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
首次执行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
为应对在轨停靠飞船无法返回的风险,空间站任务阶段首次建立了应急救援任务模式,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通过在轨停靠飞船和发射场待命飞船共同确保在轨航天员安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作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备份首次执行了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
首次实施径向交会对接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开启“超长太空之旅”。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三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入轨后6.5小时内与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神舟十三号首次验证了径向交会对接技术,与空间站核心舱径向对接口实施了径向交会对接。
刷新在轨飞行纪录
神舟十三号乘组共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王亚平成为中国航天员中在轨飞行累计时长最久的一位。
首次实施快速返回流程
为进一步提高返回任务执行效率,缩短地面飞控实施时间,提高航天员返回舒适度,神舟十三号首次实施快速返回。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
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
2022年1月6日6时59分,经过约47分钟的跨系统密切协同,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此次试验,初步检验了利用机械臂操作空间站舱段转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了空间站舱段转位技术和机械臂大负载操控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积累了经验。
航天员首次在轨进行手控遥操作试验
2022年1月8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在空间站核心舱内采取手控遥操作方式,圆满完成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行手控遥操作试验。此次试验,初步验证了空间站与来访飞行器手控遥操作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天地间协同工作程序的合理性。
女航天员的多个“首次”
随着王亚平再度踏上前往太空的旅程,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首位女航天员。2021年11月7日18时51分,王亚平随同翟志刚,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她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上一页
下一页
2022-06-01
首次执行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
为应对在轨停靠飞船无法返回的风险,空间站任务阶段首次建立了应急救援任务模式,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通过在轨停靠飞船和发射场待命飞船共同确保在轨航天员安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作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备份首次执行了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
首次实施径向交会对接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开启“超长太空之旅”。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三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入轨后6.5小时内与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神舟十三号首次验证了径向交会对接技术,与空间站核心舱径向对接口实施了径向交会对接。
刷新在轨飞行纪录
神舟十三号乘组共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王亚平成为中国航天员中在轨飞行累计时长最久的一位。
首次实施快速返回流程
为进一步提高返回任务执行效率,缩短地面飞控实施时间,提高航天员返回舒适度,神舟十三号首次实施快速返回。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
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
2022年1月6日6时59分,经过约47分钟的跨系统密切协同,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大型在轨飞行器进行转位试验。此次试验,初步检验了利用机械臂操作空间站舱段转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了空间站舱段转位技术和机械臂大负载操控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积累了经验。
航天员首次在轨进行手控遥操作试验
2022年1月8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密切协同下,在空间站核心舱内采取手控遥操作方式,圆满完成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试验。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轨进行手控遥操作试验。此次试验,初步验证了空间站与来访飞行器手控遥操作系统的功能、性能以及天地间协同工作程序的合理性。
女航天员的多个“首次”
随着王亚平再度踏上前往太空的旅程,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首位女航天员。2021年11月7日18时51分,王亚平随同翟志刚,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她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