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65544858644711-1.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协同互补 科创迸发新力量

2022-07-19      本刊综合报道

  • ZY--9.jpg

    2021年6月25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走进香港名校拔萃男书院,向现场中学生主讲“天问一号的探火之路”,并与中学生互动交流。6月22日,负责“长征”“神舟”“北斗”“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团队抵达香港,展开为期5天的访问。在港期间,杰出科学家密集走访香港的大学和中学,为香港青年带来多堂别开生面的“航天课”。紧随其后,嫦娥五号2020年从月球带回的月壤首次在港公开展览。 摄影 张炜/中新社

  • ZY-001-3.jpg

    2019年1月14日,参与嫦娥四号探测器设计工作的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副校长卫炳江、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教授吴波、潭惠民博士(从右至左)在记者会上合影。香港理工大学是唯一一所参与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的香港院校,研发了随嫦娥四号落月的“相机指向系统”,还为其候选着陆区创建了地形模型。 摄影 吴晓初/新华社

  • ZY--4.jpg

    2017年,中华基金中学的学生利用具有云端技术的监测仪器,检测幼苗的生长情况。香港的中小学一直与国家航天事业颇有渊源。2003年,杨利伟访港时,就曾在培侨中学种下橡树。此后,自2015年开始,国家又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太空种子”赠与香港学校和农场种植,在天宫二号完成香港学生设计的太空实验等。 大公报 供图

  • ZY-912850968.jpg

    2018年,技术人员在全球领先的基因测试与健康诊断公司Prenetics公司的实验室。生物科技产业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香港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近年来特区政府大力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吸引了众多海外创业者落户香江。 视觉中国 供图

  • ZY-111321952028.jpg

    2020年,香港大学研究团队运用3D黏土打印技术及环保陶土材料制作的人工珊瑚礁盘,在海下湾海岸公园水域用作珊瑚生长的人工床,其成份比传统的混凝土和金属材料更加环保。人工珊瑚礁盘有助重建珊瑚栖息地,消除其生长面对的危机,提高珊瑚复育的成效,同时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该项目于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金奖。 人民视觉 供图

< >

  香港的科技力量作为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板块,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强调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科创合作关系,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科技创新领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将在国家科技发展大局中发挥独特优势。

  “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最早源于24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封信。2017年6月,24位院士联名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写信,表达了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并迅速部署相关工作。他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为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香港长期以来都是区域的“创新重镇”,除了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外,金融、商务、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业发达,还具有深厚的科研基础、完善的市场环境、高度国际化、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服务业,完全有条件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大众领域,香港创新科技最知名的可能要数大疆无人机。而在大疆崛起的背后,正是一个香港科研成果在深圳落地孵化、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深圳更低的创业成本和配套完善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吸引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汪滔在2006年来到深圳研发生产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短短十几年间,大疆已经成为占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超80%的世界级明星高科技公司。

  近些年,香港在科技产业发展上有所放缓。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香港虽有前端产出科研成果的实力,但缺乏中间技术研发转化的平台,以及后端支撑产业持续成长的应用市场,优质科技资源潜力自然难以释放。

  2004年5月,科技部与香港原工商及科技局(现创新及科技局)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成立科技合作委员会协议》,根据该协议成立了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这是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标志香港与内地实质性、全面性的科技合作开始。

  香港之所短,正是内地之所长。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及其他城市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完善,技术供给和成果孵化能力较强,创新创业环境活跃,更有广阔的发展纵深和庞大的市场做后盾。香港和内地在科技创新上优势互补,有助于香港以更开阔的眼界谋划创新,打造国际一流的科创产业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香港之所长,也是内地之所需。在医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香港一些大学走在世界前列。这些积累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助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创新资源。香港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知识产权、金融法律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可以为内地企业走出去、进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中,香港有实力、有能力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在融入国家科技发展的进程中,香港科研团队多次参与国家航天工程,研制相机指引系统和表取采样执行装置,进行地形测量和地貌分析,同时,还在铁路交通、工程建造等行业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开发控制高铁列车振动的技术,应用于京沪等高速铁路;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建立国际钢结构工程技术平台,推动钢材在国际建造业市场广泛应用。

  2018年,科技部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涵盖科研、科技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及培育创科产业、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营造创科氛围六大合作领域,是推动内地与香港各项创科合作的行动指南,标志着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踏上新台阶。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强调香港要“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2021年3月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强调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科创合作关系,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合作管理体制,促进港澳和内地创新链对接联通”……

  为全方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动香港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科技部港澳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集聚资源助力香港融入发展大局,一是充分发挥香港科技独特优势,支持香港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香港落地,支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加快发展;二是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港开放,加大“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港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香港重点科技领域,加大两地联合资助研发力度;三是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对香港开放共享机制,日后通过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注册帐户,香港科研人员可以按仪器类别、学科领域、地理位置等,查询、预约全国的科研仪器;四是深化两地科技人文交流,设立“香港青年科技人文交流计划”,组织香港青年赴国家自创区、高新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知名科研机构和高科技龙头企业等参访交流,并支持香港青年科学家到内地科研机构短期研究。

  近年来,随着同内地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逐年深入,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香港科研人员和团队参与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香港科技发展加速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与内地协同互补,迸发出越来越多的活力。

上一页

下一页

协同互补 科创迸发新力量

2022-07-19      本刊综合报道

  香港的科技力量作为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板块,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强调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科创合作关系,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科技创新领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将在国家科技发展大局中发挥独特优势。

  “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最早源于24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封信。2017年6月,24位院士联名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写信,表达了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并迅速部署相关工作。他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为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香港长期以来都是区域的“创新重镇”,除了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外,金融、商务、法律、知识产权等服务业发达,还具有深厚的科研基础、完善的市场环境、高度国际化、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服务业,完全有条件发展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在大众领域,香港创新科技最知名的可能要数大疆无人机。而在大疆崛起的背后,正是一个香港科研成果在深圳落地孵化、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深圳更低的创业成本和配套完善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吸引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生汪滔在2006年来到深圳研发生产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短短十几年间,大疆已经成为占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超80%的世界级明星高科技公司。

  近些年,香港在科技产业发展上有所放缓。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香港虽有前端产出科研成果的实力,但缺乏中间技术研发转化的平台,以及后端支撑产业持续成长的应用市场,优质科技资源潜力自然难以释放。

  2004年5月,科技部与香港原工商及科技局(现创新及科技局)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成立科技合作委员会协议》,根据该协议成立了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这是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标志香港与内地实质性、全面性的科技合作开始。

  香港之所短,正是内地之所长。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及其他城市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完善,技术供给和成果孵化能力较强,创新创业环境活跃,更有广阔的发展纵深和庞大的市场做后盾。香港和内地在科技创新上优势互补,有助于香港以更开阔的眼界谋划创新,打造国际一流的科创产业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香港之所长,也是内地之所需。在医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香港一些大学走在世界前列。这些积累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助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创新资源。香港在对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知识产权、金融法律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可以为内地企业走出去、进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国家科技创新事业中,香港有实力、有能力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在融入国家科技发展的进程中,香港科研团队多次参与国家航天工程,研制相机指引系统和表取采样执行装置,进行地形测量和地貌分析,同时,还在铁路交通、工程建造等行业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开发控制高铁列车振动的技术,应用于京沪等高速铁路;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建立国际钢结构工程技术平台,推动钢材在国际建造业市场广泛应用。

  2018年,科技部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涵盖科研、科技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及培育创科产业、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营造创科氛围六大合作领域,是推动内地与香港各项创科合作的行动指南,标志着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踏上新台阶。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强调香港要“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2021年3月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强调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科创合作关系,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合作管理体制,促进港澳和内地创新链对接联通”……

  为全方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推动香港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科技部港澳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将集聚资源助力香港融入发展大局,一是充分发挥香港科技独特优势,支持香港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香港落地,支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加快发展;二是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港开放,加大“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港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香港重点科技领域,加大两地联合资助研发力度;三是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对香港开放共享机制,日后通过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注册帐户,香港科研人员可以按仪器类别、学科领域、地理位置等,查询、预约全国的科研仪器;四是深化两地科技人文交流,设立“香港青年科技人文交流计划”,组织香港青年赴国家自创区、高新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知名科研机构和高科技龙头企业等参访交流,并支持香港青年科学家到内地科研机构短期研究。

  近年来,随着同内地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逐年深入,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香港科研人员和团队参与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香港科技发展加速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与内地协同互补,迸发出越来越多的活力。

  • ZY--9.jpg

    2021年6月25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走进香港名校拔萃男书院,向现场中学生主讲“天问一号的探火之路”,并与中学生互动交流。6月22日,负责“长征”“神舟”“北斗”“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团队抵达香港,展开为期5天的访问。在港期间,杰出科学家密集走访香港的大学和中学,为香港青年带来多堂别开生面的“航天课”。紧随其后,嫦娥五号2020年从月球带回的月壤首次在港公开展览。 摄影 张炜/中新社

  • ZY-001-3.jpg

    2019年1月14日,参与嫦娥四号探测器设计工作的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副校长卫炳江、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副教授吴波、潭惠民博士(从右至左)在记者会上合影。香港理工大学是唯一一所参与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的香港院校,研发了随嫦娥四号落月的“相机指向系统”,还为其候选着陆区创建了地形模型。 摄影 吴晓初/新华社

  • ZY--4.jpg

    2017年,中华基金中学的学生利用具有云端技术的监测仪器,检测幼苗的生长情况。香港的中小学一直与国家航天事业颇有渊源。2003年,杨利伟访港时,就曾在培侨中学种下橡树。此后,自2015年开始,国家又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太空种子”赠与香港学校和农场种植,在天宫二号完成香港学生设计的太空实验等。 大公报 供图

  • ZY-912850968.jpg

    2018年,技术人员在全球领先的基因测试与健康诊断公司Prenetics公司的实验室。生物科技产业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香港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近年来特区政府大力推动生物科技产业,吸引了众多海外创业者落户香江。 视觉中国 供图

  • ZY-111321952028.jpg

    2020年,香港大学研究团队运用3D黏土打印技术及环保陶土材料制作的人工珊瑚礁盘,在海下湾海岸公园水域用作珊瑚生长的人工床,其成份比传统的混凝土和金属材料更加环保。人工珊瑚礁盘有助重建珊瑚栖息地,消除其生长面对的危机,提高珊瑚复育的成效,同时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该项目于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金奖。 人民视觉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