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展览 >> 正文

华纹锦绣“国潮”盛宴

2021-04-22      本刊记者 权婧宜

  • 14康熙御用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 副本.jpg

    【康熙御用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 清;身长145厘米;清宫旧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附披领,裾 左开,缀铜鎏金扣四枚。石青纱地,其上采用 圆金线及各色丝线以妆花技法织就金龙、四合如意云、海水江崖等纹样,缘饰蓝色团龙杂宝织金缎及平金边各一。领口系黄签一,墨书:“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为康熙皇帝御用朝袍。

  • 01骨针-2 副本.jpg

    【骨针】新石器时代;长6.2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件骨针出土于河南陕县的庙底沟,属新石器时代。骨针尖端锐利,针体光滑,尾端有孔。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骨针表明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纺织缝制技术的提高。

  • 02彩陶靴(青海省博物馆供图) 副本.jpg

    【彩陶靴】新石器时代 辛店文化;高11.4厘米,口径6.8厘米,底长14.3厘米,靴面厚5厘米;1989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件辛店文化彩陶靴材质为夹砂红陶,口微侈,靴内空,靴筒为圆形,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彩陶靴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并以黑彩绘制双线条纹几何形图案。

  • 03组玉佩 副本.jpg

    【组玉佩】战国;1954-1955年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组玉佩为挂在腰间上的饰物,大多数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之物,也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越复杂;身份较低者,配饰就简单而短小。这与当时贵族标榜的步态也有关系,身份越高,迈步越小,走得越慢,越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

  • 11-2孝亲曹国长公主像.jpg

    【孝亲曹国长公主像】清;横102.8厘米,纵18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朱佛女,明太祖朱元璋二姐,为明朝开国将领一世陇西恭献王李贞原配。画中朱佛女头戴翟冠,身着红色大衫,深青色霞帔,下坠金帔坠。

  • 05六棱金带钩 副本.jpg

    【六棱金带钩】春秋;长5.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带钩为金质,通身无饰,呈琵琶形。带钩的主要用途为系连革带,使革带系牢于衣袍上。

  • 12金丝䯼髻(无锡博物院供图).jpg

    【金丝䯼髻(dí jì)】明;高9厘米,直径11厘米,重64克;无锡博物院藏
    䯼髻是明代女子戴在发髻上的发罩。此件䯼髻由细金丝编结而成,两侧做成长条状镂空钱纹装饰,顶部向后收分,略成弧形。前后左右编结时均留有小孔,用以插簪饰。此种形制的䯼髻是明朝常见的样式。

  • 13“嘉靖廿六年”金帔坠 副本.jpg

    【金帔坠】明;通高16.5厘米,宽7.5厘米,重71.8克;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朱厚烨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帔坠为金质,中空,两面透雕翟纹,顶部尖端有孔,穿以挂钩。刻有“银作局嘉靖廿六年八月造金一两九钱”字样。将文献记载与出土的实物相对照,可知此物应为霞帔坠子。

<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从春节开展至今,观众热情不减,特别是那些身着汉服前来的年轻人,好似为展览应援。

  进入展厅,第一件展品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那是一根旧石器时代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穿孔骨针。经过切割、打磨,骨针尖端锐利,针体光滑。它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针,用于缝制兽皮衣物。静静躺在展柜中的骨针,闪耀着旧石器时代先民的智慧。

  从原始兽皮到华丽衣冠,再到如今的潮流服饰,几万年时空流转,在服饰的演变中显露踪迹。战国时期镶金嵌玉的带钩、秦汉时期各种造型的头冠、明代楼阁人物金簪、清代刺绣精美的朝服……一件件藏品吸引着观众,令人啧啧称叹。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展览以沈从文、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部分,展出服饰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另外的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强,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

  展览最后设有观众拍照空间,观众们在这里开心地留影,惊叹每隔几秒变换出的精妙背景。这处位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的艺术空间装置,取材于古代服装纹样,传统纹饰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令人感受到淋漓尽致的中国审美。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全面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服饰形制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服饰文化,较为概括地阐释了中国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新石器时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为髻,是中华服饰演变原点;战国时期发生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标志、深衣流行为结果的第一次服饰大变革;从南北朝到唐代,中国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演变为华夏、鲜卑两个来源的复合系统,是中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而到了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此为中国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筹展达三年。93岁的孙机老先生对媒体记者表示,这次展览最重要是,把中国古代人的整体形象呈现了出来。

  (本报道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

华纹锦绣“国潮”盛宴

2021-04-22      本刊记者 权婧宜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从春节开展至今,观众热情不减,特别是那些身着汉服前来的年轻人,好似为展览应援。

  进入展厅,第一件展品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那是一根旧石器时代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出土的穿孔骨针。经过切割、打磨,骨针尖端锐利,针体光滑。它是中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针,用于缝制兽皮衣物。静静躺在展柜中的骨针,闪耀着旧石器时代先民的智慧。

  从原始兽皮到华丽衣冠,再到如今的潮流服饰,几万年时空流转,在服饰的演变中显露踪迹。战国时期镶金嵌玉的带钩、秦汉时期各种造型的头冠、明代楼阁人物金簪、清代刺绣精美的朝服……一件件藏品吸引着观众,令人啧啧称叹。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个服饰通史类展览。展览以沈从文、孙机等国博学者数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按历史时期分为“先秦服饰”“秦汉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金西夏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六部分,展出服饰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另外的40余件(套)辅助展品、约170幅图片和多媒体设施,系统性、学术性、知识性强,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

  展览最后设有观众拍照空间,观众们在这里开心地留影,惊叹每隔几秒变换出的精妙背景。这处位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的艺术空间装置,取材于古代服装纹样,传统纹饰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令人感受到淋漓尽致的中国审美。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全面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服饰形制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服饰文化,较为概括地阐释了中国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新石器时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为髻,是中华服饰演变原点;战国时期发生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标志、深衣流行为结果的第一次服饰大变革;从南北朝到唐代,中国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演变为华夏、鲜卑两个来源的复合系统,是中国服饰史上第二次大变革;而到了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此为中国服饰史上第三次大变革。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筹展达三年。93岁的孙机老先生对媒体记者表示,这次展览最重要是,把中国古代人的整体形象呈现了出来。

  (本报道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

  • 14康熙御用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 副本.jpg

    【康熙御用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 清;身长145厘米;清宫旧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附披领,裾 左开,缀铜鎏金扣四枚。石青纱地,其上采用 圆金线及各色丝线以妆花技法织就金龙、四合如意云、海水江崖等纹样,缘饰蓝色团龙杂宝织金缎及平金边各一。领口系黄签一,墨书:“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为康熙皇帝御用朝袍。

  • 01骨针-2 副本.jpg

    【骨针】新石器时代;长6.2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件骨针出土于河南陕县的庙底沟,属新石器时代。骨针尖端锐利,针体光滑,尾端有孔。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骨针表明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纺织缝制技术的提高。

  • 02彩陶靴(青海省博物馆供图) 副本.jpg

    【彩陶靴】新石器时代 辛店文化;高11.4厘米,口径6.8厘米,底长14.3厘米,靴面厚5厘米;1989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地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此件辛店文化彩陶靴材质为夹砂红陶,口微侈,靴内空,靴筒为圆形,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彩陶靴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并以黑彩绘制双线条纹几何形图案。

  • 03组玉佩 副本.jpg

    【组玉佩】战国;1954-1955年河南洛阳中州路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组玉佩为挂在腰间上的饰物,大多数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之物,也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越复杂;身份较低者,配饰就简单而短小。这与当时贵族标榜的步态也有关系,身份越高,迈步越小,走得越慢,越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

  • 11-2孝亲曹国长公主像.jpg

    【孝亲曹国长公主像】清;横102.8厘米,纵18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朱佛女,明太祖朱元璋二姐,为明朝开国将领一世陇西恭献王李贞原配。画中朱佛女头戴翟冠,身着红色大衫,深青色霞帔,下坠金帔坠。

  • 05六棱金带钩 副本.jpg

    【六棱金带钩】春秋;长5.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带钩为金质,通身无饰,呈琵琶形。带钩的主要用途为系连革带,使革带系牢于衣袍上。

  • 12金丝䯼髻(无锡博物院供图).jpg

    【金丝䯼髻(dí jì)】明;高9厘米,直径11厘米,重64克;无锡博物院藏
    䯼髻是明代女子戴在发髻上的发罩。此件䯼髻由细金丝编结而成,两侧做成长条状镂空钱纹装饰,顶部向后收分,略成弧形。前后左右编结时均留有小孔,用以插簪饰。此种形制的䯼髻是明朝常见的样式。

  • 13“嘉靖廿六年”金帔坠 副本.jpg

    【金帔坠】明;通高16.5厘米,宽7.5厘米,重71.8克;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朱厚烨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帔坠为金质,中空,两面透雕翟纹,顶部尖端有孔,穿以挂钩。刻有“银作局嘉靖廿六年八月造金一两九钱”字样。将文献记载与出土的实物相对照,可知此物应为霞帔坠子。