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正文

“笔墨淡彩” 将笔墨技巧融入色调意境

2019-03-11      撰文 李翔

  • 父老乡亲   230cmx 200cm  李 翔  宣纸 中国画颜料 2004年.jpg

    李翔作品 《父老乡亲》 230×200cm 中国画颜料 2004年

  • (大图)李翔  《训练日志》  国画  2017年  290cmX135cm.jpg

    李翔作品 《训练日志》 290×135cm 中国画颜料 2017年

  • 李翔 《南海·南海》国画  230cm×300cm.jpg

    李翔作品 《南海·南海》 230×300cm 中国画颜料 2014年

  • 李翔  《食为天》  205cmX183cm  国画  2009年.jpg

    李翔作品 《食为天》 205×183cm 中国画颜料

  • 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 李翔  180㎝×420㎝  2009年.jpg

    2009年李翔作品 《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 80×420cm 中国画颜料

  • 李翔  《春风满载归家急  千里江陵一叶舟  隔岸相思傣家寨  老翁江岛系鱼钩》  48x136cm  2018年.jpg

    李翔作品 《千里江陵一叶舟》 48×136cm 中国画颜料  2018年

  • 李翔 《母亲·母亲》  230cmX200cm  国画  2012年.jpg

    李翔作品 《母亲·母亲》 230×200cm 中国画颜料  2012年

< >

    当下艺术创作的探索已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中西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拼凑和嫁接,只有在多元的格局下,广泛吸纳各民族文化精髓,巧妙融合各种有益的艺术元素,走精微、深入的探索之路,才能诠释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新语境。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与根基,其承载的美学理念传承了上千年,而色彩作为笔墨的辅助语言,在漫长的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似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西交汇、古今杂陈的当代背景下,重新审视“笔墨与色彩”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中国画用色,早在谢赫“六法”中,就有“随类赋彩”之说,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有“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之不可夺墨,犹宾不可溷主也”,即便是青绿山水,也追求“青绿斑斓而愈见墨采之腾发”的艺术效果。因此,历代中国画家对笔墨的修练,远远超过对色彩的研究,是不争的事实。

  西画是以色造型的艺术形式,在其绘画传承中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很多优秀传统可供借鉴。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就“色墨”关系而言,可发挥中国传统笔墨精神和西方 绘画中色彩科研成果的双重优势,不必以中国画的色彩与着意于表现色光见长的西方绘画色彩相比对,也不必囿于“随类赋彩”的传统程式固步自封。取二者之精华并有机融合,非以色彩弱化笔墨,也非以笔墨改造色彩,而是保留传统“笔墨”基因,融色彩冷暖变化于笔墨的阴阳转化之中。以传统笔墨精神为根基,用色如同用墨一样,“以色当墨”或“色中和墨”,皴擦点染,泼墨积墨充分发挥颜料和水溶合在宣纸上的巧妙变化,既见色又现笔;以色造“形”,而非仅仅造“型”,以色块变化关系、笔墨转化关系和构成元素来布置画面,突出传统笔墨技巧融入色调意象表现。

  淡彩即是在色彩基础上作水墨的再统一,以水、墨、色的相互渗化辅以点线面造形。“淡彩”是相对重彩而言,不求浓烈而求色彩冷暖、笔墨内涵的微妙转化,充分发挥中国画特有的 材料性能,让色、墨、水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色破色、干破湿,冷破暖、暖化冷,浓破淡、淡化浓,随机生发,意态万千,求其干湿浓淡的变化自然天成。

  同时,“淡彩”也强调一种笔墨格调,“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充分发挥植物色、水色与矿物色的特性,使之相融亲和,将光色水墨化,或将水墨光色化。在此中保持中国画的用墨本质——墨色的透明。最后,从“主调”的色彩向“复调”和多调色彩形式拓展,色块的大面积润染与浓淡结合表现物象,构建意境。

  当下艺术创作的探索已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中西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拼凑和嫁接,只有在多元的格局下,广泛吸纳各民族文化精髓,巧妙融合各种有益的艺术元素,走精微、深入的探索之路,才能诠释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新语境。

  (本报道撰文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队文化工作系主任)

上一页

下一页

“笔墨淡彩” 将笔墨技巧融入色调意境

2019-03-11      撰文 李翔

    当下艺术创作的探索已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中西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拼凑和嫁接,只有在多元的格局下,广泛吸纳各民族文化精髓,巧妙融合各种有益的艺术元素,走精微、深入的探索之路,才能诠释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新语境。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与根基,其承载的美学理念传承了上千年,而色彩作为笔墨的辅助语言,在漫长的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似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西交汇、古今杂陈的当代背景下,重新审视“笔墨与色彩”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中国画用色,早在谢赫“六法”中,就有“随类赋彩”之说,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也有“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之不可夺墨,犹宾不可溷主也”,即便是青绿山水,也追求“青绿斑斓而愈见墨采之腾发”的艺术效果。因此,历代中国画家对笔墨的修练,远远超过对色彩的研究,是不争的事实。

  西画是以色造型的艺术形式,在其绘画传承中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很多优秀传统可供借鉴。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就“色墨”关系而言,可发挥中国传统笔墨精神和西方 绘画中色彩科研成果的双重优势,不必以中国画的色彩与着意于表现色光见长的西方绘画色彩相比对,也不必囿于“随类赋彩”的传统程式固步自封。取二者之精华并有机融合,非以色彩弱化笔墨,也非以笔墨改造色彩,而是保留传统“笔墨”基因,融色彩冷暖变化于笔墨的阴阳转化之中。以传统笔墨精神为根基,用色如同用墨一样,“以色当墨”或“色中和墨”,皴擦点染,泼墨积墨充分发挥颜料和水溶合在宣纸上的巧妙变化,既见色又现笔;以色造“形”,而非仅仅造“型”,以色块变化关系、笔墨转化关系和构成元素来布置画面,突出传统笔墨技巧融入色调意象表现。

  淡彩即是在色彩基础上作水墨的再统一,以水、墨、色的相互渗化辅以点线面造形。“淡彩”是相对重彩而言,不求浓烈而求色彩冷暖、笔墨内涵的微妙转化,充分发挥中国画特有的 材料性能,让色、墨、水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色破色、干破湿,冷破暖、暖化冷,浓破淡、淡化浓,随机生发,意态万千,求其干湿浓淡的变化自然天成。

  同时,“淡彩”也强调一种笔墨格调,“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充分发挥植物色、水色与矿物色的特性,使之相融亲和,将光色水墨化,或将水墨光色化。在此中保持中国画的用墨本质——墨色的透明。最后,从“主调”的色彩向“复调”和多调色彩形式拓展,色块的大面积润染与浓淡结合表现物象,构建意境。

  当下艺术创作的探索已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时代,中西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拼凑和嫁接,只有在多元的格局下,广泛吸纳各民族文化精髓,巧妙融合各种有益的艺术元素,走精微、深入的探索之路,才能诠释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新语境。

  (本报道撰文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队文化工作系主任)

  • 父老乡亲   230cmx 200cm  李 翔  宣纸 中国画颜料 2004年.jpg

    李翔作品 《父老乡亲》 230×200cm 中国画颜料 2004年

  • (大图)李翔  《训练日志》  国画  2017年  290cmX135cm.jpg

    李翔作品 《训练日志》 290×135cm 中国画颜料 2017年

  • 李翔 《南海·南海》国画  230cm×300cm.jpg

    李翔作品 《南海·南海》 230×300cm 中国画颜料 2014年

  • 李翔  《食为天》  205cmX183cm  国画  2009年.jpg

    李翔作品 《食为天》 205×183cm 中国画颜料

  • 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 李翔  180㎝×420㎝  2009年.jpg

    2009年李翔作品 《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 80×420cm 中国画颜料

  • 李翔  《春风满载归家急  千里江陵一叶舟  隔岸相思傣家寨  老翁江岛系鱼钩》  48x136cm  2018年.jpg

    李翔作品 《千里江陵一叶舟》 48×136cm 中国画颜料  2018年

  • 李翔 《母亲·母亲》  230cmX200cm  国画  2012年.jpg

    李翔作品 《母亲·母亲》 230×200cm 中国画颜料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