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1 特约撰文 韩中华
永定河流域涉及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及天津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永定河的治理关系到流域内千万人民的幸福。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的桑干河和内蒙古兴和县的洋河,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5个省区市,流入渤海,全长约750公里,北京段长170多公里。永定河也是全国四大防洪河道之一。一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永定河流域各地方,着力保障永定河防洪安全工作;近年来,更是在涵养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及修复水生态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命运多舛的永定河
永定河有善淤、善决、善徙等特点。历史原因,永定河流域森林屡遭破坏导致水土不断流失,并由此带来频繁的河道变迁和堤防决口。最近的一次是1924年海河流域大水,永定河堤防决口,灾情严重。据水利专家郑肇经统计,从金代至1949年的800余年间,永定河共决口81次,漫溢59次,改道9次。永定河出官厅三峡后直面京津冀核心发展地区,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永定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又仅为406毫米,是海河水系中平均降水量最低的区域。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为230立方米,这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2000—2017年,永定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 97%,这导致其支流桑干河、洋河下游季节性断流,壶流河下游常年断流;官厅水库来水量持续降低,永定河三家店以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常年断流。2018年12月,《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签订,永定河生态修复工作进入新阶段。2021年,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了自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入海。
治理,从未停止
围绕永定河治理,北京市采取了全面节约用水、产业结构调整、联合治污、生态修复及生态补水等多种措施,努力扭转永定河水少水脏、生态环境退化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遵循“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的治理原则,1954年,永定河上游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官厅水库,有效遏制了永定河洪水危害。之后,永定河北京段堤防工程多次进行加固完善。这都使永定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真正实现了“一河永定”。
2004年,官厅水库污染水体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示范工程实施,将永定河入库水引入黑土洼湿地,使得污染总量消减14% ;2019年,八号桥湿地工程在官厅水库入库口建成,日处理能力为26万立方米,对入库水体的处理率提升至100%,入库水质由Ⅴ类水提升至Ⅳ类水。另外,流域上游的京外地区集中治污及修复水生态,各种措施多管齐下,2010年以来,官厅水库水质持续保持 IV类。
为加强生态补水,逐步修复下游河道生态功能。2007至2018年,永定河共实施了10次上游集中输水和生态水量调度,北京市累计净收水3.08亿立方米。2018年,《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签署,遇枯水年时,启动引黄生态补水,入官厅水库的黄河水量不低于1亿立方米。2019到2020年上半年,三次从山西万家寨引黄河水入官厅水库。
为修复永定河下游生态环境,2019年官厅水库首次向永定河平原段试验性生态补水2.23亿立方米,历时87天。2020年春季继续通过官厅水库实施生态补水1.64亿立方米,由此,水库以下形成248公里有水河道,且山峡段40年来首次实现不断流、平原南段首次出现水流潺潺景象。水头最终到达天津市永定新河大桥,实现永定河京津冀三地水流贯通。
改善人居环境,接续永定河文化
2009年起,北京市加快了永定河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2010到2013年间,建设了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园博湖、调水管线和园博园湿地,形成了生态休憩观光绿带。免费开放后,每天有数千市民到永定河畔游憩。
2017年,永定河流域建立了市、区、乡镇街道、村4级的河长制体系。借助河长制工作机制,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内的非法烧烤经营摊点、建筑垃圾、养殖场、砂石场及违法建筑等陆续被整治,沿线逐步恢复清水绿地、郊野公园景观。2017年,永定河城市段新增陆地植物67种、水生植物21种。
在2016年印发实施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中提到,投资370亿元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此后,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天津市均开展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央各部门及沿线上下游、左右岸共同推动永定河治理保护工作。
永定河历史上古人类活动频繁。考古学家在泥河湾盆地发掘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十处,200万年前古人类、77万年前北京猿人、20万年前新洞人、4万年前山顶洞人及1万年前东胡林人均在永定河流域生活。同时,有历史记载以来,永定河流域有妙峰山、八大处等宗教文明遗址。而北京地区更是六朝古都,沉淀了防洪、灌溉、渡口及漕运等水文化,形成京西永定河—西山文化带。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出,要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依托“三山五园”地区、八大处地区、永定河沿岸及大房山地区等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地区,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恢复重要文化景观,形成永定河文化线路。
上一页
下一页
2022-05-31 特约撰文 韩中华
永定河流域涉及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及天津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永定河的治理关系到流域内千万人民的幸福。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的桑干河和内蒙古兴和县的洋河,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5个省区市,流入渤海,全长约750公里,北京段长170多公里。永定河也是全国四大防洪河道之一。一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永定河流域各地方,着力保障永定河防洪安全工作;近年来,更是在涵养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及修复水生态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命运多舛的永定河
永定河有善淤、善决、善徙等特点。历史原因,永定河流域森林屡遭破坏导致水土不断流失,并由此带来频繁的河道变迁和堤防决口。最近的一次是1924年海河流域大水,永定河堤防决口,灾情严重。据水利专家郑肇经统计,从金代至1949年的800余年间,永定河共决口81次,漫溢59次,改道9次。永定河出官厅三峡后直面京津冀核心发展地区,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永定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又仅为406毫米,是海河水系中平均降水量最低的区域。区域内人均水资源量为230立方米,这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2000—2017年,永定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 97%,这导致其支流桑干河、洋河下游季节性断流,壶流河下游常年断流;官厅水库来水量持续降低,永定河三家店以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常年断流。2018年12月,《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签订,永定河生态修复工作进入新阶段。2021年,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了自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入海。
治理,从未停止
围绕永定河治理,北京市采取了全面节约用水、产业结构调整、联合治污、生态修复及生态补水等多种措施,努力扭转永定河水少水脏、生态环境退化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遵循“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的治理原则,1954年,永定河上游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官厅水库,有效遏制了永定河洪水危害。之后,永定河北京段堤防工程多次进行加固完善。这都使永定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真正实现了“一河永定”。
2004年,官厅水库污染水体生态湿地处理技术示范工程实施,将永定河入库水引入黑土洼湿地,使得污染总量消减14% ;2019年,八号桥湿地工程在官厅水库入库口建成,日处理能力为26万立方米,对入库水体的处理率提升至100%,入库水质由Ⅴ类水提升至Ⅳ类水。另外,流域上游的京外地区集中治污及修复水生态,各种措施多管齐下,2010年以来,官厅水库水质持续保持 IV类。
为加强生态补水,逐步修复下游河道生态功能。2007至2018年,永定河共实施了10次上游集中输水和生态水量调度,北京市累计净收水3.08亿立方米。2018年,《永定河生态用水保障合作协议》签署,遇枯水年时,启动引黄生态补水,入官厅水库的黄河水量不低于1亿立方米。2019到2020年上半年,三次从山西万家寨引黄河水入官厅水库。
为修复永定河下游生态环境,2019年官厅水库首次向永定河平原段试验性生态补水2.23亿立方米,历时87天。2020年春季继续通过官厅水库实施生态补水1.64亿立方米,由此,水库以下形成248公里有水河道,且山峡段40年来首次实现不断流、平原南段首次出现水流潺潺景象。水头最终到达天津市永定新河大桥,实现永定河京津冀三地水流贯通。
改善人居环境,接续永定河文化
2009年起,北京市加快了永定河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2010到2013年间,建设了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园博湖、调水管线和园博园湿地,形成了生态休憩观光绿带。免费开放后,每天有数千市民到永定河畔游憩。
2017年,永定河流域建立了市、区、乡镇街道、村4级的河长制体系。借助河长制工作机制,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内的非法烧烤经营摊点、建筑垃圾、养殖场、砂石场及违法建筑等陆续被整治,沿线逐步恢复清水绿地、郊野公园景观。2017年,永定河城市段新增陆地植物67种、水生植物21种。
在2016年印发实施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中提到,投资370亿元推进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此后,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天津市均开展了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央各部门及沿线上下游、左右岸共同推动永定河治理保护工作。
永定河历史上古人类活动频繁。考古学家在泥河湾盆地发掘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十处,200万年前古人类、77万年前北京猿人、20万年前新洞人、4万年前山顶洞人及1万年前东胡林人均在永定河流域生活。同时,有历史记载以来,永定河流域有妙峰山、八大处等宗教文明遗址。而北京地区更是六朝古都,沉淀了防洪、灌溉、渡口及漕运等水文化,形成京西永定河—西山文化带。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出,要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依托“三山五园”地区、八大处地区、永定河沿岸及大房山地区等历史文化资源密集地区,修复永定河生态功能,恢复重要文化景观,形成永定河文化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