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2862222487.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微型空间站

2022-06-01      

  • “天宫一号”发射前进行了许多测试与试验。 摄影  宿东 拷贝.jpg

    科研人员在天宫一号发射前进行试验。2011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把天宫一号送入太空。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6年多时间里,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进行了多次交会对接。 摄影 宿东

  • “天宫一号”进行热真空试验。 摄影  宿东 拷贝.jpg

    科研人员对天宫一号进行热真空试验。 摄影 宿东

  • 827828992406471969 拷贝.jpg

    2016年10月23日,伴星可见光相机拍摄的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组合体。

< >

  在进入空间站阶段前,2011年和2016年,中国先后发射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用这两个“微型空间站”验证了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及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和未来空间站等部分新技术。与载人飞船相比,它们具有空间站寿命长和功能强等一些元素,但因其体积比较小,所以视为微型空间站。

  天宫一号和二号在外形、结构、尺寸、质量上基本相同,均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其中的实验舱是控制舱,也是航天员的工作舱和生活舱,由密封舱和非密封舱组成;资源舱是非密封舱。

  实验舱的密封舱有专用的睡眠区、锻炼区、实验区、仪表区,非密封舱安装了航天应用设备或空间实验设备。实验舱前端装有通信设备、交会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用于支持与载人飞船实现交会对接。

  资源舱用于提供动力、燃料和电能。舱内主要装有推进剂贮箱、镍氢蓄电池以及环境控制用气瓶等设备。舱外装有太阳电池翼以及中继卫星天线。

  为了满足航天员中期驻留30天的需要和后续的空间站建设,天宫二号做出了以下变:

  改善了就餐和睡眠环境,增加了锻炼设备和娱乐设施;

  安排了在轨维修技术验证和械臂维修操作验证系统,对空间站的维修体系进行了全面验证需求;

  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即当某个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像插拔U盘一样快速更换和在轨维修;

  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了在轨补加推进剂技术试验。

  天宫一号是中国入门级的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迈入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交会对接与绕地运行的实验。

  2011年9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并完成手动和自动对接。2016年3月16日正式终止数据服务,2018年4月2日再入大气层,销毁部分器件。在轨期间,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完成多次空间交会对接。

  在轨期间主要完成了四大任务:

  ★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与“神舟”飞船配合进行了空间的交会对接任务;

  ★实现了与“神舟”飞船对接后的组合体控制和管理;

  ★实现了航天员的在轨驻留、生活和工作,为航天员提供在组合体内工作生活所需的基本条件,开展了相关的科学实验;

  ★进行空间技术试验,为未来空间站的建造进行先期的技术验证。

  天宫二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也是中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担负着验证空间站所需技术的重任。

  2016年9月15日发射升空,2019年7月16日终止数据服务,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在轨期间,天宫二号先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对接,承担着验证空间站相关技术的重要使命。

  在轨期间主要完成了三大任务:

  ★验证航天员在轨中期驻留技术,进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

  ★与货运飞船对接,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

  ★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

上一页

下一页

微型空间站

2022-06-01      

  在进入空间站阶段前,2011年和2016年,中国先后发射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用这两个“微型空间站”验证了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及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和未来空间站等部分新技术。与载人飞船相比,它们具有空间站寿命长和功能强等一些元素,但因其体积比较小,所以视为微型空间站。

  天宫一号和二号在外形、结构、尺寸、质量上基本相同,均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其中的实验舱是控制舱,也是航天员的工作舱和生活舱,由密封舱和非密封舱组成;资源舱是非密封舱。

  实验舱的密封舱有专用的睡眠区、锻炼区、实验区、仪表区,非密封舱安装了航天应用设备或空间实验设备。实验舱前端装有通信设备、交会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用于支持与载人飞船实现交会对接。

  资源舱用于提供动力、燃料和电能。舱内主要装有推进剂贮箱、镍氢蓄电池以及环境控制用气瓶等设备。舱外装有太阳电池翼以及中继卫星天线。

  为了满足航天员中期驻留30天的需要和后续的空间站建设,天宫二号做出了以下变:

  改善了就餐和睡眠环境,增加了锻炼设备和娱乐设施;

  安排了在轨维修技术验证和械臂维修操作验证系统,对空间站的维修体系进行了全面验证需求;

  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即当某个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像插拔U盘一样快速更换和在轨维修;

  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了在轨补加推进剂技术试验。

  天宫一号是中国入门级的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迈入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交会对接与绕地运行的实验。

  2011年9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并完成手动和自动对接。2016年3月16日正式终止数据服务,2018年4月2日再入大气层,销毁部分器件。在轨期间,天宫一号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完成多次空间交会对接。

  在轨期间主要完成了四大任务:

  ★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与“神舟”飞船配合进行了空间的交会对接任务;

  ★实现了与“神舟”飞船对接后的组合体控制和管理;

  ★实现了航天员的在轨驻留、生活和工作,为航天员提供在组合体内工作生活所需的基本条件,开展了相关的科学实验;

  ★进行空间技术试验,为未来空间站的建造进行先期的技术验证。

  天宫二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二个目标飞行器,也是中国首个具备补加功能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担负着验证空间站所需技术的重任。

  2016年9月15日发射升空,2019年7月16日终止数据服务,2019年7月19日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在轨期间,天宫二号先后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进行对接,承担着验证空间站相关技术的重要使命。

  在轨期间主要完成了三大任务:

  ★验证航天员在轨中期驻留技术,进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

  ★与货运飞船对接,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

  ★开展大规模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

  • “天宫一号”发射前进行了许多测试与试验。 摄影  宿东 拷贝.jpg

    科研人员在天宫一号发射前进行试验。2011年,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把天宫一号送入太空。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6年多时间里,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进行了多次交会对接。 摄影 宿东

  • “天宫一号”进行热真空试验。 摄影  宿东 拷贝.jpg

    科研人员对天宫一号进行热真空试验。 摄影 宿东

  • 827828992406471969 拷贝.jpg

    2016年10月23日,伴星可见光相机拍摄的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组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