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人道精神 生生不息 —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一百二十周年

2024-06-19      撰文 本刊记者 王伊奕

  • 01-CYP_9983.jpg

    2024年5月11日至21日,《生命刻度:新时代红十字影像志》摄影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展览分为“人道与共”“所以看见”“新质博爱”三个展区,通过200余件摄影作品及实物,全面展现了中国红十字会在新时代的发展历程。 摄影 陈烨/人民画报

  • 02-1957年,在北京香家园武衣库胡同,卫生站的卫生员为居民的孩子注射大脑炎预防针。.jpg

    1957年,北京香家园武衣库胡同,卫生站的卫生员为孩子注射大脑炎预防针。 摄影 李兰英/人民画报

  • 03-2023年12月,甘肃临夏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宁夏救援队发羊肉.jpg

    2023年12月25日,中国红十字(宁夏)赈济救援队为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韩陕家村临时安置点群众分送饺子。

  • 搬运物资.jpg

    红十字救援队演练现场。

  • 03-2017年春节,河南鲁山,红十字志愿者张菊探访残疾家庭。.jpg

    2017年春节,河南鲁山,红十字志愿者探访残疾人家庭。

  • 03-2选1-2018年4月1日,“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行动”走进山东诸城。.jpg

    2018年4月1日,“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行动”走进山东诸城。

  • 03-2选1-2020年9月21日,“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行动”走进贵州毕节黔西县。.jpg

    2020年9月21日,“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行动”走进贵州毕节。

  • 03-2024年4月,中国红十字会第六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中医针灸科主任医师杨江霞为患者进行浮针治疗。.jpg

    中国红十字会第六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中医针灸科主任医师杨江霞为患者进行浮针治疗。

  • 5.40-救灾帐篷.jpg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地震发生后,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蟹螺乡新乐村搭建的红十字安置点。

< >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南广场,广场中央的一簇“中华圣火”长年燃烧不熄。沿着脚下的青铜甬道继续向前,就踏入了中华世纪坛综合展厅的大门。展厅内,光线柔和而明亮,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承办的《生命刻度:新时代红十字影像志》摄影展正在这里展出。展厅两侧,一条条大事记以时间轴的形式,记载着中国红十字会一百二十年筚路蓝缕、铿锵行进的辉煌历程。

  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自1904年成立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已经走过了一百二十年的风雨历程。2022年,中国红十字会荣获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最高荣誉奖项—亨利·戴维逊奖,这是对中国红十字事业乃至国家发展、进步和贡献的充分认可。如今,中国红十字会会员近2000万人,注册志愿者超200万人。

  红十字运动的兴起国际红十字运动始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早在1862年,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在《索尔费里诺回忆录》中记录了令他一生为之改变的一场战争经历,并提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合作的想法。1863年10月26日,欧洲16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召开了首次外交会议,并一致通过了《红十字决议》,决定在各国建立救护团体。为表示对瑞士的敬意,其标志定为“白底红十字”(瑞士国旗为红底白十字)。翌年8月,又签订了《红十字公约》,且被各国相继承认。公约中规定:战场上进行救护的医院及人员处中立地位,应受保护;应对伤病员不分敌友均给予救护。至此,作为亨利·杜南理想中的救护团体“红十字会”和国际性协议《日内瓦公约》正式诞生了。

  国际红十字运动诞生后,首先于19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西方红十字的人道理念和中国仁者爱人、行善积德的传统道德思想异曲同工,因此一经传播,很快得到社会认同,使国人逐渐认识到红十字会的重要性。

  1904年,伴随着日俄战争隆隆的炮火声,承载着有识之士报国救民的热望,中国红十字会应运而生。

  一百二十年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沧桑巨变,以“为国奉献、为民造福”为己任的中国红十字会顺应时代变迁和发展,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也成为首批加入《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国家之一,始终积极承担国际人道主义责任,先后为100多个国家渡过人道主义危机提供帮助。

  让人道之光接力永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十字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红十字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

  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中国共派出202批次3588名援外医疗队员,累计诊治1100万名患者,并对当地医务人员带教培训,开展巡回义诊、药械捐赠等,“天使之旅”人道足迹遍及五大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2017年,中国红十字会提出“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丝路博爱基金”成立;2017年5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在中巴经济走廊最南端的瓜达尔港落成,并相继开展“一带一路”大病患儿人道救助计划蒙古国行动、阿富汗行动等,致力于优化“一带一路”人道服务供给,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年,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苏州大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创办的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成为国际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红十字学院;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红十字会迅速行动,动员国内外爱心力量为抗击疫情提供大量物资和资金支持,同时参与国际抗疫合作,为全球抗疫作出积极贡献;“赈济家庭箱”走进千家万户,为27万多个家庭的百姓送去关爱和希望……红十字人书写着新时代的人道篇章,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他们之中,有踏着厚厚积雪出诊、溜索过江的乡村医生,有专业的救援人员,有满怀热忱的志愿者,还有每一个默默奉献的幕后工作者。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个体,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道之光接力永续。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为红十字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由中国红十字会发起设立的“5·8人道公益日”通过互联网众筹链接数以千万计的网友,为人道事业慷慨捐赠。三年来,累计超过2000万人次参与“5·8人道公益日”互联网捐赠。这是人道的力量,也是“互联网+”的力量。

  回看历史,中国红十字会的人道征程,从未停歇。中国红十字人,正透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时间长河留下属于自己的刻度。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中国红十字会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人道精神 生生不息 —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一百二十周年

2024-06-19      撰文 本刊记者 王伊奕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南广场,广场中央的一簇“中华圣火”长年燃烧不熄。沿着脚下的青铜甬道继续向前,就踏入了中华世纪坛综合展厅的大门。展厅内,光线柔和而明亮,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承办的《生命刻度:新时代红十字影像志》摄影展正在这里展出。展厅两侧,一条条大事记以时间轴的形式,记载着中国红十字会一百二十年筚路蓝缕、铿锵行进的辉煌历程。

  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自1904年成立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已经走过了一百二十年的风雨历程。2022年,中国红十字会荣获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最高荣誉奖项—亨利·戴维逊奖,这是对中国红十字事业乃至国家发展、进步和贡献的充分认可。如今,中国红十字会会员近2000万人,注册志愿者超200万人。

  红十字运动的兴起国际红十字运动始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早在1862年,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在《索尔费里诺回忆录》中记录了令他一生为之改变的一场战争经历,并提出开展国际人道主义合作的想法。1863年10月26日,欧洲16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召开了首次外交会议,并一致通过了《红十字决议》,决定在各国建立救护团体。为表示对瑞士的敬意,其标志定为“白底红十字”(瑞士国旗为红底白十字)。翌年8月,又签订了《红十字公约》,且被各国相继承认。公约中规定:战场上进行救护的医院及人员处中立地位,应受保护;应对伤病员不分敌友均给予救护。至此,作为亨利·杜南理想中的救护团体“红十字会”和国际性协议《日内瓦公约》正式诞生了。

  国际红十字运动诞生后,首先于19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西方红十字的人道理念和中国仁者爱人、行善积德的传统道德思想异曲同工,因此一经传播,很快得到社会认同,使国人逐渐认识到红十字会的重要性。

  1904年,伴随着日俄战争隆隆的炮火声,承载着有识之士报国救民的热望,中国红十字会应运而生。

  一百二十年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沧桑巨变,以“为国奉献、为民造福”为己任的中国红十字会顺应时代变迁和发展,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也成为首批加入《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国家之一,始终积极承担国际人道主义责任,先后为100多个国家渡过人道主义危机提供帮助。

  让人道之光接力永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十字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红十字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

  据统计,2015年至2019年,中国共派出202批次3588名援外医疗队员,累计诊治1100万名患者,并对当地医务人员带教培训,开展巡回义诊、药械捐赠等,“天使之旅”人道足迹遍及五大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2017年,中国红十字会提出“红十字与‘一带一路’同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丝路博爱基金”成立;2017年5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在中巴经济走廊最南端的瓜达尔港落成,并相继开展“一带一路”大病患儿人道救助计划蒙古国行动、阿富汗行动等,致力于优化“一带一路”人道服务供给,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年,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苏州大学、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创办的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成为国际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红十字学院;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红十字会迅速行动,动员国内外爱心力量为抗击疫情提供大量物资和资金支持,同时参与国际抗疫合作,为全球抗疫作出积极贡献;“赈济家庭箱”走进千家万户,为27万多个家庭的百姓送去关爱和希望……红十字人书写着新时代的人道篇章,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他们之中,有踏着厚厚积雪出诊、溜索过江的乡村医生,有专业的救援人员,有满怀热忱的志愿者,还有每一个默默奉献的幕后工作者。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个体,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人道之光接力永续。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为红十字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由中国红十字会发起设立的“5·8人道公益日”通过互联网众筹链接数以千万计的网友,为人道事业慷慨捐赠。三年来,累计超过2000万人次参与“5·8人道公益日”互联网捐赠。这是人道的力量,也是“互联网+”的力量。

  回看历史,中国红十字会的人道征程,从未停歇。中国红十字人,正透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时间长河留下属于自己的刻度。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中国红十字会提供)

  • 01-CYP_9983.jpg

    2024年5月11日至21日,《生命刻度:新时代红十字影像志》摄影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展览分为“人道与共”“所以看见”“新质博爱”三个展区,通过200余件摄影作品及实物,全面展现了中国红十字会在新时代的发展历程。 摄影 陈烨/人民画报

  • 02-1957年,在北京香家园武衣库胡同,卫生站的卫生员为居民的孩子注射大脑炎预防针。.jpg

    1957年,北京香家园武衣库胡同,卫生站的卫生员为孩子注射大脑炎预防针。 摄影 李兰英/人民画报

  • 03-2023年12月,甘肃临夏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宁夏救援队发羊肉.jpg

    2023年12月25日,中国红十字(宁夏)赈济救援队为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韩陕家村临时安置点群众分送饺子。

  • 搬运物资.jpg

    红十字救援队演练现场。

  • 03-2017年春节,河南鲁山,红十字志愿者张菊探访残疾家庭。.jpg

    2017年春节,河南鲁山,红十字志愿者探访残疾人家庭。

  • 03-2选1-2018年4月1日,“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行动”走进山东诸城。.jpg

    2018年4月1日,“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行动”走进山东诸城。

  • 03-2选1-2020年9月21日,“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行动”走进贵州毕节黔西县。.jpg

    2020年9月21日,“天使之旅—先心病患儿筛查行动”走进贵州毕节。

  • 03-2024年4月,中国红十字会第六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中医针灸科主任医师杨江霞为患者进行浮针治疗。.jpg

    中国红十字会第六批援布基纳法索医疗队中医针灸科主任医师杨江霞为患者进行浮针治疗。

  • 5.40-救灾帐篷.jpg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地震发生后,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蟹螺乡新乐村搭建的红十字安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