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2 本刊记者 权婧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从春节开展至今,观众热情不减,特别是那些身着汉服前来的年轻人,好似为展览应援。
进入展厅,第一件展品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那是一根旧石器时代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穿孔骨针。经过切割、打磨,骨针尖端锐利,针体光滑。它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针,用于缝制兽皮衣物。静静躺在展柜中的骨针,闪耀着旧石器时代先民的智慧。
从原始兽皮到华丽衣冠,再到如今的潮流服饰,几万年时空流转,在服饰的演变中显露踪迹。战国时期镶金嵌玉的带钩、秦汉时期各种造型的头冠、明代楼阁人物金簪、清代刺绣精美的朝服……一件件藏品吸引着观众,令人啧啧称叹。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展览以沈从文、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部分,展出服饰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另外的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强,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
展览最后设有观众拍照空间,观众们在这里开心地留影,惊叹每隔几秒变换出的精妙背景。这处位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的艺术空间装置,取材于古代服装纹样,传统纹饰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令人感受到淋漓尽致的中国审美。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全面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服饰形制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服饰文化,较为概括地阐释了中国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新石器时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为髻,是中华服饰演变原点;战国时期发生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标志、深衣流行为结果的第一次服饰大变革;从南北朝到唐代,中国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演变为华夏、鲜卑两个来源的复合系统,是中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而到了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此为中国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筹展达三年。93岁的孙机老先生对媒体记者表示,这次展览最重要是,把中国古代人的整体形象呈现了出来。
(本报道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2021-04-22 本刊记者 权婧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从春节开展至今,观众热情不减,特别是那些身着汉服前来的年轻人,好似为展览应援。
进入展厅,第一件展品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那是一根旧石器时代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穿孔骨针。经过切割、打磨,骨针尖端锐利,针体光滑。它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针,用于缝制兽皮衣物。静静躺在展柜中的骨针,闪耀着旧石器时代先民的智慧。
从原始兽皮到华丽衣冠,再到如今的潮流服饰,几万年时空流转,在服饰的演变中显露踪迹。战国时期镶金嵌玉的带钩、秦汉时期各种造型的头冠、明代楼阁人物金簪、清代刺绣精美的朝服……一件件藏品吸引着观众,令人啧啧称叹。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展览以沈从文、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部分,展出服饰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另外的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强,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
展览最后设有观众拍照空间,观众们在这里开心地留影,惊叹每隔几秒变换出的精妙背景。这处位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的艺术空间装置,取材于古代服装纹样,传统纹饰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令人感受到淋漓尽致的中国审美。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全面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服饰形制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服饰文化,较为概括地阐释了中国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新石器时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为髻,是中华服饰演变原点;战国时期发生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标志、深衣流行为结果的第一次服饰大变革;从南北朝到唐代,中国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演变为华夏、鲜卑两个来源的复合系统,是中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而到了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此为中国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筹展达三年。93岁的孙机老先生对媒体记者表示,这次展览最重要是,把中国古代人的整体形象呈现了出来。
(本报道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