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华老字号】荣名为宝——“民间故宫”荣宝斋

2019-08-14      撰文 本刊记者 张雪

  • CJX20801.jpg

    荣宝斋总部位于北京琉璃厂西街甲19号,是一座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荣宝斋”大字匾额由郭沫若题写。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1、20世纪50年代木版水印车间场景(1).jpg

    20世纪50年代的荣宝斋木版水印车间。

  • CJX20826.jpg

    荣宝斋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开发的茶文化以及文化衍生品。进入新时代,荣宝斋探索多元化发展。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齐白石与荣宝斋职工在一起 (2).jpg

    齐白石与荣宝斋职工在一起。

  • 2、鲁迅、郑振铎委托荣宝斋印制的《十竹斋笺谱》-1 副本.jpg

    鲁迅、郑振铎委托荣宝斋印制的《十竹斋笺谱》

  • 6、木版水印作品: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jpg

    木版水印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 2、老技师冯忠莲在进行《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勾描工作.jpg

    老技师冯忠莲在进行《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勾描工作。

  • 5、木版水印作品:王云《月夜楼阁》.jpg

    木版水印清代王云《月夜楼阁》。

  • 3、木版水印作品:张大千《敦煌供养人》.jpg

    木版水印张大千《敦煌供养人》。

  • 1.国家级传承人肖刚在勾描画稿.jpg

    国家级传承人肖刚在勾描画稿。

  • 2.国家级传承人崇德福在刻制印版.jpg

    国家级传承人崇德福在刻制印版。

  • 3.国家级传承人高文英在印制木版水印作品.jpg

    国家级传承人高文英在印制木版水印作品。

  • 4.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慧萍正在印制木版水印作品.jpg

    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慧萍正在印制木版水印作品。

< >

  坚守与传承,荣宝斋已经从一家南纸店成长为一艘文化巨轮。荣宝斋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将继续书写新的文化传奇。

  北京琉璃厂,原名海王村,13世纪中后期,因元世祖忽必烈为修建宫殿在此建烧造琉璃瓦片的窑厂而得名。

  到了清乾隆年间,这里逐渐形成了以售卖古旧书刊和古玩字画为主的文化市集。

  琉璃厂中最著名的,就是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荣宝斋。坐落在琉璃厂西街上的这家老店,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 1672),主要经营诗信笺纸、文房用品,并为书画家、篆刻家张挂笔单。300年的风霜雨雪,荣宝斋名家聚集,那些时光雕刻成的名人往事,成就了艺坛上一段段传奇,也铸就了荣宝斋这块金字招牌。荣宝斋从厚重的文化积淀中一路走来,守护着中华文脉,书写着历史传奇。

  京城最有名的文具店

  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一位张姓的浙江人,用在京做官的俸禄在琉璃厂开办了一家南纸店,并邀请雍正朝进士、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梁正师题写了“松竹斋”的大字匾额。所谓“南纸”即宣纸,彼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琉璃厂一带,乾隆时修《四库全书》,编修者也常到琉璃厂阅读书籍,各地书贾开始在这里设摊出售藏书。一时间,这里汇聚了多家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

  松竹斋经营诚信,店员热情和气,因此受到文人墨客的信赖与欢迎,生意越做越大,口碑越来越好。因信誉良好,松竹斋还承办了清政府的“官卷”和“奏折”,成为了松竹斋稳定的大宗收入。

  进入19世纪后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每况愈下,松竹斋也濒于破落,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

  店主人为了将倾注一生心血的老店维持下去,聘请了在京城拥有丰富人脉的庄虎臣为经理。

  庄虎臣上任后,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雅意,将松竹斋更名为荣宝斋,请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清同治状元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的大字匾额。

  1896年,荣宝斋增设了“帖套作”机构,除了出售文房四宝、名人书画,又开始了自刻、自印、自销笺纸。笺纸也称诗笺,或信笺,是用传统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纸上印以精美、浅淡的图饰,作为文人雅士们传抄诗作或者信件往来之用,可以称为是当时的“文创产品”。笺纸销路极好,让荣宝斋声名鹊起。

  1928年开始,不断发展的荣宝斋先后在南京、上海、汉口、洛阳、天津等地设立分店。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成立。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营,并以郭沫若书题墨迹“荣宝斋”为标准的商号字样。

  名人雅士的“沙龙”

  “新春渲染赛窗帘,‘北傅南张’写素缣。荣宝斋前权驻足,立游真较卧游甜。”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旧日荣宝斋繁荣兴盛的场面,这里的“北傅”是指晚晴末年皇室后裔傅心畲,“南张”就是誉满中华的张大千。

  在多年的经营和收藏中,荣宝斋“以文会友”,成为书画家信赖的朋友,是书画家与收藏家之间的桥梁。

  如今,走进荣宝斋大厦,左边墙上巨幅的国画《荷》引得观众驻足留影。这幅高5米,长6米,合270平方尺的画作出自当代国画名家黄永玉之手,是黄老画作幅面之最。这是黄老专门为荣宝斋大厦落成创作的,也是荣宝斋与艺术家“文化情网”的见证。

  在荣宝斋大厦兴建前,荣宝斋的东院是一个雕梁画栋的四合院,其间的匾额抱柱皆为名人书法。

  初春时节,这里繁花满枝、芬芳四溢,常有文化名人来此驻足,赏花、品茗、畅谈,经常举办一些内部书法展览,以方便大家观摩交流。

  荣宝斋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了文化界名人荟萃之地。早在解放初期,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就常常到访这里。白石老人一生以书画为本,而荣宝斋是买卖字画的,又是印画的,既售卖白石老人的原作,又精选其作品用木版印出来,这样既增加了数量,又降低了售价,蜚声中外,博得各方好评。

  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也曾在这里销售。

  国画大师张大千也是荣宝斋的老朋友。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在北京,张大千的画都是由荣宝斋装裱,荣宝斋还专门为他研制了朱砂、石青、石绿等绘画颜料。

  书画经营一直是荣宝斋的核心业务之一。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荣宝斋发掘了一大批杰出的书画家和一大批优秀的书画作品。这些书画家和他们的书画作品为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使荣宝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书画家之家”和货真价实的“艺术博物馆”。

  “活文物”与“绝活儿”

  经过几代荣宝斋人苦心孤诣的经营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不仅让荣宝斋在书画界独树一帜,更是有了自己的独门秘籍,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版水印技艺”和“装裱修复技艺”。

  1896年,荣宝斋增设了“帖套作”机构后,印制的笺纸因产品质量高而受到青睐。

  荣宝斋所印笺纸因风格新、品位高,被鲁迅先生誉为“诸笺肆之白眉”。1933年鲁迅、郑振铎收集了《北平笺谱》委托荣宝斋出版,翌年又委托荣宝斋翻刻明代的《十竹斋笺谱》。这两部书成为荣宝斋制笺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随着印制技术的不断提高,荣宝斋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木版水印技艺复制齐白石、徐悲鸿等当代名家画作。

  赵慧萍是荣宝斋水印技艺的传承人,出生在琉璃厂东街的赵慧萍笑称“自己一辈子没离开过琉璃厂”。赵慧萍说,虽然琉璃厂街上书画用品店众多,但幼年时,到荣宝斋买书法课用的笔墨纸砚是一种奢侈。带着幼年对荣宝斋的崇拜,1984年,赵慧萍进入荣宝斋开始学习木版水印技艺。

  “ 木版水印不同于版画创作,它更重要的是力求呈现原作,做到‘以假乱真’。”赵慧萍介绍说,木版水印工艺分为勾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她负责的是印刷。“木版水印是把一幅国画根据其颜色的不同分成多个雕版,每个雕版是同一个颜色,但在一块雕版上,我要还原出当时作者创造中用色的浓淡以及水墨晕染的效果。”在赵慧萍看来,木版水印能达到传神的效果,靠的是多年技艺的打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赵慧萍告诉记者,在荣宝斋复制的众多木版水印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部作品从1959年开始筹划、1979年最终完成,期间几经波折,历时20年之久,雕刻木版1667块,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与原画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贵颜料。《韩熙载夜宴图》共计只印制了35幅,其中一幅被故宫博物院珍藏,这也标志着雕版印刷术发展到了巅峰,也为荣宝斋的木版水印作品带来了“活文物”的美誉。

  2006年,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装裱修复是荣宝斋的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荣宝斋的“绝活儿”。

  1959年,荣宝斋组建了以装裱大师张贵桐为首的实力雄厚的装裱车间,不仅承担着新古书画的日常装裱工作,还在拯救抢修损毁十分严重的古代经典书画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唐代绢本《女娲图》,因年代久远,已损毁到一触即破的地步,荣宝斋的装裱师傅运用传统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毫无损伤地装裱成幅,并使色彩更加稳固。

  同年,荣宝斋还承担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物质保障和装裱工作。为了在物质上保障画作达到最佳效果,荣宝斋提供了珍藏的古墨和丈二匹宣纸以及最好的颜料。据介绍,光是珍存多年的丈二匹宣纸,就用了近百张。

  这两项技艺的发展,也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荣宝斋的发展历程。“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承下去。”在采访中,每一个师傅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种专注、精益的手艺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荣宝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的是荣宝斋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

  荣宝斋还有“国家画廊”“民间故宫”的美誉,在书画艺术品的经营中,荣宝斋也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品的重要收藏机构。荣宝斋拥有多位书画鉴赏行家里手,因藏品丰富且艺术成就极高,还被誉为“东方文化艺术的橱窗”。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荣宝斋就被外交部等部门确定为外事活动中客人参观的重点场所之一。

  1979年夏天,日本西武百货公司派人到访荣宝斋,邀请荣宝斋到日本举办展览。经双方多次磋商,最后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暨中国荣宝斋展览会”,并于当年11月在日本开幕。

  为了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精神面貌和创作成就,荣宝斋邀请了钱松喦、李苦禅、林散之、沙孟海、王雪涛、董寿平等35位当代著名艺术家创作了作品。当时刚刚复制完成的《韩熙载夜宴图》也首次赴国外参展,引起了中日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以这次展览为起点,荣宝斋开始走出国门,先后赴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国家开设展览。

  多年来,丹麦女王马格丽特及亲王、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等国际友人和嘉宾都曾到访荣宝斋,领略古老东方艺术的魅力,荣宝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面向世界的窗口。

  进入新时代,荣宝斋守正创新,不断开拓事业版图。如今,从传统的文房用品经营业务,到艺术品展示销售、拍卖业务、出版业务……荣宝斋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中,逐渐转型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拍卖典当、出版印刷、展览展示、教育培训、茶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荣宝斋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华老字号】荣名为宝——“民间故宫”荣宝斋

2019-08-14      撰文 本刊记者 张雪

  坚守与传承,荣宝斋已经从一家南纸店成长为一艘文化巨轮。荣宝斋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将继续书写新的文化传奇。

  北京琉璃厂,原名海王村,13世纪中后期,因元世祖忽必烈为修建宫殿在此建烧造琉璃瓦片的窑厂而得名。

  到了清乾隆年间,这里逐渐形成了以售卖古旧书刊和古玩字画为主的文化市集。

  琉璃厂中最著名的,就是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荣宝斋。坐落在琉璃厂西街上的这家老店,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 1672),主要经营诗信笺纸、文房用品,并为书画家、篆刻家张挂笔单。300年的风霜雨雪,荣宝斋名家聚集,那些时光雕刻成的名人往事,成就了艺坛上一段段传奇,也铸就了荣宝斋这块金字招牌。荣宝斋从厚重的文化积淀中一路走来,守护着中华文脉,书写着历史传奇。

  京城最有名的文具店

  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一位张姓的浙江人,用在京做官的俸禄在琉璃厂开办了一家南纸店,并邀请雍正朝进士、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梁正师题写了“松竹斋”的大字匾额。所谓“南纸”即宣纸,彼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琉璃厂一带,乾隆时修《四库全书》,编修者也常到琉璃厂阅读书籍,各地书贾开始在这里设摊出售藏书。一时间,这里汇聚了多家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

  松竹斋经营诚信,店员热情和气,因此受到文人墨客的信赖与欢迎,生意越做越大,口碑越来越好。因信誉良好,松竹斋还承办了清政府的“官卷”和“奏折”,成为了松竹斋稳定的大宗收入。

  进入19世纪后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每况愈下,松竹斋也濒于破落,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

  店主人为了将倾注一生心血的老店维持下去,聘请了在京城拥有丰富人脉的庄虎臣为经理。

  庄虎臣上任后,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雅意,将松竹斋更名为荣宝斋,请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清同治状元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的大字匾额。

  1896年,荣宝斋增设了“帖套作”机构,除了出售文房四宝、名人书画,又开始了自刻、自印、自销笺纸。笺纸也称诗笺,或信笺,是用传统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纸上印以精美、浅淡的图饰,作为文人雅士们传抄诗作或者信件往来之用,可以称为是当时的“文创产品”。笺纸销路极好,让荣宝斋声名鹊起。

  1928年开始,不断发展的荣宝斋先后在南京、上海、汉口、洛阳、天津等地设立分店。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成立。1952年,荣宝斋转为国营,并以郭沫若书题墨迹“荣宝斋”为标准的商号字样。

  名人雅士的“沙龙”

  “新春渲染赛窗帘,‘北傅南张’写素缣。荣宝斋前权驻足,立游真较卧游甜。”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旧日荣宝斋繁荣兴盛的场面,这里的“北傅”是指晚晴末年皇室后裔傅心畲,“南张”就是誉满中华的张大千。

  在多年的经营和收藏中,荣宝斋“以文会友”,成为书画家信赖的朋友,是书画家与收藏家之间的桥梁。

  如今,走进荣宝斋大厦,左边墙上巨幅的国画《荷》引得观众驻足留影。这幅高5米,长6米,合270平方尺的画作出自当代国画名家黄永玉之手,是黄老画作幅面之最。这是黄老专门为荣宝斋大厦落成创作的,也是荣宝斋与艺术家“文化情网”的见证。

  在荣宝斋大厦兴建前,荣宝斋的东院是一个雕梁画栋的四合院,其间的匾额抱柱皆为名人书法。

  初春时节,这里繁花满枝、芬芳四溢,常有文化名人来此驻足,赏花、品茗、畅谈,经常举办一些内部书法展览,以方便大家观摩交流。

  荣宝斋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了文化界名人荟萃之地。早在解放初期,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就常常到访这里。白石老人一生以书画为本,而荣宝斋是买卖字画的,又是印画的,既售卖白石老人的原作,又精选其作品用木版印出来,这样既增加了数量,又降低了售价,蜚声中外,博得各方好评。

  徐悲鸿先生的作品,也曾在这里销售。

  国画大师张大千也是荣宝斋的老朋友。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在北京,张大千的画都是由荣宝斋装裱,荣宝斋还专门为他研制了朱砂、石青、石绿等绘画颜料。

  书画经营一直是荣宝斋的核心业务之一。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荣宝斋发掘了一大批杰出的书画家和一大批优秀的书画作品。这些书画家和他们的书画作品为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使荣宝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书画家之家”和货真价实的“艺术博物馆”。

  “活文物”与“绝活儿”

  经过几代荣宝斋人苦心孤诣的经营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不仅让荣宝斋在书画界独树一帜,更是有了自己的独门秘籍,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版水印技艺”和“装裱修复技艺”。

  1896年,荣宝斋增设了“帖套作”机构后,印制的笺纸因产品质量高而受到青睐。

  荣宝斋所印笺纸因风格新、品位高,被鲁迅先生誉为“诸笺肆之白眉”。1933年鲁迅、郑振铎收集了《北平笺谱》委托荣宝斋出版,翌年又委托荣宝斋翻刻明代的《十竹斋笺谱》。这两部书成为荣宝斋制笺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随着印制技术的不断提高,荣宝斋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木版水印技艺复制齐白石、徐悲鸿等当代名家画作。

  赵慧萍是荣宝斋水印技艺的传承人,出生在琉璃厂东街的赵慧萍笑称“自己一辈子没离开过琉璃厂”。赵慧萍说,虽然琉璃厂街上书画用品店众多,但幼年时,到荣宝斋买书法课用的笔墨纸砚是一种奢侈。带着幼年对荣宝斋的崇拜,1984年,赵慧萍进入荣宝斋开始学习木版水印技艺。

  “ 木版水印不同于版画创作,它更重要的是力求呈现原作,做到‘以假乱真’。”赵慧萍介绍说,木版水印工艺分为勾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她负责的是印刷。“木版水印是把一幅国画根据其颜色的不同分成多个雕版,每个雕版是同一个颜色,但在一块雕版上,我要还原出当时作者创造中用色的浓淡以及水墨晕染的效果。”在赵慧萍看来,木版水印能达到传神的效果,靠的是多年技艺的打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赵慧萍告诉记者,在荣宝斋复制的众多木版水印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这部作品从1959年开始筹划、1979年最终完成,期间几经波折,历时20年之久,雕刻木版1667块,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与原画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贵颜料。《韩熙载夜宴图》共计只印制了35幅,其中一幅被故宫博物院珍藏,这也标志着雕版印刷术发展到了巅峰,也为荣宝斋的木版水印作品带来了“活文物”的美誉。

  2006年,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装裱修复是荣宝斋的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荣宝斋的“绝活儿”。

  1959年,荣宝斋组建了以装裱大师张贵桐为首的实力雄厚的装裱车间,不仅承担着新古书画的日常装裱工作,还在拯救抢修损毁十分严重的古代经典书画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唐代绢本《女娲图》,因年代久远,已损毁到一触即破的地步,荣宝斋的装裱师傅运用传统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毫无损伤地装裱成幅,并使色彩更加稳固。

  同年,荣宝斋还承担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物质保障和装裱工作。为了在物质上保障画作达到最佳效果,荣宝斋提供了珍藏的古墨和丈二匹宣纸以及最好的颜料。据介绍,光是珍存多年的丈二匹宣纸,就用了近百张。

  这两项技艺的发展,也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荣宝斋的发展历程。“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承下去。”在采访中,每一个师傅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种专注、精益的手艺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荣宝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的是荣宝斋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

  荣宝斋还有“国家画廊”“民间故宫”的美誉,在书画艺术品的经营中,荣宝斋也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品的重要收藏机构。荣宝斋拥有多位书画鉴赏行家里手,因藏品丰富且艺术成就极高,还被誉为“东方文化艺术的橱窗”。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荣宝斋就被外交部等部门确定为外事活动中客人参观的重点场所之一。

  1979年夏天,日本西武百货公司派人到访荣宝斋,邀请荣宝斋到日本举办展览。经双方多次磋商,最后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暨中国荣宝斋展览会”,并于当年11月在日本开幕。

  为了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精神面貌和创作成就,荣宝斋邀请了钱松喦、李苦禅、林散之、沙孟海、王雪涛、董寿平等35位当代著名艺术家创作了作品。当时刚刚复制完成的《韩熙载夜宴图》也首次赴国外参展,引起了中日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以这次展览为起点,荣宝斋开始走出国门,先后赴新加坡、韩国、美国等国家开设展览。

  多年来,丹麦女王马格丽特及亲王、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等国际友人和嘉宾都曾到访荣宝斋,领略古老东方艺术的魅力,荣宝斋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面向世界的窗口。

  进入新时代,荣宝斋守正创新,不断开拓事业版图。如今,从传统的文房用品经营业务,到艺术品展示销售、拍卖业务、出版业务……荣宝斋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中,逐渐转型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拍卖典当、出版印刷、展览展示、教育培训、茶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荣宝斋提供)

  • CJX20801.jpg

    荣宝斋总部位于北京琉璃厂西街甲19号,是一座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荣宝斋”大字匾额由郭沫若题写。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1、20世纪50年代木版水印车间场景(1).jpg

    20世纪50年代的荣宝斋木版水印车间。

  • CJX20826.jpg

    荣宝斋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开发的茶文化以及文化衍生品。进入新时代,荣宝斋探索多元化发展。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齐白石与荣宝斋职工在一起 (2).jpg

    齐白石与荣宝斋职工在一起。

  • 2、鲁迅、郑振铎委托荣宝斋印制的《十竹斋笺谱》-1 副本.jpg

    鲁迅、郑振铎委托荣宝斋印制的《十竹斋笺谱》

  • 6、木版水印作品: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jpg

    木版水印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 2、老技师冯忠莲在进行《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勾描工作.jpg

    老技师冯忠莲在进行《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勾描工作。

  • 5、木版水印作品:王云《月夜楼阁》.jpg

    木版水印清代王云《月夜楼阁》。

  • 3、木版水印作品:张大千《敦煌供养人》.jpg

    木版水印张大千《敦煌供养人》。

  • 1.国家级传承人肖刚在勾描画稿.jpg

    国家级传承人肖刚在勾描画稿。

  • 2.国家级传承人崇德福在刻制印版.jpg

    国家级传承人崇德福在刻制印版。

  • 3.国家级传承人高文英在印制木版水印作品.jpg

    国家级传承人高文英在印制木版水印作品。

  • 4.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慧萍正在印制木版水印作品.jpg

    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慧萍正在印制木版水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