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正文

方寸铜镜现千秋

2021-01-04      本刊记者 王蕴聪 迟淼

  • 唐代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 副本.jpg

    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 唐代
    1955年河南洛阳唐墓出土

  • YGC_6584(1)(1) 副本.jpg

    清人绘《千秋绝艳图》长卷 (局部) 清朝
    作者佚名,绢本,设色
    此画卷用工笔重彩绘写了从秦汉到明代近70位著名美人形象,故名《千秋绝艳图》。画中人物服饰敷彩妍丽鲜明,衣纹多用铁线描钩勒。长卷中有览镜自视的聂胜琼和对镜写真的薛姬等古代美人。

  • 清代磨镜图.jpg

    磨镜图 清朝
    此画面中共绘五人,人物均着明代服饰。 画面右下侧的磨镜人骑坐在长条凳后端,躬身前倾,长凳前端放置铜镜,磨镜人左脚踩绳以固定铜镜,双手执一物呈磨镜状。条凳内侧放置一个筐篓,里面装有罐、瓶等器皿,推测是盛放磨镜药粉所用。画面左侧前方坐着一翁一妪,二人弓背前伸,专注地观看打磨铜镜;后方站立两位妇人,一位持镜自照,镜中呈现出女子的容貌,另一位怀中抱着一面铜镜。

  • 清代婴戏纹铜镜 副本.jpg

    婴戏纹铜镜 清朝
    此镜钮上铸“湖州薛晋侯自造”
    七字,窄卷边。镜背素地,饰婴戏图,以线雕技法刻画三十二个姿态各异的童子,题材多取自民俗风情,有五子夺魁、三重三元、榴开百子、围桌识字、敬奉如意等,间饰花草、山石、灵芝等纹饰。婴戏图表达了对子孙满堂、幸福吉祥的美好向往。

  • 战国时期武士斗兽纹铜镜 副本.jpg

    武士斗兽纹铜镜 战国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
    此镜圆形,镜背三弦钮,双层方形钮座。在钮座与窄平素缘之间,布置两组武士斗兽图像:第一组画面,刻画的是豹子飞身跃起与武士半蹲式的小心防御,两种形象呈现出强烈的对比。第二组画面,原本豹身向前、尾巴在后的形象,转变成了豹尾冲前、豹身向后、回首张望的样子,武士的姿势未变。画面具有戏剧性。

  • 清代黄花梨镜台 副本.jpg

    黄花梨镜台 清朝
    此镜台为五屏式,通体为黄花梨木制,中扇最高,左右各两扇依次递减,并逐渐向内兜转。屏风上部雕凤纹,中间屏心嵌装凤纹绦环板,其余屏心透雕花卉纹。此镜台装有镜支,中心镂空,牙板和绦环板透雕花卉纹。台座上四周装有六柱围栏,前方留出豁口,围栏上部雕有形态各异的狮子,且镶透雕花卉纹绦环板。台座正面设抽屉四具,台座足间为壶门式牙子,沿边起阳线。

< >

  20201124日,“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开幕,从数以千计馆藏铜镜及相关文物中精选出的展品,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铜镜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由“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领衔,260余件(套)铜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与观众打了个“照面”。

  中国古代铜镜传世和出土数量极多,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收藏门类。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延续使用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铜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用具,与铜镜有关的奁盒、妆具等各类用品随处可见。墓葬中也常见作为日用随葬品或被赋予宗教含义的铜镜,道家则认为铜镜或许有特殊的法力。不同时期吉祥寓意镜铭折射出当时民众的美好愿望与寄托。

  展厅里,大部分铜镜以背面展示。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历史中,中国古代铜镜镜背装饰呈现出迥然不同时代艺术特征,这不仅与铜镜的材质、尺寸、技术和功能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更是各个时代文化风尚的真实反映,形成丰富多彩的古代铜镜艺术。

  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铜镜中铜、锡、铅含量多;战国至唐五代,基本上使用含铅的高锡青铜;宋至明清时期,铜镜含锡量明显降低,含铅、锌和铜的比例明显升高。为追求形制的新奇,工匠们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使用特殊技术和材料的透雕镜、彩绘镜、螺钿镜、平脱镜等特种工艺镜,提高了铜镜的观赏价值和受欢迎程度。

  展览助理赵玉亮表示,“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以馆藏文物举办的这一主题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铜镜藏品数量大、品种全、铸造精良、时代特征鲜明。自1958年沈从文先生出版《唐宋铜镜》以来,对古代铜镜的整理研究工作坚持不懈,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累。

  (本报道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方寸铜镜现千秋

2021-01-04      本刊记者 王蕴聪 迟淼

  20201124日,“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展”开幕,从数以千计馆藏铜镜及相关文物中精选出的展品,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铜镜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由“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领衔,260余件(套)铜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与观众打了个“照面”。

  中国古代铜镜传世和出土数量极多,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收藏门类。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铜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延续使用至明清时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铜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用具,与铜镜有关的奁盒、妆具等各类用品随处可见。墓葬中也常见作为日用随葬品或被赋予宗教含义的铜镜,道家则认为铜镜或许有特殊的法力。不同时期吉祥寓意镜铭折射出当时民众的美好愿望与寄托。

  展厅里,大部分铜镜以背面展示。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历史中,中国古代铜镜镜背装饰呈现出迥然不同时代艺术特征,这不仅与铜镜的材质、尺寸、技术和功能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更是各个时代文化风尚的真实反映,形成丰富多彩的古代铜镜艺术。

  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铜镜中铜、锡、铅含量多;战国至唐五代,基本上使用含铅的高锡青铜;宋至明清时期,铜镜含锡量明显降低,含铅、锌和铜的比例明显升高。为追求形制的新奇,工匠们在不同时期创造出使用特殊技术和材料的透雕镜、彩绘镜、螺钿镜、平脱镜等特种工艺镜,提高了铜镜的观赏价值和受欢迎程度。

  展览助理赵玉亮表示,“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以馆藏文物举办的这一主题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铜镜藏品数量大、品种全、铸造精良、时代特征鲜明。自1958年沈从文先生出版《唐宋铜镜》以来,对古代铜镜的整理研究工作坚持不懈,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累。

  (本报道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 唐代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 副本.jpg

    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 唐代
    1955年河南洛阳唐墓出土

  • YGC_6584(1)(1) 副本.jpg

    清人绘《千秋绝艳图》长卷 (局部) 清朝
    作者佚名,绢本,设色
    此画卷用工笔重彩绘写了从秦汉到明代近70位著名美人形象,故名《千秋绝艳图》。画中人物服饰敷彩妍丽鲜明,衣纹多用铁线描钩勒。长卷中有览镜自视的聂胜琼和对镜写真的薛姬等古代美人。

  • 清代磨镜图.jpg

    磨镜图 清朝
    此画面中共绘五人,人物均着明代服饰。 画面右下侧的磨镜人骑坐在长条凳后端,躬身前倾,长凳前端放置铜镜,磨镜人左脚踩绳以固定铜镜,双手执一物呈磨镜状。条凳内侧放置一个筐篓,里面装有罐、瓶等器皿,推测是盛放磨镜药粉所用。画面左侧前方坐着一翁一妪,二人弓背前伸,专注地观看打磨铜镜;后方站立两位妇人,一位持镜自照,镜中呈现出女子的容貌,另一位怀中抱着一面铜镜。

  • 清代婴戏纹铜镜 副本.jpg

    婴戏纹铜镜 清朝
    此镜钮上铸“湖州薛晋侯自造”
    七字,窄卷边。镜背素地,饰婴戏图,以线雕技法刻画三十二个姿态各异的童子,题材多取自民俗风情,有五子夺魁、三重三元、榴开百子、围桌识字、敬奉如意等,间饰花草、山石、灵芝等纹饰。婴戏图表达了对子孙满堂、幸福吉祥的美好向往。

  • 战国时期武士斗兽纹铜镜 副本.jpg

    武士斗兽纹铜镜 战国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
    此镜圆形,镜背三弦钮,双层方形钮座。在钮座与窄平素缘之间,布置两组武士斗兽图像:第一组画面,刻画的是豹子飞身跃起与武士半蹲式的小心防御,两种形象呈现出强烈的对比。第二组画面,原本豹身向前、尾巴在后的形象,转变成了豹尾冲前、豹身向后、回首张望的样子,武士的姿势未变。画面具有戏剧性。

  • 清代黄花梨镜台 副本.jpg

    黄花梨镜台 清朝
    此镜台为五屏式,通体为黄花梨木制,中扇最高,左右各两扇依次递减,并逐渐向内兜转。屏风上部雕凤纹,中间屏心嵌装凤纹绦环板,其余屏心透雕花卉纹。此镜台装有镜支,中心镂空,牙板和绦环板透雕花卉纹。台座上四周装有六柱围栏,前方留出豁口,围栏上部雕有形态各异的狮子,且镶透雕花卉纹绦环板。台座正面设抽屉四具,台座足间为壶门式牙子,沿边起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