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特约撰文 谭平
中国拥有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5535家博物馆(截止到2019年),2019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接待观众12. 27亿人次。博物馆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提升国民素质的新家园,保存、生产、传播知识的新宝库,民众休闲、交往的新空间,促进文化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依托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文创是通过吸收和转化博物馆所具有的符号意义、美学特征、人文精神等文化元素,推动文物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实现文物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它是文化思维与创意思维有机结合的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属性、创意属性和市场属性等特征。狭义的博物馆文创指的是以博物馆藏品为创意元素生产的有形产品,如茶杯、书签、丝巾等,广义的博物馆文创以博物馆为源头的一切创意产出,包括出版物、创意产品、媒体节目、社教活动等等。其共同的特征是通过产品促进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的实现。
中国博物馆文创发展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可以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07年的“探索期”、2007年至2014年的“发展期”和2014年至今的“高峰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博物馆借鉴国外博物馆的经验,开始了发展第三产业的探索。虽然在观念上对博物馆从事经营性商业活动有了一定认识,但博物馆界对怎样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应该采用何种途径和模式尚未达成共识,实践操作中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这一时期的博物馆经营活动规模小,收益少,多为简单的一次性行为。多数博物馆将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视为应对财政资金不足的权宜之计,在博物馆整体业务中处于边缘地位,且经营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很多博物馆通过场地出租和承包的方式,将博物馆商店简单外包,致使博物馆商店脱离博物馆管理,出现经营不善等问题。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潜力逐渐受到重视。
2008年,博物馆馆免费参观政策实施以后,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这对博物馆开放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变得尤为重要。
2008年11月,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文化产品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该行业有组织的对文物创意产品研究的开始,也显示了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对该领域的重视。
2010年2月,中国博物馆学会(2010年8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更名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倡议书》,这是中国第一个促进博物馆开发文化产品的专项文件。
2011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又明确提出“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对文化创意产业给予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2014年至今是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峰期,国家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破除了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
2015年2月,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被业界誉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加速器”。2016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对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诸多方面等作了全面指导和规范。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公众的喜爱和关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为盘活文物资源,促活博物馆发展积极性,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解决文物资源授权的制度瓶颈,2019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指引》的出台对促进文物资源的有序开放、合理利用发挥重要作用。
在2020年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共同成立“博物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博物馆出现的著作权、商标权、品牌授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协助博物馆开展知识产权登记确权、交易授权、孵化应用和保护诉讼等工作。
让博物馆文创赋能美好生活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文化展示、展览的延伸,同时又是满足观众个性化文化需求。新时代的文创产品,应是凝聚文化意蕴、构筑时代美学、提升生活品质的“精品好物”;应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引领生活美学;应充分发挥滋养教化作用,体现价值追求,浸润人们心田,展现精神气质,坚定文化信念。
今后,推动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应充分调动文博单位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加大文物资源梳理与共享、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完善文化创意产品营销体系、加强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和保护、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跨界融合。并在内涵、实用性、多样化三个方面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继续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上一页
下一页
2020-10-10 特约撰文 谭平
中国拥有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5535家博物馆(截止到2019年),2019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接待观众12. 27亿人次。博物馆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提升国民素质的新家园,保存、生产、传播知识的新宝库,民众休闲、交往的新空间,促进文化消费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依托博物馆馆藏文物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文创是通过吸收和转化博物馆所具有的符号意义、美学特征、人文精神等文化元素,推动文物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实现文物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它是文化思维与创意思维有机结合的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属性、创意属性和市场属性等特征。狭义的博物馆文创指的是以博物馆藏品为创意元素生产的有形产品,如茶杯、书签、丝巾等,广义的博物馆文创以博物馆为源头的一切创意产出,包括出版物、创意产品、媒体节目、社教活动等等。其共同的特征是通过产品促进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的实现。
中国博物馆文创发展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可以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07年的“探索期”、2007年至2014年的“发展期”和2014年至今的“高峰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博物馆借鉴国外博物馆的经验,开始了发展第三产业的探索。虽然在观念上对博物馆从事经营性商业活动有了一定认识,但博物馆界对怎样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应该采用何种途径和模式尚未达成共识,实践操作中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这一时期的博物馆经营活动规模小,收益少,多为简单的一次性行为。多数博物馆将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视为应对财政资金不足的权宜之计,在博物馆整体业务中处于边缘地位,且经营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很多博物馆通过场地出租和承包的方式,将博物馆商店简单外包,致使博物馆商店脱离博物馆管理,出现经营不善等问题。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潜力逐渐受到重视。
2008年,博物馆馆免费参观政策实施以后,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这对博物馆开放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变得尤为重要。
2008年11月,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文化产品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该行业有组织的对文物创意产品研究的开始,也显示了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对该领域的重视。
2010年2月,中国博物馆学会(2010年8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更名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的倡议书》,这是中国第一个促进博物馆开发文化产品的专项文件。
2011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又明确提出“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对文化创意产业给予更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2014年至今是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峰期,国家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为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破除了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
2015年2月,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被业界誉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加速器”。2016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对博物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诸多方面等作了全面指导和规范。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公众的喜爱和关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为盘活文物资源,促活博物馆发展积极性,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解决文物资源授权的制度瓶颈,2019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指引》的出台对促进文物资源的有序开放、合理利用发挥重要作用。
在2020年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共同成立“博物馆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该中心为博物馆出现的著作权、商标权、品牌授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协助博物馆开展知识产权登记确权、交易授权、孵化应用和保护诉讼等工作。
让博物馆文创赋能美好生活
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物馆文化展示、展览的延伸,同时又是满足观众个性化文化需求。新时代的文创产品,应是凝聚文化意蕴、构筑时代美学、提升生活品质的“精品好物”;应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引领生活美学;应充分发挥滋养教化作用,体现价值追求,浸润人们心田,展现精神气质,坚定文化信念。
今后,推动博物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应充分调动文博单位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加大文物资源梳理与共享、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完善文化创意产品营销体系、加强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和保护、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跨界融合。并在内涵、实用性、多样化三个方面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继续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