖板河”转河的盖板被掀开,暗河变明河,重现转河水系景观;2017年,依据历史河道位置和走向而复建的东城三里河,再现1400多年前形成的三里河水系景观;“三山五园”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等区域历史水系恢复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和实施。

  北京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贯穿于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和资源支撑;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包括政策在内的多方面保障。保护水文化资源,需要更全面更系统地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汲取历史文化养分的同时利用好、弘扬好,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北京的首批水利遗产

  水利遗产是见证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文化遗产,2021年10月,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市水务局组织有关专家,从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水文化专项普查名录中遴选出昆明湖、北海、白浮泉、广源闸、八里桥、清代自来水厂、澄清下闸遗址共7处北京市辖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

  其中,昆明湖与北海两处遗产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管理的智慧;元代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泉、广源闸、澄清下闸遗址,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北京第一座水厂清代自来水厂,展示了清末民初时期北京自来水的水处理工艺流程、厂区风貌。

  • 00CJ5714 拷贝.jpg

    玉渊潭公园与钓鱼台国宾馆相邻,西至西三环中路与中央电视塔隔路相望。 摄影 马悦/人民画报

  • 专家马东春 拷贝.jpg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马东春。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WechatIMG3149 拷贝.jpg

    昆明湖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昆明湖由水源工程、调蓄水库、节制闸工程、堤坝桥梁等水利工程构成的复杂工程体系,实证中国古代水利管理的高超智慧。

  • 北海 拷贝.jpg

    北海是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内的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积约39万平方米。北海公园是保留下来的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皇城宫苑。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VCG111265177294 拷贝.jpg

    白浮泉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化庄村东龙山东麓,是元代白浮引水工程的源头,于1292年修建完成。白浮泉旁有都龙王庙,明洪武年间重修,明清时是著名的祈雨之所,是研究当时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 视觉中国 供图

  • ZY-457 拷贝.jpg

    广源闸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289年,是南长河上的一座元代水闸。历史上,广源闸兼具调水、码头等功能,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便具有桥的功能,被誉为“长河第一闸”。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八里桥 拷贝.jpg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始建于1446年的明代三孔石拱桥,横跨在通惠河上,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经之处,因距通州八里而得名。 北京市水务局 供图

  • ZY-17776 拷贝.jpg

    清代自来水厂始建于1908年,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的第一座水厂。该旧址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厂区环境、自来水工艺布局,以及部分生产设施与设备,是见证北京城市水务发展的重要实证。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

  • ZY-422 拷贝.jpg

    澄清下闸是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航运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该闸初名海子闸,分上、中、下三道闸口。澄清下闸位于北河胡同东口,经2016年考古发掘面世,是大运河重要人文遗产的见证和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 摄影 张也/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