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仁山智水续丹青——访旅日艺术家王传峰

2017-12-12      撰文 王众一

  • 鱼群(1994年)65×68-1.jpg

    《鱼群》 65×68cm 1994年

  • 0529王伝峰2017年3月26日.jpg

    王传峰 摄影 筱山纪信

  • 2008年与平山郁夫联袂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纪念邮票创作.jpg

    日本发行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与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邮票。 

  • IMG_20170729_0004.jpg

    日本发行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与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邮票。 

  • 喜得双鱼(2011年)91×91-1.jpg

    《喜得双鱼》 91×91cm 2011年

  • 远古鱼系列之八(1991年)71.9×53-1.jpg

    《远古鱼系列》之八 71.9×53cm 1991年

  • 丹鱼映水(2006年)68×68-1.jpg

    《丹鱼映水》 68×68cm 2006年

  • 鱼之韵(2007年)115×115-1.jpg

    《鱼之韵》 115×115cm 2007年

  • 0164 王伝峰 作品 2015年3月23日撮.jpg

    王传峰插花作品。在王传峰看来,装置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有着各自的范围和边界,除了界定二者的范围,更加要有一个融合的中间地带。 摄影 筱山纪信

  • 0038 王伝峰 作品 2015年3月23日撮.jpg

    王传峰插花作品。在王传峰看来,装置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有着各自的范围和边界,除了界定二者的范围,更加要有一个融合的中间地带。 摄影 筱山纪信

< >

  王传峰在其艺术生涯中坚持两样题材:山上的竹和水中的鱼。而这两大题材也触及了东方哲学观强调仁山智水的本质。

  王传峰完全不像人们想象中艺术家的样子。他更像一个憨厚的农民,脸上永远是和善的微笑。就是这样一位淳朴的人,其艺术成就佼佼。另外,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也可圈点——作品两度登上中日关系的纪念邮票。

  中国山水的启蒙与东瀛艺术的启发

  山东省沂蒙山区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也是王传峰的家乡。1967年出生的王传峰,一提到家乡,便会和人说起他对家乡青山绿水的记忆。“就是那样秀美的山水让我对绘画、对艺术有了一些懵懂的认知。”

  20世纪90年代,王传峰来到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求学于坐落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在这座艺术殿堂里学习的花鸟水墨画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他的艺术实践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杭州这座城市给他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启蒙。

  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时,王传峰并没有仅仅盯在传统水墨画上。他经常到学校图书馆里翻阅书籍资料,由此接触到了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高山辰雄等人的作品集。强烈的色彩对比、浓郁的东瀛绘画风格深深地吸引了已经打下扎实中国水墨画基础的王传峰。经过一番思考,在毕业之际他决定去日本留学。

  19925月,王传峰只身来到日本。初到之时,他每天看展览,查资料、看画册,疯狂地汲取着艺术的营养。在日本举办首个个人画展时,他借助勤工俭学送报纸的机会,偷偷地把画展邀请函夹在当天的报纸中送出去。画展获得成功,参展的30多幅作品都被人买走。

  随着岁月的沉淀,王传峰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绘画流派中的“琳派”(日本桃山时代后期兴起的造型艺术流派。后由尾形光琳等发展集大成,所以也称做“光琳派”。)艺术特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变幻的色彩,加上纸张的运用,造成独特的视觉冲击。

  作画时,他先在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和纸上用水墨线条打底,勾画出大致轮廓;再用大量的金色喷洒,使得画面呈现出在柔和的线条中潜藏着欲言又止的禅机,在色彩和谐中包含着多样变化。和纸就这样通过王传峰的艺术创作,在现代艺术领域呈现出新的魅力。

  因画鱼而成功,用鱼画为友好搭桥

  王传峰说,受传统文化熏陶,自幼“鱼”在他的心目中就是美满、吉利的象征。在日本热海市Moa美术馆,他曾经仔细观摩过日本“琳派”绘画大师尾形光琳所作的红白梅屏风图。远观形似中国太极图案,细观其中有涓涓细流,有梅花陨落。太极图案一黑一白、一阴一阳,极似两条鱼环绕其中。这给他带来了以鱼为题的创作灵感。从此王传峰画鱼画了20多个年头,鱼也仿佛成了他绘画艺术的标志。

  《庄子·秋水篇》里有一段庄子与惠子讨论“鱼之乐”的故事。这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追求自由,遵从自然。王传峰的绘画艺术理念正来自于这种传统的哲学思想。他将自己的绘画艺术比喻成鱼和水的世界。他说:“中国是根,身在日本,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是我赖以生存的海洋,我就是那条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游走的‘鱼’。”

  2004年,王传峰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东京国立博物馆建馆100多年来第一次为在世的艺术家举办画展。对于王传峰而言,这也是他艺术生命中一张重要的成绩单。

  对王传峰的绘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许江这样评价道:“他的鱼传递出某种信息,仿佛是从记忆的碎片中游出来,是从关于鱼的文化意趣之中游出来的,带着化石般的纹鳞,甚至带着汉字的纹身。这种鱼还让人想到事物的永恒和人心的祈愿。”

  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的评价则是:“这些画除了体现出对美术有着深厚的研究,在传统绘画技艺上也有着深厚基础,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是具有魅力的,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新尝试。”

  日本绘画大师平山郁夫和王传峰曾联袂创作。他这样评价王传峰的作品:“比照鱼和水的关系,表达了美丽自然和艺术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祈祷中日两国永远友好、和平的愿望。”

  王传峰曾三次将他的个人画展带到德国,德国美术评论家评价他的作品是“光影变幻间的艺术。”

  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王传峰全力投入中日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两国分别在本国举行“中国年”“日本年”的纪念活动。日本邮政省为了发行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的邮票,特别向全日本征集绘画作品,并通过日本著名政治评论家三宅久之找到王传峰,请他画了一幅《源远流长》的作品用做邮票。相传500年前金鱼从中国传到日本,至今仍被日本人民广为喜爱。王传峰的这幅作品运用了象征手法,画了两条金鱼畅游在樱花盛开的河流中。画面中的30朵樱花,暗喻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双喜临门。这一次,日本邮政省希望王传峰推荐一位日本绘画大师与他联袂创作。王传峰马上想到初来日本时曾经给予自己指点的日本画大师平山郁夫,老先生也欣然应允。这套邮票选用了王传峰“鱼水情·春夏秋冬”四幅作品,表达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也表达了期盼中日两国世代友好下去的愿望。

  一个中国画家,其作品两次出现在日本有关中日关系的纪念邮票上,这在邮票制作史上甚是难得,而两次邮票绘画的主角都是在水中游弋的鱼。

  因为在中日交流方面的突出成就,2011年王传峰被中日友好协会授予“中日友好使者”称号。

  从鱼到竹:东方哲学的体现者

  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毁坏了王传峰收藏多年的陶器,而两只竹筐却完好无损。他一下子悟到了竹子的强大生命力。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先生和王传峰是要好的朋友。他曾告诉王传峰:“追求极简的建筑风格,是用最简单的线条、最自然的材料营造极简的氛围。就像小时候在纸盒里面只用沙子和小石头就能做出一个小花园一样。”

  于是,王传峰开始了一个新的尝试——在古老的竹筐里插花,寓意“古今同在”。古老的竹筐呈现充满生命的鲜花,蕴含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众所周知,装置艺术和平面艺术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区别,甚至还有冲突。而王传峰就尝试了突破两者界线的跨界尝试。他认为“装置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都有着各自的范围和边界,对其中任何一个观点的阐述都是无力而苍白的。除了界定二者的范围,更加要有一个融合的中间地带。”

  一次,日本人像摄影大师筱山纪信为王传锋拍摄肖像,在闲聊中,王传峰不经意向他说起最近在研究老竹筐和插花的装置。筱山纪信看了他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王传峰问他可否也做一次跨界混搭,不拍人像拍静物,来帮他拍这组作品。筱山纪信马上答道:“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我怎么能拒绝呢!”

  王传峰的艺术生涯中坚持两样题材:山上的竹和水中的鱼。而这两大题材也触及了东方哲学观的本质——仁山智水。竹子长在山上,鱼儿生活在水里。山竹情、鱼水情实际上汇成了画家对仁山智水的想象。希望这也象征了王传峰的艺术生命充满乐趣,绵延不绝。毕竟古人有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仁者寿,智者乐……”  

  

上一页

下一页

仁山智水续丹青——访旅日艺术家王传峰

2017-12-12      撰文 王众一

  王传峰在其艺术生涯中坚持两样题材:山上的竹和水中的鱼。而这两大题材也触及了东方哲学观强调仁山智水的本质。

  王传峰完全不像人们想象中艺术家的样子。他更像一个憨厚的农民,脸上永远是和善的微笑。就是这样一位淳朴的人,其艺术成就佼佼。另外,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也可圈点——作品两度登上中日关系的纪念邮票。

  中国山水的启蒙与东瀛艺术的启发

  山东省沂蒙山区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也是王传峰的家乡。1967年出生的王传峰,一提到家乡,便会和人说起他对家乡青山绿水的记忆。“就是那样秀美的山水让我对绘画、对艺术有了一些懵懂的认知。”

  20世纪90年代,王传峰来到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求学于坐落在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在这座艺术殿堂里学习的花鸟水墨画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他的艺术实践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杭州这座城市给他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启蒙。

  在中国美术学院求学时,王传峰并没有仅仅盯在传统水墨画上。他经常到学校图书馆里翻阅书籍资料,由此接触到了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加山又造、高山辰雄等人的作品集。强烈的色彩对比、浓郁的东瀛绘画风格深深地吸引了已经打下扎实中国水墨画基础的王传峰。经过一番思考,在毕业之际他决定去日本留学。

  19925月,王传峰只身来到日本。初到之时,他每天看展览,查资料、看画册,疯狂地汲取着艺术的营养。在日本举办首个个人画展时,他借助勤工俭学送报纸的机会,偷偷地把画展邀请函夹在当天的报纸中送出去。画展获得成功,参展的30多幅作品都被人买走。

  随着岁月的沉淀,王传峰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绘画流派中的“琳派”(日本桃山时代后期兴起的造型艺术流派。后由尾形光琳等发展集大成,所以也称做“光琳派”。)艺术特点,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变幻的色彩,加上纸张的运用,造成独特的视觉冲击。

  作画时,他先在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和纸上用水墨线条打底,勾画出大致轮廓;再用大量的金色喷洒,使得画面呈现出在柔和的线条中潜藏着欲言又止的禅机,在色彩和谐中包含着多样变化。和纸就这样通过王传峰的艺术创作,在现代艺术领域呈现出新的魅力。

  因画鱼而成功,用鱼画为友好搭桥

  王传峰说,受传统文化熏陶,自幼“鱼”在他的心目中就是美满、吉利的象征。在日本热海市Moa美术馆,他曾经仔细观摩过日本“琳派”绘画大师尾形光琳所作的红白梅屏风图。远观形似中国太极图案,细观其中有涓涓细流,有梅花陨落。太极图案一黑一白、一阴一阳,极似两条鱼环绕其中。这给他带来了以鱼为题的创作灵感。从此王传峰画鱼画了20多个年头,鱼也仿佛成了他绘画艺术的标志。

  《庄子·秋水篇》里有一段庄子与惠子讨论“鱼之乐”的故事。这位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追求自由,遵从自然。王传峰的绘画艺术理念正来自于这种传统的哲学思想。他将自己的绘画艺术比喻成鱼和水的世界。他说:“中国是根,身在日本,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是我赖以生存的海洋,我就是那条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游走的‘鱼’。”

  2004年,王传峰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东京国立博物馆建馆100多年来第一次为在世的艺术家举办画展。对于王传峰而言,这也是他艺术生命中一张重要的成绩单。

  对王传峰的绘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许江这样评价道:“他的鱼传递出某种信息,仿佛是从记忆的碎片中游出来,是从关于鱼的文化意趣之中游出来的,带着化石般的纹鳞,甚至带着汉字的纹身。这种鱼还让人想到事物的永恒和人心的祈愿。”

  日本绘画大师东山魁夷的评价则是:“这些画除了体现出对美术有着深厚的研究,在传统绘画技艺上也有着深厚基础,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是具有魅力的,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新尝试。”

  日本绘画大师平山郁夫和王传峰曾联袂创作。他这样评价王传峰的作品:“比照鱼和水的关系,表达了美丽自然和艺术的关系以及人们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祈祷中日两国永远友好、和平的愿望。”

  王传峰曾三次将他的个人画展带到德国,德国美术评论家评价他的作品是“光影变幻间的艺术。”

  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王传峰全力投入中日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两国分别在本国举行“中国年”“日本年”的纪念活动。日本邮政省为了发行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的邮票,特别向全日本征集绘画作品,并通过日本著名政治评论家三宅久之找到王传峰,请他画了一幅《源远流长》的作品用做邮票。相传500年前金鱼从中国传到日本,至今仍被日本人民广为喜爱。王传峰的这幅作品运用了象征手法,画了两条金鱼畅游在樱花盛开的河流中。画面中的30朵樱花,暗喻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双喜临门。这一次,日本邮政省希望王传峰推荐一位日本绘画大师与他联袂创作。王传峰马上想到初来日本时曾经给予自己指点的日本画大师平山郁夫,老先生也欣然应允。这套邮票选用了王传峰“鱼水情·春夏秋冬”四幅作品,表达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也表达了期盼中日两国世代友好下去的愿望。

  一个中国画家,其作品两次出现在日本有关中日关系的纪念邮票上,这在邮票制作史上甚是难得,而两次邮票绘画的主角都是在水中游弋的鱼。

  因为在中日交流方面的突出成就,2011年王传峰被中日友好协会授予“中日友好使者”称号。

  从鱼到竹:东方哲学的体现者

  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毁坏了王传峰收藏多年的陶器,而两只竹筐却完好无损。他一下子悟到了竹子的强大生命力。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先生和王传峰是要好的朋友。他曾告诉王传峰:“追求极简的建筑风格,是用最简单的线条、最自然的材料营造极简的氛围。就像小时候在纸盒里面只用沙子和小石头就能做出一个小花园一样。”

  于是,王传峰开始了一个新的尝试——在古老的竹筐里插花,寓意“古今同在”。古老的竹筐呈现充满生命的鲜花,蕴含着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众所周知,装置艺术和平面艺术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区别,甚至还有冲突。而王传峰就尝试了突破两者界线的跨界尝试。他认为“装置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都有着各自的范围和边界,对其中任何一个观点的阐述都是无力而苍白的。除了界定二者的范围,更加要有一个融合的中间地带。”

  一次,日本人像摄影大师筱山纪信为王传锋拍摄肖像,在闲聊中,王传峰不经意向他说起最近在研究老竹筐和插花的装置。筱山纪信看了他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王传峰问他可否也做一次跨界混搭,不拍人像拍静物,来帮他拍这组作品。筱山纪信马上答道:“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我怎么能拒绝呢!”

  王传峰的艺术生涯中坚持两样题材:山上的竹和水中的鱼。而这两大题材也触及了东方哲学观的本质——仁山智水。竹子长在山上,鱼儿生活在水里。山竹情、鱼水情实际上汇成了画家对仁山智水的想象。希望这也象征了王传峰的艺术生命充满乐趣,绵延不绝。毕竟古人有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仁者寿,智者乐……”  

  

  • 鱼群(1994年)65×68-1.jpg

    《鱼群》 65×68cm 1994年

  • 0529王伝峰2017年3月26日.jpg

    王传峰 摄影 筱山纪信

  • 2008年与平山郁夫联袂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纪念邮票创作.jpg

    日本发行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与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邮票。 

  • IMG_20170729_0004.jpg

    日本发行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30周年与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邮票。 

  • 喜得双鱼(2011年)91×91-1.jpg

    《喜得双鱼》 91×91cm 2011年

  • 远古鱼系列之八(1991年)71.9×53-1.jpg

    《远古鱼系列》之八 71.9×53cm 1991年

  • 丹鱼映水(2006年)68×68-1.jpg

    《丹鱼映水》 68×68cm 2006年

  • 鱼之韵(2007年)115×115-1.jpg

    《鱼之韵》 115×115cm 2007年

  • 0164 王伝峰 作品 2015年3月23日撮.jpg

    王传峰插花作品。在王传峰看来,装置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有着各自的范围和边界,除了界定二者的范围,更加要有一个融合的中间地带。 摄影 筱山纪信

  • 0038 王伝峰 作品 2015年3月23日撮.jpg

    王传峰插花作品。在王传峰看来,装置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有着各自的范围和边界,除了界定二者的范围,更加要有一个融合的中间地带。 摄影 筱山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